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风范,空谷幽兰
- 格式:doc
- 大小:25.01 KB
- 文档页数:6
大师风范作者:王思睿来源:《财会通讯》2007年第11期10月10日下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会议室,飘荡着一阵阵清新的茶香,淡黄色的灯光照在一尘不染的桌面上。
幕墙上的大屏幕正播放一段十多年前的录影资料,那位发丝斑白、脸庞削瘦、精神矍铄,身着灰呢中山装的老者是我国会计学家、会计思想家、教育家杨时展。
指导博士生论文答辩、逐行逐句批改论文……会议室里,三十多名嘉宾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屏幕,眼角挂着温暖的微笑。
他是我国会计学界的一代宗师,提出的受托责任思想、会计控制系统论、差异无序和不连锁观点、提高经济效益思想以及对中国会计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研究,至今仍是业界深入讨论和研究的课题。
他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做学术报告,至少要提前一星期准备,再把讲稿背下来;写文章前,要列出参考书单,扎实看完看懂,再表达成自己的想法,为学生言传身教,严格要求又爱护有加。
他学贯中西、通古察今,指出“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常开列史学、古文字学、古汉语的书单,叮嘱学生“这些都能给做人和治学打好底子”。
他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首先提出高校会计教学的改革方案,将建国以来沿袭前苏联“老三门”的课程模式转化为财务、管理、电算化会计和审计学的新课程体系,还按照洋为中用的精神,大胆采用英文教材进行研究生教育。
他刚直不阿、忧国忧民,“常忍不住捅出其他人不敢说的话”,在上世纪50年代奋笔疾书“万言书”,向毛主席直陈当时党政工作和经济发展中的偏差和失误。
他履遭坎坷艰辛,始终乐观豁达、坚韧不拔,因“万言书”被错划右派,直到1980年恢复教学科研工作,在23年的劳作与批判中,坚信“假不覆真”。
他于己一生节俭,身后不建坟墓,在晚年时却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再发动子女,攒足1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
他淡泊名利、两袖清风,外出上课讲学不要报酬、不接受馈赠吃请、不接受旅游招待,还坚决要求将捐款成立的基金会定名为“勤诚助学”,而不是自己的名字。
宝藏 2022·第3期·
而后逐渐形成自己的赏石理论。
但这要怎么才能做到呢?一是要寻求赏石书籍知识的积累,二是要多看他人的创作实例,三是要到实践创作中探索。
随着这三方面的逐渐积累,逐渐探索,我们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局限和不足,我们的思想见地才会有所长进,才会逐步由主见形成理论。
第四层: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
赏石不仅要有理论研究,还要有实践创作。
我们自己摸索出的理论还需要在实践中运用,也只有经受
住了实践的检验才算是有意义的理论。
“路漫漫其修远兮”,理论和实践是个不断提升和深化的过程。
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也没有可以固步自封地创作。
只有随着理论和实践逐步提升和深化,我们才有可能成为赏石大家。
没有主见的人并不是肚子里没有想法,脑子里没有理论,而是心里没有主见。
他们看每一种讲法都觉得有道理,但又都觉得有待商榷,他们在种种理念和我们要知道必须先有主见,而后才能发现相同与只有先形成主见,才能发现其他赏石鉴赏理念、赏石创作技法与自己的不同,这样才能促使我们进一步上下求索。
第三层:探索不同,主见才能形成理论。
历代先贤的赏石理念,当代石人的赏石言论,我们皆可发现与我们的主见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处,我们要融会贯通。
不同处,我们要探究为什么不同。
尤其是遇到不同的理念言论,我们要想方设法了解其这样才能辨察愈密,追究愈深,
题名:【丝绸之路】 石种:葡萄玛瑙、大滩玛瑙。
恩师闵智亭大师羽化登真十周年感怀*导读:南召有幸生吾师,华岳抛俗少年时。
知遇明师成法器,博采众家厚玄基。
身着紫衣仙骨轻,手持黄卷道心痴。
凝神聚气四时勤,洗心涤虑……
南召有幸生吾师,华岳抛俗少年时。
知遇明师成法器,博采众家厚玄基。
身着紫衣仙骨轻,手持黄卷道心痴。
凝神聚气四时勤,洗心涤虑五蕴离。
餐霞山中伴兰馨,迎风月下舞剑奇。
言行著作倡玄风,琴棋书画显道机。
驻世为师人中人,在天受封品上品。
谦卑处下虚若谷,为而不争黄老风。
