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2 比对时间、地点
时序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 设 颠倒 序颠倒 误 点 空间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
错位 倒位置关系
比对 方法
特别注意选项中表述“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词语,厘 清其关系
角度3 比对关键词语
设
曲解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 文意
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 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敌,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 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 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 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 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砦及保州,而后又 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 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2.微观上,字斟句酌 字斟句酌是解答概述题的关键。题目虽然以概述出现,但牵涉到关键 实词、虚词的把握,牵涉到时间、地点、事件、情感、态度的分析。因此, 答题时要化整为零,落实细节,力求找出某个论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本质, 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及结果。看题目表述的准确性、恰当性,是不是不夸大, 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
误
点
归纳 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不全
比对 方法
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道理的阐述等是否有夸大、歪曲 或偷换概念的现象;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 用的词语
角度4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