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启德国际机场系统组成分析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5
机场系统得组成及功能介绍机场,亦称飞机场、空港,较正式得名称就是航空站,为专供飞机起降活动之飞行场。
除了跑道之外,机场通常还设有塔台、停机坪、航空客运站、维修厂等设施,并提供机场管制服务、空中交通管制等其她服务。
机场一般分为军用与民用两大类,用于商业性航空运输得机场也称为航空港(Airport),我国把大型民用机场称为空港,小型机场称为航站。
按机场规模与旅客流量可将机场分为三种类型1、枢纽国际机场。
指在国家航空运输中占据核心地位得机场,这种机场无论就是旅客得接送人数,还就是货物吞吐量,在整个国家航空运输中都占有举足轻重得地位,其所在城市在国家经济社会中居于特别重要地位,就是国家得政治经济中心或特大城市省会。
例如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等等。
2、区域干线机场。
其所在城市就是省会(自治区首府)、重要开放城市、旅游城市或其她经济较为发达城市,人口密集得城市,旅客得接送人数,还就是货物吞吐量相对较大。
如:宜宾宗场区域国际机场、无锡硕放区域国际机场等等。
3、支线机场。
除上面两种类型以外得民航运输机场。
虽然它们得运输量不大,但作为沟通全国航路或对某个城市地区得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泸州机场、泉州晋江机场等等。
机场得属性:机场有不同得大小,较小得或发展未成熟得机场通常只有一条短过1,000米得跑道,大型机场一般会有长过2,000米得跑道,而且会以沥青铺成,但小型机场可能会有草、泥或碎石在跑道上。
一般来说,越大得飞机需要更大得跑道作升降之用。
目前,全球最长得民用机场跑道在中国西藏昌都邦达机场,道面长度为5500米,其中得4200米满足4D标准,同时它也就是海拔最高得跑道,其高度为4334米。
机场得拥有与运作:世界上大多数得机场都由联邦、地区或本地政府拥有,然后交由私人机构监管整个运作。
机场也就是贸易网络上得一个连接点,允许奢侈品以及战略资源与其她得机场贸易。
目的本文件旨在介紹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規劃工作的最新發展及飛機航道設計的概況。
三跑道系統規劃工作2. 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最繁忙的客貨運機場之一,亦是一個24小時運作的機場。
對外緊密的連繫對香港的競爭力至為重要。
我們必須提供足夠的機場設施,以確保香港機場的國際和區域航空中心地位,並保持香港經濟的長遠發展。
香港機場管理局(機管局)正積極提升機場設施,包括推進機場中場範圍發展計劃、以及就第三跑道系統開展有關的規劃工作等,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和區域航空中心的地位。
3. 香港特區政府已於2012年原則上批准採納三跑道系統方案,作為香港國際機場的未來發展規劃方向,以確保香港國際機場的跑道能提供充足的容量,應付2030年的航空需求。
在三跑道系統下,機場屆時每年可處理飛機起降量達60萬架次,每年的客運量約為9 700萬人次,貨運量約為890萬公噸。
4. 機管局已就發展三跑道系統於去年8月開展包括法定環境影響評估(環評),評估的範圍包括三跑道系統對空氣、噪音、海洋生態及魚業、及中華白海豚等的影響。
有關環評工作預計於兩年內完成。
除環評外,機管局正就三跑道系統進行相關的設計細節及財務安排等規劃工作。
當有關評估及其他資料齊備後,政府會就落實發展三跑道系統作出最後决定。
預計第三條跑道最快可於2023年落成及運作。
5. 在規劃三跑道系統期間,機管局會積極與各持份者溝通,以了解及回應各持份者對三跑道系統的意見。
自2008年制訂《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以來,機管局一直積極聯繫各持份者,就機場和航空業的現況和長遠發展進行不同形式交流。
