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分米的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2
【导语】⼩学的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积⽉累。
整理了⼈教版⼩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单元知识点【四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测量知识点 认识分⽶、毫⽶、千⽶ 1、分⽶⽤字母dm表⽰,1分⽶写成1dm 2、毫⽶⽤字母mm表⽰,1毫⽶写成1mm 3、千⽶⽤字母km表⽰,1千⽶写成1km ⽶、分⽶、厘⽶、毫⽶、千⽶之间的换算 1、1厘⽶=10毫⽶或1cm=10mm 2、1分⽶=10厘⽶或1dm=10cm 3、1⽶=100厘⽶或1m=100cm 4、1⽶=10分⽶或1m=10dm 5、1千⽶=1000⽶或1km=1000m 感受1分⽶、1毫⽶、1千⽶间的实际长度 1、⼀张IC卡的厚度⼤约是1毫⽶ 2、1扎的长度⼤约是1分⽶ 3、公共汽车两站地间的距离⼤约是1千⽶ 4、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有多长(分⽶、毫⽶的认识) 知识点: 通过实际测量,了解⽶、分⽶、厘⽶、毫⽶之间的关系。
1分⽶=10厘⽶或1dm=10cm; 1⽶=10分⽶或1m=10dm; 1厘⽶=10毫⽶或1cm=10mm; 2.知道1分⽶或1毫⽶的实际长度。
3.能利⽤长度单位之间关系进⾏单位换算 1千⽶有多长(千⽶的认识) 知识点: 1.体验1千⽶有多长。
2.了解千⽶和⽶之间的关系;1千⽶=1000⽶或1km=1000m。
3、能正确使⽤长度单位。
1、毫⽶、分⽶的认识: (1)会⽤厘⽶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并在实际测量中引出长度单位毫⽶和分⽶。
(2)通过测量活动,实际感受1毫⽶和1分⽶⼤约有多长,会⽤毫⽶和分⽶作为长度单位进⾏估计。
(3)知道⽶、分⽶、厘⽶、毫⽶之间的进率,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会⽤这些长度单位进⾏测量。
(4)能完成有关的计算和应⽤,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操作能⼒。
2、千⽶的认识: (1)了解"千⽶"是⽐"⽶"⼤很多的长度单位,知道1千⽶⼤约有多长,并初步了解千⽶在⽣活中的应⽤。
2分米的认识第1课时分米的认识课时目标导航一、教学内容分米的认识。
(教材第23页例2、例3)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难点: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直尺、米尺学生准备:直尺、米尺一、情境引入1.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课件出示,点名学生回答)一只蚂蚁长约5()一只长颈鹿高约2()一只小花猫高约40()一头大灰狼长约8()师:前面三种动物的长度、高度我们都能找到合适的长度单位去估计,不过,要估计一头大灰狼有多长,如果括号里填“米”,8米太长;如果填“厘米”,8厘米太短,均不符合实际。
师:当一个长度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板书课题:分米的认识)二、学习新课1.教学教材第23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例2)(1)认识分米。
师: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同桌间两人一组,自己用尺子量一量吧!小组的同学可以讨论下如何测量更方便。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师:你的测量结果是多少?说说看,你是如何测量的?(点名学生回答)师:同学们真聪明,虽然手里的直尺不够长,但却能想出不同的方法量出课桌的长,有以直尺上最长的刻度为标准分段测量的,有以10厘米为一段来分段测量的,大家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呢?(引导学生明白以10厘米分段测量运算更少更简便)师:我们在这节课开始的时候已经提到了分米这种长度单位,其实,10厘米就是1分米,我们用字母dm来表示。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设计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设计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4页,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一中的第1—3题,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或一角硬币、丝带、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你们猜一猜,钱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钱老师的身高是1米80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师:我们每天上课都要用到数学课本,你们知道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厘米吗?自己量一量。
生:数学书的长是21厘米,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
师:数学书的宽比15厘米多,比16厘米少,那究竟有多长呢?你们想不想知道?生:想!师:要想比较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宽,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分米的认识教案【教材研读】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厘米和毫米,了解了一些关于测量的知识方法,而且对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认识分米时,不再安排学生去测量课桌有多长,而是直接向学生介绍十厘米是1分米。
教科书第23页例2、3及相关内容。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已经对厘米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很容易建立对分米的表象,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比划一分米的长度,相互之间进行验证,并举出生活中长宽厚是一分米的物体,以此来加强学生对一分米的长度的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体验1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
难点: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导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它叫什么吗?到现在为止,我们共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2.请同学们用语言表述或用手比画出1米、1厘米和1毫米的长度。
3.请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 )一只长颈鹿高约2()一只小花猫高约40()一只兔子长约3 ()二探究新知1.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出示例2情景图,教师拿一把米尺,指出10厘米的长度。
请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画一下,感受10厘米有多长。
师:10厘米是1分米。
量物体的长度有时也用分米(dm)作单位。
板书:1分米=10厘米类似课桌的长和宽这样的长度,一般选用分米作单位。
2.感受1分米师:我们的身体上哪有大约1分米的地方?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3.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1)观察学生尺,你们能不能从中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2)分 M的认识年班姓名一、巧手补天窗。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M=()分 M4分 M5厘 M=()厘 M60 厘 M=()分 M1M-2 分 M=()分 M2分 M=()厘 M75分 M-15 分 M=()分 M70 分 M=() M3分M-8厘M=()厘 M8厘 M=()毫 M32厘 M+18厘 M=()分 M10 分 M=()厘 M57毫 M+43毫 M=()厘 M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单人床长 2( )学习桌的高约是8( )一块橡皮长 30( )轿车的长约是3()大树高约是 12( )三、慧眼识宝。
毫M厘M曲别针长 29(),一枝铅笔长课桌高 80(),长100(四、数学门诊。
1.5 枚硬币的厚度大体是10 毫 M。
水杯的高约是 1( )分 M M18(),一幢楼高30(),学校操场一圈约是200(()),)。
2. 数学书的宽大体是16 厘M。
()1 / 23.电冰箱的高大体是160 分 M。
()4.一根跳绳大体长2分 M。
()五、魔力圆圈。
1M8分M40分M4M60厘 M7 分 M8M70分 M20毫 M 2 厘 M36分 M4M13分 M1M80厘 M78分 M六、体验数学。
1.小明的身高是138 厘 M ,爸爸的身高是 180 厘 M 。
