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12
微观经济学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市场如何运作。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分析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市场均衡等问题,并了解政策对市场结果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判断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学课程和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 引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偏好、预算约束、消费者均衡3. 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函数、成本函数、利润最大化4. 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5. 市场均衡:市场均衡的形成、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6. 要素市场:要素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市场均衡7. 市场失灵: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微观经济学理论。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考试: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要求1. 学生应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学生应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按时提交。
3. 学生应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课程预习和复习。
六、教学材料1. 教材:[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2. 参考书籍:[参考书籍 1],[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参考书籍 2],[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3. 课件:教师自制的 PPT 课件七、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
其中,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占总评成绩的 XX%,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 XX%。
微观经济学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0404006课程学分:4课程总学时:56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个体单位的经济行为,从而产生的许多经济理论。
个体单位的经济行为大体上可归为三类:一是个体消费者的经济行为;二是厂商的经济行为;三是资源拥有者的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价格理论”。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本课程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市场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内容。
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
2、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阶段必修的最基本的专业基础课。
3、主要内容有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等。
4、本课程全部为理论讲述,课时安排为47节课讲授加7课堂练习,2节课复习,共56个学时4个学分。
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核评价采取出勤率占10%,平时作业成绩10%,笔记20%,期末考试成绩60%。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消费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动,生产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化,市场结构差异,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变化,一般均衡过程以及福利经济等问题。
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理论的研究,为市场主体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提供解释和指导。
所以,要求学生掌握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内容。
(二)能力目标1、具备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教师推荐的资源自觉学习,提高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2、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微观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
3、能“洋为中用”,能够运用微观经济学知识理解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经济现象,对简单经济学现象做出正确分析和预测。
(≡)素质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理性消费和高效的资源分配。
2、具有强烈的资源稀缺意识;3、培养关心时事政治和经济政策的浓厚兴趣,能够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激励效率的角度理解和应用经济政策和制度。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Microeconomics)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A111210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修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经济学、国际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分:4/3总学时:64 /48学时(经济学、国贸专业64学时,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48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教育目标《微观经济学》课程是我校财经、管理类专业基础课。
微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有效性的一门社会科学。
本课程的设置在于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驾驭市场经济的实际工作能力,完整和准确地掌握市场运行机制。
为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一)基本内容与要求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1章,分为经济学导论、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及微观经济政策等。
本课程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完成规定的授课学时、作业,要求学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及运用经济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分析的学习和借鉴。
(二)具体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导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系统地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体系。
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正确认识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意义,科学地掌握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现代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和理论。
学习中要用科学的方法有分析地学习,对其为资本主义统治者服务的一面要加批判。
重点与难点: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难点:由经济资源的有限性推理出人类社会共有的四个基本的经济问题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的变动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系统地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价格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体系。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的运行机制。
本课程主要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市场结构、价格理论等重要内容。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供求关系、边际效应等;2. 掌握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方法,了解市场均衡的形成过程;3. 理解市场结构的不同特点,比较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市场效率和公平性;4. 掌握价格理论的基本原理,了解价格弹性的计算方法;5. 理解企业生产和成本的关系,掌握企业最大化利润的方法与过程。
三、课程内容1.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a. 经济学基本概念回顾b.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2. 市场需求和供给分析a. 需求的概念与弹性分析b. 供给的概念与弹性分析c. 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均衡分析3. 市场结构与市场效率a. 完全竞争市场结构b. 垄断市场结构c. 垄断竞争市场结构d. 集中度和市场效率的关系4. 价格理论与价格弹性a. 成本和供给决定价格b. 需求弹性的概念与计算c. 价格弹性的实际应用5. 企业生产和成本a. 企业生产函数和长期短期成本曲线b. 边际分析与企业供应决策c. 企业最大化利润的方法与过程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系统性地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深入分析市场行为、企业决策等微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
