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外治法】推拿常用手法--
- 格式:pptx
- 大小:2.23 MB
- 文档页数:1
推拿与按摩的常用十七种手法:1、推法2、擦法3、揉法4、揉捏法5、搓法6、按法7、摩法8、拍击法9、抖法10、运拉法11、拿法12、滚法13、刮法14、掐法15、弹筋法(提弹法)16、拔法(分筋法)17、理筋法(顺筋法)【推拿与按摩的主要手法】一、推法用手或掌等部分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为推法。
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缓和不适感等作用,用于按摩的开始和结束时,以及插用其他手法之间。
重推法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活血散瘀,缓解痉挛,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等作用,可用于按摩的不同阶段。
(一)方法与步骤1.用指或掌等部位着力于被按摩的部位上。
2.根据推法用力的大小,可分为轻推法和重推法。
选定力度后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一般推3~5次。
(二)动作要领 1.轻推法时用的压力较轻;重推法时用的压力较重。
作全掌重推法时,四指并拢,拇指分开,要求掌根着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时可用另一手掌重叠按压于手背上,双手同时向下加压,沿着淋巴流动的方向向前推动。
2.指、掌等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用力要稳,推进的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但不要硬用压力,以免损伤皮肤。
二、擦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紧贴在皮肤上,作来回直线的摩动为擦法。
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镇静止痛,能提高皮肤温度,增强关节韧带的柔韧性等作用。
轻擦法多用于按摩开始和结束时,以减轻疼痛或不适感。
重擦法多插用于其他手法之间。
(一)方法与步骤1.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或掌根部位着力于皮肤上。
2.根据力量大小选择轻重手法作来回直线的摩动。
(二)动作要领1.操作时腕关节要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以肩关节为支点,带动手掌作前后或左右直线往返擦动,不可歪斜。
2.按摩者手掌向下的压力要均匀适中,在擦动时以不使皮肤褶叠为宜。
3.擦法的速度一般较快,往返擦动的距离要长,动作要均匀而连贯,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肤充血潮红为度,防止擦损皮肤。
三、揉法用手的不同部位,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作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的手法为揉;。
推拿基本治法推拿是医者在医学理论指导下,以手或身体的其它部位,在患者的某些体表部位施行特定的按压动作,以调整人体生理、病理状况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强身健体目的的治疗方法,属中医外治法的范畴。
推拿手法的治疗作用,决定于两个要素,一是手法作用的性质和量,二是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
手法的性质,指不同的手法性质不同,有温热性质的手法,有寒凉性质的手法。
如小儿手法的推三关,性属热;退六腑,性属寒等。
手法的作用量,则包括作用力的大小、作用部位的深浅、作用时间的长短、手法频率的快慢等。
作用部位和穴位的特异性,则是要根据疾病的性质状况,选择相应的部位和穴位。
如诊疗网球肘,要取肱骨外上髁的局部和前臂伸肌群;而穴位的选择则要依据辨证选穴,如运用五输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选穴原则等。
在同一部位或穴位用不同性质和量的手法,作用不同;用同一性质和量的手法在不同部位和穴位操作,作用也不同;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运用,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根据手法的性质和作用量,结合治疗部位和穴位,推拿治疗有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
一、温法温,即温热。
温法是用于虚寒证的一种方法。
多使用摆动、摩擦、挤压类手法。
治疗时手法多缓慢、柔和,作用时间较长,患者有较深沉的温热等刺激感。
有温经散寒,补益阳气的作用,适用于阴寒虚冷的病证。
推拿手法中,产热最强的应属擦法,尤以小鱼际擦法最甚。