律己唯严待人宽,方便一切度众生。
治学育人务求真,功名得失淡如云。
鞠躬尽瘁教门事,终其一生化有情。
爱国爱教怀玄德,济世济人行奇功。
抵制外侵立国威,去伪存真匡正义。
继往开来法脉长,尊道贵德玄门兴。
恩师驾鹤十年杳,道风德范润尘凡。
曾经门下侍天尊,受益终生恩如山。
谨遵教诲无量义,光绍遗法志未迁。
物我同源怀赤子,身国一道任铁肩。
正己化人修无为,真心清静体道玄。
以戒为师经作伴,出尘入世生无憾。
唯愿大师天宫鉴,福佑世间太平年。
*更多链接
闵智亭大师羽化十周年纪念活动专题。
《红楼梦》是一部传世佳作,作为中国人应以此为傲。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帝王级别的住处,不仅奢华,更是集楼阁、小桥、花卉、山石于一体的绝世艺术作品。
这是对文字表达的最高境界的认可。
明知大观园是虚构的,有了这些文字的描述,就不难想象大观园的具体样子。
这也是文字的魅力所在,文字给人带来的想象力,胜于其它任何形式的表达。
今天高考这个作文,估计是要考察学子们是否对我们的前人留下的经典有所认识,有所理解。
作为炎黄子孙,应该知道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有哪些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地方,更应该力所能及地传承我们的国粹。
河南高考作文2022范文篇2很多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有自己的理想:做一名邓稼先一样的科学家,或当一个林鸣一样的工程师,抑或成为一位郭晶晶一样的运动冠军。
不管你的理想是什么,都应该是让自己成为一位具有君子风范的人才。
君子型人才是成就大国盛世的栋梁之材。
有了李斯、王翦、蒙恬等一众贤才,才有了“六国毕,四海一”的大秦王朝,才有了“始皇帝”;有了卫青、霍去病、司马迁等文臣武将,才有了西汉大一统的盛况;有了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济世之才,才有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这是历史留给后人的至理名言。
所以,为了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已经把人才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展开“人才战略”。
^^一再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用人传统必将在当今时代得到大力提倡。
正值青春时期的我们,正到了树立鲲鹏之志、大展身手的大好时候,成为一名君子型的理想人才,已不只是我们个人的愿望,更是时代的召唤。
作为应运而生的一代年轻人,我们该如何实现这一伟大理想呢?汉代扬雄曾作过精辟的比喻。
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莫而后发,发必中矣。
”这句话的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著名书法家丁光华——洒脱灵动,气韵高雅
丁光华,1966年出生,江西南昌人,字号草墨居士,草墨堂堂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协会员,市书协会员,江西省慈善书法院院士,江西风采文化艺术顾问。
经常参加慈善活动,从事广告文字设计十余年,自幼酷爱书法绘画,精通各种字体,广看名人字画及展览,常和同行名家交流,吸其之优点,深研苦练各种名碑名帖,其书法个性明显,洒脱灵动,气韵高雅,风格多变,其作品被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杂志《中国艺术家》《赣商》和其它杂志刊登,中国梦,永远的怀念书法赛中获全国百強,也被国内外,(日本,新加坡,奥大利亚)名人,行家,书法家收藏。
作品欣赏。
好剑!吴冠中解析石涛画语录-回复1. 石涛的画笔娴熟而传神,被称为“海上石涛”。
吴冠中对石涛的画作非常欣赏和推崇。
2. “好剑!”这个评价是吴冠中对石涛的画作《水龙吟图卷》的赞赏之词。
他认为石涛运用了巧妙的构图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一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3. 吴冠中认为石涛的画作虽然带有写实的色彩,但却能通过笔墨的运用表达出绵延蔓延的气势和旷世之美。
4. 石涛擅长描绘山水,他的画作给人以宏大壮阔的感觉。
吴冠中认为石涛能够通过画笔传递出山水之间的神秘和深邃。
5. 石涛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揣摩,吴冠中对此深为赞赏。
他认为石涛能够通过准确的观察和流畅的笔墨,表现出山水景色的精髓。