4. 课堂练习:布置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巩固学习效果。
5. 资源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搜索并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五、评价与考核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力。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市场结构、价格理论和企业决策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4.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微观经济学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述。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市场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和分析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提高经济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和意义1.2 课程目标和学习成果1.3 教学方式和评估方法二、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1 经济学的定义和分类2.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2.3 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2.4 边际效应与边际分析2.5 机会成本与选择三、消费者行为与需求理论3.1 效用理论3.1.1 性质和特点3.1.2 边际效用和总效用3.2 需求理论3.2.1 需求曲线与需求弹性3.2.2 需求的决定因素3.3 边际效用与边际替代率四、生产与成本理论4.1 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4.1.1 产出与输入关系4.1.2 短期与长期4.2 成本理论4.2.1 总成本与边际成本4.2.2 不同成本概念及其关系五、市场结构与竞争理论5.1 市场结构分类与特征5.2 完全竞争市场5.2.1 供给与需求决定市场价格 5.2.2 短期与长期市场均衡5.3 垄断市场5.3.1 垄断定价与利润最大化5.3.2 垄断的福利损失与监管5.4 寡头垄断与垄断竞争六、收入分配理论与市场失灵6.1 边际生产力和边际利润6.2 市场收入与福利分析6.3 市场失灵的类型与原因6.4 政府干预与调节七、信息经济学7.1 不完全信息与不对称信息7.2 契约理论与不完全契约7.3 寡头垄断与市场竞争7.4 技术进步与创新八、微观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8.1 个体决策与消费行为8.2 企业决策与生产行为8.3 政府决策与公共政策8.4 国际贸易与全球经济九、案例分析与综合能力培养9.1 实际案例分析9.2 综合能力培养与实践操作十、课程总结与展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需求理论、产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与竞争理论、收入分配理论、市场失灵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知识,能够应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68学时、4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明了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及其框架体系;掌握微观个体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优化配置资源的基本原理以及各微观主体利益最大化行为的基本条件和原则;了解市场机制的局限性以及西方经济学所包含的意识形态。
本课程的教学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着重阐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的经济现象。
二、课程教学要求讲授过程中,在保持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注意其局限性的介绍。
突出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应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动向。
着重理论联系实践,讲授相关理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微积分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之上的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以及微观经济政策等。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与本课程相关的综合性案例分析,借此讲授相关知识点并演示如何应用相关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以及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区别,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经济学。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主要借助多媒体与网络平台等教学手段,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主要参考书目、资料收集及整埋和专题讨论,加深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了解,并习得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现象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导论(3学时)(一)教学内容1.西方经济学产生的原因;2.西方经济学的历史发展;3.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4.怎样学习西方经济学;5.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难点: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课程英文名:microeconomics课程编号:02020012课程类别:专业根底课学时/学分:68学时/4学分开设学期:第二学期开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本科专业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积分说明一、课程性质与说明1.课程性质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根底理论课,本课程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局部。
2.课程说明现代西方经济学根本原理有两大组成局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本课程介绍的是微观经济学局部。
微观经济学重点把单个经济主体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分析来说明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也就是说明供应需求如何调节经济,其核心是价格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分析市场经济机制的供求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学之于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性,掌握经济学理论的知识构架,学习如何使用经济学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市场运行机制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原理和各微观主体利益最大化行为的根本条件和原那么,了解政府对微观经济行为鼓励和约束的效应,熟悉微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释现实中厂商和消费者行为背后的根本动机,预测微观经济因素变化可能带来的经济行为结果和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实践,评价政府微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通过学习该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经济领域的相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根底。
三、学时分配表四、教学教法建议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特点主要是综合运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等方法组织教学。
理论讲授是微观经济学最根本的教学手段。
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理解根本的经济概念,了解市场主体的行为规律、微观经济的运行状况。
通过理论讲授,让学生能够化解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难点,能够抓住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重点。
理论讲授的手段是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最主要手段。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通过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帮助学生理解经济活动中的个体行为和市场运作。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经济学家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和工具;3. 理解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决定和资源配置等基本经济原理;4. 进一步认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个体决策和市场行为。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导论:经济学基本概念、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 供给和需求: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决定和市场均衡、市场调节机制;3. 生产者行为:企业生产决策、成本和产出关系、企业市场行为分析;4. 消费者行为:效用理论、需求弹性、边际效用分析;5. 市场结构: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竞争;6. 市场失灵:外部性、公共物品与共享成本、不完全信息;7. 政府干预:税收、补贴和管制对市场的影响分析。