而自去年年中展開環境影響評估以來,機管局進一步加強與持份者的溝通,在社區方面,機管局在機場鄰近地區成立了五個社區聯絡小組,積極與社區代表(包括區議員、分區委員主席及副主席,及其他社區領袖)就機場發展交流意見。
這五個地區包括離島、葵青、沙田、荃灣及屯門,小組成員共有超過150人。
6. 另外,機管局亦成立了四個技術研討小組,由在環境及航空方面具備專業知識及關注這些事宜的學者、專業人士及專家組成。
香港启德机场启德机场是香港的前民用机场,位处九龙城区。
其名称来自20世纪初原址的地名启德滨,1962年至关闭期间正式名称为香港国际机场或香港启德国际机场;至1998年赤鱲角的新机场落成,取代启德成为今日的香港国际机场。
2016年7月6日是香港启德国际机场关闭18周年纪念日。
启德机场是香港的前民用机场,位处九龙城区,其名称来自20世纪初原址的地名启德滨。
1998年7月6日位于赤鱲角的香港新机场正式启用,同日启德国际机场关闭。
机场简介原属启德的IATA机场代码HKG及ICAO机场代码VHHH都转移往香港赤鱲角国际机场。
启德机场曾是全球最繁忙的国际机场之一,国际客运量曾名列全球第三,而货运量更是全球第一。
然而极为繁忙的启德机场却是一个坐落于市中心的机场,只有一条跑道,周围更是高密度楼房,空间非常狭小。
1998年7月5日晚上,香港启德国际机场终于结束73年的历史任务。
最后一班在启德机场降落的航班,为当晚23时38分由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抵港的港龙航空KA841号班机;而最后一班在启德机场起飞的航班,则是7月6日凌晨00时02分起飞,从香港前往伦敦希斯罗国际机场的国泰航空CX251号班机。
最后一班航机飞离启德机场后,机场的搬迁计划全速进行,所有停泊在启德机场的29架飞机全部飞往赤鱲角机场。
当所有飞机都离开了启德机场后,当时的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及民航处处长施高理在机场控制塔内主持了跑道关灯仪式。
1时17分,施高理以GoodbyeKaiTak,andthankyou!作告别之话,按动按钮熄灭跑道全部灯光,正式替启德机场历史画上句号。
客运大厦离境及接机大堂则由警员进行清场,而部份可在新机场使用的设备亦通宵地搬运到赤鱲角。
7月6日早上6时30分,机场完成迁移,赤鱲角新机场正式开始运作。
7月10日,原为保障启德机场航道安全而订立的建筑物高度限制正式撤销,九龙区的建筑物高度不再受到限制。
启德机场位于香港市区之内,九龙半岛南岸,维多利亚港之滨。
机场搬迁后土地再开发研究——以香港启德机场为例摘要:随着城市不断扩容发展,不少机场所在的郊区现已逐渐变为城市发展的中心地带,因此机场不得不选择搬迁,为城市中心释放宝贵的空间资源,补充城市功能,以提升城市空间质量。
本文总结旧机场地区土地利用特点,以香港启德机场地区为例,研究旧机场地区土地开发项目规划、开发模式和开发收益,为机场搬迁后片区未来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机场搬迁;土地再开发;城市更新;香港启德机场1.引言原位于城市边缘的机场随着城市扩张逐渐被城市包围,导致机场管理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此背景下,机场搬迁和城市更新工程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合理利用旧机场地区搬迁后的土地,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是城市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本文在总结旧机场地区土地利用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香港启德机场地区为例,研究机场迁移后旧机场地区如何补充城市功能,以把握旧机场片区更新机遇,加快城市品质提升。
1.旧机场地区土地利用特征及影响因素相较于其他国际城市,我国机场搬迁和城市更新的开始时间较晚。
