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延髓麻痹的诊断与治疗(黑龙江)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6
延髓麻痹,又称延髓性麻痹,是一种神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言语不清、咀嚼困难等症状。
延髓麻痹的病因复杂,包括多发性硬化、淀粉样变性、帕金森病等。
本文将针对延髓麻痹的治疗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药物治疗1. 抗胆碱酯酶药物:抗胆碱酯酶药物是治疗延髓麻痹的首选药物,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增加乙酰胆碱的浓度,从而改善肌肉收缩功能。
常用的抗胆碱酯酶药物有:(1)多奈哌齐:每次5mg,每日2次。
(2)安非他酮:每次10mg,每日3次。
(3)雷沙司丁:每次10mg,每日3次。
2. 抗抑郁药物:部分患者伴有抑郁症状,可选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有:(1)氟西汀:每次20mg,每日1次。
(2)舍曲林:每次100mg,每日1次。
3. 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可减轻神经元损伤,改善症状。
常用的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有:(1)加巴喷丁:每次300mg,每日3次。
(2)普瑞巴林:每次150mg,每日3次。
二、康复治疗1. 吞咽训练:吞咽训练是治疗延髓麻痹的关键,旨在提高患者的吞咽能力。
具体方法如下:(1)吞咽反射训练:通过口腔、舌、喉部肌肉的协调运动,增强吞咽反射。
(2)唾液控制训练:通过口腔、舌部肌肉的协调运动,控制唾液分泌。
(3)食物形态训练:调整食物的形态,使其易于吞咽。
2. 言语治疗:言语治疗旨在改善患者的言语清晰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具体方法如下:(1)呼吸控制训练:通过呼吸控制,改善言语的节奏和音量。
(2)共鸣训练:通过共鸣训练,提高言语的清晰度。
(3)语言表达训练:通过语言表达训练,提高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姿势训练:姿势训练旨在改善患者的坐姿、站姿,提高生活质量。
具体方法如下:(1)坐姿训练:通过坐姿训练,提高患者的坐姿稳定性。
(2)站姿训练:通过站姿训练,提高患者的站姿稳定性。
三、中医治疗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具有补气养血、祛瘀通络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
脑卒中假性延髓性麻痹患者误吸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关键词】假性延髓性麻痹假性延髓性麻痹是指脑血管病变未累及延髓吞咽中枢,但脑卒中使双侧延髓束受损,使支配咽喉部肌群运动的疑核及支配舌肌的舌下运动神经核功能障碍,吞咽、发音困难。
误吸是指进食到口、咽部的食物或反流的胃内容物不能及时咽下或吐出而误入气管内,刺激呼吸道,引发呛咳、气喘乃至窒息[1]。
据资料统计,脑卒中吞咽困难误吸的发生率可达%[2]。
1 误吸的相关因素认知不足患者对进食的机会、进食的量、性状缺乏科学的判定,盲目以为能自己进食就比鼻饲好,稍能进食就排斥鼻饲,进食的量不科学,以为越少越不易呛咳,进食越稀薄越易下咽,乃至家眷会给患者水喝,以为水比食物容易下咽,很多患者未通过科学的评估,就擅自试着进食。
假性延髓性麻痹患者咽反射存在,不显现咽部感觉丧失[3]。
由于吞咽反射存在,食物被推入咽腔后能够靠吞咽反射活动,将食物咽下。
若是软腭与咽肌麻痹较重,流质饮食就容易显现食物逆向鼻腔或误入喉腔而造成反呛现象。
小部份脑卒中患者为无病症吸入食物或液体[4],患者及家眷不承认吞咽困难,对假性延髓性麻痹完全没有认知。
危险征兆不重视脑卒中患者显现发音障碍、构音障碍,主动性咳嗽异样,吞咽后声音改变,如流涎、口腔漏气、颊囊形成、频繁的清嗓、进食期间或进食后即刻气短;和食物或液体的质地或粘稠度、温度、味道,使患者显现代偿体位或规避动作等,这些都可作为误吸危险的特点[5]。
患者家眷乃至医护人员都很少注意这些因素与吞咽困难有关。
其他因素年龄因素、患者呕吐或胃内容物反流、心肺功能不全、都是误吸的危险因素。
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由于咽喉部感知觉消退,和谐功能不良,吞咽反射降低,减弱了避免异物进入气道的反射性动作,容易发生误吸。
患者由于高颅压、脑干、小脑病变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容易发生呕吐,而呕吐量大、速度快更易呛咳,因此有此病变的延髓性麻痹患者更应注意误吸问题。
吞咽是随意运动,咽下时需要呼吸临时停止,关于归并心肺功能不全的假性延髓性麻痹患者进食时呼吸节律不整,喘息、咳嗽、多痰都增加了误吸的机遇。
针刺及舌下放血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 方法:对40例假性延髓麻痹的脑梗塞急性期患者,采用针刺廉泉、三阴交、风池、翳风、完骨及舌下放血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该疗法可以明显改善吞咽和舌体运动功能,同时可以纠正言语功能,是假性延髓麻痹急性期患者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
[主题词] 假性延髓麻痹/针灸疗法;刺血疗法;舌针假性延髓麻痹是脑卒中较为常见和复杂的症状之一,目前国内尚未找到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我科对2000年一年中入院的急性期假性延髓麻痹患者,采用针刺及舌下放血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0年3月~12月住院的假性延髓麻痹患者80例,选择条件:(1)符合1986年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证实,排除延髓及皮层病变的脑梗塞患者。
