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第二版(蔡增基)第三章
- 格式:ppt
- 大小:3.63 MB
- 文档页数:2
流体力学 _第二版 李玉柱 习题解答第一章绪论1—1 解:5521.87510 1.6110/1.165m sμυρ--⨯===⨯1—2 解:63992.20.661100.65610Pa s μρυ--==⨯⨯=⨯1—3 解:设油层速度呈直线分布10.1200.005dV Pa dy τμ==⨯= 1-4 解:木板沿斜面匀速下滑,作用在木板上的重力G 在斜面的分力与阻力平衡,即0sin3059.810.524.53n T G N ==⨯⨯=由dV T Adyμ=224.530.0010.114/0.40.60.9T dy N s m A dV μ⨯===⨯⨯1-5 解:上下盘中流速分布近似为直线分布,即dV Vdy δ=在半径r 处且切向速度为r μω=切应力为432dV V rdy y d ωτμμμδπμωδ===转动上盘所需力矩为M=1d M dA τ=⎰⎰=20(2)drdr r τπ⎰ =2202d rr dr ωμπδ⎰=432d πμωδ1-6解:由力的平衡条件 G A τ=而dV drτμ= 0.046/dV m s =()0.150.1492/20.00025dr =-=dV GAdrμ=90.000250.6940.0460.150.1495G dr Pa s dV A μπ⨯===⨯⨯⨯1-7解:油层与轴承接触处V=0, 与轴接触处速度等于轴的转速,即440.362003.77/60600.73 3.770.3611.353102.310dnV m sVT A dl N πππτμπδ-⨯⨯===⨯⨯⨯⨯====⨯⨯克服轴承摩擦所消耗的功率为41.35310 3.7751.02N M TV kW ω===⨯⨯=1-8解:/dVdT Vα=30.00045500.02250.02250.0225100.225dVdT V dV V m α==⨯===⨯=或,由dVdT Vα=积分得 ()()0000.000455030ln ln 1010.2310.51.05t t V V t t VV ee m dαα-⨯-=-====1-9解:法一: 5atm90.53810β-=⨯10atm90.53610β-=⨯90.53710β-=⨯d dpρρβ=d d ρβρρ==0.537 x 10-9x (10-5) x98.07 x 103= 0.026%法二:d d ρβρρ= ,积分得()()()93000.5371010598.07100ln ln 1.000260.026%p pp p e e βρρβρρρρρ--⨯⨯-⨯⨯-=-===-=1-10 解:水在玻璃管中上升高度 h =29.82.98mm d= 水银在玻璃管中下降的高度 H =10.51.05d=mm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2-1 解:已知液体所受质量力的x 向分量为 –a ,z 向分量为-g 。
流体力学II(Viscous Fluid and Gas Dynamics)讲义第一章、粘性不可压缩流体运动基本方程组(学时数:6)1-1.绪论流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流体介质(液体、气体、等离子体)的特性、状态,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对流、扩散、旋涡、波动现象和质量、动量、能量传输,以及同化学、生物等其他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既是一门经典学科,又是一门现代学科,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具有先导作用。
历史上,力学包括流体力学,曾经经历基于直观实践经验的古代力学、基于严密数学理论的经典力学、基于物理洞察能力的近代力学三个阶段。
在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过程中,力学即与数学、天文学一起发展。
17世纪,Newton基于前人的天文观测和力学实验,发明了微积分,并总结出机械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发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
由于原理是普适自然与工程领域的规律,从而使力学成为自然科学的先导。
从17世纪开始,人们逐步建立了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从Pascal定律、Newton粘性定律、Pitot 管测速,到Euler方程和Bernoulli方程,标志着流体动力学正式成为力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18世纪,人们着重发展无粘流体的位势理论。
到了19世纪,为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开始注重粘性的影响,Navier-Stokes方程的建立为流体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完整的理论基础,但该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光滑性的证明至今仍是一大难题。
20世纪初,Prandtl凭借出色的物理洞察能力,提出边界层理论,从而开创了流体力学的近代发展阶段,使力学成为人类实现“飞天”梦想的重要理论先导。
60年代以来,由于超级计算机、先进测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力学进一步凸显宏微观结合和学科交叉的特征,进入现代力学发展新阶段。
刚刚过去的2011年,人类遭遇了一系列极端事件:日本海底地震导致海啸和福岛核电站泄露事故;澳大利亚飓风;我国干旱洪水灾害等异常气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