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论毅力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3
《论毅力》作者:梁启超【原文】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
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译文】从古到今,人们事业的成就,经验教训众多,呈现出种种不一的情况,途径。
概要的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结论是: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相反的人就会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
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
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
《论毅力》作者:梁启超【原文】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
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译文】从古到今,人们事业的成就,经验教训众多,呈现出种种不一的情况,途径。
概要的推究他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结论是:有毅力的人就会成功,相反的人就会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
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
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
【中考作文】梁启超《论毅力》梁启超《论毅力》中指出了毅力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毅力是一种坚定不移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战胜困难,克服挑战的力量。
下面我们将从梁启超的文章中去探讨毅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毅力的方法。
梁启超在文章中阐述了毅力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他以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为例,说明了这些人能够取得成功,全凭其坚韧不拔的毅力。
他引用了拿破仑、华盛顿等历史人物的实例,说明他们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不屈不挠的毅力。
梁启超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具备坚强的毅力。
毅力是人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人们取得成功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品质。
梁启超认为,毅力是人在追求成功道路上的一种重要品质。
梁启超在文章中还提到了如何培养毅力的方法。
他认为,要培养毅力,首先要有目标和追求。
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缺乏前进的动力。
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不断地前进。
梁启超认为,要培养毅力,就必须学会坚持。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学会坚持不懈,不要轻易放弃。
梁启超认为,要培养毅力,就必须保持积极的心态。
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学会积极面对,不要轻易灰心丧气,要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
梁启超认为,要培养毅力就要有勇气。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敢地面对,不要畏缩不前。
梁启超认为,要培养毅力,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与追求、坚持不懈、积极面对挫折与困难、并且要有勇气去面对一切困难。
我们从梁启超的文章中不难发现,毅力是人在追求成功道路上的一种重要品质,是战胜困难,克服挑战的力量。
要培养毅力,就必须具备明确的目标与追求、坚持不懈、积极面对困难与挫折、并且要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努力培养毅力,不轻易放弃,勇敢面对挑战,坚持不懈地追求成功。
相信只要我们具备了坚强的毅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论毅力原文以及翻译论毅力原文以及翻译论毅力是清朝末期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学者、民国时期的著名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写的,下面就是论毅力原文以及翻译。
论毅力原文以及翻译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
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
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其次弱者,乘一时之客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
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
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
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
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论毅力全文翻译:天下古今成败的种种事情,是如此的情况繁多、道路不一啊。
概括地研究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是有毅力的人成功,与此相反的人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抵逆境占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十分之三、四,顺、逆两境又常常互相间隔、交替出现。
无论事情的大小,必定有几次乃至十几次遇到阻力。
它们的阻力虽然或大或小,但总之是必定无可逃避的。
那些志力薄弱的人,开始时一定说“我要怎样,我要怎样,他们的意思是以为天下的事情本来十分容易,等到很快地尝试一下,阻力突然来了,就灰心丧气地打退堂鼓了;那些志力稍微薄弱的人,乘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两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稍微强大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就退后了;那些志力更加强大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也退后了;那种事情越大的,做的人遇到的挫折越多,他没有退后是不容易的,不是志力最强的人,没有能够好好地做到底的。
论毅力对照翻译: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
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中考作文】梁启超《论毅力》梁启超在《论毅力》一文中谈到了毅力这一品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他认为,没有毅力的人将无法取得成就,也无法应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
