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成长小说与美国文化_黄守岗
- 格式:pdf
- 大小:101.92 KB
- 文档页数:2
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
孙胜忠
【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3)003
【摘要】从小说主题,主人公性格特征、人生遭际、行为方式和文本的结构等方面,辨析德国经典成长小说和美国成长小说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社会、文化、存在主义哲学和精神分析学等视角分析成长小说变异和发展的成因.自主和社会化的矛盾构成了人的自由的宿命;思与行的脱节、洞见的消失和混沌、委琐感的弥漫,构成了成长小说的当下魅力.成长小说仍在成长中,它不会衰亡.
【总页数】6页(P319-324)
【作者】孙胜忠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54
【相关文献】
1.论铁凝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的成长主题——兼与西方成长小说比较 [J], 杨青云
2.论铁凝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的成长主题——兼与西方成长小说比较 [J], 杨青云;
3.成长小说的缘起和美国女性成长小说的繁荣 [J], 许太梅
4.成长小说的溯源及美国成长小说的历史演进 [J], 杨美玲
5.成长小说的溯源及美国成长小说的历史演进 [J], 杨美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任虎军【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非常活跃,但不同阶段却具有不同特征.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刚刚兴起,仅有为数不多的评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相当繁荣,既有大量简单评介,又有很多深入研究;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略有衰退,但其研究意识明显增强,深入研究多于简单评介,而且译介国外研究成果不少.整体上讲,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以“写实主义”和概论性批评为主,总论性研究居多,具体文本分析较少;主题研究较多,审美研究较少;主观性评价较多,共识性结论较少.【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0)006【总页数】9页(P52-60)【关键词】美国小说;中国研究;新中国成立前【作者】任虎军【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重庆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9晚清时期,美国小说进入中国。
1872年,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Rip VanWinkle”被首次译成中文,发表在4月22日的《申报》上(谢天振、查建明,2004:1),这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小说。
此后将近30年,没有美国小说进入中国。
20世纪开始,美国小说陆续进入中国。
1901年,林纾与魏易合作翻译了斯托夫人的小说Uncle Tom’s Cabin(1852),取名《黑人吁天录》(谢天振、查建明,2004:260);190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出版了爱德华·毕拉宓的小说Looking Backward(1888);1907年,林纾与魏易合译出版了欧文的《见闻札记》(收入《瑞普·凡·温克尔》与《睡谷传奇》等短篇小说)(谢天振、查建明,2004:260)。
随后,美国小说开始大量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随之兴起并逐渐活跃起来,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不仅出现了大量的美国小说评介、研究论文与专著,而且译介了很多国外美国小说研究成果,很多评介和研究成果不仅学术分量颇重,而且历史价值甚高。
成长小说的溯源及美国成长小说的历史演进
杨美玲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
【年(卷),期】2014(000)011
【摘要】源自于德国的成长小说拥有久远的西方渊源,经由古希腊的神话原型,到英国的古典和美国的现代性特征,成长小说的内涵和主要侧重点随历史的演进不断发生变换。
对成长小说的欧洲发展历史作一回顾,进而对美国不同时期的成长小说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分析,由此阐明成长小说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迈向成熟。
【总页数】2页(P223-224)
【作者】杨美玲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德国经典成长小说与美国成长小说之比较 [J], 孙胜忠
2.成长小说的缘起和美国女性成长小说的繁荣 [J], 许太梅
3.成长小说的溯源及美国成长小说的历史演进 [J], 杨美玲
4.当代非裔美国小说的历史总结——评《当代非裔美国小说:其民间溯源与现代文学发展》 [J], 朱刚
5.美国成长小说的历史溯源及历史演进 [J], 刘双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成长小说的艺术表达研究作者:王爽曲永锋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12期[摘要]本文对美国成长小说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针对美国成长小说艺术表达进行探讨与研究,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美国成长小说艺术表达叙事表达叙事性[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068-01一、美国成长小说概述关于成长小说的概念,不同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解释。
其中学界比较推崇巴赫金的阐释,即指人的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形象上有着具有动态性与统一性,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在小说中有着情节意义的变化。
与此相关,小说情节也由此得到了实质性的再认识与再构建。
马科斯则将成长小说定义为:展示年轻主人公经历的切肤之痛的事件,或这原有的世界观以及性格等任意一项发生了改变,进而使主人公的天性发生了改变,并将他向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进行最后的引导。
成长小说最早是源自于德国的文学形式,随着其不断发展,这种文学形式在欧洲乃至美国得到了高度的认可与应用,并形成了成熟的体系。
在美国,成长小说的继承与发展有着其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氛围,首先,美国发展历史较短,整个民族比较年轻,因此在美国的文学作品中青年的处理与描述的主题对于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美国人追求的是成长,所以成长小说在美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此外,美国人奉行经验式的学习方式,而这正好与成长小说所强调的经验教育效果相吻合。
