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分析简介及实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88.00 KB
- 文档页数:9
公差分析一、误差与公差二、尺寸链三、形位公差及公差原则一、误差与公差(一)误差与公差的基本概念1. 误差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相对于理想几何参数之差。
(1)零件的几何参数误差分为尺寸误差、形状误差、位置误差及表面粗糙度。
尺寸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尺寸相对于理想尺寸之差,如直径误差、孔径误差、长度误差。
形状误差(宏观几何形状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表面形状相对于理想形状的差值,如孔、轴横截面的理想形状是正圆形,加工后实际形状为椭圆形等。
相对位置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表面、轴线或对称面之间的实际相互位置相对于理想位置的差值,如两个面之间的垂直度,阶梯轴的同轴度等。
表面粗糙度(微观几何形状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表面上留下的较小间距和微笑谷峰所形成的不平度。
2. 公差公差——指零件在设计时规定尺寸变动范围,在加工时只要控制零件的误差在公差范围内,就能保证零件的互换性。
因此,建立各种几何公差标准是实现对零件误差的控制和保证互换性的基础。
(二)误差与公差的关系图1由图1可知,零件误差是公差的子集,误差是相对于单个零件而言的;公差是设计人员规定的零件误差的变动范围。
(三)公差术语及示例图2以图2为例:基本尺寸——零件设计中,根据性能和工艺要求,通过必要的计算和实验确定的尺寸,又称名义尺寸,图中销轴的直径基本尺寸为Φ20,长度基本尺寸为40。
实际尺寸——实际测量的尺寸。
极限尺寸——允许零件实际尺寸变化的两个极限值。
两个极限值中大的是最大极限尺寸,小的是最小极限尺寸。
尺寸偏差——某一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减去基本尺寸所得到的代数差。
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基本尺寸,用代号(ES)(孔)和es(轴)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基本尺寸,用代号(ES)(孔)和es(轴)尺寸公差——允许尺寸的变动量尺寸公差=最大极限尺寸-最小极限尺寸公差带零线——在极限与配合图解中,标准基本尺寸是一条直线,以其为基准确定偏差和公差。
公差分析一、误差与公差二、尺寸链三、形位公差与公差原那么一、误差与公差〔一〕误差与公差的根本概念1. 误差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相对于理想几何参数之差。
〔1〕零件的几何参数误差分为尺寸误差、形状误差、位置误差与外表粗糙度。
尺寸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尺寸相对于理想尺寸之差,如直径误差、孔径误差、长度误差。
形状误差〔宏观几何形状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外表形状相对于理想形状的差值,如孔、轴横截面的理想形状是正圆形,加工后实际形状为椭圆形等。
相对位置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外表、轴线或对称面之间的实际相互位置相对于理想位置的差值,如两个面之间的垂直度,阶梯轴的同轴度等。
外表粗糙度〔微观几何形状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外表上留下的较小间距和微笑谷峰所形成的不平度。
2. 公差公差——指零件在设计时规定尺寸变动围,在加工时只要控制零件的误差在公差围,就能保证零件的互换性。
因此,建立各种几何公差标准是实现对零件误差的控制和保证互换性的根底。
〔二〕误差与公差的关系零件误差公差零件误差图1由图1可知,零件误差是公差的子集,误差是相对于单个零件而言的;公差是设计人员规定的零件误差的变动围。
〔三〕公差术语与示例图2以图2为例:根本尺寸——零件设计中,根据性能和工艺要求,通过必要的计算和实验确定的尺寸,又称名义尺寸,图中销轴的直径根本尺寸为Φ20,长度根本尺寸为40。
实际尺寸——实际测量的尺寸。
极限尺寸——允许零件实际尺寸变化的两个极限值。
两个极限值的是最大极限尺寸,小的是最小极限尺寸。
尺寸偏差——某一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减去根本尺寸所得到的代数差。
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根本尺寸,用代号〔ES〕〔孔〕和es〔轴〕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根本尺寸,用代号〔ES〕〔孔〕和es〔轴〕尺寸公差——允许尺寸的变动量尺寸公差=最大极限尺寸-最小极限尺寸公差带零线——在极限与配合图解中,标准根本尺寸是一条直线,以其为基准确定偏差和公差。
公差分析常用方法
公差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产品或系统各种要素之间相互连锁关系的方法。
它可用于确定导致产品或系统性能差异的主要因素,并寻找改进的机会。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公差分析方法:
1. 传递函数法:传递函数法是一种将产品或系统的总体公差在各个部件或要素上分配的方法。
通过将总体公差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各个部件,以满足产品或系统性能的需求。
2. 采用最小二乘法(Least Square Method):最小二乘法是一种通过最小化观测值和理论值之间的差异平方和,来确定最接近真实值的方法。
