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颂》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32
0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Chapter时代背景及创作环境20世纪中国文学背景介绍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概况,包括文学流派、主要作家及作品等。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氛围阐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学界的状况,以及作家们如何通过文学作品表达民族精神和抗日情怀。
《雷电颂》的创作背景具体介绍《雷电颂》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对作品的影响等。
作者生平文学成就社会活动030201作者生平与主要成就《雷电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历史地位文学价值分析《雷电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后世评价02诗歌内容与形式分析Chapter诗歌主题思想解读歌颂雷电与自然的伟力01抒发爱国情感02呼唤社会变革03意象、象征手法运用雷电意象风、云、雷、电等自然元素黑暗、腐朽等负面意象节奏、韵律特点分析急促的节奏铿锵的韵律自由的诗行1 2 3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夸张、对比等表现手法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语言表达技巧欣赏03人物形象塑造与情感表达Chapter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屈原其他人物如婵娟、卫士等,虽然着墨不多,但也各具特色,对屈原的形象起到了衬托和补充的作用。
呼唤与追求随着诗歌的深入,屈原开始呼唤风、雷、电等自然力量,表达了对光明和正义的渴望与追求。
悲愤之情在诗歌的开头部分,屈原面对黑暗的现实和国家的沦亡,内心充满了悲愤之情。
坚定信念在诗歌的结尾部分,屈原再次强调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
情感变化过程梳理内心独白技巧探讨直接倾诉象征手法抒情与议论相结合情感深度传达方式语言节奏意象营造抒情方式04艺术特色与价值评价Chapter浪漫主义风格体现强烈的情感表达诗歌中充满了对雷电、风暴等自然力量的热烈赞颂,体现了诗人澎湃的激情和对自然的无限敬畏。
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将雷电描绘成具有神性的存在,赋予了它超凡的力量和象征意义。
独特的艺术形象诗歌中的雷电形象独特、鲜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雷电颂》课件ppt xx年xx月xx日•引言•《雷电颂》文本分析•《雷电颂》人物形象•《雷电颂》的创作风格目•《雷电颂》的赏析要点•教学反思与总结录01引言理解《雷电颂》的内涵,掌握其中心思想。
体会《雷电颂》中情感与意象的融合。
感受《雷电颂》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郭沫若,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除郭沫若外,还可用“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以及希宇等和笔名。
写作背景《雷电颂》选自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于1942年在重庆演出。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反共高潮。
郭沫若在重庆展开进步文化工作,组织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亲自担任理事长。
作者介绍教学背景VS教学重点理解《雷电颂》中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意象。
教学难点《雷电颂》的艺术手法及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02《雷电颂》文本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
本文主要塑造了雷电这一自然形象,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
《雷电颂》文本概述1《雷电颂》的象征手法23雷电象征着正义和力量,是光明和自由的化身。
通过对雷电的呼唤和歌颂,突出了作者对黑暗的憎恨和对光明的追求。
象征手法在文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的艺术世界。
《雷电颂》段落分析描绘了黑暗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的向往。
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5)第三部分(6-8)第四部分(9-11)呼唤和歌颂雷电的到来,表达了作者对雷电的崇敬和向往。
描绘了雷电的到来,为人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追求和对黑暗的憎恨。
歌颂雷电的力量和正义,表达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
03《雷电颂》人物形象03人生经历屈原的成长经历较为坎坷,遭遇过各种挫折和磨难,但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
屈原的人物形象01外貌形象屈原身着长袍,面色深沉,目光坚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魅力。
《雷电颂》课件ppt xx年xx月xx日•引言•《雷电颂》文本分析•《雷电颂》人物形象目录•《雷电颂》的创作风格•《雷电颂》的赏析要点•教学反思与总结01引言理解《雷电颂》的内涵,掌握其中心思想。
体会《雷电颂》中情感与意象的融合。
感受《雷电颂》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郭沫若,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除郭沫若外,还可用“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以及希宇等和笔名。
作者介绍《雷电颂》选自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于1942年在重庆演出。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日,并且对人民进行压迫和掠夺。
写作背景教学背景教学重点《雷电颂》的象征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与意象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雷电颂》中抽象的观念如何通过具体的意象来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02《雷电颂》文本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
本文主要塑造了雷电这一自然界的伟大形象,通过雷电与黑暗、压迫者、邪恶等力量的斗争,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向往。
《雷电颂》文本概述雷电象征着光明、正义和力量,而黑暗则象征着邪恶、压迫和不公。
通过使用象征手法,作者将自然现象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使读者更加易于理解和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雷电颂》的象征手法《雷电颂》段落分析描写了雷电与黑暗的斗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16)第三部分(17-20)第四部分(21-23)描写了雷电与压迫者的斗争,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向往。
描写了雷电与邪恶的斗争,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雷电的伟大形象。
描写了雷电的胜利和作者的期望,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03《雷电颂》人物形象1 2 3屈原身着长袍,面色深沉,目光坚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魅力。
外貌形象屈原具有勇敢、坚定、执着和忠诚的品质,同时也具备反抗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
性格特点屈原在与雷电的对话中,表达出他对黑暗和邪恶的愤怒以及对光明和正义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