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其一)》《采桑子 重阳》《登高》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登高》教学设计《登高》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登高》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难点 1、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法及教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先看一副对联,是哪个历史人物?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哲圣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副对联,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
学习一首诗歌要了解其为人。
那么老师很想听一听大家的心目当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可以结合所学诗歌阐析,学生畅所欲言。
)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自主学习】一、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2、请学生读。
师生点评。
3、教师指导朗读:字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缓急。
4、请学生听读录音后再读。
师生点评。
【合作学习】一、研读鉴赏1、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明确:悲伤、忧愁、孤独……2、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明确: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秋兴八首其一》《登高》教学设计《《秋兴八首其一》《登高》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语文一轮复习诗歌梳理007 《秋兴八首(其一)》《登高》第1学时共1学时一、学习目标1.基础目标: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这两首诗。
2.拓展目标:能翻译全诗并分析其主要技巧、赏析其艺术特色。
3.挑战目标:运用所学的诗歌技巧赏析王维的《晓行巴峡》。
二、学法指导1.独学:独立完成任务1、2。
2.群学:归纳总结借景抒情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三、知识链接1.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重阳节在夔州登高时所作。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3.近体诗知识(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登高》教案《登高》教案篇1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创作背景(代#课件# 导语)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好像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1.诵读课文先听配乐朗读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渚(zhǔ)清作(zuò)客霜鬓(bìn)浊(zhuó)酒3.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许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花白。
⑨新停:刚停。
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非常凄清,渚清沙白鸟飞回。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不尽长江滚滚来。
——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生多病今日在寒秋中单独登临高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困难困顿可恨白发长满了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词(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赞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吟诵,要求当堂背写。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点】理解赞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领悟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回答喜欢哪一个季节,引出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三)朗读训练1.既然熟读诗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古诗,读诗除了要字音正确、语言流畅,还要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感情。
2.划分节奏,根据节奏齐读。
附:朗读节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下这首诗。
最好能当堂成诵。
(四)小组合作,解词明意学生了解作者,联系相关背景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五)品味想象,欣赏意境1.《秋词》中你最欣赏那一句?好在哪里?(学生自由谈。
)2.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归纳。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明确: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
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
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2)思考: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明确:“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思考: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前面时我们学过的还有哪首诗的内容也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明确:杜牧的《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4)思考:我们学过的哪首诗词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明确: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
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5)思考: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语文《登高》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登高》教案篇一一、课前故事引入(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
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
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
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
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
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二、课文分析引导1、放音乐《二泉映月》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4、讲解: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
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
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
(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可是,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你们并没有跟我一样非常理性地。