四、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理论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阐述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2. 实例分析:运用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经济问题中的应用;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4. 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5.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经典教材和学术论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五、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升,教学将采用如下评估方法: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针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测试;3. 期末考试: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选取一个与微观经济学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论文。
六、参考教材1. 《微观经济学原理》王福重编著2.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何迪编著3. 《微观经济学》何樵曹凯荣编著七、参考资源除了参考教材外,学生还可以参考以下经济学学术期刊和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成果:1.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3.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BER)4.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以上所列参考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使用,并非课程的必备教材。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11019适用专业:统计学课程性质:学科基础选修开课单位: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学时:40学分:2.5考核方式:考试(闭卷),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中文简介:经济学产生的客观原因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人们只有去“选择二所以经济学又被称为选择的学科。
这种选择就决定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般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
稀缺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一般涉及(D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2)如何生产。
(3)为谁生产。
(4)何时生产。
(5)在哪生产等几个基本问题。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及单个产品市场等)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价格、消费品供求量、生产要素供求量)的决定以及价格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
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
分析在消费品价格和生产要素接个既定的条件下,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的效用;在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取得最大的利润。
涉及供求理论、效用论、生产论和成本理论。
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价格决定。
这种单个市场价格的决定,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
涉及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分配理论。
回答了第一个层次的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问题。
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价格的同时决定,这种决定是作为所有单个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出现的。
涉及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政策。
显然,微观经济分析所涉及的核心变量是价格,所以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价格理论。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相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如:理性经济人假定、供求规律、机会成本、边际成本、边际收益需求弹性等。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Microeconomics)课程代码:(06110170)学分: 3总学时数:51理论时数:51实验(实践)时数:先修课程:无开课对象: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会计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的性质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本科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
2.课程的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经济和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3.课程的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基本理论模型和政策主张,了解现代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熟悉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
并能够将其运用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第一讲经济学十大原理(第一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十大原理,并简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发展脉络,使学生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先有大致的了解,引起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2.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研究的典型问题及提出的相应概念。
[教学内容]1.1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1.2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1.3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教学重点与难点]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 十大经济学原理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与手段]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2.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第二讲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第2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理解并掌握经济模型的含义、构建过程和运用方法2.明确经济学中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够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加以甄别。
[教学内容]2.1作为经济学家的科学家2.2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2.3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教学重点与难点]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构建经济模型的过程和步骤3.如何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2.讲授为主,讨论为辅3.当堂完成第一次作业第三讲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第4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2.了解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3.理解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教学内容]4.1 市场与竞争4.2 需求4.3 供给4.4 供给与需求的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1.价格变动与供给和需求的之间的互动关系2.供给、供给量和供给曲线以及需求、需求量和需求曲线5间的关系。