(2)符合假性延髓麻痹的诊断标准[1]: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软腭反射及咽反射消失或减弱,伴有病理性脑干反射及情感障碍等。
(3)发病在1周以内。
(4)意识清楚,无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
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
2组的一般状况(包括年龄、性别、病史)及病情程度(临床症状及体征)经过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表2、表3。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对比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体征比较2 治疗方法2 1 治疗组(针刺+药物组)常规给予活血化瘀及脑保护治疗,静点路路通注射液、能量合剂,同时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给予对症治疗,另辅以针刺及舌下放血治疗。
(1)取穴:金津、玉液、廉泉、风池、完骨、翳风、三阴交。
(2)刺法:先令患者坐位,金津、玉液两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放血量约2ml,隔3日1次,刺后盐水漱口;廉泉刺入约2~2 5寸至舌根部;三阴交向胫骨后斜刺入1~1 5寸(针与皮肤呈45°角),施以重插轻提、短时间小幅度低频率之提插补法,针感以酸麻或肢体抽动为度;风池、完骨、翳风均向喉结方向刺入1~1 5寸,施以短时间小幅度低频率轻捻转补法,针感以酸胀为度。
项针治疗脑血管疾病所致假性延髓麻痹50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项针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所致的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0例脑血管疾病所致的假性延髓麻痹患者运用项针疗法进行治疗。
结果痊愈28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
结论项针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所致的假性延髓麻痹能收到满意疗效。
【关键词】项针疗法假性延髓麻痹假性延髓麻痹,又称假性球麻痹,是由双侧上运动神经元病损所造成,临床上主要出现舌肌、软腭、咽喉运动困难、构音困难及吞咽困难。
可伴随有感觉功能障碍、排尿障碍、情感障碍、智能障碍等一系列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病者的生产、生活质量。
其多见于反复发作的脑血管疾病,约占96%。
自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笔者采用项针疗法治疗假性延髓麻痹5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观察病例来源为门诊和神经内科、康复科的住院病人,其中门诊病人6例,住院病人44例,男36例,年龄在42—82岁,女14例,年龄在44—75岁,病程最短6天,最长4个月。
诊断依据:(1)吞咽障碍为轻者饮水有时或经常呛咳,张口困难,舌不能把食物送至咽部,靠仰卧位可以缓慢吞咽,重者完全不能吞咽;(2)构音障碍为音调拖长缓慢,字句简单;(3)神经系统检查,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掌颏反射阳性,叩唇反射阳性;(4)头部CT或MRI检查显示有延髓运动神经核以上部位的梗死;(5)常有强哭强笑。
排除标准:(1)真性延髓麻痹者;(2)感觉性失语者;(3)有意识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1.2.1 取穴主要取颈项部腧穴来进行针刺治疗,主要有:风池(双)、供血(风池下1.5寸,平下口唇处)、翳明(位于乳突下缘,翳风与风池连线中点)、吞咽1(舌骨与喉结之间,正中线旁开0.5寸凹陷中)、吞咽2(平颏唇沟颈3椎体前缘,凹陷处)、舌中、廉泉、旁廉泉(廉泉旁开0.5寸)、发音(喉结下0.5寸,正中线旁开0.2寸,甲状软骨与环状软骨之间)、治呛(在舌骨与甲状软骨上切迹之间)等穴。
假性延髓麻痹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诊断标准(1)发音及语言障碍,咀嚼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2)软腭、咽喉肌、舌肌、咬肌或而肌运动障碍,但无舌肌肌萎缩及束颤。
(3)病理性脑干反射阳性:如下颌反射、吸吮反射等。
(4)咽反射存在,软腭反射消失或极弱。
(5)锥体束征(一侧或双侧肢体瘫痪),或情感障碍(表情淡漠、强哭强笑)。
(6)脑血管病(中风)发作或反复发作史。
具有1及2-6中任2项者可确诊。
2.鉴别诊断与真性延髓麻痹的鉴别:真性延髓麻痹为下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有舌肌萎缩,肌纤维颤动,咽反射消失;假性延髓麻痹为上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无舌肌菱缩,无肌纤维颤动,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
并可根据病史和辅助检查,帮助进行鉴别诊断。
(二)功能分级(参照日本大西幸子所著《摄食一一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1.吞咽功能状态分级4级:吞咽运动正常。
3级:饮水时有呛咳,进食尚好。
2级:饮水经常呛咳(每次可饮3小勺以内,每勺约2m1),进食缓慢。
1级:饮水困难(饮5勺水有3次呛咳),需靠鼻饲流食为主。
0级:吞咽运动丧失,完全依靠鼻饲流食。
二、治疗方案(一)原发病的治疗。
