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 第七讲 效用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74.50 KB
- 文档页数:24
效用的名词解释微观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中,效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个体对商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
效用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为什么人们做出特定的消费选择,以及他们如何在不同选择之间进行权衡和决策。
效用的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杰雷米·边沁(Jeremy Bentham)提出,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经济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
效用是主观的,并且对不同人有不同的度量标准,因为每个人的喜好和价值观不同。
效用的度量通常使用个体偏好来衡量。
个体偏好是一种排序,用于评估不同商品或服务的相对满意程度。
根据效用理论,个体通常会追求增加其总效用的目标。
例如,一个人可能更喜欢苹果而不是橙子,因为他认为苹果比橙子更能够提供他想要的满足感。
效用的度量通常是主观和非可比的。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比较两个人的效用大小,也不能比较同一人在不同时间段的效用大小。
效用只能用来比较个体对不同选择的相对满意程度。
效用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边际效用递减。
这意味着随着个体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消费量逐渐增加,其对每一单位消费的满意程度会递减。
例如,一个人喝一杯果汁可能非常享受,但连续喝很多杯果汁后,每一杯果汁对他的满意程度将会逐渐降低。
根据效用理论,个体在做出消费决策时会权衡不同选择之间的边际效用和成本。
边际效用是指个体通过额外消费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额外满意程度。
成本可以是货币成本,也可以是时间、努力或其他资源的投入。
当个体的边际效用与成本相等时,他们达到了效用最大化。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无法通过重新分配资源来提高其总效用。
因此,效用最大化意味着在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下,个体已经取得了最大的满意程度。
效用理论为经济学提供了分析个体消费行为和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工具。
通过考虑个体的效用函数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消费者在市场中的行为。
此外,效用理论还有助于理解价格变动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以及企业如何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制定定价策略。
第七讲 一般均衡和效率第一节 一般均衡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一)局部均衡局部均衡是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代表人物是马歇尔。
(二)一般均衡前提:所有市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一般均衡是指整个市场体系的一切市场同时实现均衡。
代表人物是瓦尔拉斯【法】。
二、一般均衡的存在性瓦尔拉斯认识到 了一般均衡的重要性,并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并试图解决一般均衡存在性问题,但其证明是错误的。
后来,西方经济学家利用集合论、拓朴学等数学方法,在相当严格的假定条件下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存在均衡解,且均衡可以处于稳定状态。
三、实现一般均衡的“试探过程”由于调整过程可能需要的时间太长,在尚未完成调整时便可能发生错误的交易。
实际交易可能发生在“错误的”价格水平上。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便很难成立。
瓦尔拉斯假定“拍卖人”报价,家庭和企业则申报自己的供给或需求,如果供求一致,则成交;如果不一致,则家庭和企业抽加申报,拍卖人修正报价,直到家庭和企业申报的供求相等为止。
这就是瓦尔拉斯体系达到均衡的“试探过程”。
第二节 经济效率一、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从“实证”的角度来看,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研究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是如何?福利经济学就是一种规范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以及相关政策问题。
简言之,研究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1.帕累托标准如果至少有一人认为资源配置状态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
这就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为帕累托标准。
2.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状态的变化是“好”的;否则则认为是“坏”的。
这种以帕累托标准来衡量为“好”的状态改变称为帕累托改进。
第4章效用4.1复习笔记1.序数效用论(1)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指用序数来表示消费者偏好次序的理论。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不能用基数表示,而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等表示消费者的偏好顺序和效用水平。
(2)序数效用论的假设①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任意两个组合A、B 能明确地说出自己的偏好。
②消费者的偏好具有传递性。
③消费者对数量多的两种商品组合的偏好永远大于对数量少的两种商品组合的偏好。
(3)序数效用函数序数效用函数为每个可能的消费束指派一个数字(效用水平),当且仅当()()1212,,x x y y 时,()()1212,,u x x u y y > ;当且仅当()()1212,,x x y y 时,()()1212,,u x x u y y = 。
效用函数的数值,只在对不同商品束进行排列时才有意义;任意两个商品束之间的效用差额的大小是无关仅要的。
(4)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指所有具有相同效用水平的消费束构成的集合。
(5)效用函数的单调变换如果()f x 是单增的函数,则效用函数()()U'x f U x =⎡⎤⎣⎦就被称作是()U x 的单调变换。
(6)效用函数的单调变换原理效用函数的单调变换与原来的效用函数代表相同的偏好,如图4-1所示。
图4-1单调变换不改变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位置和形状(7)效用函数的存在性定理假定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完备性、反身性、传递性、连续性和强单调性,那么就存在一个能代表该偏好的连续效用函数。
