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蒋韵《琉璃》之失去,苦难与生命悲情的文学主题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5
余秋雨《琉璃》原文及读后感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余秋雨《琉璃》原文及读后感赏析【导语】:《琉璃》是余秋雨写的一篇散文,出自于余秋雨的散文集《霜冷长河》,关于《琉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直受到关注,来了解一下吧。
2021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通过整理的2021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相关文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观看!2021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代号:2411;资料整理于2021年10月14日。
一、填空题1.文学革命的开始,是以1917年1月和2月《____》杂志分别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标志的。
新青年2.1924年,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和____在杭州成立了湖畔诗社。
汪静之3.戴望舒的《雨巷》在《____》上发表,一举成名,并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美誉。
小说月报4.“孤岛文学”指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到1942年12月“____事件”期间如同“孤岛”般的英法等国租界里从事的文学活动。
珍珠港5.徐志摩与上海巨富之女张幼仪成婚后,1918年经妻兄介绍,正式拜____为师。
梁启超6.“《蚀》三部曲”包括三个中篇《____》、《动摇》和《追求》。
幻灭7.老舍称《____》是自己“求救于北平”和“返归幽默”的突破性作品。
离婚8.在鲁迅身边,____发生了很大变化,陆续发表了记叙自己在哈尔滨生活的散文,后结集为《商市街》。
萧红9.《倾城之恋》中的____是个穷遗老的女儿,离婚回到家里,大家庭的尔虞我诈,使她在无奈之下,只能设法做一个女结婚员,找一份安稳的婚姻以获得经济上的安全。
白流苏10.“九叶诗派”得名于____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
1981 11.钱锺书被____大学破格录取后,博览群书,手不释卷,立下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志向,又有“人中之龙”之誉。
清华12.梁实秋在抗战初期则因“与____无关论”而招致左翼文学阵营的抨击。
抗战13.《芦花荡》是《____》的姐妹篇,写的是白洋淀里的一位老船工护送两个女孩子投奔革命队伍的故事。
文章编号:17611068(2003)02 0142 04第3卷 第2期2003年5月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 3 No 2May.2003永恒对立的伤口 阅读蒋韵孙 梅(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36)关键词:故乡;对立;死亡;女性场景;诗情;悲情摘 要:在充斥着后现代语境的今天,蒋韵以她的 落伍!和 落寞!的叙事隐匿在喧哗下面。
一个个普通人的遭遇,展示着个人和历史、个人和世俗的冲突。
流离失所的孤独,与诗情错过的尴尬,成了他们的宿命。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蒋韵更深刻地描写了女性在那个时代的处境,表现她们追求和命运的错位。
在蒋韵的小说中,死亡是出现最多的场景,也是生命的极致。
通过一个个死亡,蒋韵向我们传达她对生命的体味和个人在生活中存在的荒谬。
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在中国当代女性作家谱系中,蒋韵不能不说是独特的一个。
叙事的不事张扬和固执的某种坚守,使她与热闹的文坛若即若离,我们只能不断地欣赏感受她不时推出的新作,而没有看到她在文学的浪潮中跌宕起伏。
阅读蒋韵时,你没有当下的急噪,一个个冷酷入骨的故事,展示着个人和历史、个人和世俗冲突的伤口,使你不战而栗又割舍不下地沉浸其中。
一 永恒的对立之城 故乡与他乡蒋韵的小说弥漫着浓郁的流浪气息。
从故乡到异地的漂泊,仿佛是她笔下主人公的宿命,在他者的城市中,隔膜成了他们不变的处境。
所有的故事都未曾逃离两处地方,伊水、伏牛山和与它们对立的高原T 城。
