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版)病理解读(框架片)
- 格式:pptx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38
胃肠间质瘤诊断标准
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理确诊:通过内镜穿刺取部分肿瘤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确认肿瘤是否由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组成。
2.基因检测:进行基因检测,如发现存在C-kit基因突变或其他基因突变,有助于诊断胃肠间质瘤。
3.CT或MRI检查:分析胃肠道的扩张性生长肿瘤,确定是否存在胃肠道间质瘤。
4.免疫组化分析:如果免疫组化符号为CD34、CD117,需要考虑进行分子水平检测,以进一步确诊。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检查结果,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胃肠间质瘤。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为规范胃肠间质瘤(GIST)的病理诊断,根据近年来在GIST诊疗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相关学术进展,12名中国病理学专家于2009年3月22日、2010年9月18日和2010年12月11日,经3次会议,对2007年GIST病理共识意见进行了修订。
2011年版GIST病理共识尚未发布,根据笔者对2011年版GIST病理共识意见讨论中所涉及的几个问题的理解,特撰文进行简单说明。
关键字:胃肠间质瘤|病理诊断为规范胃肠间质瘤(GIST)的病理诊断,根据近年来在GIST诊疗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和相关学术进展,12名中国病理学专家于2009年3月22日、2010年9月18日和2010年12月11日,经3次会议,对2007年GIST病理共识意见进行了修订。
2011年版GIST病理共识尚未发布,根据笔者对2011年版GIST病理共识意见讨论中所涉及的几个问题的理解,特撰文进行简单说明。
GIST定义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在分化上具有Cajal间质细胞的表型特征,在免疫组化上通常呈DOG-1 和CD117 阳性,在组织学上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多形性细胞(偶而)排列成束状或弥漫分布。
多数由突变的c-kit或PDGFR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基因驱动,c-kit 与PDGFRA均属于Ⅲ型受体偶联的酪氨酸激酶家族。
1998年,GIST分子病理学研究获得重大突破,提示大部分(75%~8 5%)GIST伴有c-kit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表达c-kit基因蛋白产物CD117 是GIST 分子病理学特征。
2003 年,Heinrish 等在无c-kit 基因突变的GIST中,又发现有PDGFRA基因的突变。
近年发现,在无c -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的病例中,少数病例(约4%~13%)有BR AF基因突变。
GIST涵盖了大部分过去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平滑肌母细胞瘤)或神经源性(胃肠自主神经肿瘤)的胃肠道间叶肿瘤,在生物学行为方面表现为从良性到明显恶性的连续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