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消费合作社经营管理思想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4
国民政府与抗战①时期的劳工福利江红英(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成都610031)摘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认识到改善劳工福利与抗战有着密切关系,不仅能够为抗战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还能够调和劳资矛盾,巩固国民党统治,能够增加生产,适应战时需要等,因而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劳工福利的举措,从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到制定一系列法规,并采取了实施工矿检查和《职工福利金条例》,设置职工福利委员会和职工福利社等重要措施。
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效果:稳定了社会秩序,支撑了抗战;使劳工福利有所改善,但改善的程度不均衡。
从总体上看,国民政府的劳工福利政策贯彻乏力,而劳工的福利水平也依然低下。
关键词:国民政府抗战劳工福利抗战时期,社会部官员张永懋曾对“劳工”概念作如下解释:“所谓‘劳工’,系指被雇用从事生产有经济价值的物品或担任劳务并领受工资之人。
”[1]253社会部另一位官员谢征孚则阐述了国民政府所谋的劳工福利:“借工厂法、矿场法限制劳动年龄、工作时间及工资给付等;以劳工制度预防并救济劳工之疾病、伤害、失业与老年之贫穷等;以团体协约法及劳动契约法保障其工作权”;“改善他们的生活,如组设生产、消费、运输、信用等合作社,改良农业或手工业技艺,办理农工补习教育、卫生、体育、娱乐、食堂、宿舍、家庭住宅、子弟学校、托儿所及职业介绍所等”。
[1]4那么,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劳工福利问题上到底有哪些作为呢?一、国民政府对战时劳工福利的认识“吾国民党及其政府自称历来非常重视劳工福利问题。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在1943年曾宣称:国政府基于本党社会政策,对于劳工福利之推行,向极重视。
”抗战时期,“自社会部改隶后,因职责所在,对于劳工福利之推进更趋积极,在立法与行政上,均竭其最大之努力”。
[2]32-33为何抗战时期“更趋积极”,“竭其最大之努力”?原因在于劳工福利问题与抗战有着紧密的关系。
第一,改善劳工福利能够调和劳资矛盾,避免工人斗争,既能巩固国民党统治,又能为抗战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经济一、抗战时期经济统制政策与工业政策(一)经济统制政策:统购统销、专卖、限价统制物资分为五类1、粮食2、日用品:花纱布3、工业器材4、外销物资(特种矿产品、指定统销特产品)5、专卖物资(二)工业政策1、工厂内迁2、大力扩展国营工业3、援助发展民营工业4、支持工业合作运动二、抗日战争的财政政策1、增加税收:扩充征税品目、改定佂课标准及调整税率;创办新税2、举借内债3、求助外债4、田赋征实三、工厂内迁对后方经济的作用:1、工厂内迁奠定了内地特别实西南地区的工业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2、为后方带来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力量,对后方工业发展起到很到作用3、产品一定程度上满足后方军需民用。
四、国家资本垄断地位形成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1、工业垄断是在工业生产大破坏、技术水平日趋下降的过程中建立的。
2、是由于政府政策的导向,国家财政全力扶持的结果。
3、工业垄断地位从军事工业开始,通过大规模创办军事工业实现。
4、是在外国资本支持下形成的。
五、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经济困难的内外原因1、外因:由于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也增加了中国人力与物力的消耗,海上与陆上的封锁,物资来源几乎决断。
2、内因:国民政府压制私人资本的发展和对农民的掠夺政策,造成了工农业生产的萎缩,物资日益缺乏。
六、国统区经济困难具体体现1、国统区工人生活的不断恶化(1)沿海工业集中地区遭到日军炮火的疯狂轰击,严重破坏,工人生活状况随之恶化。
(2)由于通货膨胀,工人工资下降。
2、国统区农民生活极为悲惨3、国统区薪金收入者的生活也相当困难七、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一)、金融垄断的加强(二)工业垄断的形成(三)商业垄断的形成八、1937—1942年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短暂繁荣的具体原因:1、大后方急剧增加的人口有效地拉动了市场需求。
2、进口商品的锐减和外国在华投资的减少,为后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抗战时期“工合运动”的历史考察及时代价值
梁军;李翔
【期刊名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44)1
【摘要】工业合作社运动是在抗战期间兴起的群众性经济互助救亡运动,旨在动员和组织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并促进国内生产。
在战时促进了经济发展与自力更生,起到了社会动员和民族意识培养的作用,并扩大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然而,工业合作社运动仍然存在一定局限,其本质仍是旧式合作社,加之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限制以及其内部组织管理等问题,最终走向了衰落。
工合运动的经验和教训可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总页数】7页(P86-92)
【作者】梁军;李翔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9
【相关文献】
1.论试抗战时期的工合运动与国际合作
2.论抗战时期的延安工合运动
3.工合运动与抗战时期中国西北慈善事业
4.束缚与解放:抗战时期西北工合运动中的妇女生产
5.丽江“工合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2025学年度2025届高三上期十月阶段检测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6题,每题2分,共52分)1.下表为不同古籍中关于大禹时期“万国”的描述,据表可知,大禹时期( )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春秋·《左传》(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
战国·《庄子》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
西汉·《战国策》A.分封制度盛行B.内外服制确立C.打破禅让传统D.王权初步形成2.秦郡置“守”“尉”分掌民政、军事之权。
到西汉末期,就出现“守”“尉”互兼的事例。
东汉时期大部分郡都废“尉”而并其职于“守”。
这一变化(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C.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臃肿D.体现了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演变3.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凭船只沿运河直抵北方。
同时,炀帝又特意下诏废弃了陈朝故都丹阳(今属南京)与余杭地区之间耗资巨大才打通的水道。