总体而言,旧机场区域的土地利用存在以下四个显著特征:第一,自身相对独立,在城市功能、道路交通、空间形态上与临近区域较为割裂;第二,地理位置优越,机场所在地位于城市发展的核心区,机场迁移可为该区域释放出大量的空间资源;第三,现有城市建设品质较差,与土地价值不符,该区域缺乏居住、教育、商业、文化、体育、科技等现代城市服务功能;第四,区域内外生态差异明显,旧机场通常位于城市边缘,周边多为农林用地,外部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内部由于受机场燃油污染影响生态系统较差。
根据旧机场区域的土地利用特点,影响机场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发展基础、机场区位条件、周边生态环境基础以及周边现状建筑。
1.机场基本概况香港启德机场始建于1924年,建成于1930年,始建时周围为郊区,距离当时的九龙市区相对较远。
启德机场旧址占地约246公顷,由香港特区政府产业署管理,起初是英国皇家空军机场、飞行俱乐部和飞行训练中心,后来发展为连接世界各地的重要航空港,国际客运量曾排名全球第三,货运量更是全球首位。
俯瞰中国机场俯瞰中国机场香港国际机场:官方网站:香港国际机场香港国际机场位于北大屿山,于1998年7月6日正式启用。
机场基建计划共耗资1553亿港元,规模庞大,新机场面积共1248公顷,侯机楼面积550000平方米,拥有96个停机位,(登机桥:48),目前有两条3800米长,60米宽的跑道,其中南跑道07R/25L配备II类精密进近仪表着陆系统,北跑道07L/25R配备目前最先进IIIA类精密进近仪表着陆系统。
由于香港位处亚洲要冲,因此成为区内的重要转口中心、乘客往来枢纽及通往中国内陆其他城市的门户。
附:香港启德国际机场(已关闭):香港原来的国际机场,是以立法局议员、华人何启和区德的名字命名。
启德机场13跑道是IGS非直线进近----在进近航线的末段、飞机距地面约200米时,要求飞行员用人工操纵飞机作一个向右47度的急转弯。
启德机场因这个急弯而举世闻名,还因此被评为“世界十个最危险的机场之一”。
该机场已于1998年7月5日午夜结束其历史使命,正式关闭。
香港启德国际机场(已关闭)香港新机场澳门国际机场官方网站:澳门国际机场澳门国际机场位于澳门凼仔岛鸡颈山对开的海面上,机场采用填海方式兴建,占地面积192公顷。
于1992年3月动工,1995年12月8日正式投入运营。
是世界第二座填海造地建成的国际机场,耗资80亿澳门元(约10.5亿美元),由跑道区、航站区和两座联络桥三大主体工程组成,拥有一条3360米长,45米宽的跑道(16/34),其中34号跑道配备II类精密进近仪表着陆系统,有停机位19个,(登机桥:4)侯机楼面积45000平方米。
从机场经友谊大桥可到达客运码头及关闸,而经澳凼大桥则可到达市中心。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官方网站: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位于北京的东北方,距市中心天安门广场25公里,是我国地理位置最重要、规模最大、运输生产最繁忙的大型国际航空港。
于1958年3月2日正式投入使用。
国际机场的主要研究内容国际机场(International Airport),或称口岸机场、设关机场,是经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批准设立正式对外开放的航空口岸,并运营定期国际或地区商业航线的民用运输机场。
历史沿革1919年2月8日,世界上第一条国际航线由法国开通,使巴黎和伦敦成为全球最早拥有国际机场的城市。
1936年3月24日,中国香港地区的启德机场开通槟城航线,启德机场(后更名为香港启德国际机场)成为中国土地上第一座国际机场;7月10日,中国开通广州—梧州—南宁—龙州—河内航线,广州、梧州和南宁成为中华民国时期最早拥有国际机场的城市。
1950年7月1日,中国开通北京—赤塔、北京—伊尔库茨克、北京—阿拉木图航线,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拥有国际机场的城市。