(二)针刺治疗1.取穴:廉泉:仰卧位,颈部,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
舌骨上缘凹陷处。
旁廉泉:廉泉穴旁开0.5寸。
合谷:手背上,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挠侧中点处。
关元:仰卧位,前正中线,脐下3寸气海:仰卧位,前正中线,脐下1.5寸太溪: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地仓: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约口角旁0∙4寸取穴。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戳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2.操作方法:(1).体位:取仰卧位。
用75%酒精常规消毒针刺部位。
操作方法:廉泉穴:以长50mm毫针向舌根方向深刺2.O〜2.5寸,施提插手法,以舌根部有强烈酸胀感和放射感为度,留针20〜30分钟。
假性延髓性麻痹诊断详述*导读:假性延髓性麻痹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不知进食顺序,重复相同动作,进食中说话使误咽危险加大,容易忽略餐桌一侧的食物,舌部和咬肌功能正常却无法吞咽塞满口内的食物。
肌源性延髓性麻痹:多见于重症肌无力、皮肌炎、多肌炎等疾患,无感觉障碍及舌肌肌束颤动,肌肉活检有助于确诊。
提示:1.以竹签刺激一侧手掌大鱼际肌或小鱼际肌出现颏肌收缩称掌颏反射。
2.患者头略前屈,以叩诊锤叩击上唇中部出现头急速后仰称仰头反射。
3.以棉花刺激一侧角膜缘同时出现双侧闭眼及下颌向对侧偏斜称角膜下颌反射。
根据Ⅸ、Ⅹ、Ⅺ、Ⅻ对脑神经所支配的舌咽部肌肉麻痹引起的吞咽障碍,和构音障碍可诊断为延髓麻痹。
进一步尚需判定导致延髓麻痹的病变部位,其中包括大脑皮质运动区双侧皮质延髓束以及第ⅨⅩⅪ、Ⅻ对脑神经或其所支配的肌肉。
延髓麻痹尚需与失用症鉴别。
正常吞咽运动模式掌握正常的吞咽运动模式是进行健康教育的理论前提。
正常吞咽运动分三期:第一期(口腔期)由口轮匝肌、咬肌参与,由面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发出的面神经、三叉神经支配;第二期(咽头期)由舌肌、咽头肌参与,由舌下神经核、疑核发出的舌下神经、舌咽迷走神经支配;第三期(食管期)。
假性延髓性麻痹致吞咽困难主要表现在咽头期,肌肉运动与正常大致相同,只是随意性舌运动开始动作延迟,舌把食物移动至口腔后部有障碍。
加强健康教育脑血管病依评估的方法和时间的不同,30%~65%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可检查出吞咽困难。
患者及家属对其认知不足,进食前缺乏足够的科学分析,家属以试试看的心理给患者尝试,所以进行及时的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应通俗易懂地讲解其不能进食的原因及误吸的危害。
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应反复强调发生误吸相关因素等,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要常规督导。
掌握误吸标准,分级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掌握误吸标准是指导患者进食的前提。
进食是人的本能,所以患者有强烈的进食愿望,护士必须掌握吞咽困难的分级标准,才能为科学的指导患者进食提供理论根据,有效地避免盲目性。
一、概述假性延髓性麻痹(Pseudobulbar Palsy,PBP)是一种以延髓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言语、吞咽、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该病病因多样,包括脑干、桥脑、小脑、丘脑、大脑半球及脊髓等部位病变。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因及症状进行个体化制定。
二、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抗胆碱能药物:如安坦、苯海索等,主要用于改善肌肉僵硬和痉挛症状。
(2)抗抑郁药物:如氟西汀、舍曲林等,用于治疗抑郁情绪和改善睡眠。
(3)抗焦虑药物:如阿普唑仑、丁螺环酮等,用于缓解焦虑情绪。
(4)神经递质调节剂: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物等,用于改善运动障碍。
2. 物理治疗(1)言语治疗:通过言语治疗师指导,改善患者的发音、吞咽和呼吸功能。
(2)吞咽训练:通过吞咽训练,提高患者的吞咽能力,减少误吸风险。
(3)呼吸训练:通过呼吸训练,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3. 心理治疗(1)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调整心态,提高应对疾病的能力。
(2)心理疏导: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
4. 介入治疗(1)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通过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减轻肌肉痉挛,改善吞咽困难。
(2)深部脑刺激术:通过刺激脑干,改善运动障碍。
5. 手术治疗(1)脑干切除术:对于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脑干切除术。
(2)其他手术:如三叉神经痛、癫痫等手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
三、康复护理1. 生活护理: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洗漱、进食等。
