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学生的“错误”,让数学课堂更精彩——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87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数学错题分析案例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错题分析,分析和解决小学生容易犯错误的数学题。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说明小学数学错题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以及应采取什么措施来有效地解决这些错误。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题分析;案例分析1.言着社会高速发展,小学数学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教育工作中,小学数学错题精确分析工作是一个重要指标,它可以指导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为了做好小学数学错题分析工作,本文以案例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小学数学错题分析。
2. 例分析下面以一个实际的小学数学错题分析案例,来说明小学学生容易犯的数学错误原因和解决方法。
案例一:有一位小学数学老师上课时发现,学生们在“加减法运算”中做错了不少题目。
在调查中,经过了解,发现学生们在做加减法运算题目时,大多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在做越大的加减数的运算时,不太了解大数的原则,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技巧也不够,出错的几率更大。
解决方法:(1)针对学生们在做大数的加减运算的困难,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大数加减法原则和运算技巧。
可以用图形或表格的方式,以及简单的实验,把学生们带到一个有趣的数学世界。
(2)另外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反复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还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总结加减法运算的规律性,把抽象的概念形成具体的模式,更好地掌握加减法运算。
(4)此外,老师还可以用一些故事题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把学习数学变成一种乐趣,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本文以一个实际案例分析小学数学错题分析,分析了小学学生容易犯的数学错误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方法。
案例分析表明,要有效解决小学数学错题问题,教师应该做好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分析,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交流机会,加强学生的数学技能训练,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
最后,教师应该评估学生的当前学习水平,有效调整学习计划,以帮助学生更快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学习潜力。
巧借东风放纸鸢——小学数学生动课堂因“意外”而精彩发布时间:2021-09-24T02:12:25.83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第14期作者:陈鸥翔[导读] 随着我县表达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雄霸课堂的“主角”地位悄然隐退,学生已显然成为学习活动真正的“主角”,他们在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自主发现、积极合作,思维主动、灵活、开放。
陈鸥翔浙江省磐安县尖山镇胡宅小学随着我县表达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雄霸课堂的“主角”地位悄然隐退,学生已显然成为学习活动真正的“主角”,他们在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自主发现、积极合作,思维主动、灵活、开放。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预案”常被一些“节外生枝”的情况所改变。
前段时间,我就听了一堂“节外生枝”的数学课,却别有一番感触在心头。
这是一堂校级的校本教研活动课,执教的是一位仅有两年教龄的年青女教师,选择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里的《铅笔有多长》,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课堂中的精彩镜头吧。
【片段呈现】课堂正按着老师课前精心的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学完了测量知识以后,张老师安排了一个练习活动:“量一量自己的腰围”,要求先估一估,同学间再互相量,最后交流是怎样测量的?小组汇报时,却突然出现了暂时的冷场,刚才活动时的积极性也不知道上那儿去了,同学们互相看了看,没有人举手,也许是怕在这么多老师面前说错了吧,张老师只好再次鼓励大家:“刚才同学们不是量得很好吗,相信大家也一定能说出来,我们的同学都是很厉害的呀?”上课最怕的是冷场呀,张老师开始有些着急了,把求救的目光扫向整个教室。
正在张老师想自己小结一下,进入下一环节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举手。
张老师像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连忙请她站起来发言。
没像到的是这位同学对着张老师发问:“老师,您的腰围是多少?”顿时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一阵哄笑,他们笑得那么开心。
张老师开始一阵尴尬,满脸通红。
学生在解答数学练习题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题,有时在课堂上,有时候在作业本上,有时在试卷上。
教师面对学生大量的错误,尤其是三番两次强调后继续犯错时,难免心烦气躁,甚至是责骂。
这样不但对学生纠正错误毫无帮助,还会打击学生的信心,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道:“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如何有效、高效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我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容错,教师应有的态度明白人明白的算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人却各有各的困惑;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也可能是创新;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的对待学生的错误;学生思维的成果,不以对错论,而以价值论。
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学生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没弄明白的地方也不敢向老师提问,他们主要是担心回答错误,他们认为错误意味着失败,错误和耻辱联系在一起,担心不懂向老师提问会被其他同学歧视、嘲笑。
为了打消学生的这种顾虑,教师有必要表明态度,对他们进行心理诱导。
一是以教师对待自己的差错的态度为蓝本。
当教师出现错误被学生指出时,比如口误、板书笔误,甚至知识性的错误,不要辩解,可以这样说:“谢谢你的提醒,我的错让我知道了你是个很会倾听、观察仔细、心思缜密的孩子,以后我会注意的。
”二是引用名家名言,让学生解后顾之忧。
成功人士的高明之处并不是先知先觉,总是正确,而是他们有一个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有一双善于发现错误的明亮的眼睛,有一个肯于思索的头脑。
黑格尔言:“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
”爱因斯坦言:“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耻辱。
”比尔·盖茨说:“如果你一事无成,不是你父母让课堂因差错而精彩——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容错教育重庆市渝北区石鞋小学校 陈 刚摘 要:恩格斯说:“最好的学习就是在错误中学习。
善待学习错误促进学生发展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差错就是一个鲜活的再生资源。
