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圈点老档
- 格式:docx
- 大小:41.54 KB
- 文档页数:19
档案销毁制度1.根据《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定期对已超过保管期限的档案进行鉴定,对确无保存价值的档案进行销毁。
2.对销毁档案的鉴定,应由领导、档案部门技术人员和有关人员组成的的鉴定小组负责鉴定工作。
3.凡是应销毁的档案应先逐件登记造册,经局领导批准,报县档案机局备案后,方可销毁。
4.销毁时应派两名同志负责鉴销。
档案员岗位责任制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提高政治水平,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2、热爱档案工作,忠于职守,勇于创新,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3、刻苦钻研业务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认真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等工作。
4、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严格遵守各项制度,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不得向他人泄露有关机密。
5、优质服务,做好提供利用,积极为深化改革服务。
档案借阅制度1.因工作需要查阅档案资料者,必须严格执行借阅手续和规定,经批准后方可查阅。
2.借阅资料当面点清,用毕归还,并填好借阅和利用效果。
3.借阅者必须爱护档案资料,不得在档案上圈点、划线、污损、涂改。
4.摘抄复印有关内容,须经有关人员批准并由档案员校队、签署后方可带走。
5.借阅档案,必须登记,填写归还日期,到期定还。
未经允许不得拍照或在外随意公布、传播。
立卷归档制度1.凡经批阅、承办完毕的文件,要及时存入临时卷内,以便查阅。
2.当年的文件资料,要在次年元月底收集齐全,教学业务材料,按学年整理归档。
3.凡收集交档案室立卷的文件资料,要与收文登记簿核对。
如有丢失,及时查找,以保证资料齐全完整。
4.按照立卷、归档的原则和整理方法,认真整理成卷,编目归档。
凡移交档案部门的案卷,要办好移交手续,如期上交。
5.凡档案资料,要做到科学管理。
存放有序,查找方便,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
安全保密制度1.非档案人员不经允许不得随意进入档案室,更不准随意翻阅、抄录有关文件资料。
2.查阅文件资料者必须遵守借阅手续及规定,由档案员提供资料。
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制度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本局档案管理工作,全面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国家档案局《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档案人员岗位职责第二条档案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守纪律,具备专业知识。
第三条严格执行档案工作各项制度,加强档案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利用工作。
第四条对本局各部门的档案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第五条维护本局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对违反《档案法》和违反制度的行为予以制止,直至拒绝提供利用,并提出处理意见,报本机关领导批准后执行。
第六条机关档案人员调动工作时,必须在办完档案移交手续后才能离开岗位。
第二章档案归档制度第七条凡是本局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备考价值的文书、图表、声像、电子信息等各种门类的有价值的材料及外出参观学习、考察和参加各种会议带回的文件材料,均属归档范围。
第八条归档立卷的文件资料及每份材料的页数均应齐全、完整。
第九条归档的文件必须做到问题单一、类型鲜明、年代不混、保管期准确。
第十条会计档案归档必须编制移交目录,交接双方按移交目录清点后签字。
第三章档案保管制度第十一条档案库房实行专人负责管理,库房钥匙应妥善保管。
第十二条要定时做好库房内温湿度记录,库房温度保持14—240c之间,湿度保持在50—65%之间。
第十三条库房内有防盗、防光、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等设施,档案库房内不得堆放杂物。
第十四条综合档案室应建立全宗卷,积累和存储本局案卷的立卷说明,分类方案,鉴定报告,交接凭证,销毁清册,检查记录,全宗介绍等材料。
第十五条定期组织人员对档案保管状况进行全面检查。
对破损褪变的档案要进行修裱、复制和其它技术处理。
第四章档案保密制度第十六条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有关保密制度,查阅、借阅遵守单位的保密制度,确保档案的安全,严防丢失或泄密。
第十七条查阅档案,原则上在阅档室。