临床可用摩揉丹田,擦肾俞、命门等温补肾阳;可按摩中脘、关元,拿肚角等温中散寒止痛;分推肩胛骨,揉肺俞,摩中脘,揉足三里等温肺化饮;摩关元,擦八髂,揉龟尾等温阳止泻。
揉外劳宫,温经散寒、升阳举陷效果最佳,用以治疗泻痢、脱肛、遗尿;推三关,性温热,治一切虚寒证等。
《幼科铁镜》“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掐揉,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
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代滑石、羚羊……”。
二、通法通,即疏通。
通法有祛除病邪壅滞的作用。
《素问•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推拿常用手法(5)第七节运动关节类手法(1)对关节做被动性活动,使其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屈伸或旋转、内收、外展等运动,称为运动关节类手法。
运动关节类手法为推拿临床常用手法,尤其受到正骨推拿流派的青睐,主要包括摇法,背抖法,扳法、牵拉法和拔伸法。
其特点是手法节奏明快,对某些病症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在应用运动关节类手法时,尚需注意以下几点:1、要熟悉人体各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以及各关节的正常生理运动范围。
2、作运动关节类手法须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反对盲目使用,要做到“察其体相,识其部位”。
3、作运动关节类手法之前,必须先使用其他手法,将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放松,以便手法的操作。
4、运动关节类手法操作,要讲究技巧,切记不得滥用蛮力,以免造成新的损伤。
5、作运动关节类手法之前,要排除该类手法的禁忌症,如结核、恶性肿瘤以及骨折病变等。
一、摇法(一)分类根据操作部位的不同,摇法包括颈项部、腰部、全身四肢关节(上肢: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摇法。
(二)操作方法1、颈项部摇法:包括颈项部后伸、前屈、侧屈、旋转摇法。
受术者坐位,颈项部放松。
术者立于其背后或侧后方,以一手扶按其头顶后部,另一手托扶于下颌部,两手臂协调运动,反方向施力,使头颈部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进行后伸、前屈、侧屈和环形摇转。
颈项部后伸摇法适合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颈项部旋转摇法分为仰卧位搭肩摇法(前屈和旋转两种)和坐位。
颈项部后伸摇法适合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2、肩关节摇法:肩关节摇法种类较多,可分为托肘摇肩法、握手摇肩法、大幅度摇肩法等。
(1)托肘摇肩法:受术者坐位,肩部放松,被施术侧肘关节屈曲,术者站于其侧,两腿呈弓字步,身体上半部略为前俯。
以一手扶按住肩关节上部,另一手托于其肘部,使其前臂放在术者前臂上。
然后手臂协同用力,做肩关节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中等幅度的环转摇动。
(2)大幅度摇肩法:术者站于患者前外侧,足呈丁字步,两掌相合,挟持住被施术侧上肢的腕部,牵伸并抬高其上肢至其前外方约45°时,将其上肢慢慢向其前外上方托起。
推拿手法操作复合手法按揉法1.操作(1)指按揉法:拇指罗纹面置于施术部位,其余手指置于相应位置以助力。
拇指和前臂部主动用力,进行节律性按压揉动。
(2)掌按揉法:①单掌按揉法:以掌根部着力,余指自然伸直,前臂与上臂主动用力,进行有节律按压揉动。
②双掌按揉法:双掌重叠,以掌中部或掌根部着力,以肩关节为支点,身体略前倾,将身体上半部的重量经肩关节、前臂传至手部,进行有节律按压揉动。
2.要求及注意事项(1)要将按法与揉法进行有机结合,做到按中含揉,揉中寓按。
(2)宜按揉并重,施力不可失之偏颇。
(3)注意按揉法的节奏,既不要过快,又不可过于缓慢。
3.临床应用按揉法作用舒适,易于接受,具备按法与揉法的双重作用,临床应用频度较高。
指按揉法接触面积较小,按揉力量集中,适用于颈项部、肩部、肩胛骨内侧缘及全身各部腧穴。
掌按揉法接触面较大,按揉力相对分散。
其中单掌按揉法力量相对较弱,多用于肩部、上肢、脊柱两旁的膀胱经侧线;双掌按揉法则按揉力量强而深透,适用于背部、腰部及下肢后侧。
拿揉法1.操作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捏拿治疗部位,同时拇指与其余四指在治疗部位上环旋揉动。
2.动作要领在拿法动作的基础上,增加了适度的旋转揉动,所产生的拿揉之力连绵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上。
3.要求及注意事项(1)拿揉法在拿中含有一定量的旋转揉动,以拿为主,以揉为辅。
(2)操作要自然流畅,不可呆滞僵硬。
4.临床应用拿揉法较拿法的力量更趋缓和,舒适自然。
拿揉法应具备拿法与揉法的双重作用,主要适用于四肢部及颈项部。