教师应该正确善待学生的学习错误,并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学动力,因势利导,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引导学生探究、解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及个性品质。
关键词数学学习善待错误促进发展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本,课堂上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行探究式学习。
学生的差错就是一个鲜活的再生资源,教师要认识到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
善待学习错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巧用学习错误,引导学生探究、解惑,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一、善待学习错误,培养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教师,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情绪饱满。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
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
试想,学生由于怕说错,怕老师批评总是惴惴不安,怎能变成敢说、敢做的创造性人才?在教学中就应善待学生的学习错误,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
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
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师生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课堂上关注全体学生,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并及时鼓励“这次进步很大”“想得很好,很周到”等,渐渐地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有所改变,听课认真,发言积极,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成绩不断上升。
二、利用错误,引导探究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
它来自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
善待错误彰显精彩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发展过程,学生可能会随时发生各种错误。
面对错误我们要“善待、接纳、宽容”,要把错误当成课堂教学中难得的生成资源,巧妙有效地加以利用,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彰显精彩。
关键词:善待错误生成资源有效利用彰显精彩引言: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每节课都会有学生出现各种预设不到的错误。
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呢?首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要尊重、宽容出错的学生,要“善待、接纳”学生出现的错误,耐心听取他们的见解,找出更正他们错误的合理方法;其次要认识到学生出现错误并不可怕,我们要有识别错误的眼光,要把错误当成课堂教学中难得的生成资源,巧妙有效地加以利用,让错误成为课堂教学的风景线,课堂就会因错误而变得更真实,更精彩,更有生命活力。
一、借用“错误”资源,引发学生探究。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各方面发展都还没成熟的小学生。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如果教师直接否定,接着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那么就很难触及问题的实质,更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就来一个“将错就错”,顺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去挖掘,这样既可以引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又能使学生深刻有突破性地认识到错误所在,有利于自诊自治,提高学生对错误的免疫力。
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片段:师:(出示一个长方形框架)长8厘米,宽6厘米,它所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生:8×6=48(平方厘米),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师:如果捏住这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角,轻轻向外这样一拉,(教师演示)同学们看看,现在变成了什么图形?生:平行四边形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生:(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48平方厘米师:(这时教师并没有否定学生的答案)那你是怎么想的呢?生:我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出来的。
善待学生的“错误”,让数学课堂更精彩——小学数学案例分析【背景】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更何况是尚未全面发展的儿童。
课堂教学中,正确的答案、精彩的见解、独特的解题思路,容易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认知障碍,容易被教师忽视或遗忘。
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把学生的错误看成课堂中的正常现象,善待错误,把错误视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案例1】一年级数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做课本上的一道题。
题目是看图列式,左边图上画了一棵大树,树上有5只鸟,树的旁边又画了3只鸟(头朝树)。
学生当即写出算式:“5+3=8”,表示“树上有5只鸟,又飞来3只鸟,一共有8只鸟。
”右边图上也画了一棵大树,树上有5只鸟,树旁边有3只鸟,只不过这3只鸟的头的方向是远离树。
学生也当即写出算式:“8-3=5”,表示“树上原来有8只鸟,飞了3只,还剩5只。
”在一切进行的很顺利之时,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说,他列出的算式也是“5+3=8”。
老师很不高兴:“难道你没看见小鸟飞的方向吗?头朝左边,就表示加,头朝右边就表示减……”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做过多少次这种人为的规定啊!“实线就表示合并,虚线就表示去掉”、“看见总共就加,看见剩下就减”。
本来简单的数学,变得越来越复杂……【案例2】这是学生们在上《百分数》这节课的一个片段。
师:我们已经学了“出勤率”,什么叫“出勤率”?生:出勤率就是表示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
师出示:全班有50个同学,今天来了48名同学,求今天的出勤率?生1:48÷50×100%=96%生2:48÷50=0.96=96%生3:48÷50=24/25=96%师:做得很好!都是怎么做的呢?生:用出勤人数除以全班人数,结果再用百分数表示。
善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作者:秦高峰来源:《广西教育·A版》2013年第05期【关键词】错误善待宽容【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A-0027-0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个体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方式的差异,产生错误在所难免。
事实上学生正是在不断产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得以进步。
因此,教师需要有一颗接纳错误的宽容之心,运用巧妙教学技能,让“错误”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演绎出数学课堂的无限精彩。
一、善待错误,搭建学生敢于表达的舞台错误是学生学习隐性思维的真实外显。
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时,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而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让学生在表达中展现自我,在表达中调整思维,在表达中获得尊重并获取提升的动力。