甚至不用文本提示,就能感觉到前者的春花和后者钢铁般的心肠,因为当语言流淌到伊水时是温润而美丽的,充满爱意的,而当抵达T 城时,只能是艰涩的。
∀生命之河#中的孔家,原是河南开封的一支,迁入高原T 城。
历史悠久古时的繁华地,因为现代的贫因落后,河南人被称为 河南侉子!。
女性命运的悲情书写
蒋韵是山西省一位著名的女作家,但却是一个被批评者“边缘化”的作家。
纵观蒋韵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蒋韵书写了大量精神
丰富、命运坎坷的女性人物形象。
蒋韵的女性书写更倾向于强调女性精神意识层面,表现女性的自我人格、主体身份和主体价值。
因此,
笔者采用性别研究的方法,以“女性主体意识”作为切入点来探讨蒋
韵的小说。
本论文引言部分主要是从蒋韵的创作、评论者对蒋韵创作的评价、“女性主体意识”的概念进行论述。
正文部分为三章,第一章“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女性主体意识”;第二章“个人生存领域中的女
性主体意识”;第三章“语言书写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第一章主要是从亲历历史疼痛的“十四岁”少女、故乡与异乡的矛盾对立、家族史中的女性个体宿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漂泊和苦难的状态,说明女性
在投身社会、追求自身独立的精神价值是何等的艰难。
第二章主要是从“无父文本”中女性的成长、爱情神话的消解、日常生活中的女性个体、坦然面对“死亡”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即如何在最具“个人化”的生活当中体现女性的主体身份和主体价值,这是本论文的重点所在。
第三章主要是从女性的视角和意象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只有从社会生活、个人领域、语言这几个方面着手,才能较为全面地分析蒋韵小说
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蒋韵的悲情书写的方式表明:女性解放之路依然
漫长,其中的曲折艰辛难以用语言表达,若仅将女性救赎的希望寄托
在他人或他物之上是不可靠的,女性自由的曙光必须依靠自身才能争取。
这也正是探讨蒋韵小说中女性主体意识的意义所在。
蒋韵小说女性悲情书写及其文学意义戴红稳一进入1980年代,呼应思想启蒙和人性觉醒的主潮,被压抑几十年的女性意识得以再度复苏。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经历了从性别复苏到话语自觉,从父权解构到主体建构的过程。
1980年代初,女作家并不以“女性”群体出现,而是参与了“伤痕”、“反思”、“寻根”、“改革”等文学潮流的营造,创作还有“中性化”、男性化倾向,也热衷于写作“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崇尚“宏大”的风格,如张洁《沉重的翅膀》、谌容《人到中年》等。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引入,1980年代后期,女作家们以其或先锋或传统、或浪漫主义抒情或现实主义叙事,探讨女性生存的各种困境,批判父权传统文化观念,解构男权社会。
到了1990年代,陈染、林白、徐小斌、海男等作家对女性私人生活经验和独特的生命体验进行细致挖掘,以建构女性生命主体意义,开启了崭新的个人化书写方式。
蒋韵是女作家中特别的一位。
近30年,她创作了《冥灯》、《落日情节》、《旧街》、《旧盟》、《相忘江湖》、《失传的游戏》、《大雪满刀弓》、《现场逃逸》、《红殇》、《栎树囚徒》、《隐秘盛开》等300多万字的小说,除处女作《我的两个女儿》属伤痕文学外,其他小说均不归潮入流。
专注于女性思考的蒋韵,写作视角是女性的,感受世界的方式是女性的,她对女性的历史状况、现实处境和生活经验进行研究和描写,但她的女性书写并没有太多依附于主流话语的变迁,而是对社会宏大主题、女权主义以及个人化写作的自觉疏离。
蒋韵小说没有选取“重大”社会题材,作品没有“宏大”的风格。
她以弱小的女性为对象,广视角多维度地书写女性的苦难、孤独、死亡。
她凭着女性纤细、敏感,以特有的女性视角书写了女性承受的生理、生育、受孕的性别苦难,尤其是精神磨难。
六年生育四个孩子的多产之苦、难产之苦(《心爱的树》中梅巧);兵荒马乱挺着大肚子飘洋过海的颠簸之苦(《红殇》中翠);弱小的身体被强行霸占的蹂躏之苦(《隐秘盛开》中拓女子);出卖肉体换取学费医药费的皮肉之苦(《隐秘盛开》中米小米)。
死亡的美丽美丽的死亡——谈蒋韵小说中的死亡意象李娜(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摘要:在蒋韵的小说中,死亡是出现最多的场景,也是生命的极致,是一种独特美丽的意象。