2.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关爱和支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误吸,预防营养不良。
4. 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
四、预后与随访1. 预后:假性延髓性麻痹的预后与病因、病情、治疗方法等因素有关。
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病情可能逐渐加重,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
中风与假性延髓麻痹的辨证治疗主讲: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国家名老中医吴中朝继承人胡静编辑:灵兰小草一、中风的病因病机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
基本病机为: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窍闭神匿。
其发生与饮食不节、五志过极、年老体衰等有关。
二、辨证(一)中经络主症: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言骞,口角歪斜。
兼症:肝阳暴亢: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风痰阻络: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痰热腑实: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气虚血瘀:肢体软弱,偏身麻木,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淡苔白腻,脉细涩。
阴虚动风: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少苔,脉细数。
主症:突然昏仆,神志恍惚,嗜睡或昏迷,并见半身不遂,舌强语骞,口角歪斜等。
兼症:闭证:神志迷蒙,牙关紧闭,两手紧握,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而数。
脱证:目合口张,手撒溺遗,鼻鼾息微,二便失禁,四肢逆冷,脉细微。
三、治疗(一)中经络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太冲、太溪;风痰阻络:丰隆、风池;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足三里、气海;阴虚动风:太溪、风池。
配穴:口角歪斜:地仓、颊车;上肢不遂: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环跳、阳陵泉、风市、足三里、解溪;头晕:风池、完骨、天柱;患足内翻:丘墟透照海;便秘:天枢、丰隆、支沟。
(二)中脏腑主穴:水沟百会内关配穴:闭证:十二井穴、合谷、太冲;脱证:关元、气海、神阙。
(三)其他疗法1. 头针法应用:早期半身不遂患者。
选穴: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操作:平刺进针,快速捻转,留针30分钟。
2. 穴位注射法应用:半身不遂患者。
选穴:四肢腧穴中选取2~4个。
药物:丹参注射液或复方当归注射液。
用量:每穴1毫升。
假性延髓麻痹的诊断与治疗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主要症状:吞咽困难、饮水返呛、声音嘶哑。
次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头痛,眩晕,瞳神变化,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急性起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第五版《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进行诊断。
诊断标准
1、发音及语言障碍,咀嚼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2、软腭、咽喉肌、舌肌、咬肌或面肌运动障碍,但无舌肌肌萎缩及束颤
3、病理性脑干反射阳性:如下颌反射、吸吮反射等。
4、咽反射存在,软腭反射消失或极弱。
5、锥体束征(一侧或双侧肢体瘫痪),或情感障碍(表情淡漠、强哭强笑)。
6、脑血管病(中风)发作或反复发作史。
具有1及2-6中任2项者可确诊。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主证:吞咽困难、饮水返呛、声音嘶哑
(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二)针灸治疗
1.应用时机:针灸在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
2.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项针、体针、头针、电针等。
3.针灸方法
(1)项针疗法(高维滨教授经验穴)
主穴:双风池、双翳明、双供血
配穴:舌中、廉泉、外金津玉液、治呛、吞咽、发音
针刺方法:患者取坐位,颈部腧穴速刺不留针,项部腧穴针刺后留针30分钟。
一日2次,6天为一疗程,休息1天,治疗3个疗程。
(2)醒脑开窍针刺法
取穴:风池、完骨、天柱
风池、完骨、天柱均针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分钟,使局部产生酸胀感。
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2毫升。
每日针刺2次,十天为一个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3)辨证取穴
手指握固加合谷;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风火上扰者,加行间、太冲;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