3.均衡的概念与含义[教学方法与手段]4.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5.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第四讲弹性及其应用(第5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弹性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应用弹性理论说明经济现象[教学内容]5.1 需求弹性5.2 供给弹性5.3 供给、需求和弹性的三个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决定供给和需求弹性大小的影响因素2.各类弹性的计算3. 弹性大小与需求或供给曲线的关系[教学方法与手段]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2.讲授为主,讨论为辅3.当堂完成第二次作业第五讲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第6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政府干预市场价格形成的经济后果2.掌握政府的税收对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教学内容]6.1 价格控制6.2 税收[教学重点与难点]1.政府价格控制的主要形式及原因2. 税收楔子税收归宿[教学方法与手段]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2.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第六讲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第7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衡量福利的一些基本定义[教学内容]7.1 消费者剩余7.2 生产者剩余7.3 市场效率[教学重点与难点]1.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同市场效率之间的关系2.这两种剩余如何共同描述市场效率状况[教学方法与手段]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2.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第七讲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第8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研究赋税对市场效率的形象,使学生加深对第7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8.1 赋税的无谓损失8.2 决定无谓损失的因素8.3 税收变动时的无谓损失与税收收入[教学重点与难点]1.无谓损失如何影响市场参与者2.无谓损失如何影响市场运行的机理[教学方法与手段]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2.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3. 当堂完成第三次作业第八讲外部性(第10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外部性的概念2.理解为什么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3.针对这种市场失灵的治理措施[教学内容]10.1 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10.2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10.3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案[教学重点与难点]1.为什么市场经济无法解决外部性问题2.什么是科斯定理[教学方法与手段]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2.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第九讲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第11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的经济属性2.掌握市场经济不能生产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的道理3.说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原则[教学内容]11.1 不同类型的物品11.2 公共物品11.3 公共资源[教学重点与难点]●搭便车问题●公地悲剧●成本—收益分析的难题[教学方法与手段]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2.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第十讲生产成本(第13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生产和成本的概念2.理解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之间的关系3.熟悉短期和长期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的各种曲线[教学内容]13.1 什么是成本13.2 生产与成本13.3 成本的各种衡量指标13.4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教学重点与难点]1.机会成本与生产成本2.各种短期和长期成本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规模经济与不经济[教学方法与手段]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2.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3. 当堂完成第四次作业第十一讲竞争市场的企业(第14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2.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教学内容]14.1 什么是竞争市场14.2 利润最大化与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14.3 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教学重点与难点]1.完全竞争市场企业的收益曲线和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供给曲线2.完全竞争市场与资源配置的效率[教学方法与手段]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2.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第十二讲垄断(第15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垄断产生的原因以及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2.垄断的低效率和反垄断政策[教学内容]15.1 为什么会产生垄断15.2 垄断者如何做出生产与定价决策15.3 垄断的福利代价15.4 价格歧视15.5 针对垄断的公共政策[教学重点与难点]1.垄断造成的福利损失2.自然垄断3.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教学方法与手段]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2.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第十三讲垄断竞争(第16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2.掌握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教学内容]16.1 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16.2 产品差别的竞争16.3 广告[教学重点与难点]1.垄断竞争厂商与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2 垄断竞争市场的效率3.关于广告作用的争论[教学方法与手段]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2.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第十四讲寡头(第17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寡头市场的特点以及配置效率2.博弈论3.反托拉斯法[教学内容]17.1 只有少数几个卖者的市场17.2 合作经济学17.3 针对寡头的公共政策[教学重点与难点]1.寡头厂商的均衡与寡头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2.博弈论、纳什均衡和囚徒困境[教学方法与手段]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2.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3. 当堂完成第五次作业第十五讲生产要素市场(第18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2.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与要素的价格决定[教学内容]18.1 劳动的需求18.2 劳动的供给18.3 劳动市场的均衡18.4 其他生产要素:资本和土地[教学重点与难点]1.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2.西方经济学的分配理论[教学方法与手段]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2.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第十六讲收入分配不平等和微观经济学前沿(第19、20和22章的相关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收入分配的差距及衡量2.了解由非对称信息产生市场失灵[教学内容]19.1 决定均衡工资的若干因素20.1 不平等的衡量22.1 不对称信息[教学重点与难点]1.补偿性工资差别和人力资本2.基尼系数和洛伦斯曲线3.逆向选择好道德风险4.[教学方法与手段]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2.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第十七讲消费者选择理论(第21章)[教学目的和要求]1.无差异需求、消费者预算限制线与消费者的最优选择2.需求曲线的导出3.收入效应好替代效应[教学内容]21.1 预算约束:消费者能买得起什么场22.2 偏好:消费者想要什么22.3 最优化:消费者选择什么22.4 三种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2.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教学方法与手段]1.制作内容丰富全面的课件2. 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四、大纲说明(一)作业量和对自学的要求⒈每次作业全部在课堂上当场布置、当场完成、当场交卷。
每次作业耗时5-15分钟。
⒉学生必须在上新课前预习教材和课件。
(二)课程考核方式与要求作业加考勤占总评的40%,期末考试占总评的60%。
(三)推荐使用教材N.格里高利·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四)主要参考书(此项将作为图书馆教学参考书平台的依据,须认真详细填写)1. 高鸿业等:《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 吴宇晖等:《西方经济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执笔人:赵寿江审核人:制订(修订)日期:2015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