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一节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2
高二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一、焓变反应热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 (2)单位:kJ/mol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吸热) △H 为“-”或△H <0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放热)△H 为“+”或△H >0☆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25 ℃,101 kPa时可以不注明)。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只能表示物质的量,不能表示分子个数。
⑤各物质化学计量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四、中和热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高二化学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一节一、强弱电解质1、电解质:在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叫做电解质。
2、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强酸强碱按照程度盐弱酸弱电解质弱碱水3、思考:1)、Cu、食盐水是电解质吗?为什么?2)、电解质一定能导电吗?3)、电解质溶液中各微粒的存在形式?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分子弱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分子4)、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一定强于弱电解质吗?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5)有下列物质:①CH3COONa ②Ba(OH)2 ③CaCO3 ④SO2 ⑤Cl2⑥H2O ⑦C2H5OH ⑧NH4Cl ⑨C6H5OH其中(填序号)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弱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影响电离平衡的外界因素①温度,促进电离。
②浓度,加水稀释电离。
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的内容:写出电离方程式,并判断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练习题:1、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A、CO2B、盐酸C、BaSO4D、NaOH溶液2.下列物质中,能够导电而且是电解质的是()A.熔融的氢氧化钠B.稀盐酸C.硝酸钾晶体 D. 融化的铁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B、固体氯化钠不导电,所以氯化钠不是电解质;C、氯化氢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D、氯气(Cl2)溶于水能导电,所以氯气是电解质,3、电解质溶于水后电离出的阴、阳离子是能够导电的,而且溶液的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离子所带的电荷的浓度有关,下列溶液的导电能力最强的是( ) A、0.2 mol/L NaCl溶液B、0.15 mol/L MgCl2溶液C、0.2 mol/L BaCl2溶液D、0.25 mol/L HCl溶液4、在做溶液导电性的实验装置中盛一定量的CuSO4溶液,此时通电,灯泡发光,再不断的加入某种物质,会发现灯泡逐渐变暗,直至熄灭,持续加入该物质灯泡会再次逐渐变亮,据此分析加入的物质是( ) A、Zn粒B、BaCl2溶液C、KOH溶液D、Ba(OH)2溶液5.常温下,关于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相等B.溶液中微粒的种类一样多C.导电能力盐酸大于醋酸,中和等量的氢氧化钠时消耗的物质的量一样多D.分别加入完全相同的足量镁条,与盐酸反应的起始速率快,与醋酸反应最终产生的氢气多高二化学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二节一、水的电离平衡1、定义,纯水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乘积为K W = c(H+) . c(OH-)25℃时,K W = c(H+) . c(OH-) =实验测定,该温度下,稀溶液中都有这样的关系,即K W = c(H+) . c(OH-) =2、如果温度高于25℃时,水的电离程度,K W值。
第一节水溶液练习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任何条件下,纯水的pH=7B.在任何条件下,纯水都呈中性C.在95℃时,纯水的pH<7D在95℃时,纯水中的H+物质的量浓度c(H+)<10- 7 mol.L-12、25℃时Kw=10-14 mol2/L2 , 100℃时Kw=10-12 mil2/L2,,这说明()A.100℃时水的电离常数较大B.前者[H+]较后者大C.水的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D.Kw和K无直接关系3、纯水在25℃和80℃时的氢离子浓度,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是()A、前者大B、相等C、前者小D、不能肯定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HCl溶液中无OH-B. NaOH溶液中无 H+C. NaCl溶液中既无OH-也无H+D. 常温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由H+和OH-,且Kw=[H+][OH-]=10-14mol-2•L-2【有关pH的简单计算】例1、分别求0.05mol/LH2SO4溶液和0.05mol/L Ba(OH)2溶液的PH值。
