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夜上受降城闻笛_李
- 格式:ppt
- 大小:359.50 KB
- 文档页数:6
《夜上受降城闻笛》阅读答案篇一:夜上受降城闻笛春夜闻笛诗词比拟阅读答案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3.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2分)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纳比喻的修辞手法,无垠的沙漠好似积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好似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雪白、月的酷寒。
B.《夜上受降城闻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春夜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了本人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发的感触。
D. 《春夜闻笛》第一句写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
14.两诗均写到闻笛,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试结合诗句分析。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3.(2分)B 14.(2分)不同。
前诗表达的是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声而引起的对家乡的无尽思念之情;后一首诗,诗人自称迁客,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抒发迁客的归怨。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接着阅读学习。
篇二: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测试题分值:120分时间:90分钟一、积累运用(43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水涨(zhǎng)酝酿(niàng)贮蓄(chù)下落(zhúo) ....B.黄晕(yūn) 朗润(rùn) 澄清(ch?ng) 水藻(zǎo) ....C.静谧(mì) 高邈(miǎo)莅临(wai) 嘹亮(liáo) ....D.看护(kān) 粗暴(guǎng)宛转(wǎn)发髻(jì) ....2.以下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应和响晴明察秋毫呼朋引伴B.镶嵌宽阔淅淅沥沥抖擞精神C.吝啬棱镜咄咄逼人繁花嫩叶D.娇媚花苞端庄沉静花枝召展3.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2015年4月25日上午,第68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在临沂国际会展中心浩大开幕。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译文及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孙长江
回乐峰下,飞沙如雪;受降城外,冷月如霜。
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芦管悠悠声,这一夜啊,出征的人,无不举头望月,低头思乡。
百字赏析文
孙长江
或状大漠之邈廓,或展边庭之荒寂;或抒戍卒之羁愁,或慨征夫之悲壮,皆可谓边塞诗也。
溯其源,发轫者乃《诗》之《采薇》,六朝影随,至唐而盛。
诗家踵立,若王维,若岑参,若高适,不可历数。
诗仙李白,亦有边塞豪语“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雄于当世,至今传唱。
鬼才李贺,也有《马诗》一首,“何当金络脑,快步踏清秋”,真乃壮怀迸猛湍,贻万世之涵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往者,离也,情伤处,却见“杨柳依依”,何也?此为以“乐景衬哀情”,诗之一法,无痕为最,不言“哀”而胜字字皆“哀”也。
来者,归也,怎恰遇“雨雪霏霏”?非写实也,乃以“哀景衬乐情”,无迹最上,劫后余生,孰能开怀?悲中之乐,乐即长悲也。
李君虞为《夜上受降城闻笛》,较之《采薇》,乃情同法不同。
“沙似雪”、“月如霜”,凄冷苍凉之景;忽闻芦管幽咽之声,渺不知其所出,未听时,悠悠然,待谛听,弱如丝,寂灭之夜,乡思顿起,何等凄怆悲凉!如此凄怆悲凉之情,衬之以如此凄冷苍凉之景,此即“以哀景衬哀情”之法也。
李益冠于“大历十才子”之首,实不虚也。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说课稿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说课稿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一首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战争的思考之作。
本文将围绕这首诗展开讲述,从背景介绍、诗歌赏析和意义探索三个部分来进行论述。
一、背景介绍夜上受降城闻笛描绘了唐朝时期战乱纷争背景下一位守城士兵的心境,通过叙述夜晚上的笛声,透露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安和忧虑。
夜上受降城,成为表达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呼唤和对英雄的赞美。
二、诗歌赏析夜上受降城闻笛共有五句,前两句为对比描写,后三句则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忧虑情感。
首句“市鼓断人行”以四音步唱出节奏感,通过描写市集中的鼓声,使读者感受到繁华市井背后的紧张氛围。
接着,“夜深铁马冰河入”一句声调平缓,用寓言手法将铁马和冰河融合,凸显出冰冷和坚固的特质,传达了战乱环境下的紧迫感及危险性。
接下来的三句“卧听送鸡声,扁舟空自归。
”则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心境。
送鸡声暗示着官方的认可,表明诗人作为守城士兵时走上一条“一人盗碛庐山去”的不归路。
最后一句“灯开金塞尽,与俱泛夜稀”通过描写灯火的消失,使画面更加残破凄凉,传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之情。
三、意义探索夜上受降城闻笛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诗中揭示的景象虽然是唐朝时期的情景,但我们却能够从中看到战争和国家安危的普遍性。
诗中的受降城代表了每个国家,战争永远都是带来破坏和伤害的。
通过描写寂静的夜晚,以及鸡声、灯火的消失,诗人表达了对和平与幸福的向往。
诗歌中的音乐元素也给与了诗歌更深的内涵。
市鼓声和铁马冰河的音效,加之诗人的抒情,使得整首诗带来一种压抑与慎重的氛围。
这种音乐的对比营造了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通过对战争背景下守城士兵的心境描绘,以及对和平的思考和对人民幸福的渴望表达,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兴衰和人民命运的思索。
其韵律感的运用也使诗歌更加动人,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
总结: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刻画战争背景下士兵心境的诗,通过对夜晚景象和声音的描写,传递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对和平的向往。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 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重音,能够正确朗诵。
3.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 难点:如何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重音。
三、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包括诗歌朗诵、诗歌意境图片等。
2. 准备音乐,用于学生朗诵。
3. 安置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
4. 准备黑板、粉笔,用于教室讲解。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边塞诗,引出本课内容。
2. 讲解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3. 朗诵诗歌,讲解节奏和重音:通过PPT课件,引导学生正确朗诵诗歌。