6. 石涛的画作通常以宽广的视角展示出壮丽的自然景色,吴冠中称其为“大尺幅”。
他认为这样的画作能够给人一种震撼和抚慰的感觉。
7. 吴冠中认为石涛的画作不仅在形式上富有美感,更重要的是能够传达出一种心灵共鸣和内在的力量。
8. 石涛的画作常常给人以开放和广阔的感觉,吴冠中称其为“激流勇退气势”。
他认为这一点在中国山水画中是非常重要的。
9. 吴冠中认为石涛的画作虽然充满了浩渺和恢弘之感,但其实内里蕴含着对生活的真实和对人性的思考。
10. 石涛的画作常常给人一种疏远和超然的感觉,但吴冠中认为这并不是石涛追求的目标。
他相信石涛的画作中融入了他内心深处对人生的体验和理解。
11. 在吴冠中看来,石涛的画作中充满了精神的能量,能够激发观者的情感和思考。
12. 石涛以笔墨刻画出的山水景色,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博大和万物的生生不息。
13. 石涛的画作给人一种宁静和恢宏之感,吴冠中认为这是石涛通过画笔表达他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14. 石涛的画作常常描绘水势激荡或波涛汹涌的场景,这让人感受到了水的力量和冲击力。
15. 吴冠中认为石涛的画作中融入了他对自然和艺术的崇敬之情,能够激起观者的共鸣和心灵的碰撞。
16. 石涛的画作常常以静谧的意境展现出宣泄能量的冲击感,这是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大师风范,空谷幽兰
为学有风骨
任继愈出生于山东省平原县望族,他的名字包含了“继承韩愈”之意。
“七七事变”爆发,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的他随校南迁,参加了“湘黔滇旅行团”,这次历时68天、徒步1300多公里的“长征”,让他目睹了中国的现实并叹服于这个伟大民族的坚韧:农村破败,旧屋紧闭,轿夫们吸得起鸦片却戒不起――买盒鸦片1毛钱,戒烟一个月却不能工作,没饭吃。
他的人生理想和学术方向由此转变,“我深信研究高深的?W问,不能离开哺育我的这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
从此,我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
人生轨迹决定了他的学术研究方向融合新旧两个时代――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研究中国佛教思想,开创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
他提出“儒教是宗教”,孔子是教主,“儒教作为完整形态的宗教,应当从北宋算起,朱熹把它完善化”,令学界震动。
任继愈的胞弟、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说:家兄认为“儒佛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他用毕生精力把马克思
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嫁接在一起。
“文革”前他因质疑日丹诺夫对哲学的定义被称为“修正主义”,险划“右派”;“文革”中不参与“批儒评法”让江青光火;“文革”后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持又被当成“左的靶子”。
但他坚信,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反复论证的观点是正确的,“世间没有纯学术,但有一点可以说,我写的,完全是我想通了的”。
文化传灯人
任继愈最大的功绩,是竭力保存中华文化的薪火。
他认为,中华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活着的文化,它支撑着中华民族几千年间屹立不倒。
文化的再次繁荣不是等来的,是要靠长期的积累。
本着这种文化自觉,他组织和主持了《中华大藏经》《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华大典》和“二十四史”点校本及《清史稿》修订等一系列国家大型文化工程。
这些多是绵延十几年难以完成的浩大工程,每一项,他都会亲力亲为,从不做“挂名主编”:点将选人、选题、写提纲、审阅点校,动辄写六七百字的编辑意见。
拿《中华大典》来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1990年国务院批准,至今尚未完成。
它参照现代图书分类方法,对先秦至1911年中国优秀文化典籍进行梳理汇编,共分24典,含110余分典,收书2万多部,总字数8亿,规模是《永乐大典》的两倍。
任继愈不仅担任总编辑,还兼
任《哲学典》和《宗教典》的主编。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共收录佛教经籍4100余种,前后历时15年才将正文106册出齐。