1958年3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新建的国际机场——北京首都机场通航。
1988年3月,北京首都机场更名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这也是中国第一座冠名“国际”二字的机场。
准入条件正式航空口岸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于2019年10月12日发布的《口岸准入退出管理办法(暂行)》第三章对航空口岸准入条件有详细规定,具体为以下8点:(1)省级行政区域内口岸布局合理;(2)预期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3)省级行政区域内已开放口岸无以下情形:未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时通过验收的、口岸执法环境恶劣的、口岸查验基础设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4)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口岸查验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及建设方案,建设资金来源明确;有能够承担口岸开放后查验业务的查验机构和人员编制解决方案建议;(5)符合国防安全、反恐怖、环境保护等要求,口岸所在县级行政区域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地区;(6)有明确的口岸具体位置和开放范围;(7)符合国家其它相关条件;(8)符合国家战略和周边外交需要的边境口岸的对外开放应予支持。
临时航空口岸此外,机场还可设立临时航空口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于2019年10月12日公布实施的《非口岸区域和限制性口岸临时开放管理办法(暂行)》第三章第五条规定:具备基本查验设施和查验人员,满足安全生产要求,存在如下需求,可申请临时开放:(1)救灾、朝觐等特殊需求;(2)外事、经贸、会议等大型国际性活动需要;(三)列入国家口岸发展五年规划的民用机场试运行和急需物资出入港口、水域需要;(四)国务院已批准对外开放、查验设施基本建成但尚未通过口岸验收的;(五)国家外交需要或邻国通过外交渠道提出的需求;(六)具有重大影响的人员、交通运输工具、物资出入境需要;(七)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期间人员、交通运输工具和物资出入境需要;(八)其他需临时开放的特定情形。
香港启德国际机场系统组成分析报告L.G 学号:083267机场简介启德机场(1925年1月24日—1998年7月6日)是香港的前民用机场,位于香港市区之内,九龙半岛南岸,维多利亚港之滨。
机场范围以外是九龙城闹市,三面环山,一面临水。
如此特殊的地理环境局限,令飞机升降启德颇具挑战性,再加上机场附近因山多而经常出现风切变,使启德机场有“世界十大危险机场”之称。
历史上的启德机场曾是全球最繁忙的国际机场之一,国际客运量曾名列全球第三,而货运量更是全球第一。
然而极为繁忙的启德机场却是一个坐落于市中心的机场,只有一条跑道,周围更是高密度楼房,空间非常狭小,限制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和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的航空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与世界日益频繁的交流往来。
至1998年赤鱲角新机场落成,取代启德成为今日的香港国际机场。
原属启德的IA TA机场代码HKG 及ICAO机场代码VHHH都转移至赤鱲角新机场。