如有特殊情况确需借阅的,须经分管领导批准同意,并办理借阅手续,按期收回。
社区档案管理制度社区档案管理制度(11篇)在现在社会,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接触到制度,制度是一种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
什么样的制度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区档案管理制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区档案管理制度1一、社区各种门类的档案,由社区村委会指定专人统一管理,做到分类清楚,存放有序,查询方便。
二、资料一般按年度分类归档,各个档案卷中均附有案卷目录。
三、原始记录材料坚持做到随时发生、随时记录、随时整理归档,因特殊原因一时漏记的要及时补记。
四、根据气候变化,做好档案资料的防火、防潮和防虫蚀等,确保档案资料的完好无损。
五、档案管理人员变动时,必须办理交接手续,严格核实交接的档案。
社区档案管理制度2一、档案工作在街办档案室直接领导下,由分管的领导具体落实,由兼职档案人员进行管理。
二、实行文书处理部门立卷归档制度。
各科室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均由承办科室按文件材料形成规律,系统整理好后向档案室移交。
三、档案室负责统一收集、整理、保管街办各门类和载体的全部档案。
四、编辑必要的档案参考资料、编制各种检索工具,积极开发利用档案信息来源,办理档案借阅,为各部门及来访群众做好服务工作。
五、各科室应将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工作纳入经办人员职责范围及档案网络人员岗位责任制。
六、与档案工作有关的重要工作会议,如基建工程竣工验收会,以及重要仪器设备的开箱验收,有关部门均应通知档案部门参加。
对于各部门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的,档案部门不予验收、盖章,领导不签字,财务不报销。
七、对外出学习,开会人员获得的各类文件材料,回社区后应将属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交档案室。
八、档案室遵照上级档案部门的决定,对我社区档案工作实行统筹安排,组织协调,制定街办“档案工作管理办法”,档案保管期限表,档案工作人员职责及档案的归档、保管、保密、借阅管理、鉴定销毁、奖惩等制度,提高档案科学管理水平。
小学档案室的管理制度(20篇)小学档案室的管理制度(精选20篇)小学档案室的管理制度篇11、档案室是学校党政文书资料、从事档案保存使用的场所,列为学校安全管理要害部位,工作人员应特别做好安全工作。
2、档案室是机密部位,非工作人员未经批准,不得随便进入室内。
3、各类资料进入档案室,必须严格登记制度、借还制度,机密资料、人事档案严防丢失、严防泄密事件的发生。
4、档案室应通风、透气、干燥,做好防湿、防虫蛆的工作。
5、室内消防器材、报警设备常年完好,性能良好有效。
6、严禁将任何火种带入室内,任何人不准在档案室内吸烟。
7、门窗坚固防盗,工作人员随手关窗锁门,假期、节日要特别加强看护,确保安全。
小学档案室的管理制度篇2一、努力学习档案管理业务,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度、规定和规范。
二、负责各类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工作。
三、负责档案的保管、借阅、回收工作。
四、负责对各科室档案资料管理的检查指导。
五、严格遵守档案管理和保密制度,不得造成档案的毁损、丢失、泄密,不得擅自提供、复制档案,确保档案的安全。
六、完成其它工作任务。
小学档案室的管理制度篇3(一)建立健全校各类档案,目的主要在于为学校领导、上级有关部门领导全面分析、总结、部署及调度学校工作作出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二)档案人员应按档案资料收集范围及时收集各种档案资料,并将筛选后的资料分类、编制目录,进袋入档。
(三)凡档案资料收集范围目录中未编入,但确有使用、保存价值的其他资料,学校可根据需要自行决定是否保存。
(四)教职工考核、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获得奖惩等材料要及时收入个人档案。
(五)校内印发的文件是档案补充的重点,平时校长室、教务处、德育处、总务处、团队等部门应将有关材料分类保存,每学期结束时,集中交档案人员立卷归档。
(六)校内人员借阅业务性档案、学生学籍档案须经有关领导同意后方可查阅,并要办理登记手续,在规定期限内完好无损地归还。
(七)档案资料室门窗要加固,要备有消防器材,保持整洁干燥,自然通风,严禁吸烟和放置易燃、易爆、易引鼠入室的物品。
清代私家书目中流通信息探微王治洋【摘要】清代私家书目作为账册、档案而存在,书目下小注中的私人信息在书籍流通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至晚于嘉庆朝,私家书目本身已具备了礼物的属性,成为书籍流通中的一环.考查私家书目中的流通信息及书目本身的流通情况,能够进一步深入清代学者的借赠、传钞等文化交往活动中,为进行“知识共同体”、文人交游、诗文酬唱等方面研究提供丰富的背景和清晰的线索.如此可将私家书目纳入有清一代的思想史、文化史的考查范围,进一步为清代学术、文学、书籍史等研究领域开拓新的视野.【期刊名称】《天中学刊》【年(卷),期】2016(031)004【总页数】4页(P87-90)【关键词】清代私家书目;书籍流通;佳趣堂书目;思想史;文化史【作者】王治洋【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有宋以降,随着印刷业的兴起,私人藏书规模逐渐扩大,私家书目也得以蓬勃发展。
