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谈读书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七到九年级语文散文诗歌总结《初中七到九年级语文散文诗歌总结篇一》初中七到九年级的语文学习,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而散文和诗歌则是这旅途中最耀眼的风景。
记得刚上七年级的时候,初次接触那些散文,感觉就像是在迷雾中摸索。
朱自清的《春》,那简直就是一幅绚丽的画卷在文字间徐徐展开。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就像一个孩子在急切地盼着过年一样,那种对春天的期待,写得那叫一个真切。
老师在讲台上讲着那些优美的语句,什么“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我就想着,这朱自清是不是个超级大画家啊,怎么能用文字把春天描绘得这么美呢。
再说说诗歌,李白的《静夜思》,那是早就会背的。
可在课堂上深入学习的时候,才发现这短短的二十个字,就像一颗小小的钻石,每一面都折射出无尽的思乡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也许李白当时喝醉了吧,迷迷糊糊把月光当成了霜,不过这一“疑”啊,就把那种孤独感全给带出来了。
到了八年级,散文变得更深沉了些。
像鲁迅的《藤野先生》,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这文章有点散,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
可是读着读着,就发现鲁迅对藤野先生那种复杂的情感都藏在字里行间呢。
他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什么“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感觉就像在给我们介绍一个老熟人。
这时候的散文,就像一杯浓茶,得慢慢品才能咂摸出味儿来。
诗歌方面,杜甫的诗就像一声声沉重的叹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看着破败的山河,那心情估计就像吃了苦瓜还被人打了一拳,又苦又痛。
他的诗就像是一部纪录片,真实地记录着那个时代的苦难。
九年级的散文诗歌,更像是一场对灵魂的叩问。
《敬业与乐业》这种议论文式的散文,梁启超就像一个老夫子在耳边念叨,不过念叨得还挺有道理。
他说“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我就想,这真的吗?也许吧,就像我写作业,写着写着进入状态了,好像也没那么痛苦了。
诗歌中的《我爱这土地》,艾青就像一只悲愤的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梁启超十大经典语录,句句精湛,感悟透彻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新法家代表人物。
1. 以救国家之弊,图万世之民。
语出清·梁启超《王荆公传》。
用以解救国家的弊政,图谋百姓的长远利益。
2. 惟进取也故日新。
语出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只有不断的进去,因此才会有不断的创新。
3.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语出清·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建立功业排在百种善行第一位,懒惰在万种恶行中排在第一位。
4.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语出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少年:泛指青少年人。
青少年有智慧我们国家就有智慧,青少年富裕我们国家就富裕,青少年强大我们国家就强大。
作者指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的状况反映了国家的状况,青少年发展成长得好国家就能发展得好。
5.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语出清·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
法律,是使天下人行为得以规范的公用的器具;变革,是为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发展、前进所必需的天下人公认的道理。
这句话指出了法律、变革具有全天下人公用、公认的普适性。
6. 法律范围论之,则过恶有大小之可言;以道德范围论之,则过恶无大小之可言也。
语出清·梁启超《德育鉴·省克》。
从法律层面上将,罪恶是没有大小之分的;但是从道德层面上说,罪恶是有大小之别的。
7. 今日之竞争,不在腕力而在脑力,不在沙场而在市场。
语出清·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当今的竞争,不是凭借武力的争斗,而在于头脑智慧,不在战场上,而在市场上。
8. 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销磨语出清·梁启超《水调歌头·拍碎双玉斗》。
我不怨恨年华逝去,只是担心年轻的雄心,被无情的岁月销磨殆尽。
梁启超先生一生无时无刻不心系天下,这句话表达了他的忧国情怀。
梁启超的励志名言梁启超的励志名言(精选60句)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梁启超的励志名言(精选60句),欢迎大家分享。
1、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
——梁启超2、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
——梁启超3、重精神,贵德育。
——梁启超4、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梁启超5、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6、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
——梁启超7、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
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梁启超8、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梁启超9、物竞天择势必至,不优则劣兮不兴则亡。
——梁启超10、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梁启超11、重人者人恒重之,侮人者人恒侮之。
——梁启超12、为学当有实功,有实用。
——梁启超13、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苟不自新,何以获存。
——梁启超14、科学的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
——梁启超15、竞争者,进化之母也。
——梁启超16、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
——梁启超17、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
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
——梁启超18、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
——梁启超19、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梁启超谈读书名言梁启超先生是近代中国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对于读书学习的看法一直备受推崇。
在他的著作中,不乏对读书的重要性以及读书名言的阐述。
本文将对梁启超先生谈论读书名言的观点进行探讨,并通过引用他的名言来说明其对读书学习的深刻理解。
一、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梁启超先生认为,读书是实现个人进步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他写道:“读书若能得到真正智慧,是最大助力。
