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_病理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10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发布时间:2021-02-24T14:52:32.513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3期作者:唐艳春[导读] 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唐艳春河池市中医医院病理科广西河池 547200 [摘要] 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
方法:对本院2016年2月~2020年7月所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呈现高表达的是CD34和CD117,分别达到:76.92%、92.31%的阳性率。
在其中,全部病例的S-100、SMA 阳性表达以局灶弱阳性为主要表现,而全部病例呈现desmin 阴性。
结论: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是以CD34和CD117高表达来作为辅助参考的重要考依据。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比较常见于消化系统的原发性间叶性肿瘤,通常以中老年为高发人群,而其好发部位则是胃与小肠。
以肿瘤的发生部位及形态学表现为依据,可将其进行神经源性肿瘤与平滑肌肿瘤的分类。
由于胃肠道间质瘤具有多变的形态,就很难去鉴别诊断神经鞘瘤与真性平滑肌瘤。
本研究对抗体免疫组化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了回顾分析,以便能从理论上为临床诊断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⒈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研究对本院2016年2月~2020年7月所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这其中有43例为男性,35例为女性,患者年龄最小为56岁,最大为86岁,年龄平均为(67.78±4.12)岁。
①患者的纳入标准为:以胃肠道间质瘤经病理活检所确诊,并具备腹部包块、腹部胀痛、消化道出血、排便不畅、贫血等临床症状和完整的临床资料。
②患者的排除标准为:与其他严重系统疾病合并,而且不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
1.2方法采取结蛋白(desmin)、S-100蛋白(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抗体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查全部患者,检测则以免疫组化 SP 二步法完成,从迈新公司购入试剂。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例、免疫组织学特征和预后特点。
方法选取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同时运用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结果首先,肿块形成结节状,7例伴有粘膜溃疡,3例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再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62例gist中,梭形细胞32例,上皮细胞18例,9例兼有梭形和上皮细胞组织细胞学形态。
结论老年人的gist 发病率最高,cd34和cd117对gist诊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例分析;cd117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老年人的发病率最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起源通常与icc(卡哈尔细胞)有关,但是这种观念还没有在理论界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选取了6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主要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进行探讨,从中对免疫表型特点与gist生物学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选取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设立阴阳性对照,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男62例,女30例,患者的年龄都在28对至70岁之间。
gist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以中老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生再胃部多见,常见症状是中上腹胀痛不适和腹部包块、便血等。
gist在形态上多变,有多种细胞型,按照组织分级可分为三级,即良性、恶性潜能未定和恶性,本研究62例中分别有16,18,28例。
进行巨检,肿块大体上形成结节状,7例伴有粘膜溃疡形成,3例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再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62例gist中,梭形细胞型32例,上皮细胞型18例,9例兼有梭形细胞型和上皮细胞型组织细胞学形态1.2 方法对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设立阴阳性对照,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显低于干预前(P<0.05)。
提示有效的干预手段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药物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FAA的不良反应与年龄、基础疾病关系密切,年龄越大,基础疾病越多,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越高[9-10]。
即便如此,FAA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对诊断眼底疾病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荧光素钠注射液眼底造影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皮疹、头晕、全身无力等。