因此可以说美国文学充分体现出了青少年的成长。
就美国成长小说的作品而言,大部分作家擅长的部分为人物内心生活的描写、个人成长的再现,小说描绘的人生与世界将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凸显出来,并持一个批判的态度来审视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小说注重通过人物成长的再现来将具有普遍意义的大人生表现出来。
同时,在个人与社会、大众的悖逆性是美国作家所强调的表现内容。
个性通过自我的执著得到表现,然而这种自我张扬的过度显然并不符合现实生活,进而造成异化感、流浪感的产生,从精神上带来痛苦。
走近美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摘要: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对美国社会和文化具有广泛的隐喻性。
本文简要回顾了美国成长小说的历史、代表作家与作品,对成长小说的定义进行了探讨,对其特征进行了概括。
正如“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美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也将随着时代的前行而不断发展变化。
关键词:美国成长小说历史定义特征表现成长主题的小说在美国文学中占有突出地位,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美国小说史的角度看,成长小说于19世纪中叶缘起,19世纪下半叶开始繁荣,20世纪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每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霍桑的《红字》(1850)、麦尔维尔的《白鲸》(1851)、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1884)、克莱恩的《红色勇士勋章》(1895)、德莱塞的《珍妮姑娘》(1911)、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福克纳的《熊》(1942)、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海明威的《老人与海》(1952)、安吉罗的《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1969)、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1970)、沃克的《紫色》(1982)、尼尔森的《女孩》(1994)等都是表现成长主题的经典之作。
用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莱斯利・费德莱尔的话说:“美国历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中,只有亨利・詹姆斯一个人可以不算在儿童作家之列。
”[1]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美国成长小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英语文学史上,“成长小说”的名称一直没有定型。
主要是因为这类文学作品数量巨大、角度各异,其广阔的文学视野和审美范畴难以用一个词汇概括。
本文选用莫迪凯・马科斯在《什么是成长小说》(1960)中的观点,用Initiation story或者Novel of initiation作为英语成长小说的基本名称。
Initiation一词最早出现在人类学的研究中,起初指的是年轻人进入群体或者社团的一种标志性仪式。
美国成长小说的特征探究——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1 传统成长小说概述简单意义上的成长泛指动物或者事物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人类学的角度而言,成长是指青少年经过生活的历练,拥有了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
从文学本身而言,成长作为人类永恒的主题,为我们研究文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从社会角度而言,青少年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都是时代精神的折射。
当今社会,青少年问题屡见不鲜。
因此,优秀的成长小说不仅可以给成长中的青少年带来安慰和指导,也成为人们透视青少年心理的一扇窗。
1.1 起源成长主题贯穿人类的文明史,而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将这一主题反复演绎发展。
现代小说的发源地是欧洲,在那里成长小说精品迭出。
18世纪的欧洲正处在剧烈变革的时期,资产阶级认为维持和平秩序是每个公民的首要职责,而孩童的教育又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成长教育小说运用而生。
芮渝萍认为,成长小说旨趣在于青少年主人公在社会生活磨练中的成长,严格意义上说,早起的欧洲成长教育小说只是狭义上的成长小说,或者是其雏形,并非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成长小说。
1.2 定义成长小说研究专家记杰罗米·汉密尔顿·巴克利从教育的角度将成长小说定义成这样一种文学类型:“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或多或少地做出有意识的努力,试图整合他的力量,实现全面发展,通过自我经验磨练自己或者进行自我教育。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成长小说研究方面也颇有进展,芮渝萍提出,“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体的小说,就是讲述人物成长经历的小说。
它通过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成长经历的叙事,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
”孙胜忠在《无尽的求索与虚伪的梦》一文中认为,“成长小说讲述的或是青少年摆脱蒙昧的童稚世界,向成人世界转化的过程,或是年轻人挣扎奋斗,获取自我身份和社会上的一席之地的故事,即涉及的是成长主题。
”本文认为这一定义能较好地概括成长小说的特点。
1.3 特征虽然很多文学作品都涉及青少年的成长主题,但并不能一概而论为成长小说。
美国成长小说开题报告美国成长小说开题报告一、引言美国成长小说作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题材和独特的叙事风格。
本文将探讨美国成长小说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其对读者的影响。
二、美国成长小说的特点1. 描写个体成长历程美国成长小说以个体成长为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成长与变化。
这种描写常常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呈现,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 反映社会问题美国成长小说往往以个人成长为线索,同时也反映了社会问题。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探讨了种族歧视、阶级分化、性别不平等等社会问题,使读者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3. 探索自我认同美国成长小说强调个体对自我认同的探索和追求。
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自我认同的困惑和挣扎,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意义。