无论在现实日常中为人处世,经常用藏书,常常阅读。
”这句话表明了梁启超先生对读书的高度重视。
他认为,通过阅读,个人能够汲取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增加见识和认识,拓宽思维和视野,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取得成功。
二、读书是培养良好品质的源泉在梁启超的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读书与培养良好品质之间的密切关系的探索。
他指出:“不读书者实无资格办好自己的事业,读书亦是最佳人格之修养”。
这句话凸显了他对读书与人格修养的关联的重视。
梁启超先生认为,读书能够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让人更加具备优秀的个人素养和道德修养,从而使人能够较好地去面对生活、事业和社会。
三、读书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梁启超先生非常重视读书对于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作用。
他说:“若将生命看为是编织成的制造品,那别处所取要比较好的实在就是读书。
你读书所费有可能制造出对于一生之供应。
”这句话明确了读书对于个人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梁启超先生认为,通过不断的阅读学习,个人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四、读书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功臣在梁启超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读书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的关注。
他认为,读书不仅仅是对个人有益,对于国家的繁荣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他写道:“要使国家建设得力和荣华,唯有人才的发电总是从书籍得来。
”这句话强调了读书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梁启超先生认为,只有通过个人的不断学习和进步,国家才能够拥有优秀的人才,从而推动国家的繁荣与进步。
初三语文九上文学常识2008·121.《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戊戌变法”。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2.《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节选自《雨果文集》。
作者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我们学过他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
代表作有《哲学通信》《形而上学论》等。
3.傅雷,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宏富,翻译作品达34部。
《傅雷家书》是傅雷家信的合编,在信中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凝聚着作者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4.《致女儿的信》选自《关于爱的思考》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收藏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里。
《致女儿的信》中借用神话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5.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从明代开始,规定为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初级必读书。
6.《谈读书》作者是弗朗西斯·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
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
作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
文章选自《且介亭杂文》8.《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传》。
《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
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
《智取生辰纲》围绕着“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一个接着一个,明写护送队头领杨志警惕性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
梁启超经典语录全集(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1、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
3、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4、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5、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
6、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
7、六经不能教,当以小说教之;正史不能入,当以小说入之;语录不能渝,当以小说渝之;律例不能治,当以小说治之。
8、何时睹澄清,一洒民生艰?
9、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
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10、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
《古人谈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古人谈读书读书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养方式,被广泛推崇和讨论。
许多古人对于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效益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一些古人关于读书的观点,以文言文原文为主,并附有注释和翻译。
一、鲁迅:读书必须静心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擘,他在《伤逝》一文中提到:“非力事之修习,几在读书养性。
”鲁迅先生认为,读书是一种培养心性的方法,读书需要静心。
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致志地阅读,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
二、王羲之:笔墨纵横,读书体会自晋代王羲之以来,书法始终被认为是读书修养的一种方式。
他在《谢才知敬真请与之言类》中说:“古者无聊,采若有用之文读,调之若琴剑,必恶于今象。
”这句话意为:“古代人没有业余娱乐,以有用的文章为乐,发挥琴剑之类,不嗜好现代的世俗文艺。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文化修养。
三、陶渊明:读书需要有所求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提到:“爱彼远求之士,怀抱苦思翁。
”陶渊明认为,读书者应该具备远大的心愿和追求,怀抱着苦思之人的心态来读书。
