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困难(假性延髓麻痹)中医诊疗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14.40 KB
- 文档页数:8
吞咽困难(假性延髓麻痹)中医诊疗方案吞咽困难(假性延髓麻痹)诊疗方案吞咽困难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指吞咽不利,进食或饮水时发生呛咳,甚者吞咽唾液即可出现呛咳,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假性延髓麻痹。
中医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调治吞咽困难具有独特的优势,这在临床已得到验证。
总结近年来中医对吞咽困难的治疗,我们认为单纯依靠脏腑功能失调辨证,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在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探索,形成了吞咽困难的诊断、量化标准,临床筛选出了对吞咽困难具有疗效的药物、方剂和针刺取穴,确立了吞咽困难的诊疗方案,该方案适用于中风病并发吞咽困难,不包括真性延髓麻痹导致的吞咽苦难。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1001 1001.9O94)中风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假性延髓麻痹的诊断标准。
1.诊断标准(1)发音及语言障碍,咀嚼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2)软腭、咽喉肌、舌肌、咬肌或面肌运动障碍,但无舌肌肌萎缩及束颤。
(3)病理性脑干反射阳性:如下颌反射、吸吮反射等。
(4)咽反射存在,软腭反射消失或极弱。
(5)椎体束征(一侧或双侧肢体瘫痪),或情感障碍(表情淡漠、强哭强笑)。
(6)脑血管病(中风)发作或反复发作史。
具有1及2-6中任何2项者可确诊。
2.证候诊断(1)肝肾阴虚证:吞咽困难,晕眩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头胀胁痛,视力减退,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2)肝阳上亢证:吞咽困难,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苦,舌红脉弦。
(3)痰瘀阻络证:吞咽困难,意识不清,或见紫斑、肿块,或出血色暗,舌白腻或紫黯有斑点,脉涩或脉滑。
3.鉴别诊断与真性延髓麻痹的鉴别:真性延髓麻痹为下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有舌肌萎缩,肌纤维颤动,咽反射消失;吞咽困难为上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无舌肌萎缩,无肌纤维颤动,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
假性延髓麻痹的诊断与治疗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主要症状:吞咽困难、饮水返呛、声音嘶哑。
次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头痛,眩晕,瞳神变化,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急性起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第五版《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进行诊断。
诊断标准1、发音及语言障碍,咀嚼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2、软腭、咽喉肌、舌肌、咬肌或面肌运动障碍,但无舌肌肌萎缩及束颤3、病理性脑干反射阳性:如下颌反射、吸吮反射等。
4、咽反射存在,软腭反射消失或极弱。
5、锥体束征(一侧或双侧肢体瘫痪),或情感障碍(表情淡漠、强哭强笑)。
6、脑血管病(中风)发作或反复发作史。
具有1及2-6中任2项者可确诊。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主证:吞咽困难、饮水返呛、声音嘶哑(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二、治疗方案(一)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二)针灸治疗1.应用时机:针灸在病情平稳后即可进行。
2.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项针、体针、头针、电针等。
3.针灸方法(1)项针疗法(高维滨教授经验穴)主穴:双风池、双翳明、双供血配穴:舌中、廉泉、外金津玉液、治呛、吞咽、发音针刺方法:患者取坐位,颈部腧穴速刺不留针,项部腧穴针刺后留针30分钟。
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效果评价发表时间:2018-09-03T10:46:36.99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3期作者:韩丽丽聂远超[导读] 目的探讨分析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效果。
(吉林省电力医院内科一疗区护师13000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综合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综合组采取综合疗法,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组间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取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困难,可获得显著的效果,推荐使用。
关键词:吞咽困难;综合疗法;脑卒中;假性延髓麻痹脑卒中后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就是假性延髓麻痹,其症状表现以吞咽困难与构音障碍等为主,吞咽困难容易造成误吸、气道阻塞或者肺部感染,延长患者康复时间,同时还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1]。
我院近年来对收治的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患者采取了综合疗法,临床实践证实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基本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纳入实验研究的病例人员均为我院在2015年2月-2017年10月期间接收的脑卒中假性延髓麻痹患者,共计60例。
病例纳入标准:1)入选标准:均满足《神经病诊断学》中关于假性延髓麻痹的诊断标准[2];存在咀嚼和吞咽困难症状;所有患者和其家属都在知情下签订本院的同意书,可配合完成整个研究。
2)排除标准:以往食管方面存在吞咽异常或者肿瘤患者;因其他原因导致的吞咽困难患者;病情危重者或者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不可配合完成整个研究者。
采取随机的方式将60例患者划分成为对照组和综合组,各30例。
吞咽功能障碍的针灸选穴方法吞咽障碍主要是由脑卒中引起,急性脑卒后吞咽障碍发生率是41%,慢性为16%。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吞咽功能障碍也称作中风舌本病,会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营养不良等并发症,严重情况下会导致窒息而死亡。
虽然大部分患者在急性期内能够自愈,但目前对于恢复期的吞咽功能障碍,仍然没有明显的药物能够治疗。
而由于造成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因素较多,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治疗。
目前针灸治疗方法对恢复脑卒中后吞咽功能有着显著的疗效,因此以下主要分析针灸治疗法在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中的运用,对其选穴方法进行整理和介绍。
1、治疗原则(1)取穴采用近刺法,主穴选择吞咽功能障碍的主要部位,铺穴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