作家通过对死亡的精心描绘,审美处理,传达她对生命的独特体味,呼唤人们去追寻人类失落的精神家园。
从而回归自然。
关键词:死亡蒋韵自然读蒋韵的作品.给人留下极为深刻印象的是她常常写到死亡。
特别是女性的死亡。
作家描写了各种“非正常”死亡:事故、谋杀,当然更多的是自杀,杏花死了(《冥灯》)、谢萤死了(《旧盟》)、冯明伦死了(《旧街》)、陈忆珠死了(《完美的旅行》)……原本死亡总是弥漫着令人不安和恐惧的神秘气氛.是一种人人都想极力避开的无奈之命.可在蒋韵那里“死亡”却成了独特的美丽的意象。
而且她同执而孤独地坚持走在这块恐怖的死亡沼泽地。
她对笔下人物的死亡精雕细刻,死亡被她作为一种盛典、一种仪式加以描绘。
美国著名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说:“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东西都如此,我要使之分外精彩。
”‘嗨德格尔也说:“死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须从生存论上加以领会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意义与众不同。
”②尽管如此,但当大多数的作家蜂着大漠里骆驼吃的干粮,当“我”由于感动和同情,拿出一瓶冰冻的桔子水,一个新鲜的软面包,一块干乳酪给他时.他却舍不得吃,想带回去给他的女人和孩子吃,还坚持要请“我”去他家吃饭。
当他被主人卖掉,“我”临别同情地给他毯子时.他突然抱住了毯子.口里哭也似地叫起来.没命地往他家的方向奔去,跑到了快到帐篷时.远远的就迎风打开了那条彩色缤纷的毯子,跌跌撞撞地扑向他的太太和孩子,手上绑的绳子被他扭断了,他一面“呵呵”不成声地叫着.一面把毛毯用力围在他太太、孩子们的身上,还拚命拉着他白痴太太的手,叫她摸摸毯子有多软多好,又把“我”塞给他的钱给太太……这人世间的真爱和美好让人们感动落泪,这笔下的光辉人性带给千千万万读者古朴动人的道德力量。
三毛作品中.类似于“哑奴”这样的形象,在《哭泣的骆驼》、《秘鲁纪行夜行雨原之二》、《青鸟不到的地方》、《巨人》、《这样的人生》等不少文章中都有,他们卑微的生命后面无不闪烁着熠熠的人性光辉。
2023年全国3卷小说《琉璃》阅读分析
琉璃》是一部于2023年全国3卷的小说。
本文将对该小说进
行阅读分析。
内容概述
琉璃》是一部xxxxxx。
小说通过xxxxxx。
故事发生在xxxxxx。
主题分析
小说《琉璃》的主题集中于xxxxxx。
通过xxxxxx的描写,作
者探讨了xxxxxx的问题,深化了对xxxxxx的认识。
人物描写
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
他们具有丰富的
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冲突。
其中,___是一个关键人物,他/她的
行为和决策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故事结构
小说《琉璃》的故事结构xxxxxx。
通过巧妙的情节安排和紧凑的叙事节奏,作者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并保持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悬疑性。
文学风格
作者通过___的运用,赋予了《琉璃》独特的文学风格。
他/她运用了xxxxxx的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阅读体验
读者在阅读《琉璃》时,可能会感受到xxxxxx。
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总结
琉璃》是一部xxxxxx的小说,通过其深刻的主题探讨、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紧凑的故事结构,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并给予了他们独特的阅读体验。
以上是对《琉璃》的阅读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试论蒋韵《琉璃》之逃离,失去与生命悲情的文学主题
摘要: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被一浪一浪的文学潮流所命名,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直到“80后”,作家被群体化归类。
而在这热浪涌动的年代,蒋韵却不归属于任何流派,特立独行。
在文学创作主题的选择上,蒋韵同样是特立独行的。
“失去、苦难,生命悲情”这是蒋韵几十年来不断书写的文学“母题”。
因而,失去的、被遗弃的、乃至漂泊、流浪的情感体验弥漫在作品中,渐渐成了她创作的底色。
本文旨在通过对蒋韵作品《琉璃》的分析,来讲述其失去,苦难与生命悲情的文学主题。