(8)一般商品、厌恶品和中性品如果()U x 关于x 单增,则称x 是一般商品;如果()U x 关于x 单减,则称x 是厌恶品;如果()U x 关于x 不变,则称x 是中性品。
2.效用函数的几个例子(1)完全替代的效用函数如图4-2所示()1212U x x ax bx =+,图4-2完全替代的效用(2)完全互补的效用函数如图4-3所示(){}1212min ,U x x ax bx =,图4-3完全互补的效用(3)拟线性偏好的效用函数如图4-4所示()()1212U x x v x x =+,图4-4拟线性效用(4)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11212a aU x x x x -=,(5)不变替代弹性的效用函数()()11212,1u x x A x x ρρρδδ⎡⎤=+-⎣⎦特别地,当替代参数1ρ=时,CES 效用函数就变为完全替代的效用函数。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效用理论财富越多,效用满足越大。
——经济学假定第一节:效用理论概述•效用(Utility):人们从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中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是主观的。
效用的度量基数效用(cardinal utility):是指用1,1.5,2,2.2,3等实数基数词来表示效用的大小。
序数效用(ordinal utility):是指用第1,第2,第3等序数词来表示效用的大小。
没有精确的大小,只有顺序的比较。
基数效用论•效用是可精确度量的;•效用是可比较的,可加减的。
•总效用(total utility),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总e 的满足程度。
用TU表示。
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变化最末一个单位时总效用的变化量。
具体地说就是,当消费者增加(减少)一个单位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总效用的增加(减少)量。
用MU表示。
MU很少会变成负值。
边际效用与总效用❽边际效用的表达式❽总效用与边际效用关系(微分-积分关系)0()lim Q TU Q MU Q∆→∆=∆《炸鸡翅膀》的故事:炸鸡翅膀(块)总效用边际效用0016211315418520621721820图示:总效用、边际效用变动规律62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消费某特定商品或服务,随着商品或服务数量不断增加,对消费者产生的满足程度即效用的增量不断递减的。
原因:生理或心理原因(☆)注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一种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并非逻辑推理的结果。
(☆)想象一个问题未来科学的发展,“效用”(身心满足程度、幸福快乐和痛苦程度),能否可以量度?•在19世纪,一些哲学家相信,消费物品和劳务所获得的福利或效用确确实实是可以衡量的。
他们的想法是,创造一种机器。
☆偏好与效用满足•偏好的基本假设完全性(必居其一)传递性所有商品都是“好”的,“负商品”的比较罕见偏好与效用满足是一回事吗?(后者是根源,但二者并不完全同一)121212,,X X X X X X 122313,X X X X X X思考•是基数效用论合理一些,还是序数效用论更合理一些,为什么?第二节无差异曲线(等效用曲线)•定义:给消费者相同效用满足的所有商品组合所连接成的曲线或多维曲面•无差异曲线图xy I 1I 3I 2无差异曲线的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无差异曲线凸性(凸向原点)•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xyI1I3 I2第三节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无差异曲线与边际替代率(MRS)(RCS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Why ?)-y MRSxy x ∆=∆xy I完全替代品和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完全替代品:边际替代率是常数•完全互补品(非连续、零或无穷大边际替代率)第四节消费者预算约束•购买所有商品的总支出小于等于总收入(一般都取等号)1122P X +P X I预算线的特征•绘制一条预算线•预算线斜率的含义X2X11122I=P X +P X预算线的变动•收入变化(下降)•价格变化(上升)•所有价格非规则变化的影响X2X11122I=P X +P X X2X11122I=P X +P X 2P第五节消费者均衡——效用最大化原则消费者均衡:——指在消费者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购买行为。
微观经济学之消费者理论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理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偏好的理论框架。
消费者理论基于一些基本假设,其中最重要的是消费者是理性的,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
根据消费者理论,消费者在决定消费时会考虑两个重要因素: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
消费者根据收入和价格来决定购买哪些商品,以及在不同商品之间如何分配他们的收入。
消费者理论提出了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描述了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需求曲线一般是负斜率的,表明价格越高,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越少。
这是因为较高的价格意味着消费者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所以他们会变得更加谨慎和节省。
除了价格和收入,消费者理论还考虑了消费者的偏好和效用函数。
效用函数是一个衡量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喜好和满足程度的函数。
根据效用函数,消费者会选择最大化他们的总效用。
这意味着他们会将自己的有限收入分配给能带来最大效用的商品上。
消费者理论还研究了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
边际效用指的是消费者在消费每单位商品时获得的额外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表示当消费者增加消费某种商品时,他们对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将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有限的,当消费某种商品过多时,他们会开始对其他商品更感兴趣。
消费者理论还包括一些扩展和修正。
例如,它考虑了消费者的时间偏好,即消费者更愿意立即获得满足,而不是延迟获得。
此外,消费者理论还研究了消费者的风险偏好和替代品之间的关系。
消费者理论在经济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市场分析和价格决策中。
理解消费者行为和偏好可以帮助生产者和市场营销人员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制定更有效的定价策略和市场营销策略。
总之,消费者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框架之一,用于研究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偏好。
它考虑了消费者的收入、价格、偏好和效用函数,以及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