由于在脑卒中后对运动神经元造成损伤位置不同,且受到影响的神经肌肉也不同,即使会伴随吞咽功能障碍的出现,但是会表现出不同的局部位置,所以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吞咽动作进行观察,从中找出具体的病状并治疗,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操作在采用针灸治疗方法时,主要是通过针刺的方式对患者的神经系统进行刺激,所以在针刺时应尽量针达病所,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另外,在施针时,不应过多手法,主要是因为选穴位置多在面对及颈部皮下血管神经,其敏感性较强,如果过多手法,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疼痛感,而且还会引起针后出血。
(3)时间采取针灸治疗法时,不必拘泥于急性期还是恢复期,有症状应及早治疗,避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同时在针刺时尽量在患者进食前进行,这样可以提高短期的治疗效果,也能够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2、选穴方法由于吞咽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口阶段和咽阶段,因此以下针灸治疗的选穴方法也主要针对这两个阶段进行阐述。
(1)口阶段对于脑卒中引起的面部肌群瘫痪,不能闭合口唇的患者,其在进食时口腔内食物会被挤压,部分食物从唇部流出,部分食物进入到咽部,使得患者的吞咽效率降低。
针对这种情况,主要的选穴位置为地仓、承浆、口禾髎;具体的操作为:沿着唇部斜方向刺针,进针深度是0.3-0.5寸。
针灸治疗假性球麻痹所致的吞咽困难选穴规律探究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假性球麻痹导致的吞咽困难选穴规律。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7月-2014年7月间采用针灸方式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导致吞咽困难的患者,且疗效在80%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辨证分型、穴位的选取、归经使用聚类、频率和排序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辨证分为5个证型,使用穴位74个,其中频次使用>3%的穴位为经穴、阳经穴、阴经穴、经外奇穴。
结论:假性球麻痹经针灸治疗后出现吞咽困难在治疗时主要以阴阳两经为主,然后以经外奇穴为辅,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进行辨证取穴。
【关键词】针灸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选穴规律【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4-0188-02假性球麻痹的致病因是脑部动脉硬化、脑缺血等造成的双侧皮质脑干束损伤造成的疾病类型,临床的表现为构音障碍、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患者的下颌反应非常的亢进、比如强哭强笑、锥体束症等。
由于患者的吞咽困难因此严重影响其进食和饮水,临床资料显示脑卒中患者中约有51%的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的情况,所以对于该种并症的治疗受到医生的广泛关注,西医的鼻饲治疗将会造成患者的食管损伤,所以人们将视线转移到中医针灸疗法,本文就对针灸治疗由于假性球麻痹导致的吞咽困难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试验研究对象是我院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间收治的假性球麻痹导致吞咽困难的患者,共3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龄在56-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4±1.7)岁。
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以假性球麻痹为第一诊断标准;在治疗的过程中以中医针灸治疗方式为主,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假性球麻痹导致吞咽困难症;排除标准:脑卒中患者经治疗后出现其他后遗症的患者;只采用特种针法、康复疗法等未使用针刺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熊涛【摘要】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实施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和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和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14%。
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有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现象,治疗效果十分理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Xingnao Kaiqiao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dysphagia caused by post-stroke pseudobulbar palsy.Methods 11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caused by post-stroke pseudobulbar palsy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Xingnao Kaiqiao acupuncture treatment.The scores of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 The scores of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96.43%and 82.14%, respectively.Conclusion XingnaoKaiqiao acupuncture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treat dysphagia caused bypost-stroke pseudobulbar pals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s very ideal, and has highly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19【总页数】2页(P2855-2856)【关键词】醒脑开窍针刺法;中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作者】熊涛【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市中医医院脑病科襄阳4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风在临床中是一种多发病症,其中假性球麻痹是中风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吞咽困难又是假性球麻痹的主要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
《舌下穴深刺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观察》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并发症之一便是假性延髓麻痹(PBP),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
这一症状对患者的饮食摄入和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虽多,但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舌下穴深刺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近年来在改善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旨在通过临床观察,探讨舌下穴深刺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疗效及安全性。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的设计方法,选取了符合诊断标准的PB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舌下穴深刺治疗,同时设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评估舌下穴深刺的临床效果。
