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秋词》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3.75 KB
- 文档页数:5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秀教案动评分,测验模块设计的题型有:选择、填空、判断、论述等十种。
有了Moodle这个测试功能,教师可以在平台上适时安排在线考试或者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后,点击提交按钮,系统立刻向学生返回测试成绩、出错原因及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打开平板,输入网址,进入Moodle平台。
教师输入教师帐号密码,连接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学生输入学生帐号密码。
进入平台。
二、谈话导入,引入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明确:黄色,代表衰败;红色,代表丰收。
师: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秋色。
中国文人自古便有悲秋的传统,在他们眼中秋往往被赋予了悲凉的色彩,如我们学过的《天净沙秋思》秋景寄托者诗人浓浓的乡愁,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位诗人却一反悲秋传统,以昂扬的姿态来歌颂秋、赞美秋。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秋词》。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三、确立目标,了解作者1、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了解作者。
学生利用Moodle平台下载资料、查阅资料,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小组间相互补充,初步了解作者生平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设计意图】利用平台,明确目标、了解作者。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研读诗文,整体感知1.学生试读诗句。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注释a.寂寥:寂静;空旷。
b.春潮:初春。
这里可译作春天.c.排云上:冲云直上。
排:推开;冲出。
d.便:就;于是。
《秋词﹒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刘禹锡及相关常识(2)掌握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全诗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赏析,把握诗歌表达的感情(2)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古诗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积极昂扬、奋发向上的精神二、教学重点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古诗词。
四、学法指导朗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秋天的描述,体会秋天的不同,引出《秋词》】师:秋天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季节,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生自由回答)师:秋天在大自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在大多数古人的诗中,“秋”是悲的角色,他们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的迷迷离离。
但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别开生面,写出来一个生机勃勃,斗志昂扬的秋天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秋词》,感受刘禹锡笔下别样的秋天。
(二)作者简介【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了解作者,并用希沃白板5中选词填空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作者深入的了解和识记】观看诗人动画简介,填写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64)字梦得,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
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
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刘梦得文集》。
代表作有《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
(三)诵读,知大意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的对话,是走进作家的内心情感,那么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进刘禹锡的内心。
1、诵读(1)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豪迈之情。
第一句低沉,后面三句一句比一句高昂豪迈)(2)听范读,学生自由读(3)学生展示朗读2、了解诗歌大意(1)说说诗歌的主要内容。
(2)你从所读诗句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配上插图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
《秋词(其一)》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针对这一理念,本课以《秋词》为引勾连了一部分部编教材内与秋有关的古代文学作品。
希望通过引导学生尝试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品读,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意韵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进行过古诗与短篇文言文的学习。
本节课所选取的作品都是难度较低的经典名篇。
有一些作品,学生已经通过其他渠道有所涉猎,因此理解这些作品并不难。
但是因为学生的人生阅历还十分有限,所以对情感的把握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
三、教法分析:根据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所以我选取的教学方法如下:群文阅读法:以议题学习为任务驱动,通过多文本的比、对、读、议,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法: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与学生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四、群文议题:把握意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五、群文篇目:《峨眉山月歌》《天净沙·秋思》《秋词》(其一)六、教学目标:1.理解古人写秋时常用意象的含义。
2.通过对比阅读,提升情感体悟能力。
3.品味“喜秋”的独特情怀,领悟作者遭遇困难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教学重点:理解古人写秋时常用意象的含义。
通过对比阅读,提升情感体悟能力。
八、教学难点:品味“喜秋”的独特情怀,领悟作者遭遇困难时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九、教学准备:学案、白板书写、智能投屏、大小屏幕互动、视频等。
十、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活动1:秋天是我们熟悉的季节,提起秋天同学们会想起哪些诗句呢?预设: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教师总结:秋,在大自然中,常常扮演着一个悲伤的角色。
秋色把那迷离的哀怨、愁绪、思念,渲染的淋漓尽致。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浩瀚诗词的历史长河中,刘禹锡因为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获得“诗豪”美誉,这个“豪”,不仅指诗之“豪”,更多的还是对刘禹锡人之“豪”的赞美!刘禹锡出身在世代文儒的大家中,性格刚毅、生活乐观,就算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隔着一千二百多年的漫漫时空依然惊艳了我们。
本节课就让发我们走进诗豪刘禹锡。
二:刘禹锡简介、刘禹锡生平
三:一赞刘禹锡,一曲高歌响云霄。
(赏析《秋词》)四:句句皆有味
我赏《秋词》,最有魅力的句子是(),因为()。
我赏《秋词》,最有味道的句子是(),因为()。
五:字字皆有情
《秋词》中,哪一个字或者说哪一个词和你心中的刘禹锡是吻合的?
