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普通心理学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6
北师大陈宝国普通心理学笔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探索人类思维、情感、动机、认知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本文将以北师大陈宝国老师的普通心理学笔记为基础,介绍一些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它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来揭示人类内心的奥秘。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心理学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成长。
第二章:感知与知觉感知和知觉是指人类接收和理解外部环境的能力。
它们涉及到我们的五官和大脑的协同作用。
感知是指通过五官获得信息的过程,而知觉是指对这些感知信息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感知和知觉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现象。
第三章:学习和记忆学习是指通过获取知识和经验来改变行为的过程。
记忆是指将学习到的信息储存在脑中,并能够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使用的能力。
本章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学习和记忆过程,并讨论一些提高学习和记忆效果的方法。
第四章:情感和情绪情感和情绪是人类内心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指的是对特定对象或事件的主观评价,而情绪是情感的一种更具体的表现形式。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了解情感和情绪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对人类行为和健康的影响。
第五章:人格与个体差异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个体差异则是指不同人群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
了解人格和个体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的变化。
本章将介绍一些主流的人格理论和个体差异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和行为。
它探讨个体是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群体行为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了解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模式。
第七章:心理评估与测量心理评估和测量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它们帮助心理学家获取客观的数据,并对个体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诊断。
2019考研心理学:北大普通心理学笔记整理(12)第12章人格01. 人格,指表现于不同情形中的,持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人格心理学家既研究人格结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组织或模式),又研究人格维度上的个体差异。
02. 与人格相关的其他术语有:性格、个性、气质等。
它们的含义有共性,但略有区别。
03. Freud的心理动力学认为,诸如愿望、害怕或意向这样的心理力量决定着行为。
他的地形模型区分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心理过程。
Freud认为,心理冲突是普遍存有的,矛盾情绪,即冲突的感受或意向,是人类经验的原则而非例外。
人们努力水准地同时实现矛盾冲突的动机,这种解决方案称为“妥协形成”。
04. Freud的驱力或本能模型将性(libido)和攻击视为人类的基本动机。
他的发展模型提出了一系列心理性阶段,即人格和性发展的阶段: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一个阶段的问题体验会导致固着(即混乱的冲突或注重某个特定阶段的愿望),或者导致退化(以前阶段的问题再次出现)。
在生殖器期,儿童经历Oedipus情节,即希望与异性的父母一方有感觉/性关系的愿望。
05. Freud的结构模型区分出:本我(性和攻击能量的蓄水池),超我(良心)和自我(心理的理性部分,必须在愿望、现实和道德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06. Neo-Freudians继承了无意识过程和心理力量之间冲突的观点,但是,他们放弃了Freud的驱力理论,更多地强调文化的作用。
Jung的分析心理学强调集体无意识;Adler的个体心理学强调人性自主、追求卓越等积极力量。
客体关系理论,强调自我和他人表征在人际功能方面的作用,早期经验在塑造亲密关系、以及发展成熟爱的水平方面的作用。
07. 心理动力学观点一般用生活历史和投射法评估人格,例如Rorschach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
他们也用经验的程序检验假设。
08. 认知-社会理论突出编码、个人价值、期望、水平和自我调节对人格的作用。
北师大陈宝国普通心理学笔记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北师大陈宝国的普通心理学笔记
2.内容概述:概述笔记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3.笔记亮点:介绍笔记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4.笔记价值:分析笔记对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
5.结论:总结北师大陈宝国的普通心理学笔记的特点和贡献
正文
北师大陈宝国的普通心理学笔记是一份详实的心理学学习资料,它涵盖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这份笔记对于学习心理学和进行相关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首先,这份笔记对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清晰的梳理。
例如,笔记中对感知、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学基本概念的定义和解释都非常详尽,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这些概念。
同时,笔记还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包括实验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为读者提供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其次,笔记中还介绍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学理论。
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
这些理论都是心理学中的重要流派,对于理解心理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笔记中还包含了许多具体的心理学实验和案例,这些实验和案例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使得心理学的学习更加生动和有趣。
总的来说,北师大陈宝国的普通心理学笔记是一份内容丰富、结构清
晰、具有参考价值的心理学学习资料。