深入地理解这首诗呀,你们为什么也读得这么好呢?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4)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身体的,还是心灵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你们想像一下,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同学们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登高》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登高》为主题,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意象、情感表达和中心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案适用于中学语文课堂,建议在探究诗歌欣赏环节完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登高》的基本内容和结构;b. 掌握《登高》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c. 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a. 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b.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受和表达能力;c.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b. 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课文《登高》的课文、背景知识及注解;2. 录音设备或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登高》的朗读或演唱版本;3. 预先准备的问题和活动设计。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a. 创设情境:观看一段高山攀登的视频或展示高山图片,激发学生对于登山的兴趣;b. 提问:你有没有过登山的经历?登山给你的感受是什么?2. 导入课文a. 教师自己朗诵或播放录音,让学生听译《登高》课文;b.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诗词中的“登山”的意义发表自己的见解;c. 教师搜集学生的回答,展示在黑板上。
3. 阅读课文a. 教师解读《登高》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意;b. 学生课外朗读和背诵《登高》;c.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哪些词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4. 探究意象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如高山、云海、归雁等;b. 学生小组讨论:这些意象在诗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5. 分析情感表达a. 教师带领学生深度理解《登高》中的情感表达,如欣喜、豪迈、追求等;b. 学生自由写作:你在课文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验?6. 创作活动a. 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选择一幅图片,用自己的语言创作一首与《登高》主题相关的诗歌;b. 学生交流讨论:彼此分享自己的创作,欣赏他人的作品。
七年级语文《秋词(其一)》《采桑子重阳》《登高》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秋词(其一)》《采桑子重阳》《登高》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寂寥.liáo春朝.zhāo分.外fèn不似.sì寥廓.kuòxiāoāi渚.清zhǔ霜鬓.bìn潦.倒liáo 碧霄.xiāo啸哀..2. 词语寂寥:寂寞凄凉。
春朝:本指春天的早晨,这里泛指春天。
排云:凌云。
排,冲破。
碧霄:蓝天。
寥廓:广阔高远。
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黄花:这里指菊花。
霜:指的是烂漫的秋色。
猿啸哀:指猿猴的叫声凄厉。
落木:树叶。
万里:指离家万里,飘泊在外。
百年:指一生。
繁霜鬓:鬓发斑白如繁霜。
潦倒:衰颓,失意。
3.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诗现存800余首。
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毛泽东(1893-1976),湖南省湘潭韶山人。
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八岁时写过一首题为《咏蛙》的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露了他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
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
后来发动秋收起义,上井冈山,领导工农红军与军阀展开斗争。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7岁学诗,15岁扬名。
代表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等。
《登高》的教学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登高》的教学设计《登高》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高》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鉴赏的三种方法。
教学难点: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飞花令”形式导入规则:先指定一位同学说一句关于秋天的诗,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学接力。
二、整体感知:首先,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和读音。
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找一生示范朗读,另找一生评价。
明确:(景物)描写、抒情。
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生:悲分析“哀”、“苦”、“恨”与“悲”哪个更适合作诗眼。
明确:“悲”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因此用“悲”字更恰当准确。
师:这是诗的感情基调,即诗眼。
三、写作背景师:请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事迹。
明确:杜甫诗歌创作风格:沉郁顿挫。
在初中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了诗人具有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了这首诗。
三年后,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法(并板书)。
四、分析意象师: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讨论。
《登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登高》这首诗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进一步认识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魅力;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以及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能力;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诗歌,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登高》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描绘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1. 诗歌《登高》的复印件;2.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中国山水画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的优美和富有情感的特点;2.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登高运动在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
步骤二:课堂导读(10分钟)1. 将诗歌《登高》呈现在多媒体设备上,让学生看一遍全文;2. 让学生自由阅读诗歌,然后介绍一下诗歌的作者和出处。
步骤三:诗歌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登高的意义,作者对自然的感悟;2.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3. 引导学生辨析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子,了解其深层含义。
步骤四:情感表达(20分钟)1. 让学生思考登高对他们来说有哪些意义,以及登高后的感受和情感;2. 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可以是诗歌、短文、图片、演讲等形式。
步骤五:展示与分享(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感受;2. 学生间进行互动交流,提出问题或给予赞赏与鼓励。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 请学生回答:你对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你对登高这种活动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2. 简要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收获,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在欣赏《登高》这首诗歌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对唐代文学的认识。
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学生们也进一步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情感理解能力。
秋词(其一)》《采桑子重阳》《登高》教学案(一)语文基础知识1. 生字寂寥liáo 春朝zhāo 分外fèn 不似sì寥廓kuò碧霄xiāo 啸哀xiāoāi 渚清zhǔ霜鬓bìn 潦倒liáo2.词语寂寥:寂寞凄凉。
春朝:本指春天的早晨,这里泛指春天。
排云:凌云。
排,冲破。
碧霄:蓝天。
寥廓:广阔高远。
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
