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咪酯持续输注对失血性休克犬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153.39 KB
- 文档页数:2
依托咪酯持续输注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持续输注维持的临床观察刘雪松发表时间:2017-11-01T14:55:22.42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下第14期作者:刘雪松曹亚力向贵雄[导读] 探讨分析依托咪酯持续输注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持续输注维持的临床效果观察。
(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麻醉科;湖北宜昌44350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依托咪酯持续输注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持续输注维持的临床效果观察。
方法将在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接受普外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抽取100例,然后随机分配成两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名患者。
两组患者均要进行常规的麻醉诱导,然后给予对照组患者异丙酚维持,对实验组的患者进行依托咪酯维持,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麻醉前、手术结束时、结束24小时后、术48小时的血清皮质醇浓度的数据,并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分析对比数据可发现,与麻醉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血清皮质醇浓度都有所下降,不过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血清皮质醇浓度下降更为明显,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8小时后,所有患者的麻醉全消退时,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数据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依托咪酯持续输注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持续输注维持的临床效果要优于应用异丙酚,使患者的血清皮质醇浓度下降的更快,且不良反应少,从而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疾病痛苦,值得在医学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依托咪酯持续输注;全身麻醉诱导;临床疗效观察临床上,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一般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依托咪酯在临床上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它属于静脉麻醉一类的药物,并且具有时间的、恢复时间快起效快等临床特点[1]。
虽然该药物的药效较好,但是临床上对于该药物的用法用量依然存在疑问,医学上对于该药物的长时间使用的研究和报告都比较少,所以,在应用该药物治疗疾病时,要谨慎用药[2]。
依托咪酯持续输注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持续输注维持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依托咪酯持续输注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持续输注维持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进行普外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行全身麻醉诱导后,对照组采用异丙酚持续输注,观察组采用依托咪酯持续输注,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麻醉指标、血压变化情况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等情况。
结果与麻醉前相比,观察组皮质醇浓度在手术结束时、术后24 h、48 h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诱导前,而观察组无明显变化;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3.33%,对照组为36.67%,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依托咪酯与异丙酚持续输注在普外手术患者全身麻醉诱导中能有效抑制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但依托咪酯效果更佳,且获得的不良反应较少。
标签:依托咪酯;全身麻醉诱导;持续输注近年来,在進行普外手术中,全身麻醉是其较为常见的一种麻醉方式,且对于手术顺利进行具有一定的辅助效果[1]。
但在全身麻醉诱导期间,由于部分高龄患者身体机能下降严重,麻醉药物耐受性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下容易引发慢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较多的不利因素。
本文探讨了依托咪酯持续输注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持续输注维持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普外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后采取随机的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30例,17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50.25±10.24)岁;体重42~60 kg,平均体重(50.12±8.23)kg;麻醉时间50~152 min,平均时间(105.23±40.21)min。
观察组30例,16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50.35±10.20)岁;体重41~60 kg,平均体重(50.15±8.20)kg;麻醉时间51~152 min,平均时间(105.25±40.20)min。
依托咪酯临床应用指导意见曾因明邓小明刘进黄宇光姚尚龙于布为王志萍王国林王俊科古妙宁吴新民张宏李文志李立环郭曲练熊利泽【编者按】依托咪酯临床应用已有30年的历史,国内临床应用约有一千万例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临床医师对依托咪酯的认识程度和应用方法各地仍然有较大差异。