消费者理论在市场分析和价格决策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于制定合理的市场策略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者理论作为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对理解市场和消费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边际效用理论微观经济学边际效用理论是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对于解释和分析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如何进行边际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边际效用理论强调了个体对于不同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效用逐渐减弱的特点,并且揭示了个体在消费决策中如何根据边际效用来进行合理的选择。
一、边际效用的概念和特征边际效用是指个体对于多个单位商品或服务的新增消费所产生的额外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递减边际效用:个体在消费一种商品或服务时,初始时每多消费一个单位所带来的新增满足程度是逐渐减少的,即边际效用递减。
例如,一个人有点饥饿时吃了一块面包,那么他的满足程度会大幅增加;但是当他已经吃了几块面包之后,每多吃一块面包所带来的满足程度就会逐渐减小。
2.正数边际效用:在常规情况下,个体对于一种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是正数。
这意味着每多消费一个单位,个体总体的满足程度会增加。
例如,一个人口渴时喝了一杯水,他会感到非常解渴;而当他已经喝了几杯水之后,每多喝一杯所带来的解渴感就会降低,但总体而言,他的解渴感仍然会增加。
3.边际效用的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于相同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可能存在差异。
这是由于个体的需求差异、生理差异以及心理因素等原因所致。
例如,对于一群人来说,同一种美食对于不同人的满足程度可能会存在差异。
二、边际效用与消费决策边际效用在个体的消费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在面临限制条件下,根据边际效用来进行合理的消费选择。
例如,当一个人在超市购买水果时,他会根据每种水果的价格和边际效用来做出决策。
他会选择价格适中且边际效用较高的水果,以获得最大化的满足。
边际效用的边际分析方法对于衡量消费者的福利变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当政府对某种商品征收额外的消费税时,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会减少,从而降低了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三、边际效用与生产决策边际效用理论不仅适用于个体的消费决策,也适用于企业的生产决策。
企业通过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来决定生产规模和产品组合。
微观经济学效用理论知识点解析在微观经济学的广袤领域中,效用理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我们理解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和市场需求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基石。
效用理论试图解释消费者如何在各种商品和服务之间进行选择,以最大化他们的满足感或效用。
一、效用的概念效用,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这种满足程度是主观的,因人而异,并且难以精确衡量。
例如,对于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来说,购买一本心仪的书籍可能带来很高的效用;而对于对阅读不感兴趣的人,这本书可能几乎没有效用。
需要注意的是,效用并不等同于物品或服务的客观使用价值。
同样的一个苹果,对于饥饿的人可能具有很高的效用,而对于已经吃饱的人,效用则会大幅降低。
二、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消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或服务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则是指消费者在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时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假设一个人吃苹果,当他吃第一个苹果时,可能感到非常满足,总效用大幅增加。
但随着吃的苹果数量增加,每多吃一个苹果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
当吃到一定程度,比如已经很饱了,再吃一个苹果可能会感到不舒服,此时边际效用甚至为负。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效用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规律。
它指出,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这一规律在生活中有很多体现。
比如,我们在口渴时喝第一杯水感觉非常解渴,效用很高,但随着喝水量的增加,每多喝一杯水带来的解渴效果逐渐降低。
三、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
或者说,它是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因为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各点的效用水平相同,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包含的商品组合数量越多,所以效用水平越高。
一、效用的概念
效用(utility):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
二、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基数效用论:效用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称作效用单位。
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
序数效用论:效用的大小事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表示。
20世纪30年代。
三、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分析法概述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假定消费者消费一种商品的数量为Q,
则总效用函数为:TU=f(Q)
边际效用函数为:MU=△TU(Q)/ △Q
当△Q→0时,MU= △TU(Q)/ △Q=dTU(Q)/dq 边际量=因变量的变化量/自变量的变化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2.关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随着货币收入量的不断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需求曲线的推导
消费者均衡条件:
4.消费者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