黄花:这里指菊花。
霜:指的是烂漫的秋色。
猿啸哀:指猿猴的叫声凄厉。
落木:树叶。
百年:指一生。
万里:指离家万里,飘泊在外。
繁霜鬓:鬓发斑白如繁霜。
潦倒:衰颓,失意。
3.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诗现存800余首。
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毛泽东(1893-1976),湖南省湘潭韶山人。
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八岁时写过一首题为《咏蛙》的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露了他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
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
后来发动秋收起义,上井冈山,领导工农红军与军阀展开斗争。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7岁学诗,15岁扬名。
代表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等。
4. 词和词牌(1)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诗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2)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
一种词牌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作者按照这种规格去填写,叫作“填词”。
词分小令、中调、长调。
本为古乐采桑曲。
《秋词》学习时要抓住刘禹锡对秋天与众不同的感受,突出他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昂扬的励志高歌的特点。
他带给我们一种向上的勃勃生机和殷殷希望,它告诉我们:秋是美妙的、神奇的。
因为秋给了万物以活跃的、饱满的神韵。
刘禹锡这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有别于悲秋的豪兴与审美,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重要的是秋气以励志,秋色以冶情,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激起人们的勃勃生气,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无穷力量和英雄豪气,•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采桑子重阳》学习这首词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9年,6月22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
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艺术地展现了作者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只有了解这一特定时间发生的事,才能更好的理解词的内容。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学习时体会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四、课文讲解(一)写作特点刘禹锡的《秋词》开头两句与陆游的《秋声》一诗的首联可谓同一机杼。
“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
”一语破的,点出一反前人悲秋之情怀,又直抒胸臆,借秋声抒发了自己的豪兴。
一叶而惊秋,多少人面对秋景难以控制悲凉的心境,而刘禹锡则抑制不住内心的独特视角和励志精神,“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人深深懂得自古以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人们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寞,死气沉沉。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自然的秋景之感,以己所特有的胸怀指出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诗人强调秋天并不毫无生机可言,而是很有生气。
他指引大家看那只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宵”,“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寞。
《采桑子重阳》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
词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誉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写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配词用字都非常大气。
比如,“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这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
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
《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有很浓的悲秋情结。
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其次在结构处置上,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达到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再次,在用词造句上,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
在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如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二)重点语句分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在《秋词》中拈出了“秋气”。
•秋是“胜春朝”的,因为自然的秋是“晴空”,更胜“碧宵”。
“晴空一鹤排云上”写的就是秋气的“眼”,或者说,是它的神髓。
我们说此诗写秋写得绝妙,妙就妙在诗人对“秋气”的独特体会上。
“晴空”的秋是自然的,人们常说“秋高气爽”就在此处,这是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然而诗人溶身在这旷世之秋中,久驻胸怀的坦荡豪情开始沸腾了,于是他把自己的所感所思交给了排云直上的那只独鹤,自己久赋的希望也逐渐被这秋气所包容,得以溶化和体现。
“诗情”即志气之意,也很自然地升华到“碧宵”,我们不难看出这坦然的志气其实就是荡然的秋气,两者合二为一。
这正是《秋词》的独特创意。
人生易老天难老。
要理解本句,我们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伤感的意味。
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天”就是自然,“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
再次,明白了“天难老”的涵义,也就明白了“人生易老”的说法,不但不是慨叹人命朝露,而且恰恰相反,在这里是说正由于“人生易老”,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作大我,以有涯化为无涯,尽可能地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
总之,诗句的意思是说:人生固易老,但这又何妨天是难老的呀。
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
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像格言一样精警,耐人寻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
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
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
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豁达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
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哪些事物(景物)?(2)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
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
(50字左右)3. 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4. 下面这首词是毛泽东率领红军攻克岷县、突破会宁、静宁、平凉和固原间的封锁线后,登上长征途中最后一座高山险关——六盘山后所作。
阅读后,完成问题。
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1)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2)解释词中加点的词语。
(3)揣摩词中划线的句子的思想感情。
不到长城非好汉:何时缚住苍龙:(4)从写法上归纳上阕和下阕的相同之处。
5. 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咏秋”诗,比较、分析后,然后回答问题。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兴·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秋兴·其一》和《登高》在感情基调上都有怎样的特点?(2)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