为此,恩华药业建议由中华医学会《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专家撰写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依托咪酯临床应用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能对该药的临床应用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
制定一个科学合理指导意见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有助于一些模糊或有争议的问题得到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可规范临床用药。
历经了半年时间,经过3次集体审修,其中一次到会专家达50余人,在恩华药业的大力支持和专家们的辛勤努力下,《意见》终于与读者见面。
今天的《意见》只是一个起点,全国麻醉科医师的实践将检验并充实这个《意见》,进一步深入研究将对有争议的问题做出科学的结论,这是广泛、科学推广于临床应用的基础。
特别期望得到读者的支持与参与,提供宝贵意见以能今后不断对《意见》进行修订与充实。
理想的全身麻醉要求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即镇静(无不愉快记忆)、无痛、肌松和合理控制应激反应。
由于迄今尚无一个药物同时满足上述四项基本要求,因此,临床上常用多种药物进行组合,相互取长补短,达到既能满足上述基本要求,又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对病人生理机能的干扰,这种麻醉方法称为复合麻醉,又称平衡麻醉。
因此,镇静是全身麻醉的基本要素,镇静包括安定、催眠直至病人意识消失,全身麻醉时镇静的最低标准应是无术中知晓和术后无不愉快记忆。
此外镇静在合理控制应激反应中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环节。
指导意见:应当重视手术麻醉期间乃至整个围术期的镇静。
第一部分依托咪酯的药理学基础一、依托咪酯的制剂特性依托咪酯为非巴比妥类静脉镇静药,是咪唑的羟化盐,其结构式如下图所示,分子式C14H16N2O2,分子量244.29。
依托咪酯持续输注病人术后谵妄及苏醒延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四川成都610041)李军祥王晓宋华勇患者,51岁,体重50Kg。
因乳腺癌行乳腺癌根治术。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ASA分级为I级,无神经肌肉疾病,无精神心理疾病,无肢体运动异常以及其他疾病史。
患者入室后,开放右下肢静脉通道,输入乳酸林格液10ml/kg/h,诱导前30min给予阿托品0.5mg,静滴。
给予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4ug/kg,维库溴胺0.1mg/kg,依托咪酯(徐州恩华制药公司生产,商品名为福尔利,产品批号:20080711)0.3mg/kg,麻醉诱导平稳,顺利插入7号气管导管,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
设定潮气量为10ml/kg,呼吸频率为12次/分,维持呼吸末CO2在35-45mmHg之间。
手术切皮前追加芬太尼0.1mg,采用依托咪酯10-20ug/kg/min,瑞芬太尼0.1-0.15ug/kg/min持续输注,维持BIS值在45-60, 术中按需间断给予芬太尼2ug/kg,维库溴胺0.05mg/kg。
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历时205min,麻醉时间230min(从诱导开始到停药),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输注依托咪酯和瑞芬太尼。
停药后15min,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为7ml/kg,BIS值为69,此时患者仍然呼之不能睁眼,同时表现出肌张力极度增高,烦躁。
最初考虑患者是由于不能耐受气管导管,给予芬太尼50ug,咪唑安定1mg,曲马多50mg,分两次给。
停药后30min,患者上述症状并未改善,仍然对语言刺激无反应,各生命体征平稳。
考虑到拔管安全问题未予拔管,带管保留自主呼吸,继续观察。
在停药后第45min,患者肌张力基本恢复正常,躁动消失,BIS值为82,但对语言刺激仍然反应迟钝,拔除气管导管,观察5min后送麻醉恢复室(PACU)继续观察。
在PACU观察期间,患者答非所问,不能正确回答问题,老是感觉天花板上有东西在爬,且病人感觉“头似乎要爆炸”,呈谵妄状态,停药2h后病人完全清醒,3h后安全送回病房。
依托咪酯持续输注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持续输注维持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分析依托咪酯持续输注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及持续输注维持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50例择期行普外手术的患者分为依托咪酯组和异丙酚组,各25例。
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的观察指标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与麻醉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皮质醇浓度均有所下降,依托咪酯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与诱导前相比,依托咪酯组患者动脉压在诱导后2 min有所降低,心率在插管时有所增快,而异丙酚组在动脉压在切皮和拔管时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患者平均拔管时间(9.6±2.7)min明显短于异丙酚组的(13.2±4.5)min,不良反应发生率(28.0%)明显低于异丙酚组(6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依托咪酯在麻醉诱导及维持中具备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可有效降低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也能够对肾上腺皮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关键词全身麻醉;依托咪酯;异丙酚;持续输注本研究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50例择期行普外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依托咪酯持续输注的用药安全性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择期行普外手术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33例,女17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8.5±6.7)岁;纳入标准为: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或Ⅱ级,高血压Ⅱ级以下,对于患者内分泌疾病、严重肝肾疾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及术前应用甾体类等对手术可能造成干扰药物的患者予以排除[1]。