关键词:蒋韵《琉璃》文学主题失去苦难生命悲情
蒋韵在《琉璃》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名叫海棠的女孩子,16岁那年,因为去到北京的表姐家,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开始从原有的生活中逃离,去追寻一种完全异于家乡的生活。
表姐丽莎是海棠与另外一个世界连接的最初桥梁。
表姐是胡同长大的女孩子,喜欢西餐,谈论外国文学,喜欢大院里的男孩子,想要一种优雅的生活,最终失望自杀。
海棠结识了大学教授的儿子刘耘生,落难他乡的城市公子和心比天高的乡村少女恋爱,定下了十年之约。
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海棠投奔刘耘生所在的小城,结果人去无踪。
多年以后,海棠嫁给医生崔护,某一日突然决定南下,一年后,丈夫崔护追随而来,两个人有了儿子,平淡而温和的日子慢慢过去。
崔护母亲去世,然后崔护车祸身亡,一棵树追随一只鸟迁徙了,远离故土,却没有人和自己一起悲伤。
后来海棠回乡,偶遇刘耘生,这个被钱埋起来的地产商,让海棠青春幻梦彻底破碎。
海棠回到墓地追忆崔护。
在这样一个发生在文革时代的故事,“失去,苦难,生命悲情”这种文学主题无时无刻不在凸显。
一:不顾一切的逃离终将意味着失去
在蒋韵的《琉璃》中,“逃离”二字,始终穿插于全书,由逃离而带来的失去,更是不容忽视。
于海棠而言,她的逃离还是于住在二姨家的那段日子。
北京二姨家的四合院
“一抬头,就能看见王府,一拐弯儿,不多远就是银锭桥,后海……副食品店,有珍奇的芝麻酱卖,粮店里,大米白面也不是月月之供应百分之三十,龙城哪里能比?”在这里,海棠接触到了一个和自己的家乡龙城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这里的热闹,繁荣都不是龙城那个小地方所能企及的。
如果说北京的繁荣让海棠动容,那么她和表姐丽莎的接触,更是点燃了海棠逃离的欲望。
表姐丽莎,生长在北京的胡同,和京城大院的男孩子谈恋爱,容貌出众,了解外国文学,这下都是海棠十分羡慕的。
海棠回到龙城之前,表姐带她去莫斯科餐厅吃饭,这件事在海棠的一生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莫斯科餐厅,表姐告诉她“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优雅的生活……”,这句话始终都深深地烙印在海棠的心中。
她的逃离,由此开始。
回到龙城之后,海棠抛弃了她的龙城方言,开始说带着京腔的普通话。
尽管她的口音,又古怪又生硬,尽管大家都戏谑她,叫她“京撇”,但是她依然近乎固执地坚持着。
在河滩的砖窑做工时,下班之后,她坚持听半导体里的广播,学习模仿播音员的腔调。
语言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显著而且明确的文化和身份象征。
海棠抛弃了属于她身份象征的语言,努力地学习另外一种原本不属于她的语言,她努力地从一个世界钻进另外一个世界,这是她对于原来生活的一次永久的逃离。
之后,海棠和“落难公子”刘耘生一起读诗歌,以及他们朦胧的恋爱和海棠无限憧憬着的十年之约,可以说,这一切都让海棠充满了逃离的动力,对另外一个世界充满了激情。
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参加了高考,到刘耘生工作的地方读书。
甚至后来嫁给催护拥有了稳定的生活之后,她毅然决然选择南下开始另外一种生活。
海棠的生活,从北京回到龙城的那一刻开始,始终就处在不断地逃离当中。
于催护而言,他的逃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被逃离”。
为了追随自己的妻子,放弃了原本稳定安逸的生活,选择了一个未知的未来。
然而,逃离是去到外面的世界,一个异己的世界重塑自我。
逃离者期待的得到,最后却在生活的现实之中慢慢显现得苍白不堪,那种重塑自我的愿望也慢慢变得畸形。
逃离最后意味着的更多的是失去。
海棠渴望那种优雅的生活,追寻那份年轻时纯洁的爱情。
然而,当他为了刘耘生而参加高考,却发现刘耘生早已考上北京的大学。
为了那个牵动着她的十年之约而南下的时候,却发现记忆中那个喜爱诗歌的少年,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用钱可以把人埋起来的庸俗地产商。
她一
直依赖追寻的,都在不断得接近过程中一点一点破碎,如同那脆弱的琉璃。
崔护追随海棠,一棵树为了鸟而迁徙,其结果注定是失去了根而无限漂泊和凄凉的。
崔护的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发现在那个城市,没有一个人和他一起悲伤,因为那里没有他的根,没有归属。
最后,崔护在那个城市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他悲伤的依然只有自己故乡的人,那个他曾经植根的地方。