例2、求PH=2的H2SO4溶液中H2SO4的浓度;求PH=10的NaOH溶液中NaOH的浓度。
[巩固练习]1、pH=2的强酸溶液,加水稀释,若溶液体积扩大10倍,则C(H+)或C(OH-)的变化()A、C(H+)和C(OH-)都减少B、C(H+)增大C、C(OH-)增大D、C(H+)减小2、向纯水中加入少量的KHSO4固体(温度不变),则溶液的()A、pH值升高B、C(H+)和C(OH-)的乘积增大C、酸性增强D、OH-离子浓度减小3、100℃时,Kw=1×10-12mol-2•L-2,对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pH=6显弱酸性B、C(H+)=10-6mol/L,溶液为中性C、Kw是常温时的10-2倍D、温度不变冲稀10倍pH=74、在pH=1的硫酸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H+浓度为()A 、0 B、0.1 mol.L-1 C、10-7 mol.L-1 D、10-13 mol.L-15、将pH=5的盐酸溶液稀释1000倍后,溶液的pH为()A、等于8B、等于7C、接近7又小于7D、大于7而小于86、将纯水加热至较高的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大、呈酸性B、水的离子积不变、pH不变、呈中性C、水的离子积变小、pH变大、呈碱性D、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中性7、给蒸馏水中滴入少量盐酸后,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H+ ][OH- ]乘积不变B、pH增大了C、[OH- ]降低了D、水电离出的[H+ ]增加了8、常温下,下列溶液中酸性最弱的是()A、pH=4B、[H+ ]=1×10-3mol·L-1C、[OH- ]=1×10-11mol·L-1D、[H+] ·[OH- ]= 1×10-14 mol-2•L-2有关pH 计算的主要题型及计算方法一、单一溶液pH 的计算①强酸溶液例1.求25℃时,0.005mol/L 的H 2SO 4溶液的pH ?②强碱溶液例2.求25℃时,10-5mol/L 的NaOH 溶液的pH ?若题中改为100℃?③其它溶液其它溶液的pH 计算方法是:想办法求出溶液中的c(H +)然后取负对数例3.求25℃时,某浓度的HAC 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H +)=1×10-12mol/L,求该溶液的 pH例4.求25℃时,某浓度的NH 3·H 2O 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H +)=1×10-12mol/L,求该溶液的 pH二、稀释型(指单一溶质加水稀释或相当于水的稀释作用)实质:稀释前后酸或碱的物质的量不变。
第一篇: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气体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
主要表现在: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
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
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nRT PV = R 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R =8.31411--⋅⋅K molJ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 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3、(0℃=273.15K STP 下压强为101.325KPa = 760mmHg = 76cmHg)第二章:热化学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1、 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
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
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2、 状态是系统中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
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变化量只与始终态有关,与系统状态的变化途径无关。
3、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与其他部分有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何均匀部分叫做相。
相可以由纯物质或均匀混合物组成,可以是气、液、固等不同的聚集状态。
4、 化学计量数()ν对于反应物为负,对于生成物为正。
5、反应进度νξ0)·(n n sai ket -==化学计量数反应前反应后-,单位:mol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0、 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传递称为热。
热能自动的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系统的热能变化量用Q 表示。
若环境向系统传递能量,系统吸热,则Q>0;若系统向环境放热,则Q<0。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一、教学内容概述本章是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三章,它包含四节内容: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三节盐类的水解;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本章内容应用前一章所学化学平衡理论,探讨水溶液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内容比较丰富,理论与实际、知识与技能兼而有之,如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的过程分析,体现了化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pH的应用、盐类水解反应的应用、沉淀转化的应用等,展示了相关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酸碱中和滴定介绍和测定酸碱反应曲线的实验则是学习实验操作技能。