当时任继愈名气不大,做不到登高一呼应者如云,但他的心愿非常大。
没有编制,他依靠几名助手和学生,创造性地向社会招聘,组织了一个汰劣留良、能进能出的流动编校班子,前后有一两百人参加。
对外号称“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但没有公章,没有经费,所有开支和劳动报酬都由古籍规划小组划拨的项目经费和
中华书局的校对费、抄写费支付。
莫道桑榆晚
2009年12月,王蒙到国图主办的文津讲坛讲演,看着满堂的观众,总觉得少了个人,那就是刚刚逝去的任继愈。
因为之前他来谈小说写作,谈《红楼梦》,谈读书,谈语言,任老都静静地坐在头排中间当一个普通听众。
1987年,文化部党组任命71岁的任继愈为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馆长,可谓慧眼识珠,人得其事,事得其人。
任继愈清楚地知道,图书馆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流通。
他大事着眼,小事用功――设置专藏阅览室,关注图书编目工作,收集名家手稿,开创文献缩微事业……发现大量普通公众进入国图仅仅是借阅普通书籍,他敏锐意识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平衡,遂在当选为人大代表期间不断呼吁和建议
发展社区公共图书馆。
2002年,国图出版社将镇馆之宝《永乐大典》劫余卷帙161册仿真再版;2005年,他又呼吁将馆藏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嘉惠学林。
任继愈力主开设“文津讲坛”,不但自己亲自登台,还以90高龄之身不辞劳苦地策划选题,亲自邀请红学家周汝昌、历史学家张岂之、经济学家厉以宁等担任主讲人,使文津讲坛成为推广优秀文化的重镇。
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忆及任继愈对于培养人文社
会科学的观点,对他的广阔视野和认真思考颇为感慨:“任先生说,自然科学可以反复观察研究,因为自然的变动比较慢;历史和社会现象,只能在社会运动中观察认识,一个事件不及时研究,很快就过去了。
但对人文学者的培养就不能‘一个笼子蒸馒头――一刀切’。
天赋秉性不同,一个模式只能是削足适履。
有成就的学者,其人格和学术都有个性。
人文学者必须接受经典教育、科学教育和现代精神教育,才能成为健全完整的人。
所以培养人文学者要有足够的时间,慢慢来。
学问学问,不学不问行吗?学和问,不要时间行吗?短期内放水养鱼,暂不捕捞,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再要成果。
不要竭泽而渔、拔苗助长,要求研究生在核心刊物发表文章岂不荒唐?西南联大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推动力,同时还有百家争鸣。
发展社会科学没有捷径可走,必须百家争鸣。
怀疑才能前进和发展,否则心有余悸,都远离政治,不
问苍生问鬼神去了。
”
做人有特操
在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冈村志嘉子眼里,任继愈先生学问渊博,讲话动人,还很幽默。
上世纪80年代初两馆开始交流时,担任翻译的她,常因紧张说不出话来,“任馆长一直耐心倾听,努力了解,许多我翻译不周不妥的地方,他都猜中了,而且很快发出最理想的应答,我想:这个老人怎么这么聪明啊!”
任先生最后一届硕士生、陕西师范大学吕建福教授说,读研时他们很怕任先生,每次上门受业,总是坐十几分钟就走,因为任老严肃沉默,不说家常闲话;做学问又要求很高,如果你提的问题不成立或者没有道理,他就不吭气,不理你,或者说“别人写过,你自己去看”。
反而是毕业后学生们才放松,吃饭时个个“耍赖”和先生合影,先生也好脾气地笑。
先生教导他们:学者和信徒不同,学者站着研究,看到佛像的整体之美;信徒跪着,只能看到佛像的脚。
“研究宗教不能信仰宗教,因为那样就没法客观考量。
有信仰的人没有太大的学术兴趣。
”
《中华大典》办、中宣部出版局伍杰说,1988年任老接受《中华大典》总主编的聘任时,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他却义不容辞,而且他主编的《哲学典》是最先完成的。
21世纪初,国家投资了一些钱,给他一些报酬他却不要。
后来给他
一张补助卡,告诉他可以领取补贴工资,他笑了笑说“我不要”,又将卡退回到办公室放着,始终没取过一分钱。
子夏说君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任老为学为人的特质,如空谷幽兰,让人难以忘怀。
[选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5月11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