隋炀帝的做法( )A.旨在强化对江南的管控B.厉行专制导致施政混乱C.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D.遏止了南方经济的发展4.唐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颁布《显庆姓氏录》,规定只要做官进了五品,就可以列入其中。
这是由政府公布的士族等第的权威名录,被列入名录的有245姓、287家,较之唐太宗时减少48姓、1364家。
此举旨在( )A.强化中央权威B.巩固统治基础C.推进科举改革D.平衡派别利益5.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
据此推测,当时( )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瓦解B.税制变化推动家庭结构变迁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D.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不断完善6.北魏孝文帝曾诏“六月庚午,禁杀牛马”、孝明帝亦重申“杀牛禁”。
《辽史·太祖纪》也曾载“太祖……置城邑,教民种桑麻,习织组”。
这能够反映该时期这些少数民族( )A.牛耕技术的发展B.统治思想的异变C.政权更迭的频繁D.经济结构的变化7.元顺帝时,全国有驿站1500多处,为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
抗战时期晋绥边区的集市贸易摘要抗战时期是晋绥边区集市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边区集市数量不断增加,商品种类日益丰富,交通日趋便利,逐渐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区域性集市网络。
这得益于边区政府推动集市贸易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集市贸易在边区经济运行中发挥了承接生产、启动消费、调节供需、平抑物价的重要功能,从多方面满足着群众的需求,提高了边区经济运行的效率。
边区集市贸易亦存在集市分布不平衡、商品结构单一及管理较混乱等问题。
面对问题,边区政府及时披露并积极解决。
集市贸易的发展不仅在流通方面为抗战胜利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亦反映出中共在新经济形态下对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探索。
关键词晋绥边区,集市,发展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20-0042-08关于集市贸易,目前已有较多研究成果。
其中,关于江南、长江中上游地区、珠江三角洲流域及华北地区的集镇研究较为丰富。
?近年来,也有学者就较为薄弱的山西市镇进行了专题研究。
?但就山西市镇已有研究来看,学者论述的重点较多集中在明清或近代,较少论及抗战时期根据地的集市。
?发展集市贸易不仅是抗战时期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亦是中共在新经济形态下探索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路径之一。
1940年晋西北行政公署成立后,晋绥边区集市贸易得以恢复和发展,集市、商号不断增加,商品种类日益丰富,交通日渐方便,区域性集市网络逐渐形成。
然而,目前关于晋绥边区集市贸易尚未有专题研究。
?笔者拟梳理相关资料,对该问题作一探讨,希冀丰富市镇研究及抗日根据地经济史研究。
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商品交易的活动形式。
山西各地都有传统的固定赶集日期,到期人们会不约而同从各地赶来,称“赶集”。
赶集地点一般在县城或较大的乡镇。
赶集时间有的地方农历逢三、六、九有集,有的逢一、四、七有集,有的逢二、五、八有集。
平常集市上各店铺均开门营业,但购买者不多。
每逢集日,人数较多。
集市有定期、不定期和庙会等多种形式。
第13卷第3期 吕梁学院学报2023年6月Vol.13No.3 Journal of Lüliang UniversityJun.2023·晋绥文化研究·收稿日期:2023⁃04⁃23基金项目:山西省研究生创新项目(2021Y704)第一作者简介:李建权(1965-),男,山西兴县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等。
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商贸机构的组织与管理李建权,王子玮(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摘 要:为充分发挥商业贸易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中共在晋绥边区设立贸易局作为开展商贸工作的主要机构,管理以公营商业,私营商业,合作社为主的各类商业组织。
贸易局在政治与经济两方面通过“领导公商、团结私商、扶植合作社”等方式,发展繁荣当地商业市场,充分发挥了各类商贸组织在物资调剂和货币金融斗争等经济建设领域中的特殊作用,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中共;晋绥边区;商业组织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85X(2023)03-0058-05 商贸机构,是从事商品流转活动的各种机构的统称。
晋绥边区横跨山西、陕西、绥远三省,货物往来频繁,商业活动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出现“晋商”“走西口”大多便是经晋绥边区右玉县杀虎口往来于黄土高原与蒙古草原。
全面抗战爆发后,商路滞涩,私营商业机构纷纷缩减规模或关门闭户不再营业。
为巩固抗日民主政权,中共设立贸易局,动员群众建立合作社,允许部队、机关经营商业。
新生的公营商业、合作社与传统的私营商业,在中共的组织与管理下发挥稳定金融,供给物资的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现就中共在晋绥边区对三类商贸机构的管理方式做简单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晋绥边区商业贸易情况晋绥边区以兴县蔡家崖为首府,北迄大青山,百灵庙一带,南达吕梁山脉南麓,东至同蒲铁路与晋察冀、太行、太岳根据地相邻,西隔黄河与陕甘宁根据地相望。
引文格式:许彬,陆发春. 剪刀差 困境与中央苏区合作社建设研究 以消费㊁粮食合作社为中心的考察[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4,45(2):27-35.剪刀差 困境与中央苏区合作社建设研究以消费㊁粮食合作社为中心的考察∗许㊀彬1,2,陆发春2(1.武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福建武夷山㊀354300;2.