在这篇文章中,梁启超以丰富的生活例子和深刻的思考,阐述了毅力的意义和作用,引导人们认识到毅力对于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定不移、顽强前行。
梁启超首先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让人们认识到了毅力的重要性。
他提到了一些成功人士,如发明家爱迪生、作家鲁迅,都是凭借顽强的毅力才能够取得成就。
爱迪生曾说:“没有毅力,一个人什么事都不能做成”。
梁启超还列举了一些历史事件来证明毅力的伟大作用。
他用常例分析了毅力在人生中的作用,使人们对毅力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认同。
毅力不仅是人们取得成功的必备品质,更是在困难面前能够坚强不屈的重要保障。
然后,梁启超对毅力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毅力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精神力量。
没有毅力,一个人很难面对挫折和困难。
而一个有毅力的人,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和挑战,也能坚持不懈,直至成功。
梁启超还指出,毅力是一种培养出来的品质,是在坚持不断努力中逐渐形成的。
他鼓励人们,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毅力,取得成功。
梁启超给人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帮助人们培养毅力。
他认为,要培养毅力首先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轻易放弃和犹豫。
还要有耐心与毅力,耐心是毅力的重要表现,只有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他还鼓励人们要有自信和勇气,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不要畏惧挑战和压力。
他强调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毅力。
【中考作文】梁启超《论毅力》梁启超《论毅力》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砌人生历程,大抵逆境位居十六七,顺境亦位居十三四,而礼义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坐。
无论事之大小,必存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不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脆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坐一时之意气,借由此第一关,突遇再挫而脱;稍强者,突遇三四挟而脱;更稍强者,突遇五六挟而脱;其事愈大者,其莱盖愈多;其不脱也愈容易,非至弱之人,未能够擅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
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比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终了也;比如平地,虽复一篑,入,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凿井,凿井九仞,而不及泉,实乃弃井也"胜败之数,视此而已。
译文:从古到今,人们事业的成就,经验教训众多,呈现种种不一的情况,途径。
概述的推究他们为什么顺利,为什么失利?结论就是:存有毅力的人就可以顺利,恰好相反的人就可以失利。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到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到了十分之三四,而礼义这两种境遇又常常就是相互交错着轮流发生。
无论事情就是小就是大,必然可以碰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小有的大,但总之必定就是不可避免的。
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脆弱的人,已经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道我想如何如何,我必须如何如何,他心里指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直观难的,要到马上尝试,阻力忽然到来,就颓然失去了信心。
论毅力梁启超原文讲解梁启超论毅力,那可是像敲响在我们心头的战鼓啊。
他说毅力是成功的关键,就像爬山,没有毅力,你在山脚下就被那高高的山峰吓住啦,能行吗?肯定不行,得有那种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劲儿,这就是毅力。
他把人的志向比作树根。
你看大树,要是树根不牢固,一阵风就能把它吹倒,那还怎么成长呢?人的志向要是不坚定,就像这弱不禁风的树,啥事儿都干不成。
有了坚定志向,再加上毅力,就像树根深深扎进土里,稳得很呢。
说到挫折,他讲得可透彻啦。
挫折就像路上的大坑,你要是没毅力,掉进去就出不来啦。
可要是有毅力呢?就像你带着工具,能把坑填平继续往前走。
就像那些科学家做实验,失败了多少次,但有毅力,最后不就成功啦?毅力在面对困难时像战士的铠甲。
想象一下战士上战场,如果没铠甲保护,敌人一刀就把他砍倒了。
困难就是敌人,我们的毅力就是铠甲,要是没这铠甲,困难一来,我们就被打败啦,那还怎么追求目标呢?他提到的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
一滴水的力量多小啊,可它天天滴在石头上,时间长了,石头都能被滴穿。
我们做事也一样,每天坚持一点,像那滴水一样,再硬的“石头”也能被我们攻克,这就是毅力的神奇之处啊。
改变自己的过程中,毅力像导航。
我们都有想改变的时候,可这过程就像在大雾里航行,容易迷失方向。
毅力就是那导航,指引我们朝着目标前进,不管雾多大,都不偏离,这样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呀。
文中说的坚持到底像马拉松选手跑步。
马拉松那么长的路,选手要是跑一会儿就不想跑了,能到达终点吗?不能。
他们靠着毅力,一步一步跑向终点,那汗水像他们坚持的勋章。
我们做事也得有这种跑马拉松的毅力,才能成功呢。
毅力在克服惰性上像闹钟。
我们都有惰性,早上不想起床,不想学习工作,这时候毅力就得像闹钟一样,把我们叫醒,督促我们行动起来。
要是没这“闹钟”,我们就被惰性控制啦,多可怕呀。
当我们在众多选择中犹豫时,毅力像指南针。
就像在森林里迷路,周围有好多条路,不知道走哪条。
毅力这个指南针能让我们坚持最初的选择,不被其他诱惑干扰,朝着目标方向前进,这样才能走出“森林”,实现目标呢。
梁启超:论毅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圣哉斯言!圣哉斯言!欲学为“人”者,苟非于此义笃信死守,身体而力行之,虽有高志,虽有奇气,虽有异才,终无所成。
人冶者,常与天行相搏,为不断之竞争者也。
天行之为物,往往与人类所期望相背;故其反抗力至大且剧。
而人类向上进步之美性,又必非可以现在之地位而自安也。
于是乎人之一生,如以数十年行舟于逆水中,无一日而可以息。
又不徒一人为然也,大而至于一民族,更大而至于全世界,皆循玆轨道而日孜孜者也。
其希望愈远,其志事愈大者,其所遭拂戾之境遇必愈众。
譬犹泛涧沚者,与行江河者,与航洋海者之比例,其艰难之程度,恒与其所历境界之广狭相应。
事理固然,无足怪者。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
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而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
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
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
其次弱者,乘一时之客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
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
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