据最新统计,清代私家书目现存近千种①,为学界进行文献查索、版本源流考订诸方面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关于清代私家书目的地域性研究②、文化视野考查③及其与学术发展的关系④,学界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作为清代文人收录书籍的账册、档案,书目下小注中的私人信息在书籍流通方面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所论“流通”多指私人性质的借阅、传钞与赠送,书目中的这些信息显示了清代学者的交游活动,藉此线索,可考查他们组成的团体与网络以及他们身处其中的位置和产生的影响。
借书赠书,以今观之俱是日常事,不足为怪。
然而至少在清初,藏书家之间的书籍流通仍然很少。
曹溶(1613—1685年)曾抱怨藏书家的悭吝:“……故入常人之手,犹有传观之望,一归藏书家,无不绨锦为衣,旃檀作室,扃钥以为常。
有问焉,则答无有,举世曾不得寓目。
虽使人致疑于散佚,不足怪矣。
”可见当时借阅书籍之不易。
他接着说:“然其间有不当专罪吝惜者。
时贤解借书,不解还书,改一瓻为一痴……特我不借人,人亦决不借我。
满语动词sindambi初探吴双【摘要】满语sindambi是较有代表性的多义词,使用率高,词义丰富,搭配灵活.从各时期满文文献看,在后金时期,sindambi是一个词义丰富、用法灵活的常用动词.sindambi以基本义“放开”和“放置”为中心,语义不断引申、扩展和细化,产生了许多引申义,一些引申义继而又发展出各自的引申义,致使词义逐步由具体走向抽象.【期刊名称】《满语研究》【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11页(P17-27)【关键词】满语;sindambi;词义【作者】吴双【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221满语词汇中“单义词为数不多,大量的词都具有两个以上的意义”。
与汉语相比,满语词汇较少,致使“一词多义现象较汉语更为常见”[1]。
在不同词类的常用词中,动词的词义和用法最为复杂,历来是语言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从满文文献中常用动词的出现频率来看,sindambi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多义词,其使用率高,词义丰富,搭配灵活,值得我们深入细致研究。
词汇的语义带有历时变化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语义由基本意义逐渐向外扩展延伸。
“多义词的派生意义和它所从出的意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两者所表示的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则是建立这种联系的桥梁”,派生意义沿着这一桥梁,由本义一步步扩散开去。
[2]sindambi的词义不断扩大,派生了诸多带有一定关联的其他意义。
清代满语辞书中sindambi的义项可达10个,近年来出版的满语词典对其解释更为细致,义项多达16个。
这些辞书对sindambi释义不尽统一,义项划分也有所差异。
请看下表:从以上辞书释义来看,sindambi的语义很丰富,但笔者在查阅满语语料时却发现了新的义项,如,“镶嵌”“容纳”“容许”“纳(妾)”等。
《满汉大辞典》中收录有uyu sindaha šurdeku umiyesun“镶嵌松石鞓带”、uyu šuru sindaha jebele“镶嵌松石珊瑚撒袋”,但没有明确把“镶嵌”作为义项列出。
教师档案管理制度篇一:教师档案管理制度范文(一)、要明确一位副校长分管档案工作,应建立综合档案室合和建综合室档案专柜。
配备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热爱档案工作的专(兼)职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
(二)、要将档案工作和档案上等级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分管领导和档案员工作职责;纳入教职工范围和考核奖惩制度。
(三)、档案人员的主要任务:1、负责单位文书、教学、教育、会计、后勤材料的收集、整理、保存、统计、利用和鉴定销毁工作。
文书档案:是指学校党、政、工、团(队)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教学档案:是指学校及教师个人在全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教育档案: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会计档案:是指学校的财务工作中形成的帐、表、凭证等材料。
后勤档案:是指学校的基础建设、生产、科研等方面形成的材料。
2、凡学校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均由各部门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归档。
