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孝》复习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5
2024年《弟子规》孝篇(课件20230104.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弟子规》孝篇的基本内容,认识到孝道在个人修养和家庭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古人的智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孝道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言行一致。
2. 教学重点:《弟子规》孝篇的基本内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弟子规》孝篇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孝道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弟子规》孝篇的第四章内容,分析孝道的基本理念、孝行表现及孝心培养等方面。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孝道,并学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孝道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弟子规》孝篇2. 主要内容:孝道基本理念孝行表现孝心培养3. 关键词:孝道、尊敬、关爱、践行、家庭和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孝道的理解。
请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
2. 答案: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了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责任感。
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如关心父母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等。
例如,每天主动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帮助他们做家务,尊重父母的意见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孝道的经典著作,了解孝道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孝道实践活动,将孝道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孝道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真正做到言行一致。
《弟子规——入则孝》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渐趋脱必迟问及对视勿移二、教材分析:此部分就是“进则忠,出来则悌”中的两句话。
从和长辈攀谈声音高和见到长辈必须快步向前两个方面培育学生行为习惯的。
这些内容都和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融合学生实际,联系生活,对这些内容增进认知,从而并使学生培养较好的犯罪行为礼仪习惯。
三、教学目标:1、介绍《弟子规》一书的作者及内容;2、结合生活实际,复习《弟子规》中的“总叙”;3、能背诵,能仁义,能指导日常行为;4、在学习过程中,提炼学法:读总叙——温旧知——学新文——习礼仪——练笔力四、教学过程:(出示课件:音乐响起)(一)、师生礼仪展现,营造国学氛围,心平气和学国学(缓慢,国学味道)师:上课生:起立、鞠躬师:恳请(一桌)师: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生:为天地立心,维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在绝学,为万事上开太平,为中华之兴起而读书。
(二)、复习原作《弟子规》总叙师:同学们,我们自学《弟子规》存有一段时间了。
《弟子规》的作者就是清朝的李毓秀。
全文分成五个部分。
我们已经自学了“一、总叙利亚”“二、进则孝出则弟”。
首先,使我们拼读总叙利亚。
(板书:念总叙利亚)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公心众而亲仁存有余力则学文(三)、复习“入则孝出则悌”的内容1、孔子说道:温故而知新,接下来,我们备考“进则孝出则悌”。
师:“入则孝出则弟”教育我们如何对待父母兄长。
古人可孝敬父母了,有王祥卧冰求鲤、黄香温席的故事。
今天,请小朋友再听一个贤孝故事:古代的时候有个皇帝叫汉文帝,他对待母亲可孝敬了。
母亲生病三年,他常常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这个故事在《弟子规》中是怎么说的呢?(板书:温旧知)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荣,事死者,如事生。
2、教师:古人对待父母是如此孝顺,当父母教导我们、责备我们的时候,《弟子规》又告诉我们可以怎么做呢?老师从你们的小眼睛里看到了答案。
国学经典校本教材之孝悌篇孝悌篇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
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劝孝歌》国学经典校本教材之孝悌友爱篇《孝经》二章《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全书共分18章。
这里节选两章,以资诵读。
选文导读孝为人伦之基,作为一个伦理概念,孝来自于自然关系的自然感情,并在其基础上产生的伦理和文化规范。
但作为社会自然人在血缘关系上的“亲亲之爱”所体现的能力和行为本身并不构成真正的孝。
使孝真正有别于天然亲情的是“爱亲敬长”的感情。
这种爱敬已经大大超越了“父母给了我生命”等仅仅出于自然的血缘关系,而上升为以爱敬为标志和本质的伦理要求,让人在其中学习普遍意义上的如何做真正爱敬他人的人。
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1]。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
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注解:[1]悌tì:敬爱兄长参考译文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
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
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
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
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
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
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
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1]者也。
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孝经》全文及释译《孝经》一书,全文共为十八章,将社会上各种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层级,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一、国学教育经典诵读《弟子规》辅导教案课题“入则孝”之“事虽小”学习目标1、复习“冬则温”。
2、学习“事虽小”。
3、理解“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
4、能在生活中实践。
重点:理解“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难点:理解意义教具准备播放器、课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1、齐声背诵。
2、昨天为父母做的什么事情。
二、学习“入则孝”之“事虽小”1、听泛读“入则孝”之“事虽小”。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