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
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破,而遂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
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彼皆与我之所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容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箦,止,吾止也。
《论毅力》
梁启超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逆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
大逆之后,必有大顺。
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
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
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
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译文】
天下古往今来种种成败的人和事,它们所经历的道路是如此的纷繁不同。
概括地推究:它们为什么成功,又为什么失败呢?回答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则失败。
人生的历程,大体逆境占了十分之六七,顺境也占了十分之三四,而顺逆这两种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着轮流出现。
无论事情是大是小,必然会遇到几次乃至十几次的阻力,这种阻力虽然有的大有的小,但总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
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开始的时候一定会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里认为天下事本来就是很简单容易的,等到马上尝试,阻力突然来临,就颓然丧失了信心。
那些意志能力比较弱的人,凭着一时的意气,通过了这第一关,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缩了;意志能力稍强的人,遇到三四次挫
折才退缩;又坚强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
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缩也就越难。
不是极其坚强的人,就没有能够善于达到它的终点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缩,那么小的逆境之后,必定有小的顺境;大的逆境之后,必定会有大的顺境。
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复杂情况以后,尔后随之才会有迎刃而解的一天。
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
这种人哪里知道所谓的“不顺”啊、“幸运”啊,对于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这些“不顺”,同时又利用这些“幸运”,正是他成我败的区别所在。
再用驾船来做个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时间,来走一千里的路程,这期间风向潮流有时顺有时逆,常常交互错杂。
他凭着艰苦忍耐的力量,迎着那逆风逆流冲了过去,然后能从容地前进,去度过顺风顺水的一段。
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来了,或者两三天就回来了,或者五六天就回来了,所以彼岸就始终不可能到达。
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
”孟子说:“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七、八丈深,还没有挖到井水,还是废井。
”成败的规律,在此而已。
【主旨】
全文的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本文写自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维新派人士有的被杀,有的流亡,有的退隐。
梁启超逃亡日本,还想努力进取,于是写《论毅力》,勉励处于逆境中的有志于天下事者,不要被失败吓倒,不要被暂时的逆境所困扰,要坚持不懈,继续前进。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别署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梁启超系清末光绪举人,1898年起追随康有为,由此接受维新变法思想。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戊戌变法”的主要领袖之一。
他与他的老师康有为主张一致,两人并称:“康梁”。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先后主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报》、《新小说》等,在推动维新运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等方面起过积极作用。
后来又提倡立宪保皇。
辛亥革命后,历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教育总长等职。
晚年任清
华大学研究教授。
梁启超一生的思想和政治态度多有变化。
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作品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史学、文学、新闻、语言、文字、宗教等多种学科。
他对晚清文学界有多方面的影响,他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对诗歌和小说发展起过推动作用。
经他改造的“新文体”,以“平易畅达”、“纵笔所致不受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等特点,一时风靡天下。
他的文章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自成一体。
有《饮冰室文集》。
【写作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全文自始至终运用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
第二个特点是思路开阔,纵横开合,论证周密,结构严谨
第三个特点层递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要阐明的道理具体形象
①全文自始至终运用正反对照的说理方法
如成与败,逆与顺,强与弱,彼与我,“攻亏一篑”和“虽覆一溃”的对瘵,处处阐述了有毅力,与无毅力会造成成功与失败两种不同的结果,从而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②思路开阔,纵横开合,论证周密,结构严谨
文章一起笔就说天下古今成败之林,横贯天下,纵观古今,大开大合,接着论顺、逆、幸、蹇,又以逆水行舟、挖土掘井等圣人之言证明,或理论或现实依据,思路开阔,论证非常周密,而结构集中严谨。
③层递和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要阐明的道理具体形象
比喻如操舟之喻;造山以填土之喻;掘井之喻分别强调要有坚持到底的毅力。
层递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意思递进而形式相近的语句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本文有两处用层递手法。
一是第二段对身处逆境时五种不同态度的描写,突出要想成功,应有“至强之人”的毅力,二是第三自然段操舟的对比,这几种情况的对比用层递式以此反衬出坚持到底者毅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