这种探索不仅仅是个体的成长,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三、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历程1. 19世纪初期的成长小说19世纪初期的美国成长小说主要以男性主人公为中心,描写了冒险、探索和个人成长的故事。
代表作品有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
2. 20世纪的现代成长小说20世纪的美国成长小说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风貌。
作家们开始关注女性成长、少数族裔的经历以及社会问题的探讨。
代表作品有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和托尼·莫里森的《亲爱的》。
3. 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的新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当代美国成长小说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方面,作家们更加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在数字时代中的困惑和挣扎;另一方面,跨文化成长小说也开始崭露头角,描写了移民子女的成长历程和文化冲突。
代表作品有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和朱迪思·普拉特的《饥饿游戏》系列。
四、美国成长小说对读者的影响1. 培养阅读兴趣美国成长小说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入的人物描写,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语不惊人死不休作者:毛三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8期摘要:路遥的经久佳作《平凡的世界》讲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群朴实的陕北农民的普通生活故事,整部作品展示了平凡的人的普通生活,平凡人的平凡经历,然而却又渗透着不平凡的思想感情和精神气概,亲情、友情、爱情交织在这群陕北人群中间,细品此佳作,能够感受到温馨、欢喜,然而更多的却是无尽的感慨与悲叹,一个个鲜活的悲剧人物的悲惨命运和悲伤经历不断浮出水面,使人感受到此作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震撼力。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悲情;赏析作者简介:毛三艳,女(1974.4.23-),湖北襄阳人,武昌职业学院,现当代文学,讲师。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01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然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平凡的陕北黄土高原孕育了一大批勤劳朴实又聪慧的陕北人民,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过着普通的日子,引领着平凡的生活,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中国的最贫困、艰难的时期,新旧思想的碰撞、传统社会制度与新兴社会体制的相互摩擦,平凡的陕北人民就是在这无尽的社会纷争、家庭矛盾间挣扎着、摸索着,多少悲情故事在这期间产生,多少个典型的悲情人物诞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凡夫俗子都在经历着一些磨难,抵抗着一种挫折,承受着一种痛苦。
正是因为这些悲情色彩才使这部作品更具魅力,耐人深思、令人回味。
一、孙少平在苦难中挣扎孙少平在书中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悲苦人物,这种悲苦可以说贯穿整个故事,从他出生到他长大成人都在经历一系列困苦的折磨,孙少平就是一个与苦难随行、同困难共生的坚强的硬汉形象。
出生在一个普通的陕北农民家庭,正赶上了一个穷苦时代,由于家庭条件困窘,17岁的孙少平高中就读时一日三餐只能勉强吃上一份丙级饭菜,还要赶在学生散尽后自己去悄悄取,孙少平不但要承受来自肠胃的饥寒交迫,还要面对自尊心的诋毁,然而,懂事的孙少平却能够为家庭分忧,主动挑起家庭大梁,成为家里临时主事人。
MOUNTAIN FLOWERS化”:个人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后,与社会“妥协”,融入社会,完成自我的“社会化”历程,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的主题特点则不尽然,“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英雄主义’至上,人们按照自己的自然天性行事,竭力表现出个人与众不同,因此,美国成长小说中的主体无法将融入社会作为成熟的最终奖赏”(孙胜忠,2005:322),也不崇尚“妥协”和“社会化”。
青少年成长中的困惑是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反映的主题之一,而这种困惑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因而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反映出从世纪初的“迷惘”到战后的“垮掉”到八十年代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
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1919),通过乔治的成长反映出美国旧式文化的逐步瓦解,包括清教思想在现代的扭曲和传统男女关系的破裂。
费茨杰拉德的《人间天堂》中年青主人公阿莫瑞(Amory)的成长困惑代表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整个一代人的“迷惘”。
美国经典成长小说《麦田守望者》则反映出战后“垮掉的一代”的成长困惑。
在多元文化主义兴起的背景下,少数族裔文学中的成长小说,在主题上侧重于主人公身份的寻求与确定,探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例如:非裔文学中的《看不见的人》、华裔文学中的《女勇士》等。
二十世纪的美国女性成长小说力图呈现女性在现代社会遭受的多型态的压迫,以及女性在现代社会追寻解放与自我定位的主题,例如:《棕色姑娘、棕色砖房》、《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秀拉》等。
在小说结局的处理上,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在传统的欧洲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之后,获得了对社会、对人生的、对自我的认识,在小说结尾处,主人公成长为主流社会的模范或代表,小说一般以主人公与家人团聚、与恋人喜结连理等幸福圆满的结局收尾。
但是从对大量的二十世纪美国成长小说文本的分析来看,美国成长小说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结局:主人公对社会、对人生的、对自我的这种认识也可能是不符合社会所约定俗成的那种所谓正确的理念,或者主人公最终并没有获得所谓的成长,他或她仍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彷徨、犹豫,或是拒绝成长,走向“反成长”,甚至死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