北大学长347普通心理学考研笔记第一章绪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同时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1.个体心理:(传统)心理现象包括①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②心理状态(意识和注意)③心理特性(心理活动的动力,对实践活动的适宜性,人格特征);2.个体心理现象和行为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刺激有机体的内部状态-主观世界中介有机体的反应系统行为一种主观心理现象心理3.个体意识和无意识LOREM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稳定而丰富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们在正常环境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但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或作用4.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1.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可分为①描述研究:目的是对心理和行为进行详细的描述,以确定某种心理现象在质上和量上的特点;②相关研究:对研究环境一般不加以控制,往往依据过去从现场搜集到的资料,用统计程序加以处理;③实验研究:对实验环境加以控制,并操纵有关变量,以便建立因果关系;2.根据实际采用方法不同可分为①观察法:不便控制对象时使用,难以重复观察,难以精确分析;②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目的在于寻找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分为两种,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③测验法:用标准化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④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
使用调查法时应该注意,1.取样代表性,2.被试的反应会受到社会赞许性的影响;⑤个案法;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都有哪些?1.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主要观点: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即对直接经验的觉知,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
(基本成分:感觉、表象、情感)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研究目的:通过内省,了解在不同刺激情景下,各种元素之间的结构历史评价:1)贡献性:开创了现代科学心理学,并为其发展奠定基础;2)局限性:①研究内容脱离实际;②研究方法局限;意识无意识意识有时也叫觉察—人能够觉察到外部事件的存在和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能够把“自我”与“非我”、“主体”和“客体”区别开来。
第一节意识的一般问题一.什么是意识(1)意识是一种觉知。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二.什么是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1)无意识行为(2)对刺激的无意识(3)盲视对于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有如下观点(1)排它假设:这种观点认为意识和无意识相互排斥,一个人或者意识到某种影像或者意识不到某种影像。
(2)冗余假设:这种观点认为意识加工产生于无意识加工,被无意识的加工的事件,只有达到一个特定的阈值,才可以变为意识的,而在自动化形成的过程中,意识的事件是逐渐退回到阈限之下的,而变为无意识的(3)独立假设:这种观点认为意识和无意识相对独立,不管有没有无意识加工,意识加工都可以发生,反过来也一样。
三.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性四.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的状态意识状态的变化是与个体身体功能的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的。
对意识状态的理解应该联系其生理机制——人体的生物节律,即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周期性变化。
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一、睡眠与梦(一)睡眠1.睡眠及其阶段第一阶段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约10分钟第二阶段睡眠锭较难被唤醒约20分钟第三阶段持续40分钟第四阶段深度睡眠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梦境睡眠的特征①普遍性和动物睡眠相比人的睡眠具有如下特征a 睡眠多在一定的地点上进行,而且需要更换衣服,成为隐私行为的一部分b 睡眠的个别差异较小c 睡眠时间虽年龄的增长而缩短②必要性2.睡眠的功能3.失眠按照失眠的原因可以把失眠分为以下几类①情景性失眠由于生活情景的改变造成的暂时性的失眠②假性失眠对自己究竟需要多久的睡眠缺乏一定的判断③药物性失眠浓茶咖啡依赖安眠药④窒息性失眠打鼾⑤失律性失眠生活规律突然改变时差(二)梦梦的发生1.大脑中原有痕迹的复活2.大脑神经的奇特联合3.内部原因(脚在被子外面……)4.外部原因(睡觉时的周围环境……)梦的事实1.所有的人都会做梦2.每晚做那么多梦但醒来后只能记住极少数。
普通心理学笔记(一)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一)心理是脑的功能(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三)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四)人的心理具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特点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第三节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①脑功能的定位(localization),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②心理免疫学(psychoimmunology),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③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等。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行为主义产生在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等人。
行为主要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后弗洛伊德主义者艾里克逊等: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主要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他们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他们把青年期看成力比多(“性”能,libido)活动的高潮时期,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过分强调它在儿童时期的影响。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书中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方法等。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家日益关心认知的神经机制的研究,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这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应该重要的趋势。