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处理。
3、学校综合档案的归档时间:文书、会计档案材料每年四月份进行立卷归档;教学、教育档案材料每学年结束后立卷归档。
后勤档案和设备、仪器档案材料均在工作结束后和设备、仪器安装试用后立卷归档。
4、学校档案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个保管期限。
5、卷内文件应齐全完整。
收文应有正文、附件、办理结果;发文应有定稿、印本、附件;来往文书应有请示、批复;处分材料应有综合、旁证、个人交待和处理结果。
6、卷内文件排列要正文在前,附件在后;印本在前、底稿在后;批复在前,请求在后。
各类案卷均要填写卷内目录。
卷内文件要编写张次号。
归档的文件材料字迹清楚,纸质优良、签署完备。
不准用铅笔、圆珠笔和复写纸书写,并拆除卷内金属物。
7、案卷装订要整齐美观。
标题一般应有作者、问题、名称,能反映卷内文件内容,政治上无误,文词上简明确切。
封面要用毛笔正楷字填写,字迹要工整清洁。
8、文件材料归档后,档案人员应本着便于保管、方便利用的原则对案卷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编目、登记和统记,做到排列有序,并按年代和保管期限编号。
北京市关于档案的管理规定第一篇:北京市关于档案的管理规定北京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时间:2008-11-19 来源:北京.CN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维护人事档案管理的严肃性,完善人才流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人发[1996]118号)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须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根据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原则审批,并接受同级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三条本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为市、区、县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以下简称人才服务机构)。
其他任何单位未经授权均不得擅自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严禁个人保管他人档案或本人档案。
第四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具体是指:(一)辞职或被辞退的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事档案;(二)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事档案;(三)直接分配到非国有企业工作及待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四)自费店铺及其它因私出国人员的人事档案;(五)外商投资企业、乡镇企业、区街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事档案;(六)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中方雇员的人事档案;(七)受国有企事业单位委托管理的人事档案;(八)其它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
第五条跨地区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一)北京地区用人单位聘用外省市人员的人事档案,原则上由其户籍所在地的人才服务机构管理,特殊情况也可由我市的人才服务机构管理。
北京地区用人单位结束聘用关系时,其人事档案不能在北京地区范围内调转,由人才服务机构将其人事档案转往户籍所在地的人才服务机构。
(二)由北京地区流动到外省市人员的人事档案1.凡持外省市县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出具的调函,我市人才服务机构可为其办理转档手续和人事关系转移手续。
阎崇年 《无圈点老档》及其乾隆抄本的名称,原来明确,间或不清;近百年来,却颇混乱。兹据史料,爬梳分析,阐述原委,做出诠释。不妥之处,企盼讨论。
一 《无圈点老档》是以无圈点老满文为主、兼以加圈点新满文并间杂蒙古文和个别汉文书写的、记载满洲兴起和清朝开国的史事册档,是现存最为原始、系统、详尽、珍贵的清太祖、太宗时期编年体的史料长编。《无圈点老档》为世间孤本,现存40册,庋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早在清乾隆朝,该档之纸,年久糟旧,屡次查阅,翻页摸擦,每有破损,以至残缺。经过奏准,以老满文照写2份,将其抄本恭藏阁府, 这就是《无圈点字档》(底本)和《无圈点字档》(内阁本)。又以新满文音写2份,贮之大库,以备查阅, 这就是《加圈点字档》(底本)和《加圈点字档》(内阁本)。另办理阿哥书房《加圈点字档》(上书房本) 1部。