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认识动能和势能
- 格式:ppt
- 大小:5.15 MB
- 文档页数:35
教案:2019秋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19秋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4节“认识动能和势能”。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动能和势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模型玩具。
2. 学具:学生玩具、纸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自行车下坡时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的速度和高度与动能和势能的关系。
2. 知识讲解: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阐述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3. 例题讲解:分析自行车下坡时的动能和势能转化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计算不同高度下自行车下坡时的动能和势能。
5. 课堂讨论:让学生讨论动能和势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一、动能1. 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二、势能1. 概念: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2. 影响因素:质量、高度。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以10m/s的速度运动时的动能。
答案:动能 = 1/2 质量速度^2 = 1/2 2kg (10m/s)^2 = 100J。
2.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从高度h处自由落下,求落地时的动能。
答案:落地时的动能 = 势能 = 质量重力加速度高度 = 2kg 10m/s^2 h = 20hJ。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了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 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高度等。
5. 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动能(E_k)= 1/2 m v^2,势能(E_p)= mgh(重力势能),其中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h为物体的高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 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的运用,以及实际情境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小球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速度的变化,引发同学们对动能和势能的思考。
2. 知识点讲解:(1)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3)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高度等。
(5)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动能(E_k)= 1/2 m v^2,势能(E_p)= mgh(重力势能)。
3. 例题讲解:通过几个典型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以及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判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4. 随堂练习: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动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势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4. 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七、作业设计(1)一个质量为2kg的小球,速度为3m/s。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一、设计背景在九年级物理上册中,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个知识点,学生将能够理解物体的能量在运动和静止中的转化和守恒问题,为后续学习动能和势能的应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2.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3.能够分析物体的能量转化和守恒问题。
三、教学内容1.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和守恒。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10分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例如可以提问:“你们平时都听说过什么是动能和势能吗?”•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尝试给出动能和势能的定义。
4.2 知识讲解与演示(20分钟)4.2.1 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动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公式:动能= 1/2 × m ×v²,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进行实例演示,解析公式中的各个参数的含义和计算过程。
4.2.2 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解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引导学生了解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计算公式。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势能与物体位置、形状等因素的关系,并掌握计算势能的方法。
4.3 学生探究与小组讨论(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物体进行研究,并讨论该物体在不同位置、速度下的动能和势能变化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模拟等方式,收集数据,并绘制动能和势能随位置、速度变化的图表。
•小组展示研究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比较。
4.4 拓展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和势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电梯运动的能量转化、弹簧秤的测量原理等。
•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图书等资源,进一步探究与动能和势能相关的实际应用,并将其记录在课堂笔记中。
4.5 概念总结与扩展(10分钟)•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进行总结,并进行概念辨析。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班级:姓名: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
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什么是能1、分析课本p14图11-19中的例子,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变形的跳板、拉开的弓弦、举高的重锤、流动的水都能做功,在此根底上引出能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能〕。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2、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一样,也是焦(J)二、认识三种能1、教师例举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三种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3〕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2、教师引导学生做课本p15活动1实验,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归纳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动能跟运动的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3、教师引导学生做课本p17活动2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引导学生归纳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的高度和质量有关,物体的位置越高,质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物体的弹性势能跟物体的弹性形变有关,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三、什么是机械能1、机械能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我们将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具有动能和势能。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18活动3的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并归纳能量转化的结论:物体的动能与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摩擦等阻力时,在动能与势能的转化中,机械能会减少。
课堂练习1、课本P16想一想2、课本p19自我评价与作业1、2、43、关于能的概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势能相等的物体一定在同一高度B、悬挂着的物体因为没有做功,所以没有能C、在空中飞行的子弹,具有做功的本领,所以具有能D、一个物体具有机械能,则这个物体一定既具有动能,又具有势能4、一个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的气球,它的〔〕A、动能不变,势能不变B、动能不变,势能增加C、动能增加,势能增加D、动能增加,势能不变5、一架飞机在灾区上方水平匀速飞行,并不断向灾区空投救灾物资,则飞机在这个过程中,动能_____,势能______,机械能______ (填“变大〞或“变小〞)6、跳伞运发动在“中华第一高楼〞——上海金茂大厦进行跳伞。
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什么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3)、通过描述所观察各种能量现象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4)、通过探究动能和势能分别跟哪些因素有关,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与转换法研究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动能与势能的概念及影响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让学生形成能的初步概念。
突破方法:能量概念的建立可以通过物体做功的实验,让学生建立功和能之间的联系,得出“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的结论。
动能和势能的定义,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看出它们的实质。
动能是由于“物体运动”、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弹性势能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影响因素可设计相关实验,列举生活实例,分析实验和实例,让学生得到结论。
动能和势能间相互转化规律是本节的难点,可做课本图11-27单摆或滚摆实验,分两步来突破,第一步:能分析出滚摆(或单摆)在运动过程中何处动能最大,何处势能最大,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
第二步:分析在动能和势能转化中,机械能总量如何?进而延伸在机械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中,能总量如何?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教学准备:滚摆、单摆、钢球、斜面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复习提问:怎样才算做了功?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功的两要素。
2.导入新课(实验导入,建立能的初步概念)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11.4认识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二)过程与方法:5.经历探究并知道动能和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法与转换法。
同时掌握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6.经历应用实验结论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应用物理规律的兴趣,乐于探究自然现象背后的道理。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并知道动能与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联系生活实例认识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教学难点:知道生活中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时机械能会减少。
教学准备:斜槽,钢球,铝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与自主归纳应用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二、新课讲授1.什么是能请学生阅读教材P14页知识,师生共同归纳: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能的单位是焦(符号J)2.动能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请学生阅读教材P15页知识,思考:什么是动能?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阅读后展示: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请同学们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
教师补充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
这说明物体动能大小可能和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自行车与混凝土搅拌车以相同的速度撞到同一棵树上,现象不同,这说明物体动能大小可能和物体质量大小有关。
演示课本图11-22实验,1.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2.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