普通心理学新版笔记一、心理学概述。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心理现象: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 个体心理与行为: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通过行为可以研究心理。
- 个体意识与无意识:意识是能觉察到的心理部分,无意识是不能觉察到但对行为有影响的部分。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优点是能直接获取资料,缺点是可能存在观察者偏差。
- 实验法: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的设置。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优点是能揭示因果关系,缺点是实验环境可能影响结果的外部效度。
- 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优点是能快速收集大量数据,缺点是被试可能提供虚假信息。
- 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测量心理特征,如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要注意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 个案法:对个别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优点是能深入了解个体,缺点是结果难以推广。
3.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 哲学渊源: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灵魂、心理现象的思考。
-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 主要流派。
-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意识的结构,通过内省法。
- 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强调意识的功能,适应环境。
- 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可观察的行为,通过实验法。
-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强调心理的整体性,反对元素主义。
-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重视潜意识和性本能对行为的影响,通过自由联想和梦的分析。
- 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积极面,强调人的主观体验。
- 认知心理学:奈瑟尔,把人看作信息加工系统,研究认知过程。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 神经元。
- 神经元的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
-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整合、传导信息。
- 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神经元内部是电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化学传导(通过突触)。
普通心理学笔记(三个)普通心理学笔记(一)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本质和犯罪行为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包含心智、情绪和意志、能力和人格三个方面。
心理系统包含:心智系统、调控系统、心理特性系统、(活动与发展系统)。
1.心智过程认知(cognition)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2.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或情感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出的信息时,不仅能够重新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可以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发令人满意、不令人满意、钟爱、憎恶、憎恶等主观体验。
情感在心智的基础上产生,又对心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沦为调节和掌控心智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人类的认知和行为不仅受情绪和情感的影响,而且受意志的影响。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意志受情感的影响,也是认知过程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意志过程对人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3.能力与人格人在赢得和应用领域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构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性,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
人们的心理特性有些就是暂时、偶然发生的,有些就是巩固、经常出现的。
这些心理特性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一关键方面。
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
例如,有人记得快,有人记得慢,这是能力的差异。
有人比较温柔,有人比较粗暴;有人谦虚谨慎,有人骄傲自满;有人坚强,有人怯弱等,这是人格的差异。
正是这些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总之,心智、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就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关键方面,就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普通心理学笔记(二)一、心理学详述(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研究心理,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具体而言,有如下四个原则:(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
北师大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复习简要笔记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基本术语心理学: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以下回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心理学曾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心理学也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派别,反对研究意识,代表人物是美国的B. Watson。
行为主义集中关注环境事件(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将人比为具有心灵黑箱子的机器,方法学上强调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材料(可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注重实验研究。
认为个体行为非与生俱来,而是学习的结果。
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动力学观点源于S. Freud,其主要目标是解释意义,其中很多是无意识的内容。
主要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