三、观察指标1. 吞咽功能评估:采用吞咽功能评估量表(如日本吞咽功能分级法)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2. 生活质量评估:采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如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3. 安全性评价:观察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局部疼痛、出血等,评估舌下穴深刺的安全性。
四、结果1. 吞咽功能改善情况:经过舌下穴深刺治疗,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在治疗后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舌下穴深刺治疗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上的得分在治疗前后均有所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舌下穴深刺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仅有少数患者出现局部疼痛、轻微出血等轻微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得到缓解。
这表明舌下穴深刺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舌下穴深刺治疗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具有显著的疗效。
假性延髓麻痹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诊断标准(1)发音及语言障碍,咀嚼及吞咽困难,饮水呛咳。
(2)软腭、咽喉肌、舌肌、咬肌或而肌运动障碍,但无舌肌肌萎缩及束颤。
(3)病理性脑干反射阳性:如下颌反射、吸吮反射等。
(4)咽反射存在,软腭反射消失或极弱。
(5)锥体束征(一侧或双侧肢体瘫痪),或情感障碍(表情淡漠、强哭强笑)。
(6)脑血管病(中风)发作或反复发作史。
具有1及2-6中任2项者可确诊。
2.鉴别诊断与真性延髓麻痹的鉴别:真性延髓麻痹为下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有舌肌萎缩,肌纤维颤动,咽反射消失;假性延髓麻痹为上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无舌肌菱缩,无肌纤维颤动,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亢进。
并可根据病史和辅助检查,帮助进行鉴别诊断。
(二)功能分级(参照日本大西幸子所著《摄食一一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1.吞咽功能状态分级4级:吞咽运动正常。
3级:饮水时有呛咳,进食尚好。
2级:饮水经常呛咳(每次可饮3小勺以内,每勺约2m1),进食缓慢。
1级:饮水困难(饮5勺水有3次呛咳),需靠鼻饲流食为主。
0级:吞咽运动丧失,完全依靠鼻饲流食。
二、治疗方案(一)原发病的治疗。
(二)针刺治疗1.取穴:廉泉:仰卧位,颈部,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
舌骨上缘凹陷处。
旁廉泉:廉泉穴旁开0.5寸。
合谷:手背上,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挠侧中点处。
关元:仰卧位,前正中线,脐下3寸气海:仰卧位,前正中线,脐下1.5寸太溪: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地仓: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瞳孔约口角旁0∙4寸取穴。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戳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2.操作方法:(1).体位:取仰卧位。
用75%酒精常规消毒针刺部位。
操作方法:廉泉穴:以长50mm毫针向舌根方向深刺2.O〜2.5寸,施提插手法,以舌根部有强烈酸胀感和放射感为度,留针20〜30分钟。
“三步针法”治疗脑卒中后恢复期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三步针法”对脑卒中后恢复期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的病人,依据病程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分层,采用分层区组随机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头针、项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4周。
治疗前后进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
本文对脑卒中后恢复期吞咽障碍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7%,优于对照组65.38%(P<0.05);治疗4周后SSA、SWAL-QOL评分两组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三步针法”可明显降低脑卒中后恢复期假性延髓麻痹病人的SSA评分,提高SWAL-QOL评分,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三步针法;脑卒中;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针灸脑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也是造成假性延髓麻痹的主要病因[1],约占96%。
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引起的吞咽障碍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增加不良预后的风险,使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
因此对吞咽障碍的及时评估与治疗,对患者的康复及良好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治疗。
本研究在以往的临床实践和中风病相关科研基础上,将头针捻转、项针透刺与吞咽康复训练分步有机结合,应用于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治疗,旨在为治疗吞咽障碍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部患者均来自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
根据患者吞咽障碍病程小于1月(急性期)或等于及大于1月(恢复期)分为2层,采用SAS统计软件,产生两组分层区组随机分配方案。
针灸治疗吞咽障碍方案第1篇针灸治疗吞咽障碍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吞咽障碍患者数量逐年上升。
吞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治疗吞咽障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本方案旨在规范针灸治疗吞咽障碍的操作流程,提高临床疗效,确保患者安全。
二、目标人群1. 确诊为吞咽障碍的患者;2. 年龄在18-80岁之间;3. 意识清楚,能配合治疗;4. 排除其他严重疾病导致的吞咽障碍。
三、治疗方案1. 治疗原则(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病史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辨证,确定治疗方案。
(2)分期治疗:根据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分别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综合治疗:结合针灸、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2. 针灸治疗(1)取穴原则: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具有疏经通络、活血化瘀、调理脾胃、强壮筋骨等作用的穴位。
(2)常用穴位:风池、翳风、天柱、廉泉、人迎、扶突、足三里、合谷等。
(3)操作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3. 康复训练(1)口唇运动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口唇闭锁、吹气等训练,提高口唇肌肉力量。
(2)舌部运动训练:指导患者进行舌部前伸、卷舌等训练,增强舌部肌肉力量。