在教学功能上,这一章起着巩固和深化前一章所学知识的作用。
全章4节内容可分为两条知识链:一是与弱电解质相关的电离平衡,包括1-3节,它们在知识的认识水平上是渐进的,前一节是后一节的基础和铺垫;二是沉淀溶解平衡,安排在第4节,它的知识基础是溶解度和化学平衡理论。
从整体上看,本章内容以深入认识水溶液中离子反应的本质为核心问题线索,分别研究了各类物质(弱电解质、水、盐类、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使学生发现化学平衡、电离程度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并了解这些原理的应用。
教材内容框架如下:二、本章教学内容在选修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主题的基础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高中阶段必修课程化学1、化学2模块中相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本模块中主题2中化学平衡方面的理论知识。
1.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和化学反应限度的关系化学反应原理模块前两个专题分别从化学热力学、动力学的角度介绍了有关化学反应的规律和理论,本专题以前两个专题的理论为基础,选取了最常见、最典型的水溶液体系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特别是化学平衡理论)分析物质的行为。
例如,本专题在化学平衡常数的基础上建立水的离子积常数、电离平衡常5.掌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研究对象到多个研究对象的复杂体系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水溶液知识点1 水的电离平衡1、水是一种弱电解质,存在着电离平衡,可表示如下:H2O H++OH-或H2O+H2O H3O+ + OH-2、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温度、酸、碱、能水解的盐等都能影响水的电离平衡,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
(1)升温平衡右移;(2)加酸或碱平衡左移;(3)加入能水解的盐平衡右移。
3、水的离子积水的离子积K w =[H+][OH-]K w的大小只与温度有关。
所以在应用水的离子积时,必须指明温度。
如不指明,则认为25℃。
室温下,纯水中[H+]=[OH-]=10-7mol•L-1K w=1×10-14mol2•L-2知识点2 溶液的酸碱性和pH1、溶液酸碱性的判断(1)溶液呈酸性、碱性还是中性,应看[H+]和[OH-]的相对大小:[H+]=[OH-]溶液呈中性;[H+]>[OH-]溶液呈酸性;[H+]<[OH-]溶液呈碱性。
(2)利用pH:常温下,pH=7 中性;pH<7 酸性;pH>7 碱性。
(3)利用pH试纸(1—14的整数):pH试纸测定的为溶液中的[H+],使用时不能润湿。
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干燥洁净玻璃棒蘸取试液滴在试纸上,迅速和标准比色卡对比。
(4)利用pH计(精确到0.01)知识点3 pH的计算关键先求出溶液的[H+],再通过pH = -lg[H+]求溶液的pH。
知识点4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知识点5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1、电解质的导电电解质导电能力取决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以及离子所带电荷数,而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
离子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则导电能力越强;离子浓度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少,导电能力越弱。
知识点6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在写电离方程式时,用“=”2、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在写电离方程式时用“”(1)一元弱酸、弱碱一步电离CH3COOH CH3COO- + H+NH3•H2O NH4+ + OH-(2)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必须分步写出,不可合并(其中以第一步电离为主)H2CO3H+ + HCO3-(主)HCO3-H+ + CO32-(次)(3)多元弱碱分步电离(较复杂),在中学阶段要求一步写出Fe(OH)3Fe3+ + 3OH-[习题训练]1、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酸性B、水的离子积不变,pH不变,呈中性C、水的离子积变小,pH变大,呈碱性D、水的离子积变大,pH变小,呈中性2、25 ℃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2O H++OH-Δ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向水中加入稀氨水,平衡逆向移动,[OH-]降低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H+]增大,K W不变C、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钠,平衡逆向移动,[H+]降低D、将水加热,K W增大,[H+]不变3、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A 、CO B、KOH