运动关节类手法摇法(一)颈部摇法1.操作患者取坐位,颈部放松。
医生站在患者的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者的后枕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下颌,做缓慢的环旋摇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2.动作要领(1)摇动时速度宜慢不宜快,以免引起患者头晕。
(2)摇动的幅度不宜过大,仅在受限区域内摇动即可。
3.要求及注意事项(1)对于眩晕的患者慎用。
(2)摇动的速度不宜快,幅度不宜大;仅在受限区域内摇动即可。
推拿技术第一单元基本手法细目一滚法2.动作要领(1)侧滚法上肢放松,肘关节微屈;立滚法肘关节伸直。
(2)着力部位应似球形或瓶状。
(3)着力部位应吸附于治疗部位上,避免往返拖动。
(4)手的滚动幅度应在120°左右,即腕关节屈曲时,向外滚动80°;腕关节伸直时向内滚动40°。
(5)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要协调一致。
3.要求及注意事项使用本法时应注意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要协调一致。
同时也应注意在施用本法时着力部位要吸附在治疗部位上。
4.临床应用滚法具有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疲劳的作用,主要用于颈、肩、腰、背及四肢肌肉较丰厚处。
细目二一指禅推法2.动作要领(1)沉肩:即肩关节放松,不要耸起,不要外展。
(2)垂肘:肘部自然下垂。
(3)悬腕:腕关节自然屈曲。
(4)掌虚:半握拳,拇指指间关节的掌侧与食指远节的桡侧轻轻接触。
(5)指实:着力部位要吸定在治疗部位上。
(6)紧推慢移:紧推是指摆动的频率略快,一般每分钟140次左右;慢移是指从一个治疗点到另一个治疗点时应缓慢移动。
(7)蓄力于掌,出力于指,着力于罗纹面:即本法产生的力应从掌而发,通过手指,传达至罗纹面并作用于患者的体表,如此使力含而不露。
3.要求及注意事项在应用本法时,一要注意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要协调一致;二要注意拇指在治疗部位上要相对固定。
4.临床应用本法可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疲劳,是放松肌肉的有效手法。
本法可用于全身各部位。
在颈、肩、四肢多用罗纹面或指端一指禅推法;在颜面多用偏峰一指禅推法或蝶推法;在腹部常采用跪推法。
2.动作要领(1)应以肢体的近端带动远端做小幅度的环旋揉动。
如用前臂带动腕、掌做掌揉法。
(2)着力部位要吸定于治疗部位,并带动深层组织。
(3)压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且有节律。
(4)揉动的幅度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
3.要求及注意事项在应用本法时要注意着力部位应吸附在治疗部位上,且环旋揉动的幅度应适中,如果幅度过大或过小均会影响放松效果。
推拿的基本手法推拿是中医传统的一种非常古老的治疗方法,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来调理人体经络,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推拿手法种类繁多,每一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治疗效果。
下面将介绍一些推拿的基本手法。
1. 按摩手法按摩是推拿中最常见的手法之一,通过用手指、掌心等部位在特定的穴位上施加力量和摩擦刺激,以达到调理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按摩手法可以分为揉摩、推拿、捏捻等。
揉摩手法是用手指或掌心在穴位上来回揉动,以产生温热感;推拿手法是用手掌按压、推动穴位,使其产生舒适感;捏捻手法是用拇指和食指夹捏穴位,以产生刺激感。
按摩手法简单易学,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2. 推拿手法推拿是推拿中比较常用的手法,通过手掌的推动、拍打、抚摩等来刺激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
推拿手法可以分为推、拍、抚、揉等。
推是用手掌平推,使皮肤有轻微的颤动感;拍是用手掌或拳头有力地拍打穴位,刺激穴位;抚是用手掌轻柔地抚摩穴位,产生舒适感;揉是用手指和手掌在穴位上揉动,产生温热感。
推拿手法灵活多样,适用于各种病症的治疗和康复。
3. 指压手法指压是推拿中一种较为特殊的手法,通过用手指的力量施加在穴位上,以刺激穴位、调理经络。
指压手法可以分为按压、旋转、点按等。
按压是用手指在穴位上直接按压,以产生刺激感;旋转是用手指在穴位上做旋转运动,以产生按摩感;点按是用手指点压穴位,以产生刺激感。
指压手法需要掌握穴位的准确位置和力度的掌握,适用于各种病症的治疗和调理。
4. 摩擦手法摩擦是推拿中一种较为特殊的手法,通过用手指、掌心等部位在穴位上来回摩擦,以产生热感和刺激感,达到调理经络的作用。
摩擦手法可以分为直接摩擦、间接摩擦等。
