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一、课程内容概述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和实践意义,掌握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实验方法和分析思路。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内涵;•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方法;•了解一些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结果。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解释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质量变化的原因;•能够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内涵;•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方法。
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方法。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化学知识,例如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等。
2. 新知呈现(10分钟)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内涵,并通过实例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方法。
3. 实验探究(25分钟)安排学生在实验室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
通过称量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观察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 巩固训练(15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目,向学生提供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分组讨论和汇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归纳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质量守恒定律的重点和难点,并与学生共同回答提出的问题。
五、教学辅助手段•实验材料:称量器、试管、试剂等;•教学PPT;•黑板和粉笔。
六、教学评估方式•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反应;•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活跃度;•课后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化学反应前后宏观的质量守恒认知,实现从整个体系到具体反应的思维转换;通过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实现从客观物质质量到微观原子质量的思维转换;通过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分析,实现从质量总和到质量比例的思维转换;通过元素守恒的本质认知,实现从物质改变到元素不变的思维转换。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本课题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基础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课题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时的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一些化学反应的知识,对化学反应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开展实验探究奠定了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奠定了操作基础。
元素、原子、分子、化学式、化合价是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是学习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学会控制条件进行定量实验研究,能对实验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2.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3.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4.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事实或生活现象。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并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现象和问题。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方法: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
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的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自然的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学生:讨论、归纳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的最小粒子原子的质量不变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衡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八)、课后作业:书:P95-96 习题1-3
(九)、课后记:本节课以实验为引导,效果较好,学生接受难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