只有足够的渴望和毅力,才能在求知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四、司马迁:读书坚持至死司马迁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史记》的作者。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舍细病,志不能忘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舍弃一些小的健康问题,因为我的心志和追求不能忘记。
”司马迁认为,读书是一种持续的修养过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都应该坚持不懈地读下去。
五、杜甫:读书为了修身养性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在《江畔独步寻花·其五》中写道:“花别庭院空纷漫,人间富贵多荣宠。
知君不肯故园别,留取吾初心。
”杜甫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品格和修养,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始终保持读书初心。
以上是一些古人关于读书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这些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个人的修养和提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谈读书)》同步练习(含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推敲(qiāo)藻饰(zǎo)诘难(jié)咬文嚼字(jué)B.矫揉造作(jiāo)睾肾(gāo)证(chǎn)狂妄自大(wàng)C.统筹(chóu)狡黠(xiá)提倡(chàng)吹毛求疵(zī)D.滞碍(zhì)伦理(lún)要诀(jué)豁然贯通(huò)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读史使人___________,读诗使人___________,数学使人___________,科学使人___________,伦理学使人________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___________,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聪明深刻精密高尚有道德善辩B.明智灵秀周密深刻庄重善辩论C.高尚明智聪慧深刻有修养巧辩D.深刻高尚聪慧明智有修养巧辩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谈读书》尽管论述了读书的多个方面,同时每一句话都表明一个观点,但是都由倡导读书和“用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了全文的内在逻辑。
B.《不求甚解》通过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
C.《谈读书》运用比喻说理。
例如,以“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4.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②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③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102)梁启超《学问之趣味》赏析梁启超的《学问之趣味》是一篇颇具影响力的演讲稿,他在其中深刻阐述了他对学问和人生的看法。
通过深入剖析趣味与学问之间的关系,他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寻求知识和真理的理想方式。
下面是这篇演讲稿的赏析。
首先,梁启超强调了学问之趣味的重要性。
他将学问视为一种对未知的探索,而这种探索本身就具有无穷的趣味。
这种趣味并不是一种表面的、浅薄的乐趣,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在的满足感。
通过研究学问,人们可以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认识世界的复杂性,并从中获得深深的满足感。
其次,梁启超提到了如何去发现学问之趣味。
他认为,要发现趣味,需要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习应该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接受性的过程。
人们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好奇的心态去面对世界,去尝试新的事物,去挑战自己的局限性。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发现学问的趣味,并从中获得深刻的乐趣。
此外,梁启超还强调了学问之趣味的结果。
他认为,学问之趣味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得知识和真理,还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通过研究学问,人们可以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增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
同时,学问还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世界,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价值和使命。
在《学问之趣味》中,梁启超以他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学问与趣味之间的关系。
这篇演讲稿不仅具有思想上的启示作用,而且也具有实用上的指导意义。
它教导我们,要真正地享受学问的趣味,就需要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同时,它还鼓励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和挑战自己,从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在思想上,梁启超强调了学问之趣味的重要性。
这种趣味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得知识和真理,还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通过研究学问,人们可以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增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
梁启超:无精神生活的人,知识愈多,痛苦愈甚
近来,国中青年界很习闻的一句话,就是“知识饥荒”,却不晓得,还有一项要紧的“精神饥荒”在那边。
中国这种饥荒,都闹到极点,但是只要我们知道饥荒所在,自可想办法来补救。
现在精神饥荒,闹到如此,而人多不自知,岂非危险?一般教导者,也不注意在这方面提倡,只天天设法怎样将知识去装青年的脑袋子,不知道精神生活完全,而后多的知识才是有用。
苟无精神生活的人,为社会计,为个人计,都是知识少装一点为好。
因为无精神生活的人,知识愈多,痛苦愈甚,做歹事的本领也增多。
例如黄包车夫,知识粗浅,他决没有有知识的青年这样的烦闷,并且作恶的机会也很少。
大奸慝的卖国贼,都是智识阶级的人做的。
由此可见,没有精神生活的人,有知识实在危险。
盖人苟无安身立命之具,生活便无所指归,生理心理,并呈病态。
试略分别言之:就生理言,阳刚者必至发狂自杀,阴柔者必至萎靡沉溺。
再就心理言,阳刚者便悍然不顾,充分的恣求物质上的享受,然而欲望与物质的增加率,相竞腾升,故虽有妻妾宫室之奉,仍不觉快乐。
阴柔者便日趋消极,成了一个竞争场上落伍的人,凄惶失望,更为痛苦。
故谓精神生活不全,为社会,为个人,都是知识少点的为好。
因此我可以说为学的首要,是救精神饥荒。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