直接摩擦是用手指或掌心直接在穴位上摩擦,产生刺激感;间接摩擦是用手指和穴位之间的摩擦来刺激穴位,产生热感。
摩擦手法需要注意力度的掌握,适用于各种病症的治疗和调理。
推拿手法是中医传统的重要治疗手段,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推拿技术推拿,古称“按摩”,属于中医学外治法,具有通经络、畅气血、消瘀、行滞、散肿、止痛的功效,并有增进局部营养、防止肌肉失用性萎缩,促进瘢痕变软和损伤修复的作用。
推拿以防治疾病为目的,属于无创伤性自然疗法,具有极强的技巧性,即手法作用力、角度、方向、频率、幅度、时间等要素最优组合以取得最佳推拿疗效的技能。
(一)手法的基本要求手法要持久、有力、均匀、柔和,单一手法能够持续操作一定的时间而不间断、不乏力并有力量,操作的节律、速率和压力等能够保持均匀一致,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二)常用手法1.法以腕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协同动作,以手掌背部近小指侧部分为施力面在体表进行连续滚动的手法,称为法。
手法频率约每分钟120次,肌肉丰厚处力量宜达到4~5kg,持续时间达到10~15分钟。
该法接触面广,压力较重,刺激量较大,适宜于肩背、腰臀及四肢关节部位。
常用于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各种运动损伤、运动后疲劳、偏瘫、截瘫等病症。
2.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手法频率约每分钟120次。
此法接触面小,刺激偏弱或中等,多用于躯干部及四肢部的腧穴按压,以治疗头痛、眩晕、面瘫、胃痛及关节炎见长。
3.揉法以指、掌或肢体其他部分在体表施术部位上作轻柔灵活地上下、左右或环旋揉动。
此法要求动作柔和有节律,每分钟约120次。
揉法接触面可大可小,刺激平和舒适,具有较好的化瘀止痛作用,用于头痛、腹胀、泄泻、肌肉痉挛等。
4.捏法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施术部位作对称性的挤压,此法舒适自然,不会使肢体产生晃动,具有较好的舒松肌筋的作用,因而常用于颈项部、四肢部,可用于老年人消化不良及颈腰椎病等。
按摩疗法是传统康复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治疗技术,但在下面情况下应该禁用,如脊柱急性损伤、骨折、重症骨质疏松、急性传染病及皮肤病、机体有出血倾向、精神病患者、皮肤有烧伤及烫伤者。
推拿的治疗方法推拿疗法是用手法作用于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学重要的外治法之一。
目前,现代解剖学、生物力学与病理生理学对推拿治疗的指导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并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推拿疗法仍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等为治疗原则指导临床治疗。
1 温法温法,即温热之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日:“寒者温之。
”可见温法是用于治疗寒证的一种方法。
《素问•举痛论篇》日:“寒气客于背俞之脉……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说明按摩具有温经止痛的作用。
临床中,为了达到温热的效果,多使用摩擦、挤压、摆动类等手法,治疗手法多缓慢、柔和,作用时间较长,手法作用部位多在肾俞、命门、气海、关元等穴位。
如按、摩、揉中脘、气海、关元,擦肾俞、命门,具有温补肾阳、健脾和胃、扶助正气、散寒止痛等作用。
临床中对五更泄泻者,可按、摩其中脘、关元以温中散寒;一指禅推、擦肾俞、命门以温肾壮阳,从而达到温补命门,健运脾胃的目的。
2 通法通法,即疏通之法。
《医宗金鉴》日:“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厘正按摩要术》说“按能通血脉”,“按也最能通气”。
可见通法有通壅滞、行气血的作用。
《素问•血气形志篇》日:“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指出按摩可治疗经络不通所引起的病证。
故凡经络不通之病,宜用通法。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因此,经络不通多表现为痛证,治疗时当以“通”为法。
临床治疗时常用挤压类和摩擦类手法,手法要刚柔兼施。
如用推、拿、搓法于四肢,则能通调经络;拿肩井则有通气机、行气血的作用;点、按背部腧穴可通畅脏腑之气血;擦摩胁肋以疏通肝气。
推拿手法中以击法最有疏通的效果,可以通调一身阳气,多施用于大椎、八谬、命门、腰阳关等处,故经络不通、气血不畅者皆可用击法。
成人推拿以治疗运动系统疾病为主,这些疾病临床多表现出疼痛症状。
因此,近年来有人在治疗运动系统疾病时,围绕“通则不痛”并结合现代解剖学与生物力学,提出了“顺则通”、“松则通”、“正则通”的推拿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