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合肥㊀230039)摘㊀要:清末民初,赣南㊁闽西商品贸易流通尚为顺畅,1928年苏区形成后,由于国民党实施经济封锁,致使货物流通受阻㊁工农业产品价格悬殊,甚至造成社会恐慌等问题㊂面对困境,苏区政府推行消费㊁粮食等合作社建设,使苏区生计危机得到缓解,同时合作社组织在促进革命动员,支持革命战争和培育政治文化等方面发挥作用㊂但合作社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从经费筹集㊁人员选用到渠道构建和组织功能等方面皆经历了不断调适与完善的复杂过程,透视出中共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㊁军事战争与经济建设互动交织的微观本相和历史逻辑㊂关键词:中央苏区; 剪刀差 ;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中图分类号:D23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6-7659(2024)02-0027-09㊀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苏区经济问题及合作社组织建设是学界颇为关注的问题,不少学者对赣南㊁闽西以及中央苏区的经济政策㊁合作社组织已有颇多梳理和阐述,深化了苏区经济史及合作运动的研究㊂不过,有关苏区经济问题及合作社建设的复杂情况和内在逻辑尚未得到更为集中的探究㊂近十几年来,学界吸收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共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与中国乡村社会互助协作的一致性㊁中央苏区合作制的由来与发展等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㊂①亦有学者从横向维度切入,阐述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扩红㊁查田和检举等其他运动互动的史实与意义㊂②王明前‘ 剪刀差 问题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合作社经济“一文涉及 剪刀差 问题与消费㊁粮食合作社建设的关联,但对合作社建设的复杂过程未有更深论述㊂[1]总体而言,已有研究多侧重于宏观性的考察,实际上,赣南㊁闽西中央苏区 剪刀差 问题及合作社创办之微观本相及历史逻辑尚有更加深入的探索空间㊂因此,本文依托档案史料㊁报纸杂志㊁访谈回忆等多种资料,在既有研究基础上,考察土地革命前后,赣南㊁闽西地区货物流通及 剪刀差 困境,分析中央苏区消费㊁粮食合作社建设的复杂过程及发展状况,以期揭示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㊁军事战争与经济建设互动交织的微观本相和内在逻辑㊂㊀㊀一㊁土地革命前后:赣南㊁闽西地区贸易流通及变化(一)清末民初:赣南㊁闽西地区贸易流通顺畅,物价稳定1927年江西省经济研究会调查统计,1907至1918年,虽然国内外时局动荡,但 赣省尚属安谧,加以历年输出入贸易均多出超,农工业之产品对外2024年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赣南师范大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ɴ.2第二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Mar.2024∗①②收稿日期:2022-08-26㊀㊀㊀㊀DOI:10.13698/36-1346/c.2024.02.005㊀作者简介:许彬(1977-),男,安徽长丰人,安徽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福建省武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陆发春(1963-),男,安徽舒城人,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和区域历史地理㊂参见孔永松㊁邱松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余伯流:‘中央苏区经济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张侃㊁徐长春:‘中央苏区财政经济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魏本权㊁曾耀荣:‘民间互助㊃合作运动㊃革命策略:中央苏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再研究“,‘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㊂魏本权:‘革命策略与合作运动 革命动员视角下中共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研究1927-194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熊吉陵㊁黄诚:‘论中央苏区时期的农村合作制经济建设“,‘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易棉阳:‘以运动促进运动:中央苏区合作运动与相关革命运动的关系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㊂销畅㊂ ①仅就纸业而言,1915到1918年间,出口纸业金额大概占全国的1/5, 除本省销售者外,出口约占产额十之六,即有四百八十万元之收入也 ,遂川生产的纸伞,经海关出口的达两百万把,②瓷器㊁钨矿等工业品出口额愈益显著,且 物价无骤涨骤落之因子,故常能保持平衡状态㊂ ③江西省外销商品结构的形成及物价之平衡,折射出赣南地区良好的经济循环机制㊂刘士奇等关于赣西南经济状况的报告亦印证了这一点㊂报告指出,1929年以前赣州商业经济呈发展的趋势, 由广东运来的货物很多,出口货则由赣江较多 ,吉安一带的永新㊁永阳和横江等县城集镇,逢墟之日, 商家将洋货及商业品挑来,农民挑农产品来,如古时日中为市一样 ,④地方自发形成的集贸市场,成为工农业产品交换的中心,货物在此得到有效流通㊂毛泽东的调查亦显示,30年代初寻乌城仍是一个不定期的商铺交易和定期的圩场地㊂群众日常生活必需品,如牙粉㊁肥皂㊁马灯㊁煤油㊁纸烟㊁食盐㊁竹布和竹纱等货物,经梅州㊁赣州㊁杭州及香港等跨省区市场流通网络获取㊂[2]而当地的米㊁茶㊁纸㊁木㊁香菇和茶油等农产品出口顺利,价值亦颇可观,并形成了吉潭㊁牛斗光㊁留车和县城等货物市场㊂当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贫富分化日趋加大,尤其是普罗大众的经济生活贫穷,甚至 叫苦连天,喊 百物昂贵 ㊂ ⑤不过,从晚清开埠到20世纪初,由于赣南产品与外来货物互补性贸易的存续,即便外来商品与世界市场加入亦并没有对赣南商品产生消极影响㊂[3]明清以降,与赣南相连的闽西地区依托陆路和河流形成的贸易通道,促使工农业产品流通远及国内外㊂在闽西商贸通道中,长汀是连接赣南与东江的商业中心㊂海禁未开之前, 永定㊁龙岩货物运至江西及湖南者都要由长汀经过;同时江西两湖的货物运至福建的,也要经过长汀㊂ [4]286海禁开放以后,长汀仍是闽西地区重要的商品贸易点,货物通过汀江水路,由长汀城向南七百余里,经广东省潮州入南海,[5]原隶属于旧汀州府的连城㊁武平和上杭等县的 产品多由汕头出口,则输入之货品,亦以便利之关系,多由汕头而来㊂ ⑥永定的条丝烟便是依靠此条水路及其他陆路 远销全国,远及南洋㊂民国十五年前,每年出口达五六万箱 交邮局寄运者,约值二百余万圆(元) ,[6]502售往两湖㊁江西㊁江苏和广东等省,[7]而 松材大量运售潮属,年以巨万计㊂ [6]504同时,以九龙江为载体,龙岩与漳州㊁厦门沿海经济的往来在明清时期亦已形成,通过 龙岩 九龙江 漳州 厦门 贸易路线,龙岩县所产的白料纸 销路远及于南洋 ,此外尚有 茶㊁烟㊁爆竹㊁莲藕㊁笋干㊁蕨粉㊁绿柴㊁升麻㊁蝉蜕㊁山药㊁天冬等 土特产销往国内外,与此同时 布货㊁海货㊁洋货㊁糖食等 日常生活用品输入闽西㊂[8]这一时期,虽然西方外来商品开始逐渐充斥农村市场,商品进出口已呈入超之势,但依托久已形成的国内外市场网络,闽西地区工农业产品交换通畅,价格亦颇稳定㊂(二)国共合作破裂后,赣南㊁闽西商贸流通受阻, 剪刀差 现象凸显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赣南㊁闽西地区商品流通逐渐被阻滞,工农业产品价格悬殊的 剪刀差 问题开始显现㊂1928年后,赣南㊁闽西地区货物流通日趋受阻,导致赣西南的谷㊁米㊁猪油㊁茶油和木材等农产品价格锐降,而工业品价格则快速上涨,甚至出现生活工业必需品奇缺㊂1930年赣西南特委报告称, 自土地革命斗争爆发以后被反动派的长期封锁ѲѲ断绝运输维系,一切的农产品不能输出到外境出售,同时外市的工商品也不能进来,因此造成农产品过剩工业品恐慌,油盐布匹及一切的物价飞涨㊂ ⑦赣西南地区除了竹子价格在1929年后相近之外,其他生活日用品都是大幅提高㊂食盐从每斤500文上升到1200文,火柴则从每盒1~ 