二:逃离与失去酝酿生命的无限悲情
在《琉璃》中,蒋韵对于生活,对于生命的描述与体味,无不透露出一种让人难以忽视的不得不为之动容的悲情。
这种悲情,来源于生活的破碎,生命本体的沉重,归根于那些生命个体逃离原本的生活,努力融进异己生活的不曾间断的尝试。
这些逃离与尝试,让人失去,让生命从这些宝贵的失去中变得无限悲情。
无限悲情的之最,莫过于失去了生命。
《琉璃》中,表姐丽莎,那个一心追求着优雅的生活的女子,她和北京大院的男孩的恋爱,那是她生命的全部希望和梦想,是她为之献身的图腾。
然而,那个男孩爱上了别的女孩,而她自己也下乡插队。
那种她一直以来追寻的优雅的生活,已然遥遥无期,那个能带着她走向优雅生活的人,也已经将她抛弃了。
这种依靠着外在的力量而去追寻,恐怕是最不容易长久的。
当那种外在力量失去的时候,她的生命也就失去了一种内在的支撑,轰然倒塌。
丽莎表姐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对于优雅生活不再可能的绝望,同时也是对于她乡村生活的一种决绝的抵抗。
崔护,小说中另外一个同样失去了生命的人。
他从始至终,都是一种“被”逃离,为了他的妻子,他放弃了原本稳定的生活,他这一棵大树,为了那只追求自由生活的鸟,而选择了拔根而起的迁徙。
这种近乎以毁灭自己为代价的追随,原本就浸透着浓重的哀伤。
然而,生活有的时候并不会因为你已经感觉到悲伤就开始给你灿烂的日子,崔护在母亲去世的时候,他说“在这个城市,没有一个人和我一起悲伤”,他明白这棵拔地而起的大树,这么多年,始终还是没能在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生根,或者说他选择为了他的鸟儿迁徙的时候就已经明白,这是一条不归之路,他再也没有归属。
崔护最终虽然是死于一场意外的车祸,但是,他的离去,在那个城市里,就如同一缕烟雾一般,不会有人察觉,更不会有人悲伤。
这种没有得到归属
的离去,无疑是会让人觉得透心的凄凉的。
死亡,对于死去的人而言,也许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异化的解脱,然而一些人的死去,势必是会对需要继续生存的人产生影响的。
丽莎的表姐的死,让海棠心痛如割。
“海棠在心里一遍一遍叫着她的表姐,……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她比任何时候都清楚地看到,她和表姐,是这样的相似”。
海棠那因为在北京一段日子的生活而想要逃离的心,原本并不是十分清晰的或者可以说不是十分坚定的,但是在得知表姐的死讯是,她明白了,她坚定了,她想要逃离原来的生活,她要追寻一种和表姐说的一样的优雅的生活。
崔护的死,于海棠而言,也许是最终让这只一心想要飞往外面世界的鸟发现,原来这么多年的逃离以为自己已经找到归属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从始至终都没有在那个城市落地生根。
海棠叶终于明白了崔护的那句“在这个城市,没有人和我一起难过”。
生者的离去,固然对于存活者来说万分悲伤,然而,有的时候更悲伤的莫过于,那个人活着,但是在你的心底他已经死去。
海棠的逃离,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追寻。
她追寻着年少时那份纯真的爱恋,那个美好的十年之约,那个会读书念诗会讲普通话的男生。
她选择高考,离开龙城;她选择南下,离开崔护,她的内心对于刘耘生始终都不曾放下,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呼唤着自己去追寻他的脚步。
他是海棠追寻和逃离的强大的动力。
然而,苦苦追寻那么多年都没有结果的时候,却在偶然遇见的那天让一切追寻的欲望戛然而止。
刘耘生,那个海棠心心念念的美好的少年,如今却成了一个用钱可以将人埋起来的地产商,那个纯真美好的十年之约,在他看来也只不过是年少无知的冲动而已。
在海棠见到他的那一霎那开始,刘耘生这个人,在她的心目中也已经死去了。
他再也不会是他的动力,她再也不会渴望去追寻他的脚步了。
她失去了精神的支柱以及逃离的源动力,生命在此时此刻尽管存在着却也已经沉重地透出无限悲情来。
结语:《琉璃》,如同这个名字一般,美丽而易碎,太过于直接的字眼往往让人难以去直视它带来的悲情意味。
然而,就在这篇小说当中,表姐丽莎,崔护,海棠,甚至于刘耘生,他们的生命都是如此的脆弱,如同美丽而易碎的琉璃。
蒋韵在她的创作谈中写道“这个叫做海棠的女人,坚守着如此美丽虚幻的她的初恋,那几乎是她生命的支撑和骄傲的源泉,只不过,这坚守是需要别的生命做养料的,
是需要别人的血来浇灌的”。
我想,《琉璃》中的人物都是如此,他们逃离,他们失去,他们的生命易碎,他们的生命无限悲情,究其根源,是因为那生命的支撑,逃离的源动力不是从自身灵魂深处生发出来的,是寄托在别的生命个体上的,当被寄托者的生命破碎是,寄托者也随之凋萎破碎。
11级汉语言文学1班王思思
学号:110501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