爸爸比小明高多少厘M ?2.一条绳子长 2M ,将它剪成 5 分 M 长的小段,可以剪成几段?智慧宫殿一本《成语故事》的厚度是 3 厘 M ,在一个宽 3 分 M 的书架上能放下8 本这样的《成语故事》吗?2 / 2。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分米的认识》人教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分米的认识》——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长度单位》中的第二章《分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米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运用分米作为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米的定义,掌握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分米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换算。
2. 教学重点:掌握分米的概念,能够运用分米进行长度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量角器、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个长度为10厘米的绳子,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如何将其平均分成10份。
2. 引导学生发现:将绳子每段长度测量出来,发现每段长度为1厘米。
3. 讲解分米的概念:教师出示一个长度为10分米的尺子,解释分米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4. 实践操作:学生用尺子测量身边的长度,尝试使用分米作为单位进行测量。
5.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道长度测量题目,如“一根铅笔的长度是8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多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
6.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长度测量题目,巩固对分米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分米的定义2. 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3. 分米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根跳绳的长度是3米,换算成分米是多少?答案:30分米2. 题目:一本故事书的长度是15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多少?答案:1.5分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了分米的概念和运用分米进行长度测量的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分米与厘米、米之间换算能力的培养。
同时,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长度单位的使用场景,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整体规划 一、教材分析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人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页到6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是教学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认识,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页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该内容在教材编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的问题,一次, 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活动的教学部能称其位测量的教学。基于这种考虑,教材的编排中安排了许多活动,可以说本单元的内容是以活动展开的,其目的就是为教师安 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的认识中的测量书桌。 3、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对于毫米和分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教材在编排时考虑到这一点,在许多内容的编排中,将所以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 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先坐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用工具。从这方面考虑,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长度观念估测是前提。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并力求将1毫米、1分米与生活中的事例建立联系,形成表象。比如,“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练习中还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课时:1课时年级:三年级教材版本: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并能够正确使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认识毫米和分米。
2. 毫米和分米的换算。
教学重点:1. 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 毫米和分米的换算。
教学难点:1. 毫米和分米的实际应用。
2. 毫米和分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如:厘米、米、千米,让学生回顾这些长度单位的概念。
2. 老师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我们还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吗?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 老师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2. 老师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毫米和分米的大小。
3. 老师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换算,让学生掌握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三、动手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发一套测量工具,包括直尺、卷尺等。
2. 学生用直尺和卷尺测量身边的物品,如桌子、椅子、书本等,记录下测量结果,并尝试用毫米和分米表示。
3. 学生互相交流测量结果,讨论毫米和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换算及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老师解答。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让学生用毫米和分米测量家里的物品,记录下来,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2. 让学生和家长一起讨论毫米和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物展示、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换算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毫米和分米的换算毫米和分米的换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需要掌握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分米的认识
年 班 姓名
一、巧手补天窗。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米=( )分米 4分米5厘米=( )厘米
60厘米=( )分米 1米-2分米=( )分米
2分米=( )厘米 75分米-15分米=( )分米
70分米=( )米 3分米-8厘米=( )厘米
8厘米=( )毫米 32厘米+18厘米=( )分米
10分米=( )厘米 57毫米+43毫米=( )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单人床长2( ) 学习桌的高约是8( )
一块橡皮长30( ) 轿车的长约是3( )
大树高约是12( ) 水杯的高约是1( )
三、慧眼识宝。
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曲别针长29( ),一枝铅笔长18( ),一幢楼高30( ),
课桌高80( ),长100( ),学校操场一圈约是200( )。
四、数学门诊。
1.5枚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0毫米。 ( )
2.数学书的宽大约是16厘米。 ( )
3.电冰箱的高大约是160分米。 ( )
4.一根跳绳大约长2分米。 ( )
五、魔力圆圈。
1米 8分米 40分米 4米
60厘米 7分米 8米 70分米
20毫米 2厘米 36分米 4米
13分米 1米 80厘米 78分米
六、体验数学。
1.小明的身高是138厘米,爸爸的身高是180厘米。爸爸比小明高多少厘米?
2.一条绳子长2米,将它剪成5分米长的小段,可以剪成几段?
智慧宫殿
一本《成语故事》的厚度是3厘米,在一个宽3分米的书架上能放下8本这
样的《成语故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