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和异丙酚组,各25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患者入室前检查其各项生命指标,并在入室后继续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护,均给予乳酸钠林格液,静脉滴注,剂量为10 ml/(kg·min);插管前给予咪唑安定,静脉滴注,剂量0.05~0.10 mg/kg,在插管前0.5 min两组患者分别注入依托咪酯和异丙酚,剂量均为0.15~0.20 ml/kg,在1 min内完成注射,随后均给予维库溴铵和芬太尼,剂量为0.1~0.2 mg/kg、3~5 ?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及肌松满意后再行气管内插管,并给予机械通气,潮气量以8~10 ml/kg为标准,呼吸频率在10~12次/min,PETCO2维持在35~45 mm Hg(1 mm Hg=0.133 kPa),麻醉维持以瑞芬太尼持续泵入,剂量为0.1 ?g/(kg·min),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及BIS值调整维持用药输注速率,两组患者均按需间断分别给予依托咪酯和异丙酚,BIS值维持在40~60[2,3]。
浅析丙泊酚依托咪酯应用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效应评价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丙泊酚依托咪酯具有镇静催眠效果,能够迅速诱导和维持失去意识的状态,适用于电休克疗法中的麻醉过程。
相比传统的镇痉药,丙泊酚依托咪酯具有更短的作用时间和更快的代谢率,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表现出更好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随着丙泊酚依托咪酯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逐渐扩展,对其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对丙泊酚依托咪酯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丙泊酚依托咪酯应用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效应进行评价,以探讨该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及潜在价值。
通过对丙泊酚依托咪酯特点、应用及不良反应的全面分析,旨在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疗效。
通过评估丙泊酚依托咪酯在临床实践中的局限性,可以为进一步完善该药物的使用方案和监测措施提供参考。
本研究的目的是全面了解丙泊酚依托咪酯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效应,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患者的康复和生存提供更好的保障。
1.3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浅析丙泊酚依托咪酯应用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效应评价,其中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对于各种药物在治疗中效果的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对丙泊酚依托咪酯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效应评价,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更科学的治疗指导,为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提供有力支持。
深入研究丙泊酚依托咪酯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效应评价,可以为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提供依据和参考,对于促进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提升医疗水平,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和疗效。
2. 正文2.1 丙泊酚依托咪酯的特点丙泊酚依托咪酯是一种常用于电休克治疗的药物,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丙泊酚依托咪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剂量,从而确保治疗效果。
依托咪酯的分子药理学新进展依托咪酯是一种全身麻醉药,性能独特。
在哺乳动物的研究中证实,依托咪酯给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或呼吸抑制较小,该特性使其具有不同寻常的安全特征。
随着依托咪酯在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气管插管期间的广泛应用,它重新吸引了研究者的兴趣,而且,对依托咪酯在危重症患者诱发的肾上腺毒性等问题仍然保持着持续的注重。
近来依托咪酯研究论文数量的增加亦反映了该药物在分子药理学研究上的新进展,现就这些问题实行综述如下。
1.1剂型和剂量依托咪酯的解离常数(pKa)为4.2,在生理pH下呈极度疏水性。
为了增加溶解度,溶剂采用35%的丙二醇或者脂肪乳剂,还研制出了溶于环糊精的制剂。
早期的临床研究认为,静脉内单次注射0.2~0.4mg/kg的依托咪酯后催眠时间可维持5~10min。
单次给药后,持续输注依托咪酯30~100μg/kg/min可用于全身麻醉的维持。
经口腔粘膜吸收依托咪酯可获得镇静效果,直肠给药已经被用于小儿全麻诱导。
1.2全身作用依托咪酯并不抑制交感神经张力或心肌功能,常用的麻醉诱导剂量只导致血压和心率的轻度变化,适用于心脏手术患者和心功能较差患者的全身麻醉诱导1。
同样,依托咪酯并不阻断喉镜和气管插管引起的交感反应,与巴比妥类药物或者丙泊酚相比,依托咪酯较少引发窒息,无组胺释放效应,罕见过敏反应。
依托咪酯更适用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麻醉诱导。
在一个猪的失血性休克模型中,较其他麻醉药物,依托咪酯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改变甚少2。
因为其在众多危重症患者麻醉诱导中表现出的良好特性,很多急诊医生愿意将依托咪酯用于快速序贯诱导和气管插管期间的镇静催眠3。
使用依托咪酯行全麻诱导后,肝脏血流中度减低,但这对麻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代谢影响轻微。
在依托咪酯麻醉诱导期间,脑血流量减少,同时脑代谢率和颅内压降低,脑灌注压保持不变或增高。
依托咪酯催眠期间患者的脑电图变化与巴比妥类药物引起的脑电图变化相当类似。
单次给予依托咪酯后,脑电双频指数降低,在意识恢复期间重新归为基线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