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鹤亭记
- 格式:ppt
- 大小:673.00 KB
- 文档页数:5
放鹤亭记作者:苏轼原文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注释1.放鹤亭;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2.傃:(sù)向,向着,沿着3.晦明:昏暗和明朗4.挹:(yì)通“揖”,作揖5.扉:门6.适:恰好7.纵:到,往8.陂(bēi):水田9.彭城:古地名,今江苏徐州10.名:给……命名11.明年:第二年12.升:登上13.狎(xié):亲近14.阴:北面15.及:漫上翻译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
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含5篇)第一篇: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读书是一架梯子,他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读书是一叶小舟,带你遨游汉字王国;读书是在品尝营养面包,它能让人充满了精神粮食。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放鹤亭记阅读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放鹤亭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苏轼的《放鹤亭记》,完成下列小题。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
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B.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C.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D.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11. 结合所学课文,下列各项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和“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中的“适”意义相同,都可解释为“恰好、正巧”。
《放鹤亭记》古文欣赏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扇。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十二,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亻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客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垢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宋)苏东坡《放鹤亭记》译文放鹤亭记苏东坡放鹤亭位于建昌东南山上,山势险峻,湖水回环,岛屿争奇,从亭上四顾,极目远眺,景色幽深,文思被激,从而下笔为文。
一代文豪秦观尝尽人间荣辱,喜怒哀乐无处不在。
于此极目远眺,不由得感叹人生真似放鹤亭中的一片湖水,人生起落,如同湖水波涛一般,一阵风起便会荡漾,坐看水清澈,风景怡人,心中充满感慨。
正是如此,作者对凤凰山上、白鹤亭旁的各种不幸、悲戚之事,也不由怀忧感慨。
不过,要想让人们得到新生,我们应该怀着激情与勇气,不畏艰险挑战自我,勇往直前。
让我们勇敢地向着光明前进,创造人生,让人生变得精彩绝伦。
在放鹤亭之上,清风徐来,晨曦照耀,苏东坡的心被湖光山色所感染,驻足站立的眼前,竟是一幅清新的山山水水画卷:曲水临城隅,桥影入池底;树杉掩山腰,花翠垂瀑布。
让人心怀祥和,思虑飘升,仿佛置身于野趣非凡的江南之地,融入了自然的灵气之中。
山峦低峻而连绵不断,遥望群峰,云出岛屿如琼带,雾凝蒸腾,是为画中之胜景。
湖水静谧无波,荫草丛生,鸟啼声生动可爱,可谓优美无际、庄重沉静。
来此静心凝思,化身为一只写意的鹤鸟,展翅飞翔,超脱尘世的牵扯。
这样的“恬淡人间”,唤起了作者有关寻常者与不寻常者之间的探查,探寻衣食住行中隐藏的无限之奥。
从放鹤亭中可看到周遭群山、湖水、岛屿的幽美景色,同时心中也产生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感想。
在神奇的自然环境下,只有心态端正,内心清净,才能欣赏到那绚丽多彩的花谷、奇特的白云、晨露之珠和晚霞之彩,从而达到心灵的丰富。
放鹤亭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地方,也是一个表达作者思想境界和人生哲理的伟大之作。
苏东坡把环抱放鹤亭的景致,比作生命的轨迹、飘扬的帆船、人生的风浪、恒久的善行……。
它激励了几代人追求人生中的美好与意义,启迪了无数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
在放鹤亭的魅力中,人们得到了最深刻、最持久的心灵慰籍和启示。
放鹤亭的背后,是苏东坡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所积累的一切阅历和哲学思考。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白云出岫朗诵《放鹤亭记》 来自古诗词文欣赏 00:00 04:31 闫效平解读苏轼《放鹤亭记》 来自古诗词文欣赏 00:00 15:28纪录片“江南文脉·徐州放鹤亭院”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知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而山林遯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注释: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
熙宁,宋神宗年号。
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北宋徐州治所所在地。
及:漫上。
扉:门。
明年:第二年。
升:登上。
作:造。
放鹤亭记文言文感想1. 文言文翻译:放鹤亭记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
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
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
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
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
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
《易》上说:‘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
’《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鸣叫,声音传到天空。
’大概那种东西(指鹤)清净深远幽闲旷达,超脱世俗之外,因此《易》、《诗经》中把它比作圣人君子。
不显露自己有德行的人,亲近把玩它,应该好像有益无害。
但卫懿公喜欢鹤却使他的国家灭亡。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认为造成荒唐的灾祸没有能比得上酒的;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唉,面南的君主,即使清净深远幽闲旷达,像鹤这样,还不能过分享受,过分喜好就会使他的国家灭亡。
而超脱世俗隐居山林的贤士,即使荒唐迷惑颓败迷乱像饮酒的人,还不能成为祸害,更何况对鹤的喜爱呢?由此看来,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
”山人欣然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于是,写了放鹤、招鹤之歌:鹤飞翔到西山的缺口,凌空高飞向下看选择它去的地方,突然收起翅膀,好像将要落下;忽然看到了什么,矫健地又凌空翻飞。
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鹤飞回吧,到东山的北面。
放鹤亭记文言文翻译【篇一:放鹤亭记文言文翻译】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
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 《》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
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注释1.放鹤亭;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3.晦明:昏暗和明朗5.扉:门6.适:恰好7.纵:到,往9.彭城:古地名,今江苏徐州10.名:给……命名11.明年:第二年12.升:登上14.阴:北面15.及:漫上翻译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给山人作揖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
苏轼《放鹤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苏轼《放鹤亭记》原文,解释,译文,赏析苏轼: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揖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
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
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
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
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
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饱汝。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
这篇亭记,是任徐州知府时所作,文末注明为元丰元年(1078)十一月初八日。
当时,山林隐士张天骥因草堂被淹而迁居东山,在那里建亭放鹤,自娱情怀。
苏轼与其交游甚欢,便挥笔为放鹤亭写了这篇题记。
全文围绕着隐居之乐远胜于南面为君之乐这一中心,写得变化跌宕,波澜层出,如前人所说:“其得心应手处,读之最能发人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