冰山结构体现了人格构成,将心理比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战斗。
本能:本能指个体不用学习就能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行为倾向。
Freud认为性驱力是人行为的根本动力。
范式:是科学界用来使局部经验有意义的一种广泛的理论假设系统,它包括理论假设、一致的比喻、认可的观察方法。
心理学缺乏统一的范式,但有学派思想或观点。
复习题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对“心理”有不同的界定。
在哲学心理学时代,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
1879年德国Wundt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心理现象的产生有两种根源: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
生物学和文化,是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和界限。
科学心理学同民俗心理学有什么根本区别?民俗心理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与心理活动或自然现象有关的一些比较神秘的现象进行的猜测性的解释,带有很强烈神秘主义的色彩,比如算命,相面,占星术,琢磨人,分析梦等等。
其中有一些合理成分,但是更多的是用假想来解释现实,在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而科学心理学是基于科学、系统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普通心理学第1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意志过程第二节: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2.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2)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心理学考研,答疑解惑,更多资料Q785926399动物发展的心理历程:1.感觉阶段:从低等的环节动物,2.到节肢动物,3.到脊索动物4.知觉阶段:脊椎动物5.思维萌6.芽阶段:灵长类动物心理学家认为,动物演化只有到了能对生物学意义的信号刺激做出反应,才可以说有了心理活动,或者说标志着心理现象的产生。
单细胞动物:直接接触后产生“运动反应”(无心理现象)动物(低至环节动物):产生“条件反射”(有了心理现象)只有人类有真正的思维,灵长类动物有了思维萌芽。
第三节:科学心理学的孕育和诞生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出版了《生物学纲要》,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解放出来,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1879年作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第四节:心理学的性质与作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2.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或中间学科)第2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神经系统与脑第一节:神经系统神经元: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功能单位和营养单位,是脑的建筑材料。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机能:接受刺激- 传递信息- 整合信息。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又分为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又分为躯体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延脑:呼吸中枢核心跳中枢,因此被称为“活命中枢”。
中脑:瞳孔反射和眼动中枢。
脑干网络结构:决定觉醒状态。
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除嗅觉外,还是各种感觉的中继站。
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层下种树,也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的中枢。
在情绪活动中,下丘脑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小脑:主要机能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
心理学考研,答疑解惑,更多资料Q785926399网状激活系统不仅对控制觉醒、保持注意和清楚的意识状态起作用,而且在知觉、学习、动机、情绪的唤醒与活跃上都起着重要作用。
网状结构的抑制系统可引起大脑皮层活动水平的降低。
两种调节系统的协调活动,是维持大脑皮层正常功能的根本保证。
第二节:大脑皮层的机能系统躯体感觉位于顶叶靠近中央沟的部位,即中央后回。
视觉中枢位于距状裂两侧枕叶后端;听觉中枢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和颞上回。
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
言语机能联合区:1.运动性言语中枢,2.位于额下回后部。
(布洛卡中枢)——表达性失语症3.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接受性失语症4.视觉性言语中枢——失读症5.书写性言语中枢——失写症单侧化:从解剖结构上看,大脑两半球基本上是对称的。
但从机能上看,又是非对称的。
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单侧化。
单侧化的证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 斯佩利于20世纪60年代初对两名有利手裂脑人进行手术前后的测验比较发现,术前他们都能用左右手写字绘画,术后都不能用左手写字,但保留了用右手写字的能力。
在绘画方面,右手反而不如左手画得好。
左右半脑的功能有和不同?优势半球的形成与生活、劳动中用手习惯有关,惯用右手的人(右利手),言语机能在左半球上得到发展。
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因这种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或其他信号系统,此外还分管数学计算,概念形成,以及对象征性关系和细节进行逻辑分析等,具有语言的、理念的、分析的、连续的和旋律的控制能力。
右半球分管不需要语言参与的具体思维和形象思维,具有高度的完形知觉能力及对空间结构方位的识别能力,对复杂关系有较强的理解力。
在音乐绘画艺术方面以及对情绪的表达和识别方面都优于左半球。
第三节:高级神经活动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兴奋过程:指神经活动从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
其强度依赖于刺激物的性质、强度以及对人的意义。
抑制过程:指神经活动从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入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
其强度依赖于刺激物的性质、强度以及对人的意义。
动力定型:是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动力定型是怎样形成的?当一系列的刺激作用于集体后,就引起一连串的行为反应,各个反应之间保持者精密的定型关系,这种刺激与反应的相互关系经多次重复就成为一种模式,并被程序化储存与大脑。
只要刺激系统中的某一成分一出现,就会使模式中的反应一个接一个自动进行下去。
这种行为的自动化系统就是动力定型。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感受器:感觉器官中,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装置叫感受器。