《秋词》中_____字(或一词)与我心中的刘禹锡是吻合的,因为,___________
六:摩拳擦掌来闯关
小明创作一首五言律诗,往《吉林日报》投稿,被选中发表,如果每字稿费3元,他可得到稿费()元。
A.60元
B.84元
C.120元
D.168元七:二赞刘禹锡,朗朗诗文传千古
八:三赞刘禹锡,千载诗文见逸风
九:一字一句识梦得
1:假如刘禹锡有朋友圈,请你为他设计个性签名。
2:作业:请为刘禹锡写首小诗或写一个颁奖词。
《秋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词》。
理解《秋词》的诗意和表达技巧。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来感受和表达秋天的情感和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释《秋词》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秋词》。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鼓励学生背诵《秋词》。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秋天的景象引入,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想象。
提问学生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2. 诗歌朗读与讨论:引导学生朗读《秋词》两遍,注意语气和节奏的变化。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 诗歌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哲理和情感。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背诵。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朗读等。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秋词》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秋天为题材,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到的诗歌表达技巧。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秋词》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图片和播放相关音乐。
九、教学进度:1. 本节课主要完成《秋词》的朗读、理解和分析。
秋词(其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秋季的特点和意义;2.掌握秋季相关的汉字词语;3.学会运用秋季词汇进行句子构造。
二、教学重点1.掌握秋季词汇;2.运用秋季词汇进行句子构造。
三、教学难点1.理解秋季的意义;2.运用秋季词汇进行复杂句子构造。
四、教学内容1.词语积累•秋天•落叶•金黄•枫叶•凉爽•蛋黄色•秋千•摇曳2.词语运用例如,以下是一些关于秋季的句子:•秋天来了,天气变得凉爽了。
•气温下降了,树叶变成了金黄色。
•枫叶寥落,路上寂寞无行人。
•在公园里,小孩子们在秋千上荡来荡去。
•风吹过树叶,枝条摇曳生姿。
五、教学过程1.词语认知:呈现秋季的相关图片和颜色搭配等,向学生展示秋季的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秋季。
2.词语学习:以基础词汇为主,在学生熟悉基础的秋季汉字词汇后,再加强对秋季的了解。
3.词语操练:请学生根据所学秋季词汇构造简单的句子,如“秋天的天气很凉爽。
”等。
4.句型练习:引导学生去结合已学词汇构造更长的句子,如“秋天的风很大,吹得树叶摇曳生姿。
”。
5.课堂小提问:学生根据老师提问补全秋季词语,例如“天气变得非常……”应该填“凉爽”,或者“树叶的颜色变成了……”应该填“金黄色”等。
六、课堂作业1.小作文:请学生用所学秋季词汇,写一篇关于秋季的小作文,长度在150字以上。
2.景物描写:请学生用所学秋季词汇,描写一张秋季的图片。
七、课后反思这节课,我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于秋季的理解和情感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秋季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方式进入到秋天的氛围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秋天。
此外,在操练环节,也让学生结合所学秋季词汇多造几个句子,以让学生在练习中增强对于秋季词汇的记忆。
最后,课后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过程中提升秋季词汇运用的能力,达到更加深入的掌握的效果。
《秋词(其一)-刘禹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认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诗歌的朗读音频、相关图片和文字诠释等。
2. 搜集刘禹锡的生平资料,以便在教室上介绍。
3. 准备一些与诗歌主题相关的音乐,以便在教室上播放。
4. 安排教室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砚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2. 秋天是一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季节。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来描绘秋天,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其一)》,感受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景象。
(二)背景介绍1. 刘禹锡,唐代闻名诗人,与白居易并称为“刘白”。
2. 创作背景:刘禹锡在秋天写下了两首《秋词》,这是其中的一首,表达了他对秋天的奇特见解。
(三)朗读诗歌,感受韵律1. 请同砚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2. 抽查个别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3. 示范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四)理解诗意,品味诗歌1. 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以下问题,理解诗意:(1)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象?(2)诗人对秋天有什么看法?(3)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效果,师生评议。
3. 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如“雄鹰”、“丹霞”,感受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4.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秋天的感受,与诗人产生共鸣。
(五)拓展延伸1. 搜集其他文人墨客描写秋天的诗句,与同砚分享。
2. 仿照《秋词(其一)》的格式,自己创作一首小诗,描述自己眼中的秋天。
《秋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
2、通过推敲字词,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体会诗人独特的“喜秋”情怀。
3、学习作者善于从自然地景物中捕捉灵感,借物抒怀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学生能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领悟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吟咏,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
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马致远的一曲小令《天净沙·秋思》,写尽了天涯游子的悲苦之情状,成为悲秋之经典。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抒写秋天的诗,这首诗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赞美了秋天的美好,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这就是刘禹锡的《秋词》。
预习检测
指名试读诗句。
学生互相评价后。
教师指点:节拍223,前一句可读得低沉,
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二自主学习
1.读诗句,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体现在哪三个字上?
三合作探究
精析鉴赏,读中悟情。
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明确】“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
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
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3)“便引诗情到碧霄”中的“诗情”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诗?
【明确】古人云:“诗言志。
”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
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作家作品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四迁移拓展
1、试比较《秋词》与《山行》二首古诗的异同点。
【明确】同:二者都都是借咏秋景,表现作者昂然向上的情怀。
异:艺术表现却有所不同。
《山行》通篇表现充满生机、情趣的画面,远景近景相映成趣,形象鲜明,色彩斑斓。
后二句借形象喻理,却含而不露,以引人联想、耐人寻味见长。
本篇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后二句以物寓志,也以形象唤起人们的想像,然而形象从属于议论的抒发,诗意诗情的表现比较直露。
五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展开丰富的想象,给《秋词》配一幅画。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秋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附】板书设计:
秋词(其一)
刘禹锡
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热爱赞美大自然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