例如,在“圆锥的体积”练习课上,教师出示了这样的一道题:一个圆锥的体积是24立方米,底面积是12平方米,这个圆锥的高是多少米?教师发现一个学生的算式是:24÷12×■=■(米)。
这是一种常见的错误,既然出现了,就不应该回避,何不把它当成“诱饵”抛给学生呢?于是,教师将这个答案投影在屏幕上,请这位学生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该生说:“因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Sh,所以在计算时要乘上■。
”“不对!”有学生反驳道:“因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Sh,所以h=V÷S÷■。
”“也可以简化为:h=3V÷S。
”又有学生补充道。
听完学生的发言,教师发现该生满面通红,正在为错误而感到窘迫,便特意走到他的身边,拍拍他的肩膀,说:“这是一个常见的错误,因为你的展示,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论与思考,大家才获得了正确的认识,要特别感谢你!”当教师发现学生的错误时,没有回避错误,也没有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们展开交流。
在获得正确答案的同时,教师郑重地向这位学生表示感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以更积极的情感投入后续的学习活动中。
小学数学典型错例分析的教学改进实践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典型错例分析是教师对学生犯错误的一种反思和调整教学的方式。
通过分析学生典型的错误,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本文将从教学改进的角度,分析小学数学典型错例分析的实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策略。
一、典型错例分析的价值和意义二、小学数学典型错例分析的实践1. 识别学生的典型错误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看法,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典型错误。
典型错误通常体现在学生对某一具体概念或知识点的理解上,比如数学运算符号的误用、概念混淆、应用问题的处理等。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和练习,收集学生的典型错误,以资料整理的形式记录下来。
2. 分析错误的原因在收集了学生的典型错误后,教师需要对这些错误进行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
学生犯错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是概念理解的问题、计算方法的错误、应用问题的处理等。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讲解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典型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
3. 设计改进策略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教师需要设计相应的改进策略。
改进策略可以包括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重新讲解相关知识点,设计实际应用题目等。
通过改进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改进实践1. 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典型错误,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在教授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错误案例,举一反三地讲解相关概念,引导学生消除错误理解。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提供多种解决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 引导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纠正错误。
可以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错例分析中,发现和纠正自己的错误。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错误,并就如何纠正错误进行讨论和交流。
【背景】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更何况是尚未全面发展的儿童。
课堂教学中,正确的答案、精彩的见解、独到的解题思路,简易引起教师的高度重
视。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认知障碍,简易被教师忽视或遗忘。
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把学生的错误看成课堂中的正常现象,善待错误,把错误视为珍稀的教学资源,正确地、精巧地加以利用,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这是学生们在上《百分数》这节课的一个片段。
师:我们已经学了“出勤率”,什么叫“出勤率”?
生:出勤率就是表示实际出勤人数占应出勤人数的百分之几。
师出示:全班有50个同学,今天来了48名同学,求今天的出勤率?
生1:48÷50×100%=96%
生2:48÷50=0.96=96%
生3:48÷
师:做得很好!都是怎么做的呢?
生:用出勤人数除以全班人数,结果再用百分数表示。
师:刚才做得太棒了,再来看看这题:五年级有100名同学,今天有3名同学请假了,求今天的出勤率?
不一会刘畅第一个举手了,她还环视了一下,脸上露出了很得意的笑容。
师:好,刘畅同学已经率先完成了,同学们都加把劲。
待学生做完以后,师:一起来听听刘畅是怎么做的?
刘畅很自信,声音很洪亮地说:3÷100=0.03=3%
其他同学听了以后都摇了摇头,都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刘畅的脸有点红了。
师:唉呦,这个年级的学生可真懒啊,出勤率才这3%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远远比不了我们班的同学啊。
这时刘畅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又认认真真地再看了一回题目,她分析了一下,然后很坚强地说:应该是(100-3)÷100=97%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做的?
刘畅:“3”是请假的人数,应该先求出勤人数,用(100-3)求出勤人数,然后再除以应出勤人数100。
师:同学们,这样做对不对?
生:对!
师:刘畅这次做得非常好!不但能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而且还能加以改正,很棒!听了以后刘畅的脸更红了。
我很关心地问:刚才是怎么做错的呢?是不会吗?
刘畅很难以为情地说:我会做,就是太大意了,没有看清楚“3名同学是请假的”。
师:通过这件事,刘畅或同学们想说点什么吗?
刘畅:作题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审题才做,不能马虎。
生2:要分析数量,不能看到数就做。
生3:我做题也是很马虎的,经常出错,下回可一定要注意。
……
下课了,刘畅同学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和别的同学是有说又有笑。
【反思】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学生回答错误是很多见的,严重的不是他们的“错误”,而是我们教师对待“错误”的处理方式。
是批评“错误”还是善待“错误”往往只在教师的一念之间,但却会取得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前者的结果就是:让学生下不了台,让学生失去自尊,让学生抬不起头,让学生下次再也不敢回答问题……请问: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想要的吗?不是!当然不是!后者的结果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保护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后者:用资源的眼光来善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真诚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让每一位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胜利的喜悦!
总之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盛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宝贵资源--“错误”,使数学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