4.治疗设备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吞咽功能治疗仪、多功能艾灸仪及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四)内科基础治疗
采用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
(具体内容参照指南原文)
(八)康复训练
吞咽功能训练:
吞咽困难主要是因缺乏控制口面部肌肉的能力,特别是张颌、闭唇差、舌不能运动,因此,训练包括闭颌、闭唇以及舌部运动。
指导吞咽功能训练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吞咽训练是假延髓性麻痹患者康复训练的主要工作之一,它可以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
另外,吞咽工作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促进胃肠蠕动,从而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开始进行无食物的吞咽动作,每天2次,有一定功能后给予少量苹果泥或香蕉泥,能咽下且无呛咳后给予糊状半流质,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注意事项:虽然经鼻饲喂养是较好的营养途径,但鼻饲喂养不能消除吸入的风险,比如吸入少量口水也可能引起误吸。
因此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患者睡眠时要采取侧卧位,避免口水的误吸。
因不能吞咽,喂药时要把药物研碎后经胃管给药。
(九)护理
(1)一般护理:
①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交叉感染。
②根据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至指定床位休息,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介绍主管医师、护士,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③作健康卫生宣教,使患者对疾病的治疗、护理、保健知识有一定了解,以积极配合。
新入院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每日3次,连测三日,改为每日1次,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3次,体温38℃以上每日4次。
每日纪录二便次数一次,每周体重一次,询问有无过敏史,做好纪录。
④及时了解病情,书写护理病历,准确、按时完成各项记录。
⑤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
⑥重症患者按医嘱执行特别护理者,应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录,并床头交接班。
⑦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生活起居、饮食、睡眠,情感等方面的护理问题及时实施护理措施。
⑧做好卫生宣教和指导合理饮食。
⑨出院健康指导,并征求意见。
(2)对症护理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参照日本大西幸子所著《摄食――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
1、吞咽功能状态分为五级:
4级:饮水、进食正常。
3级:饮水有时呛咳,进食尚好。
2级:饮水经常呛咳(每次可饮3小勺水以内,每勺约2ml),进食缓慢。
1级:饮水困难(饮5勺水有3次呛咳),需靠鼻饲流食为主。
0级:吞咽运动丧失,完全依靠鼻饲流食。
2.言语功能状态分为五级
4级:言语流利、音量正常,内容明确,交流能力完全。
3级:言语较流利,音量小,内容明确,交流能力较全。
2级:言语不流利,音量弱,内容较明确,交流能力不完全。
1级:言语断续,听不清,内容不明确,交流能力丧失。
0级:无言语动作。
3.疗效判定标准分为四级:
痊愈:提高功能分级三级以上(至少一项),或症状体征消失者。
显效:提高功能分级二级者(至少一项)。
有效:提高功能分级一级者(至少一项)。
无效:对功能分级无改变者。
(二)评价时间
可在患者不同入院时间,选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价量表进行评价。
入院当天、7天、14天、21天:可选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评价。
附录:高维滨教授经验穴
腧穴定位及针刺方法:
风池
定位: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针刺方法:针尖微向下,向喉结方向刺入1.5寸。
翳明
定位:在项部,翳风穴后1寸。
针刺方法:直刺向咽喉部,达1.5寸。
供血
定位:风池下1.5寸,平下口唇处。
针刺方法:直刺约1-1.5寸,刺向对侧口唇处。
舌中
定位:舌体上面正中处。
针刺方法:向下刺向舌根方向约0.5寸。
廉泉
定位: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针刺方法:向舌根方向斜刺1.2寸。
外金津玉液
定位:廉泉旁开0.5寸。
针刺方法:针尖向舌根方向,刺入1.2寸。
治呛
定位:在舌骨与甲状软骨上切迹之间。
针刺方法:向舌根部刺约0.5寸。
发音
定位:喉结下0.5寸,正中线旁开0.2寸,甲状软骨与环状软骨之间。
针刺方法:针刺时向外侧稍斜,约0.3-0.4寸深。
吞咽
定位:舌骨与喉结之间,正中线旁开0.5寸凹陷中。
针刺方法:向外推开颈总动脉,针刺向外侧约3分。
注意事项: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针刺。
年纪较大,身体虚弱的患者,进行针刺的手法不宜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