20文提高至20~40文,与此同时,米㊁木㊁猪肉和茶油等价格皆呈下降趋势㊂(见表1)表1㊀赣西南工农业产品价格变化表(1929年前后)品名单位价格革命前㊀㊀㊀革命后盐每斤铜元五百余文一串二百洋油每瓶银洋二元以上五元-六元海带每斤铜元一千以下一串六百文竹布每尺银洋二毛四毛洋火每盒十文至二十文二十文--四十文谷每担银洋二元半一串八百米每担银洋五元多一元半至二元猪肉每斤铜元六佰三百六十至四百木一两码十四五贯(即十四五元)十贯以下(甚至六七元)茶油每斤铜元八佰至一千五百文竹每个斤每码五钱前后相近㊀资料来源:‘士奇㊁昌谐㊁天干:赣西南苏维埃区域的经济状况及经济政策“(1930年10月12日),中央档案馆㊁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0年(二),1988年版,第96-99页㊂同时参照周琍㊁龚丹丹:‘中央苏区时期缺盐问题研究“,‘盐业史研究“,2014年第3期,第95页㊂82赣南师范大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①②④⑥③㊀江西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二十六年来江西南城县物价变动之研究“,内部编印,1935年版,第3.3页㊂江西省政府经济委员会,江西经济问题,内部编:‘江西之产业“,1924年版,第3页㊂⑤⑦㊀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0年“(二),内部编印,1988年版,第95,97,40页㊂张果为,等:‘福建历年对外贸易概况“,出自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统计室:‘福建经济研究“(下),内部编印,1940年版,第3页㊂闽西地区货物流通受阻亦甚明显,诸多农产品因无法输出而滞销㊂上杭㊁永定和长汀的木材甚至完全没有销路,永定坎市商业交易量减少五成,龙岩雁石镇一年减少三成,上杭丰稔市(现稔田镇)减少二成,旧县镇减少二成㊂[4]320与1929年相比,整个闽西土特产输出金额锐减, 杉,减少三分之二;纸,减少二分之一;烟,减少二分之一;茶,减少三分之一㊂ ①布匹㊁食盐和糖等生活品价格几乎都提高了一成以上,永定的煤油价格更是上涨五倍之多㊂[4]300工农业产品价格悬殊迫使农民叫苦不迭, 要做套衣服,一丈布小洋二元五角(最便宜),要一石米去卖才够㊂ ②(见表2)表2㊀闽西五县工业产品价格变化表(1930年与1929年比较)㊀㊀县名品名㊀㊀龙岩上杭永定长汀连城总数布贵一成贵一成平贵二成贵二成贵一成盐便宜三成平贵三成贵二成贵一成贵一成洋油贵二成贵二成贵五成贵三成贵二成贵三成火柴平平贵一成平贵三成贵二成药材贵三成贵二成贵成半贵三成贵三成贵三成糖贵二成贵二成贵三成贵二成贵二成贵二成㊀㊀㊀㊀㊀㊀资料来源:‘中共闽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日刊“1930年7月8日 1930年7月20日,江西省档㊀㊀㊀㊀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0页,略经整理而得㊂㊀㊀赣南㊁闽西工农业产品流通不畅,价格悬殊,甚至食盐㊁药品等生活必需品奇缺,这给苏区农民和部队的生产㊁生活带来诸多困难㊂由于食盐匮乏,长冈乡的民众 食酸菜水,说与放盐差不多㊂ [9]1933年9月,正值第五次反 围剿 之际, 中央政府机关干部都吃硝盐,将仅有的一点食盐送给红军吃,许多人吃得脸浮肿㊂ ③与此同时,由于农产品滞销,价格低下,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受挫,如 龙岩的茶叶因为无出口,农民不去采制 农业副产品如地瓜㊁芋㊁苗㊁油菜及各种蔬菜㊁水果㊁棉花都不能增[加]种植㊂ ④货物流通受阻而产生的 剪刀差 困境,日趋制约苏区军民生存和军事战争㊂(三)赣南㊁闽西出现 剪刀差 问题的根本原因赣南㊁闽西出现 剪刀差 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国民党实施的经济封锁㊂为了阻断苏区与外部的货物流通,国民党采取严密的封锁手段㊂据1930年‘中央日报“报道,张贞部对龙岩实施 坚壁清野策略,封锁匪化区域,严禁粮米,日用品输入,以断其接济㊂ [10]随着苏区的拓展,国民党实施的封锁之法亦日趋严厉㊂1934年初,国民政府制订‘闽省封锁匪区办法“,其中筹划建立封锁碉堡,形成严密的封锁网,控制食盐和火油等输入苏区㊂如在龙岩建立 封锁匪区管理所 ,规定食盐供给 按照龙岩人口及附近需要,逐日自漳由汽车运往 ,[11]严令要求 凡采买食盐等日常应需品,必须登记,没有登记,不得采买㊂ [12]据福建省政府1934年工作报告称,国民党已对福建36个县实行封锁,成立封锁管理所29所,外设分所135所,公卖会27所,外设分会160所㊂检查卡269所,[13]平均每县有7个检查卡,检查之严可窥一斑㊂江西苏区面临国民党经济封锁的严苛程度丝毫不亚于闽西苏区㊂1933年10月,国民党为严防邮运货物输送到苏区,规定 凡进入江西境内之邮运各种货物及各种包裹 ,由九江㊁萍乡㊁上饶三处邮局派人员施行检查和登记㊂[14]国民党封锁渠道十分多样,不仅在陆地上设碉楼关卡围寨,而且 严密封锁水口,或各河沿岸,绝对禁止任何船只到匪区附近,或者泊在匪区旁边 ,夜间把守更为严苛㊂⑤此外,国民党为阻断 赤 白 区间之商贸活动,还对运送货物者施以严厉的惩罚手段,如对 抓到私运盐㊁布㊁西药材的人,轻者没收物资,剃眉毛,罚苦役二㊁三年,重者则以通 匪 罪,杀头示众㊂ [15]388二㊁苏区应对:合作社组织的建设与发展面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苏区政府积极倡导合作社组织建设,以此疏解货物流通受阻㊁工农业产品价格悬殊,乃至物资匮乏的困境㊂然而,在战争频发的特定时空下,中央苏区合作社组织的筹建亦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从尝试到不断调适的曲折过程,折射出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㊁军事战争与经济建设互动交织的复杂面相㊂(一)创设消费合作社,促进货物流通消费合作社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筹措资金,调节92第2期㊀㊀㊀许㊀彬,陆发春㊀ 剪刀差 困境与中央苏区合作社建设研究①③⑤②㊀中央档案馆,福建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4),内部编印,1987年版,第125,126页㊂④㊀王金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消费合作社史料选编“,内部编印,出版时间不详,第127,58页㊂成圣昌:‘赤区诸问题批判“,内部编印,1935年版,第66页㊂货物流通,解决民用军需的物资供给问题㊂1929年起,赣南㊁闽西苏维埃政府倡议设立消费合作社,并颁布相关组织条例,但在具体创办中,受制于主客观条件,消费合作社从资金筹集㊁人员选用,到货物采购等方面皆面临诸多挑战,苏区政府对此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促使消费合作社建设得到逐步发展㊂1.启动资金的筹集㊂按照合作社组织的经济性质,设立合作社需要参加者自愿购买股份,共同筹备资金㊂但苏区农民群众经济能力极为有限,加之他们对合作社组织颇为陌生,因而对购股入社难免多有迟疑㊂为了尽快建立消费合作社,苏维埃政府往往率先担负起启动资金的筹集任务㊂如1928年10月,东固消费合作社设立之初,其经费主要来源于苏维埃政府拨款六七千银洋,另加群众的一些股资㊂兴国古林村与上社区消费合作社经费,则来自打土豪时留下的一百多块银洋,后来由于扩大业务范围,经费需求增多,苏维埃政府就发动群众搜集地主家里或祠堂里的堂匾,将上面的贴金抹下来,铸成金戒指到 白 区购买货物㊂[15]397政府的支持使消费合作社较快建立起来,但合作社毕竟是一种集体经济组织,需要社员共同集资创办㊂因此,从1931年11月 一苏大 召开后,临时中央苏维埃政府就开始号召把先前由地方政府主办的合作社逐步转由群众主办㊂1932年2月,中央政府给江西省苏去信说: 合作社是工农群众所组织的㊂政府所办的,只能叫国家商店和工厂 ,如此便 形成政府做生意赚钱,不是为便利群众抵制投机商人和富农㊂ [16]中央政府强调工农群众自主创办消费合作社,不管是从合作社经济的性质要求,还是就阶级观念的形塑而言都是颇为必要的㊂1933年9月中央苏区颁布‘消费合作社标准章程“,规定 当地政府必要时可认股参加,但政府只有一普通社员资格,无任何特权 ,[17]288把地方政府等同于工农群众一员,透视出消费合作社由政府主办向集体发展的嬗变轨迹㊂2.