再办理贮藏于盛京崇谟阁《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和《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各1部。上述《无圈点老档》原本及乾隆朝办理7部抄本的名称,档案记载,书签所题,明昭彰然,应无争议。 《无圈点老档》,学者又称为《满文老档》、《满文原档》、《满文旧档》、《老满文原档》和《旧满洲档》等。多年以来,此档名称比较歧异,莫衷一是。我们已查到乾隆朝办理《无圈点老档》抄本较为全面、完整的档案。据乾隆朝办理《无圈点老档》抄本时所形成80件相关的系统档案统计,其中有40件档案先后共41次出现《无圈点老档》的记载。且除《无圈点老档》及其略称《老档》之外,别无它称。盖以此名,划一称谓。所以,我们沿袭乾隆朝《无圈点老档》办理抄本时对此档之称谓,称其为《无圈点老档》。 至于乾隆朝办理《无圈点老档》的7种抄本, 除《加圈点字档》(上书房本)因现下落不明而未见其原书外,其余的6 种抄本即:《无圈点字档》(底本)和《加圈点字档》(底本)、《无圈点字档》(内阁本)和《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加圈点字档》(内阁本)和《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在其每函封套与每册书签上,都有满文书名。 在《无圈点字档》(底本)和《无圈点字档》(内阁本)、《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的每函封套和每册封面上,都楷写着满文书名,现以拉丁字转写并汉文对译如下: Tongki fuka akuu ergen i dangse. 点 圈 无 字 的 档子
其汉意译文是:“无圈点字档。” 在《加圈点字档》底本和内阁本、崇谟阁本的每函封套和每册封面上,都楷写着满文书名,现以拉丁字转写并汉文对译如下: tongki fuka sindaha hergen i dangse. 点 圈 加 字 的 档子。
其汉意译文是:“加圈点字档。” 由上,近百年的争论,似可一锤定音。
二 本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该档之称谓殊异,缕述历史,略做考察。 《满文老档》之称谓,始于内藤虎次郎。本世纪初,清朝日薄西山,列强觊觎中国,阁藏珍秘,始泄外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大阪《朝日新闻》评论部记者内藤虎次郎到盛京,在崇谟阁见到1了《无圈点老档》乾隆朝办理之盛京崇谟阁抄本。民国元年(1912年),内藤虎次郎同羽田亨到盛京崇
谟阁,将《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全部进行翻拍。其时,内藤虎次郎所翻拍册档的满文书名是:“ Tongki fuka sindaha hergen i dangse。”照片洗印后,装订成相册,在册脊上书写白色的满、 汉两种文字: “满文老档/Tongki fuka sindaha hergen idangse。”神田信夫教授在《从〈满文老档〉到〈旧满洲档〉》的论文中指出:“《满文老档》的名称,实从内藤为始。”2内藤虎次郎以《满文老档》做书名,向世人介绍,因独着先鞭,又简明通俗,后被接受,广泛流行。 当时,学界对《无圈点老档》及其乾隆朝办理之抄本一无所知。后来,随着时光推移,所见版本日多,此一书名受到挑战。《满文老档》原指《加圈点字档》中的盛京崇谟阁抄本,即《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又称新满文小黄绫本。而于其他几种抄本,《满文老档》一名实在难以涵盖。经学者多年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知《无圈点老档》在乾隆朝共有7种不同的抄本。所以,《满文老档》这一称谓, 是指《无圈点老档》及其7种抄本中的哪一种或哪几种版本呢?实在难以回答。 这就显露出《满文老档》称谓的局限性。特别是有的学者在同一书文里,使用《满文老档》一称,忽而指此,忽而指彼,或滥用,或乱用。这是内藤虎次郎所始料不及的。究其滥用或乱用之症结,在于《满文老档》的初始定名含有不科学的基因。 《无圈点老档》及其乾隆朝办理之抄本,拂去封尘,重见天日,使《满文老档》之称谓首遇诘难。《无圈点老档》为近人所见,始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是年二月,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整理内阁大库档案,见到《无圈点老档》3。中国其时先后有 5篇文章对之加以介绍:
(一)1934年4月, 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出版的《文献丛编》第十辑,在其卷首刊出《无圈点老档》照片两幅4,并载文公诸于众,文曰:“《满文老档》,旧藏内阁大库,为清未入关时旧档。民国二十年三月,本馆整理内阁东库档案,发见是档三十二册,原按千字文编号,与今所存者次序不连,似非全数。原档多用明代旧公文纸或高丽笺书写,字为无圈点之满文、且时参以蒙字。„„原档长短厚薄不一,长者61cm,短者41cm,厚者五百余页,薄者仅九页。中有一册,附注汉文。”此文所指,显然是《无圈点老档》。撰者虽已看到《无圈点老档》,但仍沿称《满文老档》,致使《无圈点老档》与《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之称谓相混淆。 (二)1934年5月, 谢国桢先生《清开国史料考·卷首》亦刊出《无圈点老档》照片两幅5,并于卷末《清开国史料考补》介绍《无圈点老档》于众。文曰:“天命、天聪朝满文档册,北平故宫博物院藏稿本,不知撰人名氏。