最新 急性脑梗死的超早期治疗(59页)
- 格式:ppt
- 大小:365.00 KB
- 文档页数:1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采用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讨论超早期急性脑梗死以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
方法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划成:对照、观察两组(各44例)。
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凝血功能、预后效果、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TT、PT、APTT、FIB均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R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应用后,可有效改善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同时还能帮助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对其预后也有着良好效果,同时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肯定。
【关键词】超早期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急诊;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是一项临床常见病,归为神经内科。
此疾病往往会呈急性发作,病情进展速度较快,且临床治疗难度也较高,多数患者在有效治疗后依旧会残留相应的功能障碍,对其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威胁[1]。
而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即指发病6h内的时间段,且已有研究证实,在此阶段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则患者的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机体所遭受的功能损伤也更小[2]。
因此,做好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一直为临床重点关注问题。
在医疗技术水平逐渐进步的今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治疗成效也愈发显著,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彰显了巨大价值[3]。
鉴于此,本文将选取此药物进行如下的治疗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我院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随机划成:对照、观察组两组。
组组间资料对比后,见:P>0.05,迎合研究实施标准。
具体数据信息如下表:两组信息资料比较组别例数女性男性年龄范围(y)平均年龄(y)对照组44202450-7965.21±2.01观察组44212350-7865.41±2.32X2/t0.046-0.432P0.831-0.351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研究,并同意参与;③患者年龄大于45y,小于80y。
急性脑梗死怎样规范治疗急性脑梗死在所有脑卒中类型中属于非常典型的一种,医学上将急性脑梗死称之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患者存在血液粘稠度上升、脑部膜血管狭窄以及血压显著偏高所导致,因为这些危险因素不仅会影响患者脑部的血液正常循环,还会造成患者脑部血液在短时间内形成堵塞,引起患者脑部组织缺血,进而引发急性脑梗死。
患者在出现急性脑梗死之后,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脑部的CT检查以及医生诊断来确定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并根据诊断的结果来开展对应的治疗,通过规范治疗来疏通患者被堵塞的血管,让血管恢复正常的循环作用。
在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之前,要重视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通过及时的康复治疗,降低患者后续复发的风险概率。
那么对于急性脑梗死这种疾病,一般要怎么开展规范治疗呢?本文就围绕这一主题来具体叙述分析。
一、急性脑梗死的院前处理急性脑梗死在治疗之前的时间非常宝贵,越早对患者开展有效地救治,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也就越低,因此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做好院前处理,做好院前处理就需要对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做到迅速地识别,并在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的过程中,通过准确判断对患者进行超早期的溶栓治疗。
而要做好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院前诊断,识别患者为急性脑梗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患者存在一侧肢体出现麻木或者无力的情况,并还可能伴有面部麻木的情形;2、患者面部的一侧存在麻木的情况,或者患者面部表现为口角存在歪斜的状态;3、患者在说话时变得口齿含糊不清,难以做到清晰的语言表达,或者对别人说的话难以做到有效理解,存在明显的语言障碍;4、患者存在双眼往一侧方向凝视的症状;5、患者的双眼或者一侧的视力明显丧失,或者视力出现模糊的情况;6、患者有眩晕以及伴随呕吐的表现;7、在既往史中,患者没有明显的严重头痛感,但是当下却有严重的头痛症状,或者一些患者表现为呕吐;8、急性脑梗死病情发作之后,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意识障碍,或者身体表现为无规律的抽搐。
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危害严重,常常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超高龄脑梗死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多。
超高龄脑梗死患者因为年龄大、基础疾病多、生理功能差等特点,治疗难度也较大,预后相对较差。
在目前的治疗方法中,静脉溶栓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阿替普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通过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来恢复脑血管通畅,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对于超高龄脑梗死患者来说,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尚不确定。
本研究旨在探讨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通过对患者特征的分析、治疗效果的评估、安全性的评价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希望能够全面了解这一治疗方法在超高龄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情况,为未来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评估超高龄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程度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2. 观察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如出血等安全性问题。
3. 分析患者的基本特征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探讨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参考。
通过对以上研究目的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希望能够全面了解超高龄脑梗死患者在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表现,为临床决策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本研究的关键部分,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设计和实施研究,能够有效地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采用了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设计,选择了一定数量的超高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在研究开始前,我们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筛选和分组,确保每位患者符合研究的入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