管理人员的选用㊂消费合作社是一种经济组织,需要相对专业的管理人才㊂在初建时期,一些消费社量才而用选择管理人员㊂如兴国古林村消费合作社推荐李奎应担任负责人,就因为他 是中共兴国县委的地下交通员,经常出没于红白交界的地方,能随机应变 ,王仁森担任会计兼营业员,因其开过杂货店,颇为熟悉营业情况㊂[15]396尽管如此,大部分管理人员仍需在实践中选择培养㊂苏区政府对此主要从两方面加以管理㊂一是明确政治标准,排除富农管理合作社㊂1930年闽西苏维埃政府就要求 合作社负责人,应举群众中有信仰的工人㊁贫农来做,不要把过去善于打算记账富家富农来充当合作社负责人㊂ ①中共是实行一元化领导体制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在革命年代,阶级斗争始终占据首位㊂合作社组织从阶级斗争观念出发,排除非工农人员加入,这是苏区合作社建设的必然要求㊂当然,苏区对于富农的认定也存在模糊化甚至激进化倾向,但选用工农群众为合作社管理人员始终是根本政治标准㊂二是实施奖惩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㊂1933年12月,在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共推选出五个模范消费合作社,对其中工作成效显著的合作社人员提出表扬,此前亦对贪污腐败㊁甚至携款投敌的负责人提出批判,必要时提交群众大会公审㊂②奖惩结合的管理机制在隶属中央苏区闽赣省的闽北苏区同样实行㊂闽北分区政府规定,对经营颇好的消费社的管理人员给予表扬或职务提升;对违反纪律的,轻者批评,在会上做检讨,重者坐谷仓禁闭,时间从几天到半个月不等㊂[18]闽北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星村区消费合作社,对营业员的业务能力要求颇严, 如卖盐每百斤卖九十七斤为合理 ,如卖九十六斤半,营业员就要受到批评,假若差额更大,营业员就得受处分㊂[19]奖惩兼具的管理机制,有助于培养称职的业务管理人员,推动消费社有序发展㊂3.采购渠道的营建㊂在国民党军事 围剿 与经济封锁的严苛条件下,货物采购往往面临极大风险㊂在苏区政府的指导下,主要采取以下几种途径疏解采购难题:第一,联系群众采购货物㊂采购员通过联系 白 区交界的群众,请他们利用亲戚朋友关系,到 白 区采购货物㊂第二,与小商小贩建立交易关系㊂小商小贩们长期经营于地方商业贸易,他们有比较广泛的进货门路,消费社委托他们采购货物,并分给他们利润㊂③第三,秘密采购㊂东固消费合作社依托富田㊁新安和陂头等区域有党的地下组织,重要圩口有秘密交通站和游击队的优势,一些老党员就装扮成卖柴人,潜入吉安购买食盐,再用空竹扁担㊁双层夹底桶等改造的工具运入苏区㊂④即便如此,极力搭建的购物渠道并不能常用,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变换,以便尽可能地避免暴露的风险㊂李奎应等创办的古林村消费社先是从于都的水头圩进货,随后由于封锁,又改到兴国的西边万安地区购货㊂赣县榔木乡消费合作社,由于国民党驻扎县城军队的扫荡, 只开办了八个月,就转移过五次㊂ ⑤03赣南师范大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①②中央档案馆,福建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4),内部编印,1987年版,第320页㊂③④⑤㊀王金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消费合作社史料选编“,内部编印,出版时间不详,第79-80,147-148,138-139,145页㊂经过调整㊁发展与完善,1933年12月,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总社成立,下辖福建㊁江西省两个总社以及17个县社,至此形成了上下统一,层级清晰的消费合作社组织体系㊂到1934年2月,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发展到1,140个,社员295,993人,股金322, 525元,分布于苏区各个中心区域以及主要县份,每个区㊁乡几乎都有一个㊂[17]288数量众多与分布广泛的特征说明消费合作社在打破经济封锁㊁供养民用军需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㊂(二)创办粮食合作社局,调节粮食供需中共革命武装暴动后,苏区农民分得了土地,不用再交沉重的地租,然而,秋收后并没有获得实惠,因为市场米谷价格明显降低,就连所投人工本钱都收不回来,①这就使得刚刚分田到手的农民大失所望,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㊂赣西南地区的农民消极怠工, 分到了的田不尽力耕种,他们以为只要能够供给全年的粮食,再也不去劳动㊂ ②闽西农民甚至不愿领田地耕种, 情愿把田禾抛弃不收 ,③而 宁愿替人做工㊂ ④苏区粮价急转直下,根本原因是国民党实施的经济封锁,致使粮食流通受阻㊂同时,苏区采取 打土豪㊁分田地 政策,富裕阶层或携款出逃,或 资本藏匿不出 ,乡村社会借贷停止, 金融流通完全停滞 ,⑤新的借贷体系又尚未建立,而农民维系人情往来和购买生活必需品的经济无从着落,此时只得依靠销售米谷获得㊂然而,土地革命后,农民对田地持消极态度,这对于苏区社会稳定㊁革命动员和苏维埃政权建设等势必产生不利影响㊂邓子恢就曾回忆说闽西革命后,谷米价格过低,他与龙岩县委商量 采取限价政策,不让市场谷价再跌 ,以维护群众利益,稳定苏区发展,但实际成效并未达到㊂农民群众表面上按照政府限定的价格售卖,暗地里却 卖一斗送一斗,有时甚至卖一斗送两斗 ,⑥他们之所以甘愿廉价出卖粮食,因为 一切油㊁柴㊁杂用,总要靠拿粜米的钱来维持㊂ [20] 上杭各处革委会,把农产品如米肉鸡鸭蛋等定了价,结果群众都感觉不便,有东西不肯拿出来卖,致市场停滞㊂ ⑦苏区政府制定的限价保护政策,无法消解农民迫于生计的压力,筹建粮食流通渠道迫在眉睫㊂1930年3月,闽西苏区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上正式提出组织 办米合作社 与 贩卖合作社 ,前者的功能是组织缺粮地方人员到白色区域买米,后者则是在米谷多的地区组织贩卖合作社 运米到别地销售㊂ ⑧显然,这两种合作社皆是围绕米谷流通问题而建㊂经过三个月的实践,闽西经济部提出组织粮食调剂局㊂⑨该局正是在先前组织办米㊁贩卖合作社经验的基础上而形成,其调剂功能更加完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格调节㊂具体来说,就是在秋季收获时,粮食调剂局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向农民收购谷子,在青黄不接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向农民出售㊂通过平抑粮价,疏解社会粮食供求问题㊂二是地区调剂㊂即从产粮多的地区购买粮食,再运到缺粮或少粮的地区销售㊂粮食调剂局购买粮食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向当地富裕之家筹借而得,借期一年,利息不超过年利百分之五㊂⑩但是,县区政府在执行资金筹集工作时,由于 对富农认识不清,有许多地方强迫中农㊁贫农 筹款,结果事与愿违, 引起社会不安 ,对此,闽西苏区政府又补充规定 一借两不借 的原则,即 过去剥削人,现在仍有余钱的借,过去剥削人现在无钱的不借,过去无钱无剥削,现在略有钱而不剥削人的不借 , 显然这比之前的借款规定更为明晰㊂此外,闽西苏区政府还对借款额度㊁收购数量㊁购买对象等问题都做了明确通告㊂1932年8月,人民委员会颁发训令号召苏区各县乡建立粮食合作社,[21]同时,邓子恢发表‘发展粮食合作社运动来巩固苏区经济发展“,[22]倡导苏区建立粮食合作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㊂从先前闽西苏区政府创设办米合作社㊁贩卖合作社㊁粮食调剂局到粮食合作社,表明地方苏区政府对粮食流通与管理问题已有颇多关注并予以实践㊂然而,随着战事发展,加之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地方粮食保护主义抬头㊂1933年春,中央苏区 米价飞涨,有钱无市 ,[23]粮食问题愈益突出㊂是年2月26日,人民委员会第三十六次常会宣布创办粮食调剂局㊂[24]面对粮食供求不畅的难题,中央政府基于先前经验,着手构建统分结合的粮食管理机构㊂3月4日,人民委员会第三十九号命令指出,粮食调剂局领导与帮助各地尽快组织粮食合作社㊂[25]8月,中央苏区粮食合作社正式成立㊂为理顺粮食管理问13第2期㊀㊀㊀许㊀彬,陆发春㊀ 剪刀差 困境与中央苏区合作社建设研究①②③⑥ ④⑧⑨⑩ ㊀中央档案馆,福建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4),内部编印,1987年版,第189,126,44,177-179,170,190页㊂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0年“(二),内部编印,1988年版,第40页㊂⑤⑦㊀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文物管理委员会:‘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二辑),内部编印,1982年版㊂中共福建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写委员会:‘福建党史资料“(第二辑),内部刊印,1983年版,第29页㊂据毛泽东调查,20世纪30年代,上杭县才溪乡既建有粮食调剂局,又另设有一个贩米合作社㊂前者主要调节本地粮食差价㊁粮食供给问题,后者 专为红军路过㊁行人来往㊁机关人员及被难群众买米而设㊂ 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㊁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毛泽东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时期调查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57页㊂。
论抗日战争时期“工合”运动中的指导员总213期第9期2007年9月贵州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GuizbouV o1.213.No.9September.2007论抗日战争时期"工合"运动中-_J一日,J.l'高海萍(南开大学,天津300071)的指导员摘要:合作运动中设立指导员的制度起源于民国十二年,在工合运动中设立指导员主要原因是中国民众具有保守性,中国工舍运动具有新兴性及分散性.指导员在组织新社,指导社内业务和社员生活,处理与_T-合指导机关的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战和赈济灾民,促进民众的民主教育做出了贡献..关键词:抗日战争;工合;指导员;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24(2007)09--142—146"工合"运动,即"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它在抗战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组织群众生产自救,供应军需民用,克服经济困难,支援长期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此,史学界已有较多论述,而对于工合指导员的研究几乎没有.但"中国的工业合作运动是由上而下的,并非人民出诸自动,而是由于外力的引动,因此,脱离不了指导人员的指导.否则,合作社能否按照一切规章去作,实为不可知之事."[1](因此,本文拟对合作指导制度的起源, 工合指导员设立的原因,工合指导员的工作内容及其作用进行论述.一,"工合"指导制度的起源合作指导员这个名词,肇始于民国十二年(1923).当时"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在北平成立,该会认为"农村合作事业之发展"[2](H'是防灾事业的一部分,特设立农利委办会负责推动农村合作事业,民国十四年又设立农利股负责执行. 1923年8月17日,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正式设立合作委员会,指定戴乐仁,康有恒,章元善为委员.同年11月2日,聘请于永滋为合作指导员,指导合作工作,后来随着合作社的增多,需要的人也越来越多,又有了视察员,调查员,外班调查员等.外班调查员不常驻会,办理临时指派工作.调查员秉承视察员的命令,及农利殷主任的旨意,在指定区域内工作.视察员秉承主任的命令,督察各调查员的工作,并考核他们的工作业绩,及工作人员的调遣事项.主任综合办理一切计划与推进,人员分配与调遣,工作业绩与考核.这就是初期的合作指导制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把合作社列为"七大运动"之一(国民党推行的七大运动为提倡国货,卫生,保甲,识字,合作社,筑路,造林等运动),合作事业由政府接办.接办后,合作事业隶属于实业部合作司,在皖,赣,湘,鄂设立四个办事处,仍然重视合作指导工作,办事处设视察室,总视察一人,视察员若干人,巡视各区工作,指导员在指定区域工作,助理指导员协助指导员工作.每两月召集外勤工作人员会议一次,报告各地工作情形及意见心得,讨论各项问题.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成立后,开展的第一项具体工作就是在武汉举办了第一届"工业合作社讲习班".有二三十位热心"工合"事业的人士参加,他们是首批将去各地开办合作社的指导员.讲习作者简介:高海萍,山西大同大学教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第9期论抗日战争时期"工合"运动中的指导员143班主要由路易?艾黎和卢广绵授课,他们除讲述合作社的发展史,工合运动的性质和意义外,着重讲授如何把组织工业合作社的运动开展起来.随后派员赴各地筹建工业合作社.民国二十九年八月二十二日制定颁布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办事细则》规定,业务处下设视察组,掌管"关于各级工合社社务业务及社职员工作效能之视察指导及考核事项";及"关于其他一切视察指导事项".[3](n在合作社之上,设立指导站,事务所,设会计,合作,技术三股,处理一般事务,负责一个区域的工业合作社的组织和技术工作.事务所设指导员,管理社员们生活并领导他们在技术,政治上的学习.随着工业合作事业的发展"为倡导合作事业而工作的人数,据最近统计约近二千余人,年支经费百余万元,所作的事,大部都是指导工作."[]'哪卜二,"工合"指导员设立的原因工合组织者们在一开始就对工合指导员的重要作用有相当的认识,把指导员当作是工合事业"组导的动力"[5]('.除工合总会成立后办过"工业合作社讲习班"外,随后成立的各大区办事处都举办过训练班培训合作指导人员.到1942年时, 工业合作指导人员训练班"西北区办有二期,西南,东南,川康区各办有一期,受训人员计有二百五十余名",[6](并在办事处设合作指导课或室. 在工业合作运动中,设立"工合"指导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中国民众具有保守性.为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用组织工业合作社的形式来组织民众, 开展生产自救,克服经济困难,支持长期抗战,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工合工作的对象,大多数是农民和工人,他们文化水准很低,性质又较守旧,不易接受新的知识"[7](并且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民众普遍地对合作事业不了解与不感兴趣的现象.这些原因使中国工业合作事业不能如合作先进国家一样,由自动自发而走向一般的发展程序上去.为了使合作运动普遍发展,为了使民众能利用合作组织与方式去改善他们的生活, 就必需设立促进工合事业的机构,派遣大批指导员去推进这个合作运动为了使指导发生实效,也要求工合指导员在指导工作中"要注意到一切习惯风俗和社员的接受性,要有耐性,不应躁切, 一次说不明了,继续的再来;尤其必须要与他们的生活打成一片,使他们感到你不是另一个环境的人,处处起着感动作用.""和社员们谈话,最好能利用方言,多采闲谈,少用演讲方式,切忌整套的灌输,"[6](启发人民组织合作社,并经常指导与扶助已成立各合作社的经营与管理,训练职员社员等.其次是工合运动具有新兴性.工合运动在中国是一个新的运动,很少先例可援,因此要有良好的指导,才能创造新的办法,才能实行新的办法. "工合社是一个新的组织,他本身的机构,目标以及办法都与一般工厂不同."所以,"工合社好像是在暴风雨里产生的一棵鲜花,他那脆弱的茎干,很难抵抗这环境的侵袭,况且这一棵花,仍是以旧社会原有份子组成的.