C、Fe(OH)3 D 、HF4、下列电离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A 、 Ba(OH)2 Ba 2+ + 2OH -B 、 NH 3•H 2O NH 4+ + OH -C 、 CH 3COOH CH 3COO - + H +D 、 AgCl=Ag + + Cl -5、能证明某物质是弱电解质的是( )A 、难溶于水B 、溶液中存在已电离的离子和未电离的分子C 、水溶液的导电性差D 、熔融状态时不导电6、在25 ℃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 +]=1×10-12 mol·L -1,则该溶液的pH 可能是(双选)( )A 、12B 、7C 、6D 、27、t ℃时,水的离子积为K w ,该温度下将a mol•L -1一元酸HA 与b mol•L -1一元碱BOH 等体积混合,要使混合液呈中性,必要的条件是( )A 、混合液的pH=7B 、混合液中c(H +)=C 、a=bD 、混合液中c(B +)=c(A -)+c(OH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溶液一定是强电解质溶液B 、 强电解质溶液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C 、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中不存在溶质分子D 、 0.1 mol·L -1NaOH 溶液比0.01mol·L -1NaOH 溶液导电性强,因此前者是强电解质,后者是弱电解质。
2019-2020年高一化学《水溶液》说课稿第1节水溶液一、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化学反应原理》(选修加必修)第三章第一节水溶液。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水的电离及水的离子积常数;二是溶液的酸碱性及其表示方法PH值。
相比较而言,第一部分是基础,是核心,也是教学的难点,它的成败可以决定学生对PH值计算的顺利与否。
教材开门见山点出了水的电离平衡,并用“精确的实验”将常温下水电离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关系道出,很直接地给水的离子积下了定义。
而通过对水的离子积常数这一温度函数的学习,有利于对化学平衡常数这一难点的理解与掌握。
2、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第二章化学平衡的学习,具备了讨论化学平衡移动的基础;而且,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中对弱电解质的电离也作了相关的知识铺垫,则本课时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将旧知识加以运用以及升华。
二、教学目标分析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水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
(2)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水的离子积相关数据的分析,加深对离子积常数的认识。
(2)通过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水的电离平衡过程中H+、OH-关系的分析,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教学难点:水的电离过程和Kw的含义的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3、课时安排:本节教学分2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为水的电离及电解质在水溶液的存在形态;第二课时为溶液的酸碱性与pH。
三、教学方法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学情,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第一节水溶液练习题编制:刘琪年级审核: 使用日期:2014-11-2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纯水不电离B.在任何温度下,水的离子积都是1×10-14 mol2·L-2C.水的电离程度很小,其主要存在形态是水分子D.溶液的酸性越强,水的电离程度越大2、在25℃时,1mol•L-1的盐酸溶液中,水的Kw(单位:mol2•L-2)为()A.1×10-14B.0C.大于1×10-14D.小于1×10-143、关于溶液酸碱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H+]很小的溶液一定呈碱性B.pH=7的溶液一定呈中性C.[OH-]=[H+]的溶液一定呈中性D.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酸性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向纯水中加入少量盐酸,Kw将增大B. 25℃时,水的离子积常数Kw为1×10-14mol2•L-2C.100℃时,纯水的[H+]=10-7mol•L-1D.100℃时,pH=7的溶液呈碱性5、25℃时,两种浓度不同的NaOH溶液,[H+]分别为1×10-14mol•L-1和1×10-12mol•L-1,将这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后(不考虑体积效应),所得溶液的[H+]约为()A.0.5×(10-14+10-12) mol•L-1 B.5×(10-15+10-11)mol•L-1C.2.0×10-12mol•L-1D. 2.0×10-14mol•L-16、下列物质只能在溶于水的条件下电离的是()A.NH3·H2OB.H2SO4C.CuOD.NaOH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溶液一定是强电解质溶液B.强电解质溶液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C.