4. 理解意象,体会情感:逐句讲解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5. 教室互动:提问学生理解诗歌的水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6.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朗诵诗歌,并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古诗中的月亮常常寄托着离别相思之情,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让学生讨论)2. 教师小结:月亮在古代诗歌中,特别是边塞诗词中,经常出现,它常常寄托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感受一下月光带给我们的美妙意境。
(二)作者简介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听录音,整体感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
(四)教学过程1. 解题: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2. 明确学习目标:(1)品味诗中意境及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赏读诗歌(1)体味诗境请同砚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品味,体会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点拨:诗歌借助特定地点、景物的描绘,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诗境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诗情画意。
(2)感受诗情①提问:“折柳”曲子中有什么内涵?为什么?点拨:“折杨柳”曲直调的名字,折杨柳表达一种离别的情绪,而战争是残酷的,戍边的将士与家乡亲人暂时难以相聚,他们看着春风吹拂着边地荒凉的土地,料到自己的家乡在遥遥的洛阳,听着凄凉的笛声,必然会生发出强烈的思乡之情。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和赏析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文解释】一:回乐峰前的沙地像白雪一样,受降城外月*如寒霜。
不知什么地方吹起了芦笛的乐声,整个晚上出征的战士都在远望家乡。
二: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有如秋霜。
不知是何处响起凄凉委婉的芦管声,使得一夜间远征的人个个眺望故乡思亲人。
以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词语解释】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处。
烽:烽火台。
芦管:用芦苇、竹子做成的乐器。
征人:出征在外的将士。
【赏析】《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四句二*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
全诗把景*、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荒凉的边塞,月光如霜的夜晚,幽怨的芦笛声勾起了出征将士悠悠的思乡情。
这首诗意境深远,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
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
全诗把景*、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
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
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理解诗文意思,把握作者情感。
2、体味诗的含蓄美。
3、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一、起你想读出什么味道?(明确:生对读古诗的把握)二、承你能读出什么味道?1.导入:咱们中国人向来崇尚中庸之道,月未圆,花开半,总是令人着迷,几千年的熏陶造就了中国人对含蓄美的追求。
在生活中如此,在古诗中更是如此,美就美在若隐若现,欲语还休之间。
这是美的至境,那么今天我们就随着李益,再回大唐,去回味一首因蕴藉含蓄而流传千古的七绝。
2.解题。
3.介绍作者。
4.朗读指导5.在万籁俱寂的夜里作者独自登上受降城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思考,用老师给的句式,来规范自己的回答。
从xx,看到、听到了x?6.本诗的含蓄美是如何表现的呢?(可从用词、写法、修辞等角度分析)我觉得这首诗的含蓄在x。
1、比喻的运用。
2、《折杨柳》怀人思乡的曲子。
3、特定的动作。
4、环境。
5、景物。
三、转你还能读出什么味道?1、背景2、创设情境,联读诗歌3、小结4、拓展延伸《春夜洛城闻笛》四、合作业布置你来感受下作者的情是怎样抒发的,含蓄美又是怎样表现的?五、板书设计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景:月如霜沙似雪凄清声:芦管《折杨柳》思乡情:征人尽望乡含蓄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9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的诗歌有山水田园诗,也有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请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意识。
学习目标以学会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1.指导吟读读顺全诗,以学生自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检查个别学生朗读效果,并给予评价和指导,3.教师范读4.学生再读,要求读顺,读出感情和韵味5.学生齐读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一)结合注释,理解诗意,以学生自主学习。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著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时,其中的受降城址,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因6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
《夜上受降城闻笛》乐乐课堂
(实用版)
目录
1.诗歌背景介绍
2.诗歌意境描绘
3.诗歌情感表达
4.诗歌的艺术特点
正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描绘边塞戍楼之夜的唐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益。
诗歌通过写受降城之夜的景象和戍楼将士听到《梅花曲》笛声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的意境描绘得十分细腻。
诗人以受降城为背景,描绘了戍楼之夜的宁静和寂寥。
夜晚的受降城一片漆黑,只有戍楼上的火光在黑暗中闪烁。
在这样的夜晚,戍楼的将士们听到了《梅花曲》的笛声,仿佛感受到了家乡的气息。
诗歌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戍楼之夜的宁静和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
诗歌的情感表达深沉而真挚。
诗人通过描绘受降城之夜的景象和戍楼将士听到《梅花曲》笛声的感受,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思念之情深沉而真挚,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忧伤。
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意境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上。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戍楼之夜的宁静和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
同时,诗人通过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描绘边塞戍楼之夜的唐诗,通过写受降城之夜的景象和戍楼将士听到《梅花曲》笛声的感受,表达了诗
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