他还没有脱掉了旧有的劣根性.在这样复杂的环境里怎样来扶持工业合作社,对指导机关来讲,就是一个艰巨的工作."[8](',在旧中国,生产事业是与文化事业分离的,手工业中文化尤其落后,工合运动要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社员为抗战而生产的热情,使工业合作社这种全新的方式发挥出其特有的价值,这就要求指导机关做出极大的努力,派遣指导员到各地进行指导推进,在合作社中必须经常进行教育上生活上的指导,树立良好的作风并做出实际的成绩,以对合作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再次是工合运动具有分散性.工业合作社的特点是分散于各地,加以交通不便,总会和各地办事处,不容易指导到每个社的日常事业.工业合作协会为了使工合运动更快地向全国推进,将全国划分为三道经济国防线.(第一道防线设立于紧接前线之后方或敌后及游击区,第二道防线设于前线与后方之间较为安全地带,第三道国防线设于大后方之安全地带.)三道国防线又具体分为:西北区,湘桂区,东南区,浙皖区,晋豫区,川康区,延安工合.这样,一条漫长的工合线,就一路"从游击区到敌后延伸到大后方,从蒙古高原延伸到云南高地",[93.工业合作社星罗棋布地出现144贵州社会科学总第213期在四川,西康,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山西,绥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18个省的广阔大地上.这种新生的工业以一星期25所的速率出现,"以致昨天的资料还没印出来就已经是陈旧".[g](pl邬'据不完全统计,到1942年6月工业合作社分布情况是:西北区共建立325社,社员4019名;西南区建立246社,社员3485名;东南区建立433社,社员5395名;川康区建立247社,社员4800名;云贵区建立158社,社员2497名;南部前方建立68社,社员874名;北部前方建立118社,社员1610名.七个区共计1590 社,社员22680名.[10](P197)(云贵区即滇黔区,北部前方即晋豫区,南部前方即浙皖区)从事纺织染工业,机电工业,矿冶工业,化学工业,陶瓷工业,食品工业,交通工具及其他工业等业务的生产.甚至在许多偏僻荒凉的地区也出现了工业合作社,办起了工厂.路易?艾黎曾谈到他在蒙古边地的一个村子中,看到带着工合标志的骆驼运输队在搬运工合社生产的游击产品o[9](P157)在这样一个涉及范围广,人数多,业务繁杂的运动中,如果只是靠工合总会和各地区办事处集中指导各合作社的日常事务,是不可想象的,在合作社中设指导员也就是必须的了.三,工合指导员的工作内容"工合运动是强烈的火焰,是融化的洪炉,能把千万的生产民众燃烧起来,冶炼起来,铸成了铁石的生产集体,他也是柔和的水液,粘着的胶质, 能把各色的事业,复杂的工作,溶汇起来,粘合起来,结成伟大的生产的洪流;他也是坚强的磁铁, 能把千万人的心,千万人的力,吸引起来,统一起来,向同一方向,同一目标,一致努力.如问发动'水火磁铁'的力量在哪里?无疑地,就是'工合'的组导力量,外勤的实际指导工作,也就是千百个辛苦的'工合'战士——指导员所做的'引动' '促进辅导'的保姆工作."[】1]'.工合指导员的工作具体可分为:组织新社;指导社内业务和社员生活;处理与当地社会及民众的关系;处理与工合指导机关的关系.首先,组织新社.组社前,指导员要"进行农村,工厂,难民收容所之调查及登记",并对当地经济,交通,教育,文化,风俗,人情,地质,农产,矿产等也进行调查,作为组社与否的依据.同时,"利用新闻纸,文字,无线电广播等来阐明工合之重要性",[s'去发动民众组织合作社;同时用抗战的意义,集体经营的意义教育民众,使得参加合作社的人们,在开始就不存着投机自私的心意,组社时,指导员要对参加合作社的人们进行考察,看他们对合作的认识,以及他们组织合作社的目的.当时工业合作运动的基础,多半是作坊或农村手工业,这种旧基础,不会自动放弃他的旧有的传统,自动采用合作制度,尤其是在工合运动的初期,合作原理尚未深入到每个合作社的组织和社员,原有手工业中旧制度(如老板与伙计,师傅与徒弟的关系等等)的传统很容易搀杂到合作社,指导员就需要从多方面考察,有无冒用合作社名义,实行雇工营业的企图, 如果有,要对他们详细说明合作的办法,说服他们,选择真正能参加生产的人,组织合作社,指导他们实行真正的合作制度.同时要选择既适合当地要求,又适应抗战要求的生产事业,来组织合作社.另外,工业合作社在某一地方成立,必然会或多或少地和当地社会及民众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工合"事业造成损害.指导员要经常调查当地社会经济及民众生活的情形,并注意与一般民众团体(难民团体,职工会,行会,农会等)的联系,还要在这些团体中进行宣传工作.用实际事实对民众解释工业合作的意义,使得民众了解合作事业是有利于抗战和民众的,唤起他们来同情合作社,维护合作社,不使合作社遭受破坏.同时,帮助当地手工业进行技术改良,使工业合作社成为近代小工业的示范.其次,指导社内业务和社员生活.第一,指导员要指导社员经常开会,决定业务方针,规定增加生产,改进技术的办法.合作社的会议,是合作指导的教育机会,故开会前,指导员要用启迪方式,对某一问题,使社员能运用理智和能力,来解决它,社内重要问题由社员大会来讨论,培养社员民主意识.第9期论抗日战争时期"工合"运动中的指导员145 为了适应各地即将兴起的工合运动,工合总会制定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规定:"每个合作社至少需要7个社员,每个社员至少需拥有自己一股.而最多不得超过资本总额的2O.任何情况下每个社员只能有一票投票权."这样,从所有权上保证了工合每个成员的平等权利.为了贯彻工合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经营,这些规章制度还规定: "每个工业合作社的社员们都有自行决定其自己的工作时间和报酬,其主席系由社员中选出并作为领班.举行例会有所有社员参加讨论各项计划和问题,对于任何社员的失误应由全体社员进行批评和裁决."总之,工合的基本原则和人人遵循的格言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E](n.但是,因为在工业合作运动中,"'投机分子的搀人','社内理事多系过去的老板','抗战教育实施的不够社员缺少自发的生产热情','贷款组社时常便利了少数营利,忘掉了大众的失业者'以至少付多报,营私舞弊的恶习仍然'最为普遍'等等这些不良的现象,根据工业合作协会接到的各方面的书面报告,还非常之多o~[12](P312)这就涉及到工合指导员在社内进行民主教育的问题,比如,组织生活委员会,举行社员大会,动员大会,庆祝劳动节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具有政治,思想动员的作用,"使生产的劳苦大众认清自己的地位,在抗战建国中,不但要作到整个民族达到自由平等的生活,而且也把自己从做机器的奴隶,解放成为机器的主人o~-9[11]据《一个工合指导员的日记》中所载,理事主席荆惠芳和她丈夫宋庆吉捣鬼骗合作社的钱,指导员通过组织开社员大会把荆惠芳开除,并由她把骗的钱赔出.[13](I"96--98)指导员通过社员大会既提高了社员的民主意识,也使合作社的业务走上了正轨.第二,指导社内的El常工作(如伙食,住宿,清洁卫生等)以及分工办法,使得社员有增加生产的各种便利,并实行新生活,破除打骂赌博等类的恶习.斯诺曾考察过江浙工业合作社,记录下这个工合的状况:"社员们共同住在一个清洁的无可挑剔(至少在我看见的时候)的宿舍里,床是双层的,隔壁一间是俱乐部,它把读书和娱乐的设备合在一起.有一个合作书籍的小图书馆,和一个该区合作报纸的订存册子.一天的工作表跟社中的规程一同陈列在显着地位.墙上挂着通常的劝勉性质的标语:工业合作社是真正工人的工厂!工业合作社是抵制日货的方法!清洁就是卫生,健康才可做更好的工作!工业合作社是民生主义的实行!在我们的社会上,只有做工的才得吃饭!"这个合作社还制定了日常生活的规章"禁止在作场里吸烟和吐痰,浪费时间,大声叫嚣.'社员轮流做值日"等.[9](P180--181)表明了工合的精神和工合的职责.再次,处理与工合指导机关的关系.指导员是工合机关的派出人员,首先,他要经常对指导机关(总会,办事处和事务所)做切实的报告,并提供意见,关于当地情形以及进行办法都要详细汇报.其次,指导员要仔细阅读指导机关的指示文件和刊物,选择必要的部分向社员大会报告,指导他们讨论,并将讨论情形,报告指导机关.对于值得讨论的问题,以及自己的疑问,提到指导机关来讨论,或在刊物上讨论.