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荧光素钠注射液眼底造影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1]董红梅,赵秉鑫,朱岩,等.“二步试敏法”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8,41(3):132, 134.[2]孙燕,罗向霞,苏兰萍,等.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检查方法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5,15(6):1000-1002.[3]赵汝君,万金兰.国产和进口荧光素钠在眼底血管造影中不良反应的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15,5(1):546-548.[4]张红,王丽.眼科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及预防策略[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2(8):1809-1811.[5]周雯.眼底荧光造影的护理配合[J].当代医学,2016,22(26):113-114.[6]张琳.山西某眼科医院荧光素钠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6,23(5):2826-2827.[7]沈汉斌,王波,王笑君.荧光素钠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回归分析[J].安徽医药,2019,23(1):206-208.[8]马敏康,朱勇,吕小琴.413例荧光素钠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8,5(3):296-299.[9]朱明宇,常玮,廖筑秀,等.荧光诊断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与展望[J].医疗卫生装备,2018,39(2):13-17,41.[10]王霞.荧光素钠注射液用于眼底血管造影导致药品不良反应4例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20,37(7):645-647.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韩绘宇(湖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湖南株洲412000)摘要:目的观察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并分析其相关病理特点。
胃肠道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胃肠间质廇(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3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标本行he切片观察和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本组gist 肿块大部分边界清楚,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少数伴有上皮样细胞,细胞呈漩涡状、栅栏状、巢状排列。
免疫组化结果:30例中cd117阳性29例(96.6%),cd34阳性25例(83.3%),vim阳性20例(66.6%)。
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应根据临床大体病理学及病理形态学特征等进行综合判断,结合免疫组化检查做出准确诊断。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胃间质廇(gist)为一种源于胃间叶组织的肿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检测特异性地表达c-kit(cd117)和cd34,其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具有特殊性。
由于gist的形态多变,在生物学行为上判断尚有困难。
总结30例gist患者的病历,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免疫组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2年6月~2010年6月收治胃肠间质廇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男女比例1.5:1,年龄32~75岁,平均55.2岁。
患者临床主要表现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其中腹痛18例,贫血6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腹部包块10例。
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方法:30例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间质瘤组织,he染色,病理确诊后再切白片,用免疫组化s-p法对其标记(标记物cd117、cd34、vim、s-100及sma)检查,方法及步骤均按试剂盒说明进行,已知阳性切片作为阳性对照。
分析瘤体的大小、部位、包膜及周围淋巴结情况。
结果一般情况:本组30例gist患者中,肿瘤原发部位:胃19例(63.3%),十二指肠2例(6.6%),小肠7例(23.3%),结肠2例(6.6%)。
胃肠道间质瘤11例临床病理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astrin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肿瘤,其形态多样,排列结构多样,与胃肠道典型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较难鉴别。
20世纪80年代前认为,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主要是平滑肌源性肿瘤,但20世纪80—90年代,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发现绝大部分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并不是具有平滑肌的电镜及免疫表型特点,缺乏特异性细胞分化,于是提出胃肠道间质肿瘤这一概念,本文通过11例gist的光镜水平的详细观察与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文献复习,以进一步学习gist的形态学特点和良、恶性诊断标准。
1 资料与方法选择本院1995年1月—2010年10月间的诊断的11例原诊断为平滑肌肿瘤或gist的手术标本,其中发生于胃6例、小肠4例、结肠1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呕吐、或超声检查发现肿块。
2 结果2.1 一般资料本组年龄36—74岁,男性7例、女性4例。
临床常见症状为大部为腹痛、腹部不适为主,表现无特异性。
2.2 病理检查肉眼观察:肿物直径在3.0—12cm,切面编织状或鱼肉状,部分可见出血或坏死。
组织学观察: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肿瘤细胞形态主要以长梭形细胞为主,胞浆丰富,弱嗜酸性、,可见核端空泡;或长梭形,瘤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或旋涡状排列或栅栏状或轮辐状排列。
另一种由上皮样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构成,胞质丰富,呈弥漫状排列。
2.3 免疫组织化学 11例gist中cd34阳性表达8例、vimentin 阳性表达10例,cd117阳性表达9例、actin阴性表达10例、s-100阴性表达9例。
3 讨论 gist属比较少见的肿瘤,近年来又有增加的趋势。
gist 过去是依据光学显微镜下出现类似平滑肌样结构而诊断的,但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的广泛应用及电镜对这类肿瘤的检测,认为过去经典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中具有典型平滑肌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病例不足50%,而且每例肿瘤的免疫表型是多种多样,因此免疫组织化学在鉴别胃肠间质瘤中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