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36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28.25 KB
- 文档页数:3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例、免疫组织学特征和预后特点。
方法选取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同时运用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结果首先,肿块形成结节状,7例伴有粘膜溃疡,3例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再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62例gist中,梭形细胞32例,上皮细胞18例,9例兼有梭形和上皮细胞组织细胞学形态。
结论老年人的gist 发病率最高,cd34和cd117对gist诊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例分析;cd117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老年人的发病率最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起源通常与icc(卡哈尔细胞)有关,但是这种观念还没有在理论界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选取了6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主要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进行探讨,从中对免疫表型特点与gist生物学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选取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设立阴阳性对照,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男62例,女30例,患者的年龄都在28对至70岁之间。
gist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以中老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生再胃部多见,常见症状是中上腹胀痛不适和腹部包块、便血等。
gist在形态上多变,有多种细胞型,按照组织分级可分为三级,即良性、恶性潜能未定和恶性,本研究62例中分别有16,18,28例。
进行巨检,肿块大体上形成结节状,7例伴有粘膜溃疡形成,3例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再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62例gist中,梭形细胞型32例,上皮细胞型18例,9例兼有梭形细胞型和上皮细胞型组织细胞学形态1.2 方法对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设立阴阳性对照,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史国塞旦壅型!Q!!生§旦筮i!益筮!i翅Q堕堕!丝』壁坚堡型堂型!型丛!堂堕堡垒!s:;Q!Q:y型:≥!:型!:!!胃肠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赵冬梅【摘要】目的了解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胃肠间质瘤的病理特点及I l盏床资料。
结果30例中C D l l7阳性率为93.3%(28/30),C D34阳性率为76.6%(23/30),D O G l的阳性率为93.3%(28/30),N es t i n的阳性率为90%(27/30)。
结论C D I17、C D34、D O G I及N est i n标记阳性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CD l l7;C D34;D O G I;N es t i n胃肠间质瘤(ga st roi nt e si na l s t r om al t um or s,G IST)是好发于胃肠道的间叶源性的肿瘤。
居胃肠间质肿瘤首位,其起源尚不肯定,多数人认为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caj al细胞(I C C),由未分化或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作为一种独立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已逐渐得到病理及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
随着人们对G I ST的认识逐渐深入及D O G l、N est i n新抗体的应用,诊断逐渐标准化,发现其发病率在0.00l%一0.002%之间。
1。
本文对30例G I ST进行回顾性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对G I ST的认识。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收集河南省肿瘤医院2009年度30例资料完整,诊断明确的G I ST标本。
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9—75岁,平均60岁。
临床表现腹部包块、腹痛、上消化道出血,少数为体检发现。
参照M i et t i nen等。
2+提出的G I S T诊断标准,其中食管2例,胃14例,小肠10例,大肠3例,肠系膜l例。
1.2方法:标本均经10%的中性福尔马林固定。
胃肠道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胃肠间质廇(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3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标本行he切片观察和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本组gist 肿块大部分边界清楚,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少数伴有上皮样细胞,细胞呈漩涡状、栅栏状、巢状排列。
免疫组化结果:30例中cd117阳性29例(96.6%),cd34阳性25例(83.3%),vim阳性20例(66.6%)。
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应根据临床大体病理学及病理形态学特征等进行综合判断,结合免疫组化检查做出准确诊断。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胃间质廇(gist)为一种源于胃间叶组织的肿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检测特异性地表达c-kit(cd117)和cd34,其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具有特殊性。
由于gist的形态多变,在生物学行为上判断尚有困难。
总结30例gist患者的病历,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免疫组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2年6月~2010年6月收治胃肠间质廇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男女比例1.5:1,年龄32~75岁,平均55.2岁。
患者临床主要表现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其中腹痛18例,贫血6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腹部包块10例。
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方法:30例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间质瘤组织,he染色,病理确诊后再切白片,用免疫组化s-p法对其标记(标记物cd117、cd34、vim、s-100及sma)检查,方法及步骤均按试剂盒说明进行,已知阳性切片作为阳性对照。
分析瘤体的大小、部位、包膜及周围淋巴结情况。
结果一般情况:本组30例gist患者中,肿瘤原发部位:胃19例(63.3%),十二指肠2例(6.6%),小肠7例(23.3%),结肠2例(6.6%)。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上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
方法随机抽取本院住院患者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
然后分析此36例患有胃肠间质瘤疾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36例患者经手术切除及辅助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未发生任何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手术切除后的随访活动中,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复发,随后进行了二次切除术并加以辅分子靶向治疗,其他的患者全部状况良好,对没有表现复发的患者进行了胃肠镜和ct检查,均无肿瘤的局部转移或复发,本组中无死亡病例。
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无特异性临床特征,术前的确诊率是非常低的,临床上确诊主要依赖于对患者进行的病理检查结果。
目前来说手术切除的方法仍然是临床上治疗胃肠间质瘤患者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案。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征;病理学;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 r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a)-0183-02胃肠道间质瘤(gestrointesd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并且也是胃肠道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组织分型与其他的肿瘤有着不同之处,从而有着很多不同的形态学、组织学和预后的特点[1]。
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包块及消化道出血及胃肠道梗阻。
但因为无特异性的临床特征,容易诊断错误,需借助各种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以确诊。
为总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措施,笔者对36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分析2007年4月~2009年6月本院住院患者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其中呈恶性表现的男性为9例,女性为4例;良性表现的男性为8例,女性为6例;交界性的男性为3例,女性为6例。
年龄33~70岁,平均55岁,年龄>55岁者24例,肿瘤多出现于胃肠黏膜下层,浆膜下层和肌壁层也可有肿瘤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