在公差分析中,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来评估产品或系统的总体公差和各个部件之间的关系。
3. 驱动因子公差分析(Driver Factor Analysis):驱动因子公差分析是一种通过识别产品或系统的主要性能驱动因子,来优化公差分配的方法。
通过将更多的公差分配给主要驱动因子,可以显著改善产品或系统的性能。
4. 公差优化:公差优化是一种通过最小化总体公差,以满足产品或系统性能要求的方法。
通过分析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确定最佳的公差分配方案。
5. 敏感度分析:敏感度分析是一种评估产品或系统对公差变化的敏感程度的方法。
通过分析不同参数的变化对产品或系统性能的影响,可以确定哪些部件或要
素对总体公差的变化最为敏感。
以上是常用的公差分析方法,具体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产品或系统的特点和分析目的。
公差分析一、误差与公差二、尺寸链三、形位公差及公差原则一、误差与公差(一)误差与公差的基本概念1. 误差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相对于理想几何参数之差。
(1)零件的几何参数误差分为尺寸误差、形状误差、位置误差及表面粗糙度。
尺寸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尺寸相对于理想尺寸之差,如直径误差、孔径误差、长度误差。
形状误差(宏观几何形状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表面形状相对于理想形状的差值,如孔、轴横截面的理想形状是正圆形,加工后实际形状为椭圆形等。
相对位置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表面、轴线或对称面之间的实际相互位置相对于理想位置的差值,如两个面之间的垂直度,阶梯轴的同轴度等。
表面粗糙度(微观几何形状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表面上留下的较小间距和微笑谷峰所形成的不平度。
2. 公差公差——指零件在设计时规定尺寸变动范围,在加工时只要控制零件的误差在公差范围内,就能保证零件的互换性。
因此,建立各种几何公差标准是实现对零件误差的控制和保证互换性的基础。
(二)误差与公差的关系由图1(三)公差术语及示例图2以图2为例:基本尺寸——零件设计中,根据性能和工艺要求,通过必要的计算和实验确定的尺寸,又称名义尺寸,图中销轴的直径基本尺寸为Φ20,长度基本尺寸为40。
实际尺寸——实际测量的尺寸。
极限尺寸——允许零件实际尺寸变化的两个极限值。
两个极限值中大的是最大极限尺寸,小的是最小极限尺寸。
尺寸偏差——某一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减去基本尺寸所得到的代数差。
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基本尺寸,用代号(ES)(孔)和es(轴)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基本尺寸,用代号(ES)(孔)和es(轴)尺寸公差——允许尺寸的变动量尺寸公差=最大极限尺寸-最小极限尺寸公差带零线——在极限与配合图解中,标准基本尺寸是一条直线,以其为基准确定偏差和公差。
通常,零件沿水平方向绘制,正偏差位于其上,负偏差位于其下,如下图。
图3公差带图解公差带——在公差带图解中,由代表上极限偏差和下极限偏差的两条直线所限定的一个区域。
公差分析基本知识公差分析一、误差与公差二、尺寸链三、形位公差及公差原则一、误差与公差(一)误差与公差的基本概念1. 误差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相对于理想几何参数之差。
(1)零件的几何参数误差分为尺寸误差、形状误差、位置误差及表面粗糙度。
尺寸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尺寸相对于理想尺寸之差,如直径误差、孔径误差、长度误差。
形状误差(宏观几何形状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表面形状相对于理想形状的差值,如孔、轴横截面的理想形状是正圆形,加工后实际形状为椭圆形等。
相对位置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表面、轴线或对称面之间的实际相互位置相对于理想位置的差值,如两个面之间的垂直度,阶梯轴的同轴度等。
表面粗糙度(微观几何形状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表面上留下的较小间距和微笑谷峰所形成的不平度。
2. 公差公差——指零件在设计时规定尺寸变动围,在加工时只要控制零件的误差在公差围,就能保证零件的互换性。
因此,建立各种几何公差标准是实现对零件误差的控制和保证互换性的基础。
(二)误差与公差的关系由图1可知,零件误差是公差的子集,误差是相对于单个零件而言的;公差是设计人员规定的零件误差的变动围。
(三)公差术语及示例图2以图2为例:基本尺寸——零件设计中,根据性能和工艺要求,通过必要的计算和实验确定的尺寸,又称名义尺寸,图中销轴的直径基本尺寸为Φ20,长度基本尺寸为40。
实际尺寸——实际测量的尺寸。
极限尺寸——允许零件实际尺寸变化的两个极限值。
两个极限值的是最大极限尺寸,小的是最小极限尺寸。
公差零件误差零件误差图1尺寸偏差——某一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减去基本尺寸所得到的代数差。
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基本尺寸,用代号(ES)(孔)和es(轴)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基本尺寸,用代号(ES)(孔)和es(轴)尺寸公差——允许尺寸的变动量尺寸公差=最大极限尺寸-最小极限尺寸公差带零线——在极限与配合图解中,标准基本尺寸是一条直线,以其为基准确定偏差和公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