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理解“事虽小”。
什么样的事情是小事?该怎样做?“事虽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为”,这个“擅”就是随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
也就是说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经过同意就擅自去做它。
譬如说有很多小朋友,他在家里,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他就好像造反一样,什么事情都碰,父母的房间、抽屉翻箱倒柜,很好奇的都去翻阅它,这些都是不对的。
不应做的事情,就尽量不做。
比如说,在家里不可随便玩电、玩火,玩危险的玩具,不可养成随便花钱的坏习惯,不在黑板上乱涂乱画,这样的事虽小,也是不对的。
不应做的事情就不要做了。
三国时的刘备教育儿子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这个道理。
2、理解“物虽小”。
什么样的东西是小东西?铅笔、橡皮……不能私自藏起来。
如果私自藏起来,父母会伤心。
拓展:捡到小的物品应该怎样做?借用别人的东西该怎么做?学生讨论。
四、讲故事:陶母封鱼。
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这一切都与他母亲严格的教育分不开。
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
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区,并且献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父母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
【课题】:国学经典诵读——孝弟三百千【教学目标】1. 了解《孝弟三百千》内容、篇目及使用方法。
2. 了解并体会读经、诵读的意义,感受国学、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3. 试诵读并学会例文《千字文》。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了解并体会读经、诵读的意义。
【教学方法】提问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教具】课本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文人大家通过不断的学识积累,以及日常生活智慧的沉淀,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精神财富。
众多简单的,耳熟能详的名句,凝结着古人留给我们的丰富的人生哲理,这样的文化积淀,逐渐形成了融合中国古代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等精华的传统的学术文化体系——国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诵读,走近国学,感受国学的魅力。
(一)《孝弟三百千》1. 什么是《孝弟三百千》?国学入门经典著作,内容包括:《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座右铭》、《朱子治家格言》、《女史箴》、《笠翁对韵》、《诗品》、《常礼举要》,皆为全文。
1)《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
传说是孔子自作。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2)《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和仄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国学经典《孝经》教学规划一、指导思想:为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道德素质,建设书香校园,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诵读目标1、总体目标家校联手,本学期组织小学生诵读《孝经》,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快捷的方式,获得传统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
2、具体目标(1)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巩固识字,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
(4)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构建和谐家庭,书香家庭。
三、教学原则和措施1、原则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全班按10人一组分为6组,每组按A B 两个等级抽查。
A 占班级30%可适当降低诵读要求,提示背诵;B占班级70%,能熟练背诵。
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给以展示的机会。
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激励学生争当记忆小明星。
引导学生提高诵读经典的兴趣,以热爱经典为根本。
2、措施(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
只要有热情,能读拼音,就能成为一个诵读老师;见缝插针,只要能张口,随时都是诵读的时机。
(2)“小朋友,跟我读”——诵读的六字真言。
小明星展示诵读、范读、领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接龙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比赛读……,想方设法让学生多听多读。
只要自然地熟读,就可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3)、纳入课程计划,保证诵读时间。
每周四下午第一节课为法定教学时间。
每天早读前,中午上课前5一10分钟为机动诵读时间回家后,每天睡前或早上10分钟亲子诵读时间。
每周阅读课抽出10分钟时间为师生比赛诵读时间。
(4)、教师参与诵读。
了解掌握每章内容和教材特点,从停顿、句式、语气上给学生的诵读提供必要的指导。
五、评价方法1、每周评价(1)、正常评价:评价内容为班级诵读的进度。
《国学经典——孝》
学科语文授课人
课题《国学经典——孝》课时第 1课时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对国学经典的内容有一些了解,但是还不能完全理解并加以适当运用。
孝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中,是极受推崇的。
《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这就是说,孝是立德之本,是一切美德形成的起点和基础。
大部分学生对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有一定的了解,为本次课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
教学目标1、了解孝的重要性及对谁孝,理解关于孝道的论述。
2、分析概括《孝经》中“孝道”的内涵
3、在合作探究中领悟经典要义。
4、学习如何孝顺双亲,体会其现实意义。
教
学重点1、在合作探究中领悟经典要义。
2、学习如何孝顺双亲,体会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1、分析概括《孝经》中“孝道”的内涵
2、在合作探究中领悟经典要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孝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
阅读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教
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歌曲《游子吟》导入,揭示
主题---孝
2.孝是立德之本
3.我们应该对谁尽孝?
(1)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
作《尔雅》下的定义。
(2)东汉许慎在
《说文解字》的解释
(3)我们该对谁尽
孝?
1.学生听歌
2.齐读句子
3.齐读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