(3)吞咽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吞咽动作训练,改善吞咽功能。
4.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中药汤剂、中成药等进行调理,改善患者体质,辅助治疗。
四、疗效评价1.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吞咽障碍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2. 评价时间:治疗结束后1周、1个月、3个月进行评价。
3.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并发症等方面。
五、注意事项1. 治疗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进行相关检查,排除禁忌症。
2. 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针灸治疗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医师操作,确保患者安全。
61现代养生 2021年8月第21卷第16期中医药学与中西医结合半夏厚朴汤配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林俊【摘要】 目的 探讨半夏厚朴汤配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期间医院收治的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出血类型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
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观察组采取半夏厚朴汤配合针刺治疗。
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及吞咽功能,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7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优于对照组,VFSS 量表口腔期、咽喉期、误吸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采取半夏厚朴汤配合针刺方案可促使吞咽功能有效改善,恢复正常进食、饮水,无呛咳,可提高治疗效果,而且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关键词】 半夏厚朴汤;针刺;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治疗效果;吞咽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1)16-061-03作者单位:528200 广东省佛山市,佛山健翔骨伤医院卒中是指脑缺血性或脑出血性疾病,具有突发性,进展迅速,疾病严重且并发症多的特点[1]。
假性球麻痹属于常见的卒中并发症,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饮水呛咳等症状,无法正常进食,甚至伴随强笑强哭,严重危害机体康复。
中医将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纳入“中风”“喑痱”范畴,认为治疗需舒筋通络、行气散结、降逆化痰,针刺治疗可起到开窍醒神、豁痰利咽作用,且无不良反应,疗效好,安全性高[2]。
为巩固疗效,可采取中体征的正常发展也可得以保证,使外界因素对婴幼儿脑部的影响明显减少,智力得到提升的同时对婴幼儿早期脑部发育起到促进作用[8]。
脑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的治疗进展有研究表明:脑中风发病后51%的患者有吞咽障碍[1],而其中假性延髓麻痹导致的吞咽障碍又占绝大多数。
吞咽障碍的危害较大,可造成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和脱水等并发症,甚至可危及生命。
在治疗上国内外尚无公认有效的方法。
目前,针刺与康复训练在治疗脑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方面有着很好的效果。
现将近几年该病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针刺治疗姜丹等[2]将57例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者以分层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对照组30例。
对照组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针刺疗法,取穴:水沟、风驰、廉泉、合谷,15次为一疗程,结果:一疗程后治疗组疗效为85.2%,对照组疗效为33.3%,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针刺疗法在改善脑卒中假性延髓麻痹所致的吞咽障碍方面确实有效。
李莉[3]将93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按2:1分成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31例。
两组中西医常规治疗和康复治疗一致,治疗组同时针灸治疗,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3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对照组64.5%,2组比较(P<0.01).刘传瑞等[4]将81例脑中风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法:颈部取廉泉、外金津玉液、治呛和吞咽,项部取双侧风池和供血。
伴有伸舌困难者加刺舌中穴;有咀嚼不能者加下关和颧髎;发音不清者加发音穴。
操作:常规消毒后,用30号2.5寸针,针廉泉、外金津玉液、吞咽、治呛、发音、舌中,行针得气后即刻出针,然后取双侧风池和供血穴针刺得气后用脉冲电疗仪(KWD-808Ⅱ型)正极在供血穴,负极接风池穴,双侧相同,用疏波(60~70次/min)通电20min后出针,每6天为1疗程,间隔1天再继续进行下1疗程针刺治疗,4疗程后观察疗效。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1%,对照组有效率36.7%。
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临
床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危及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后遗症包括语言障碍、吞咽障碍等。
患者的吞咽障碍表现为进食液体或固体食物时出现窒息感、咳嗽、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而针刺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能够通过调节人体气血运行情况,治疗一些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
有较好的疗效。
二、研究目的
针对脑梗死患者出现的假性延髓麻痹所致的吞咽障碍,本研究旨在
探究针刺对该病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并为针刺治疗吞咽障碍提供临
床参考。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招募接受脑梗死治疗并出现
吞咽障碍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
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的
基础上,增加针刺治疗,治疗期间进行多次针刺,并记录针刺后患者的
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治疗,治疗期间进行多次观察。
四、研究预期结果
通过对比针刺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评估针刺治疗对脑梗死后假
性延髓麻痹所致的吞咽障碍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五、研究意义
该研究可以探究针刺对脑梗死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的吞咽障碍的治
疗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为脑梗死患者提供
更好的医疗服务,提高治疗效率和疗效。
同时,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实践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