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不存在溶质分子D.0.1 mol•L-1NaOH溶液比0.01 mol•L-1NaOH溶液导电性强,因此前者是强电解质,后者是弱电解质8、室温下,把1mL0.1mol/L的H2SO4加水稀释成2L溶液,在此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H+,其浓度接近于()A. 1×10-4 mol/LB. 1×10-8 mol/LC. 1×10-11 mol/LD. 1×10-10 mol/L9、下列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但是放入水中所得溶液可以导电的是()A.金属钠B.乙醇C.二氧化硫D.胆矾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pH=3和pH=4的盐酸各10mL混合,所得溶液的pH=3.5B.一定温度下溶液中[H+]越大,pH值也越大,溶液的酸性就越强C.液氯虽然不导电,但溶解于水后导电情况良好,因此,液氯也是强电解质D.单温度不变时,在纯水中加入强碱溶液不会影响水的离子积常数11、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12 mol·L-1,则该溶液的pH可能是()A.12 B.7 C.6 D.212、若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 1.0×10-14mol/L,满足此条件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a+、Al3+、NO3-、Cl-B.Na+、K+、NO3-、Cl-C.Na+、K+、【Al(OH)4】-、Cl-D.NH4+、K+、SO42-、NO3-13、25℃时,某强酸溶液的pH=a,强碱溶液的pH=b,且a+b=13,酸、碱溶液混合后混合溶液的pH=7,则酸溶液的体积V1与碱溶液的体积V2之间的正确关系是()A. V1=102 V2B. V2=10 V1C. V1=2V2D. V2=2V114将pH=12的强碱溶液与pH=3的强酸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液的pH=11,则强酸与强碱的体积比是() A.9:2 B.9:1 C.1:10 D.2:514、15、甲、乙两种溶液,已知甲溶液的pH是乙溶液pH的2倍,甲溶液中[H+]一定是乙溶液中[H+]的() A.1/2 B.1/10 C.1/100 D.无法确定16、对某酸雨水的水样分析的数据如下:c(NH4+)=2.0×10—5mol/L、c(Na+)=1.9×10—5mol/L、c(Cl—)=6.0×10—5mol/L、c(NO3-)=2.3×10—5mol/L、c(SO42-)=2.8×10—5mol/L,则此酸雨水的pH约为()A.3 B.4 C.5 D.617、将pH为5的硫酸溶液稀释500倍,稀释后溶液中c (SO42-):c (H+)约为()A、1:1B、1:2C、1:10D、10:118、99℃时,向PH=6的蒸馏水中,加入NaHSO4晶体,保持温度不变,测得溶液的PH=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此时水的离子积K W=1.0×10-14B.水电离出的C(H+)=1.0×10-10 mol/L C.水的电离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C(Na+)=C(SO42-)19、当把两种水(D2O、H2O)混在一起,则混合后溶液中存在的分子为,存在的阳离子为,存在的阴离子为。
(人教版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教学设计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第三课时酸碱中和滴定)pH =2的盐酸 中性 7 0.015 mol ·L -1的硫酸 酸性 2 0.004 mol ·L -1的硫酸碱性11【讨论1】(1)阅读教材P47—48页内容,思考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是什么? 【交流1】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可用离子方程式H ++OH -===H 2O 来表示;【交流2】在中和反应中,H +、OH -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是n (H +)=n (OH -);若用参加反应的c (H+)、c (OH -)来表示,其关系式为c (H +)·V 酸=c (OH -)·V 碱,由此可计算c (H +),其表达式是c (H +)=c OH -·V 碱V 酸;也可计算c (OH -),其表达式是c (OH -)=c H +·V 酸V 碱。
由c (H +)、c (OH -)可分别求出相应酸、碱的浓度。
【讨论2】(2)请根据以上原理分析,归纳总结中和滴定的概念,思考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是什么?【交流1】中和滴定是利用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
其中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常称为标准液,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溶液常称为待测液。
【交流2】中和滴定的关键是准确判断滴定终点(中和反应恰好反应完全的时刻),其方法是在待测液中加2~3滴指示剂,观察滴定过程中其颜色的变化,指示剂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变色要灵敏,变色范围要小,使变色范围尽量与滴定终点溶液的酸碱性一致。
【交流3】常选用的指示剂是酚酞或甲基橙,不用石蕊溶液的原因是石蕊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且突变范围太宽(见教材P49页资料)。
指示剂 变色范围的pH 石蕊 <5.0红色 5.0~8.0紫色 >8.0蓝色 甲基橙 <3.1红色 3.1~4.4橙色>4.4黄色酚酞<8.2无色8.2~10.0浅红色 >10.0红色【讨论3】(3)中和滴定的有哪些主要仪器及使用注意事项是什么? 【交流1】酸碱中和滴定所用的主要仪器是锥形瓶和滴定管。
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一节
一、水的电离
1、水的电离是一个过程,水的电离方程式是
在一定条件下,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2、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为,其表达式为:
25℃时,纯水中的[H+] 和[OH-] 都是mol/L,所以K W为
注意:①K W适用于任何稀溶液,在25℃时,任何稀溶液中都有K W=[H+]·[OH-]=
②在纯水中,温度升高,K W数值变,[H+] [OH-] 1.0×10-7 mol•L-1
水显性。
③任何稀溶液中都存在着H+ 和OH-,强酸溶液中的H+来自酸电离出的H+ 和水电离出
的H+,强碱溶液中的OH-来自碱电离出的OH-和水电离出的OH-。
④任何稀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 和OH-的物质的量浓度始终相等。
[练习]
1、室温下,某酸溶液中的[H+] =1.0×10-5 mol•L-1。
则该溶液中的[OH-]=,
由水电离产生的[H+] =。
2、某温度下,纯水的[H+] =2.0×10-7 mol•L-1,则此时[OH-]=,在相同温度下的某酸溶液中[OH-]=2.0×10-10 mol•L-1,则此溶液中[H+] =,由水电离产生的[H+] =。
3、水的电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因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的离子积K W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B、水的电离程度很小
C、在一定温度下,当溶液中的[H+]变小时,[OH-]一定变大
D、在任何条件下,溶液中的[H+]变大时,[OH-]一定变小
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形式
1、知识回顾:
电解质:
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物质范畴都是
②电解质导电的条件是:或
③有些物质的水溶液虽然能够导电,但不是电解质。
如:
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取决于
2、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注意:①书写电离方程式时,强电解质用“=”,弱电解质用“”
②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的盐。
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和极少数的盐[如:Fe(SCN)3]。
[练习](1)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Al2(SO4)3;H2S
BaSO4;Fe(OH)2
(2)判断:①能导电的物质就是电解质。
()
②水溶液导电性强的是强电解质,导电性弱的是弱电解质。
()
③氨水能够导电,所以氨气是电解质。
()
④在水溶液中,以分子和离子的形式共存的电解质是弱电解质。
()
⑤NaHSO4在熔融状态和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一样,NaHSO4=Na++HSO4-
3、溶剂化作用:
电解质溶于水后形成的分子或离子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以或
的形态存在。
[典题解悟]
[例1] 水的电离过程为H2O H++OH-,在不同温度下其离子积为K w(25℃)=1.0×10-14mol2•L-2,K--14mol2•L-2,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w(35℃)=2.1×10
A [H+]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 在35℃时[H+]>[OH-]
C 水的离子积K w(25℃)> K w(35℃)
D 水的电离是一个吸热过程
[例2] 下列溶液肯定是酸性的是()
A 含H+的溶液
B 能使酚酞显无色的溶液
C pH<7的溶液
D [H+]>[OH-]的溶液
课堂检测
1、水的电离过程为H2O H++OH-,在不同温度下其离子积常数为K W(25℃)=1.0×
10-14 mol2•L-2;K W(35℃)=2.1×10-14 mol2•L-2。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
A、c(H+)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B、在35℃时,c(H+)>c(OH-)
C、25℃时水的电离程度大于35℃的
D、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
2、向纯水中加入硫酸氢钠固体(温度不变),则溶液中(1)c(H+)·c(OH-) ,
(2)c(H+) ,(3)c(OH-)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纯水的导电能力非常弱,但向其中加入电解质后形成的溶液导电能力会增强
B、食盐水的导电能力比氨水强
C、氢氟酸溶液中存在H+、F-、OH-、HF和H2O
D、同一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4、(2006年广东)室温时,将x mL pH=a 的稀NaOH溶液与ymL pH=b的稀盐酸充分反应。
下列关于反应
后溶液pH的判断,正确的是
A.若x=y,且a+b=14,则pH>7 B.若10x=y,且a+b=13,则pH=7
C.若ax=by,且a+b=13,则pH=7 D.若x=10y,且a+b=14,则pH>7
5、(2007年广东广州1月)设在稀的水溶液中,NaHSO4的电离方程式为:NaHSO4 = Na+ + H+ + SO42-,
某温度下,向pH=6的蒸馏水中加入NaHSO4晶体,保持温度不变,测得溶液的pH为2。
对于该溶液,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温度高于25℃
B 由水电离出的c(H+)=1×10-10mol•L-1
C c(H+)= c(OH-)+c(SO42)
D该温度下加入等体积为pH=12的NaOH溶液,可使反应后的溶液恰好呈中性
6、(07年江苏1月)t℃时,水的离子积为K w,该温度下将a mol•L-1一元酸HA与b mol•L-1一元碱BOH
等体积混合,要使混合液呈中性,必要的条件是()
A 混合液的pH=7
B 混合液中c(H+)=
C a=b
D 混合液中c(B+)=c(A-)+c(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