虽然启德机场早已废弃停用,但是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起降方式使之对于机场规划与设计来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现结合启德机场历史照片以及日本著名航空管制模拟游戏《ぼくは航空管制官3 啓徳》中的截图,就启德机场的系统组成概况进行介绍。
启德机场的系统组成从上面这幅照片上,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启德机场的全貌。
整个机场系统可划分为空域和地域两部分。
地域,即机场的地面部分,在上面这幅图中,由近及远,依次为进出机场的地面交通(如人行天桥,外围车道等)、航站区(地面交通交接面,航站楼,飞机交接面),飞行区(机坪,滑行道,等候机坪,出口滑行道,跑道)。
出入机场的地面交通系统:由于启德机场位于九龙区市中心,交通方便。
政府没有特别为启德机场兴建高速公路或铁路,通往启德机场的主要道路包括太子道、观塘道、东九龙走廊及后期兴建的观塘绕道;太子道建有行人天桥及隧道连接机场。
现在已经改称为启德隧道的机场隧道则穿过机场跑道之下而走,连接九龙湾与土瓜湾的交通。
机场隧道内设有一个通往机场的出口,连接宋皇台道及世运道,再通往客运大楼。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将机场与闹市区相隔的太子道以及横跨其上通往航站楼的人行天桥。
启德机场关闭前设有多条机场巴士线路通往香港各地。
机场外的太子道东也有超30条一般巴士路线来往香港和九龙各地。
车辆行人流通和停车场:停车场泊车位1,732个,客运大楼侧设有停车场,并有通道通往行人隧道连接九龙城,及行人天桥连接富豪机场酒店(今富豪东方酒店)。
客运大楼下层有通道通往南面大楼外的有盖的士站及机场巴士站。
下面这幅图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启德机场的地面交通出入航站楼的交接面。
左起:机场富豪酒店、启德机场停车场、的士站、德高道、客运大楼及控制塔、机场巴士站航站楼:客运是启德机场最主要的功能,客运大楼建筑面积66,000 平方米,登记柜台200个。
启德机场客运大楼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为离境大堂,设有航空公司登记柜台及多块自动翻牌式航班显示板;禁区内则设有入境处出境柜位,保安检查设施及免税品店。
离境大堂中央部份有一条通往上层瞭望台的楼梯,该处成为不少团体出发前拍摄团体照片之地。
离境大堂上一层设有多家食肆,当中美心集团经营美心阁酒楼及弁庆寿司,另设有「世界之窗」自助快餐店。
离境大堂亦设有一个小型综合宗教祈祷室。
客运大楼下层为接机大堂,大堂设有麦当劳快餐店及找换店等设施,并有通道通往南面大楼外的有盖的士站及机场巴士站。
下层禁区内设有入境处入境检查柜位及多条行李输送带。
除客运外,货运亦是启德机场的另一主要用途,对香港的贸易及制造业带来不少贡献,启德机场设有两个空运货站。
飞机交接面:登机门32个,行李输送带12条。
经过多番扩充后的启德机场,关闭前共有32个登机门;当中只有8个连接登机桥,主要供大型客机如波音747使用。
使用其他登机门的乘客需要步行至地面转乘连接巴士,到户外之停机坪,再爬上楼梯登机。
机坪:停泊位置65个。
如第一幅图所示,航站楼外那一片停着密集飞机的宽阔地面即为机坪,有的停机位与航站楼廊桥相连,而大部分为远离航站楼的户外停机位。
1991年,政府把原位于启德机场东侧、新蒲岗对面的警察会俱乐部、香港警察学院及球场迁走,兴建东面停机坪。
扩建工程于1992年完成,此次扩建多提供了1个商务飞机的停泊区及4个波音747-400飞机的停机位。
南面停机坪的扩建则在1994年完成,为波音747飞机额外提供了11个停机位。
滑行道、跑道、等候机坪、出口滑行道:滑行道总长度7,100 米。
如下图所示,右边有黑色的胶轮印迹的为跑道,一架东航飞机正在起飞。
左侧与跑道平行的为滑行道,一架印尼的飞机刚降落不久,正从出口滑行道进入滑行道。
出口滑行道或脱离滑行道就是连通跑道与滑行道的那些小段滑行道。
等候区位于或非常接近跑道端,用于驾驶员做最后的检查和等待最后的起飞放行指令。
如下图所示,一架西北航空的飞机正在等候区等待离陆许可。