反馈:亦称回授,是指在反射活动中,效应器的活动结果又作为一种新的刺激返回传送到神经中枢,使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反馈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的活动。
由一系列无条件反射构成的连锁反应,经世代发展而被遗传下来,就称为本能。
本能行为是由简单刺激引起的先天的复杂行为模式,表现为一系列有顺序的适应动作。
(如寻偶、交配、产卵等)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模仿、学习、训练而习得的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学派所研究的条件反射。
*作性条件反射:继巴甫洛夫之后,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和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
凡是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以语言为信号刺激所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判断:吃酸梅流口水属于第一信号系统。
(x)原因:是无条件反射,而非条件反射。
判断:看酸梅流口水属于第一信号系统。
(y)第3章心理与行为的动力系统- 需要与动机心理学考研,答疑解惑,更多资料Q785926399第一节:需要需要:对对象的欲求称为需要。
他是有集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需要的种类:1.从需要产生的根源看,可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又称生理需要,这类需要以生理需要为基础,与生存和种族延续互动密切相关。
社会需要指以一切非生理为基础所形成的需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习得的,因此又叫获得性需要。
2.根据需要所指向的对象的性质,又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物质需要是指个体对物质文化对象的欲求。
精神需要又可称为心理需要,它所指向的不是物质上的满足,它表现为对精神文化的欲求,对掌握社会意识产品的欲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观点:理论(略)观点:1、从进化的角度看,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得越晚。
2、需要层次越高,与生存的联系越小,它们的满足与生存需要没有直接关系,但高层次需要更能分映出人类的特征。
3、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个体才受到高一级需要的支配。
4、当所有的低层次的需要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满足时,人才能受到自我实现需要的支配,他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的境界。
第二节:动机动机: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进行的一种内在过程。
环境中能引起动机的物体或条件的作用称为诱因。
动机是需要、驱力、诱因、情绪等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好奇心引发的行为通常表现为下列3种方式(或好奇心的表现有哪些?):1.感官探索2.动作*作3.口头诘第4章意识的一种状态- 注意第一节:注意的一般概述注意:是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是指每一瞬间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及跟踪。
集中:是指意识对所选择的对象给以贯注和维持。
简答:什么是注意?(名词+ 指向性定义+ 集中定义)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
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简答:什么是注意的心理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第二节:注意的种类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区别:是否是有意识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关系: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
无意注意可转化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可转化为无意注意。
第三节:注意的特征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又称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
分心: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的状态。
注意的分配: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当前人物的要求,有意识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注意分配的前提:1.同2.时并进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3.必须有一种或几种活动是相当熟练的,4.甚至已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5.不6.再需要更多的注意。
这样,7.人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8.把一小部分注意分配到熟练的活动上,9.稍10.加注意即可。
倘若所进行的不11.同12.活动在同13.一加工器内进行信息加工,14.就不15.能一心二用了。
16.同17.时进行的几项活动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联系,18.也影响着注意的分配。
第5章感觉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述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各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它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差别阈限:心理学家把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简称差别阈限。
差别感受性:是觉察出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
韦伯定律(德国):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差别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例是个常数。
用数学公式表示,即K = I / I。
I 代表差别阈限,I 代表原刺激量(由称标准刺激强度)。
K 是小于1的常数,又叫韦伯分数。
这个公式就是所谓的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费希纳定律(德国):费希纳(德国)提出一个经验公式:S = K logR,其中S 为感觉,R 为刺激强度,K 为常数。
感觉的大小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递增,而感觉强度按算术级数递增。
这一规律称为费希纳定律。
费希纳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感觉的种类:1 - 外部感觉2 - 内部感觉 3 - 痛觉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感觉属于外部感觉。
(包括:视、听、嗅、味、皮肤觉)内部感觉:接受有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称为内部感觉。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痛觉:由伤害性刺激作用与身体所引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