再次,经常在指导机关刊物(工业合作月刊,工合之友半月刊等)上投稿,非但自己要写,还要鼓励社员写,指导社员写稿.当时在工合的机关刊物上专门设有"社员园地""社员来信"等栏,针对社员反映的问题或情况进行解答和讨论.四,工合指导员的作用首先,工合指导员组织了大批的工业合作社,为抗战和赈济灾民做出了贡献.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猖狂进攻,使中国工业体系受到严重破坏,因此抗战军需物资严重不足,人民生活用品奇缺,许多地方连一般的日用品都买不到.在指导员的努力下,工合运动迅速发展,到1941年仅西北地区就有四百多个工业合作社.[】_J(p】'仅西北工合主要部门1940年的月生产能力统计,纺织社可织棉布110万尺,毛呢29639尺,棉毯7410条,军毯或毛毯35700条,棉巾7000打,丝绸19980尺;机器社可制造织布机144台,织袜机及背心机35台,弹毛机11部,蒸汽机2部,木炭动力机9部;制革社每月可产底皮2270张,面皮3480张,绵羊皮4350张,146贵州社会科学总第213期服装缝纫社每月可制军服15120套,长筒袜12240 打.[15]整个抗战期间,"工合历年制出纺织,榨油,印刷等机器及农具等十二万余具,帆布,军布及各种民用布匹八万两千余万平方码,羊毯一百五十万条,各项军服军鞋及日用服装一千一百余万件."[1](m工合生产的物资既支援了抗战,也满足了内地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并且,工业合作社中,"大约5O一6O的工合工人都是难民,其余的也多是失业工人和妇女.东南,西北两区几乎所有工人都是难民,西南区也有不少难民加入'工合"'.[1](pl.再加上其家属及不时动员的临工和农村妇女,工合帮助的难民数目就更大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难民对后方的压力,有利于增加生产,支援抗战.其次,工合指导员对卷入"工合"运动的群众民主教育做出了贡献.工合指导员在各地建社的过程中,采用大规模动员和组织群众的方式,对"工合"社员在组社方法,管理制度,权利义务,技术培训,文化卫生等方面进行指导,例如,"工合"妇女部的五个姑娘,半年内在陕甘两省办起19个难民子弟识字班,加上爱国宣传,赢得了妇女们的信任,9个月后就组织起有近600名妇女的21个合作社.在西北"工合"的两所纺织训练学校,上千名妇女学会了使用改良的纺织机具和组织合作社."工合"运动对当时大后方,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封建,愚昧,保守的风气是很大的冲击,斯诺在一些僻远之地看到,古庙改成了印刷所,许多彩塑的塑像上装上了纺织机,"工人们喜悦地在他们的脸上擦洋火……农民们的孩子们,恶作剧地给他们装上了希特勒式的胡子,并且在它们泥塑的褪了色的大腿上,涂着'打倒日本的口号,这些孩子在几年以前看到这种塑像是要发抖的.,,~93(P199)总之,在工合运动中,不管是在工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上,还是在社员的教育以及沟通工合协会与合作社之间的关系方面,工合指导员都起到了相当重大的作用,为抗战和赈济灾民,促进民众的民主教育做出了贡献.可以说,指导员制度在今天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发展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参考文献:Eli韩平.指导工作经验谈[J].工业合作月刊,1942,2(3 —4).[2]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中国农业金融概要[M].商务印书馆,1936.[3]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办事细则[J].工合通讯,1940年10月16日,(5).[4]王作田.西北工业合作之指导[J].西北工合,1939,2 (1—2).[5]靳杰.工合社指导制度试论[J].工业合作月刊, 1942,2(3--4).[6]寿恭澡.西南各地工合运动概况[J].中国经济评论, 1942,5(2).[7]严慧孜.如何指导合作社[J].工业合作,1948,(4O).[8]邹毓秀.合社指导的困难及其解决途径[J].工业合作月刊2(3—4).[9]斯诺.为亚洲而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O]陈翰笙.中国合作社史话[A].汪熙,杨小佛.陈翰笙文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1】]石晓钟.工合组导工作之检讨与展望[J].工业合作月刊,1942,2(3--4).[12]述周.抗战中经济的新流——工业合作社[J].群众,1939,3(11).[13]陈立如.一个工合指导员的日记[刀.工业合作月刊,1941,(1).[14]卢广绵.卷首语[J].西北工合,1942,5(6—7).1-15]西北工合通讯[2].8(12).[16]季崇威.中国合作事业改观[J].经济周报,1946,3 (2).[17]NymWales.Chinabuildsfordemocracy[c].Beijing: Foreignlanguagepress,2004.[责任编辑:明秀丽]。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答: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抗日时期,为了支持长期抗战,民主根据地进行了全面的,体现“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根据地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主要有:由政府或机关、学校、部队经营的公营经济;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集体活动的合作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
同时,还残存着地主经济。
前四种构成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根据统计资料,个体经济占最大比重,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第二位,公营经济占第三位,合作经济占第四位。
公营经济在数量上虽然不是主要的,却占了主导地位。
政府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的财政金融和对外贸易。
因此,公营经济是骨干,是领导力量,引导和帮助合作经济与私营经济在适合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
而很多工业,除了政府直接经营外,政府与私人采取共同投资经营的方式经营。
1943年以后,公营工厂普遍实行了“合作制”。
工人做人股,厂方资金做钱股,工人也有入钱股的,四个月或半年一期,到期按股分红。
这种合作制是新民主主义公营企业联系厂方与工人之间利益较好的工资形式。
此外,根据地各单位的手工作坊、公营商业,也都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公私合营形式。
公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骨干,是民营经济的模范与指导;是有组织性有计划性的经济;其任务是:保证军用公用供给,帮助国民经济的发展。
合作经济,主要有农业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及消费合作社、运输合作社等形式。
农业合作社,只是人力和畜力相互变工,各人地里的庄稼仍归各人所得。
这种分配方法叫“按地分配”。
此外,还有按照劳动力分配的形式。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及消费合作社等都是群众自己拿钱集股办的。
合作社实行分红制,股金作钱股,职工中由入股的,钱为钱股,人为人股,按期按股分红。
合作经济建筑在私有制基础上;不取消剥削,只是限制剥削;是一种比较有计划有组织的经济。
它有利于发展生产,增进私人利益,增加了社会财富,增加了对政府财政负担的能力,政府也奖励这种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