当然也有飞机从跑道的另一端起飞,则靠海的那一端也有等候区。
启德机场只有这一条伸入维多利亚港内的跑道,在九龙湾填海而成。
飞机升降方向分别为136°及316°,所以为“13跑道”及“31跑道”。
伸入海中的方向为13跑道,反向则为31跑道。
13/31跑道曾多次加长,机场关闭前长度为3390米(RFL>1800m)。
又因为能够起降大型飞机,翼展一定很宽,所以按照ICAO 的分类标准,启德机场应该是4E或4F机场。
从31跑道起飞或原定由13跑道起飞但由于风向的影响改为由31跑道起飞的飞机,因31跑道受到九龙城楼宇以及山的限制,故实际滑行距离比13跑道短。
进场导航及着陆引导系统:1959年,跑道灯光系统启用。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跑道及滑行道上面的灯光设施,包括中线灯和边灯,以辅助驾驶员在夜晚和能见度较差的情况下安全使用跑道和滑行道。
1974年1月7日,启德机场装置了进场仪表导航系统,让飞机在恶劣天气下亦能在13跑道降落,机场使用量大幅增加。
由于香港的盛行风为东风,年中使用13跑道降落的机会比31跑道为多。
要在13跑道降落,飞机先从长洲附近向西(航向270°)飞行并开始下降,绕过大屿山西端转向东北(航向45°),然后在大屿山沙螺湾以北改向东(航向88°)进场,经过维多利亚港西部海港,进入建筑密集的西九龙上空。
13跑道的这段向东航程自1974年起设有仪表导航系统辅助(Instrument Guidance System;和31跑道所设的仪表着陆系统类似,但不带领至着陆。
当飞机到达九龙仔格仔山附近,机师便要靠目测右转47°,对准伸进海港的跑道着陆。
格仔山在九龙仔公园附近的小山岗上,涂以红白两色,晚间以灯光照明。
飞机在这里转弯时高度不足1000英呎(300米),离着陆点更只有1.4海里(2.6公里)。
倘若海港内吹的是强劲东北风,飞机还要实施侧风着陆。
启德机场位于市中心,部份导航及雷达设施需要建于市区之内。
除了九龙仔格仔山及九龙仔公园外,13跑道的飞机进场导航灯建于衙前围道一座楼宇的天台上。
在九龙湾海旁观塘绕道侧亦设有一座塔型圆形雷达。
机场净空:机场北面及东北面约10公里外的山高度达2,000 英尺(600 米);东面的山距离跑道更只有5公里。
机场南面是维多利亚港,而海港外不足10 公里之处,则又是香港岛上1,700英尺(520米)左右的高山。
只有机场的西面、以及跑道东南方向对正的鲤鱼门峡角没有高山阻挡。
在跑道与东面观塘之间有一条狭窄的水道相隔,而跑道的尽头就是高山和民居。
因此启德机场净空条件差,转弯点距跑道头距离短,转弯要求坡度大,与跑道夹角大,还有海风的影响,使得该机场起降飞机难度很高。
空域,为航站空域。
供进出飞机的起飞与降落。
下图所示为一架即将由13跑道降落的东航飞机,由于受这特殊的净空环境的限制,在抵港时不得不做出每一架由13跑道降落的飞机都必须做的那个优美的急回旋降落姿势。
机场系统根据设施所处的位置和对应功能,也可分为空侧部分和路侧部分。
其中,空侧设施除了上面已经介绍过的跑道、滑行道、等候区、等候机坪和机坪以外,还有地面管制设施,如塔台等。
塔台是供管制人员工作的场所,一般是机场范围内的最高建筑物,能够够清楚地观察飞机的滑行和起降情况。
启德机场的控制塔台设于客运大楼顶层最高位置,可俯瞰整个机场停机坪及跑道的情况。
其他设施,如消防站和飞机维修服务等。
启德设有两座机场消防局。
1950年代起由香港飞机工程公司独家提供飞机维修服务。
香港飞机工程公司除了提供运转过程中的小维修外,亦提供机体、引擎定期检修,以及机身内部改装等服务。
陆侧设施,即上面已介绍的地域系统中飞机交接面以前的部分,包括航站楼、车辆流通和停车场等。
启德机场的整个系统组成概况至此已介绍完毕,其中某些细节由于资料有限未能详尽阐述。
References:《机场规划与设计》,谈至明,赵鸿铎,张兰芳,人民交通出版社wikipedia,/zh/%E5%95%9F%E5%BE%B7%E6%A9%9F%E5%A0%B4《当年“臭名昭著”的香港启德机场》,/showtopic-78574.aspx《ぼくは航空管制官3 啓徳》,株式会社テクノブレイ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