民国二十年春,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整理实录大库旧档,发现档册颇多。其《满文旧档》黄绫本,与辽宁崇谟阁藏老档相同。内有黄纸本三十一厚册,为天命、天聪朝满文旧档。”6同年末,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5卷第6号上,又撰文介绍这一珍贵满文历史文献。他在这里未用《满文老档》,而用《满文旧档》。诚然,《满文老档》中的“老”和《满文旧档》中的“旧”,其满文体同为“fe”,是同一含义。然而,在汉文中略有区别。谢文的《满文旧档》,既指原本,又指抄本;在抄本中,指《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又指《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还指《无圈点字档》(内阁本),亦指《加圈点字档》(内阁本)。鉴于时代的局限,这是一个不够准确的概念。它使《无圈点老档》与其抄本《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之称谓相混淆。 (三)1935年1月, 方甦生在《内阁旧档辑刊·叙录》中介绍《无圈点老档》说:“《满文老档》为盛京旧档之巨擘,其记事年代,起天命以迄崇德元年。今存文献馆者凡三十七册,盖自乾隆以来,即仅有此数。原本以明代旧公文纸或高丽笺书写,中多残阙。册形之广、狭、修、短,页数之多寡,极不一致。其文字于厄儿得溺草创,达海增补及加圈点者,三体兼而有之。”7方氏于此仍沿用《满文老档》之书名,又致使《无圈点老档》与《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之称谓相混淆。 (四)1936年10月,张玉全在《述〈满文老档〉》一文中说:“内阁大库发见《满文老档》三十七本,又重抄无圈点本,及加圈点本各一百八十册。玉全参与整理之役,现在摘由编目行将蒇事,仅就工作时研究所得,略加陈述,„„”8参与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无圈点老档》整理工作的张玉全先生,亦沿用了《满文老档》之书名,再使《无圈点老档》及其乾隆朝抄本《无圈点字档》(内阁本)与《加圈点字档》(内阁本)、《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诸称谓相混淆。 (五)1936年10月,李德启在《〈满文老档〉之文字及史料》一文中论曰:“清内阁大库所藏《满文老档》,自经故宫博物文献馆发见后,颇引起世人之注意。盖自清太祖以兵甲十三副,崛起长白,征灭乌拉、叶赫诸部,进而略明。太宗继之,屡挫明师,声势益隆,卒为清代二百余年之帝业,创奠根基;其间所有军事政治之记载,并爱新觉罗氏族中之事迹及与朝鲜、蒙古、毛文龙等往来之文书,虽三朝实录、本纪及私家著述颇可稽考。然《满文老档》为实录、本纪所自出;官修记载,讳饰既多,删削自亦不免。故欲知清初秘史,当以老档较为实质。”9参与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无圈点老档》整理工作并通满文的李德启先生,亦沿用了《满文老档》之书名,复使《无圈点老档》与其乾隆抄本《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之称谓相混淆。 综上五例,可以看出,内藤虎次郎首用的《满文老档》这一书名,初系专指盛京崇谟阁藏《加圈点字档》(崇谟阁本)。后来《加圈点字档》(内阁本),亦称为《满文老档》。再后,《无圈点字档》(内阁本)复称为《满文老档》。由是,《满文老档》之概念,便逐渐外延。到本世纪60年代,《老满文原档》和《旧满洲档》称谓的出现,使《满文老档》之概念,又随之延拓。
三 本世纪前半叶,已出现《满文老档》、《满文旧档》之称谓;本世纪后半叶,又出现《老满文原档》和《旧满洲档》之称谓。 《老满文原档》之称,始于广禄、李学智先生。1962年9月, 台湾大学满语教授广禄先生及其学生李学智先生,在台中雾峰北沟故宫博物院的仓库里看到《无圈点老档》。当时李学智先生于匆忙间仅看到三五册即北返,同年12月,又到台中,会同有关人士,将其拍摄缩微胶卷,于翌年元月完成,后洗印成放大照片10。他们将其定名为《老满文原档》。其命名解释是:“我们将这一批四十册老满文史料命名为《老满文原档》的意思是说:‘这一批老满文史料大部分是清太祖、太宗两朝的原始记录档案’。至于这一命名是否正确,实在很难说。”11 李学智先生将《无圈点老档》命名为《老满文原档》,其贡献在于:一是打破《满文老档》称谓流传半个世纪的传统,而给《无圈点老档》以新的命名;二是澄清了《满文老档》概念外延之含糊;三是用“老满文”来限定其名称的内涵,突出了该档的文字特点;四是在时间上显现它是清太祖、太宗两朝的册档。 但是,《老满文原档》之命名,受到主方的自诘和客方的叩问: 其一,主方的自诘。广禄教授和李学智先生在其长篇学术论文《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与〈满文老档〉之比较研究》中说:“现存的清太祖的档册,虽仅有二十本;可是这二十本档册中,据我们的初步检证,事实上并不完全是原档,其中包括大部分书写的真正老满文原档,以及一本可称满文最早木刻印刷的敕书档。其他有一小部分是曾经后人重抄过的满文老档。而所谓原档,大致皆是利用明代辽东各衙门的旧公文纸所写或印成的。至于曾经后日重抄的老档,类皆用所谓高丽笺纸所书写。太祖朝的二十本档册,用明代旧公文纸所写及印刷的原档占十一册。用高丽笺纸所写的老档有九册。但是这两种档册的记事,常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