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5.17
- 格式:docx
- 大小:138.46 KB
- 文档页数:17
师德榜样教育家梁启超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振铎,号杨逆斋,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作为一位杰出的师德榜样,梁启超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教学技艺和高尚的师德风范,深深影响着后人。
本文将对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和师德表现进行深入探讨。
1.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而教育家是塑造人才的关键。
他主张为人师者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教学能力。
在他看来,教育家应该以身作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具备创新精神。
他提倡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教学,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
2. 梁启超的师德表现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梁启超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并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
他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强调师生之间的互信和平等相待。
他倡导教育家应该做到守信用、恪守承诺,坚守教育事业的纯洁性和公正性。
梁启超还注重自身的学习和进修,他认为教育家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他经常参加教育研讨会和学术讲座,与其他教育家交流心得和经验。
他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并尝试引入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以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
3. 梁启超的教育成就梁启超在教育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他积极推动了新式教育的发展,提出并实施了普及教育、女子教育、职业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方案。
他倡导“教育以尚德为宗,以启智为用”,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他坚持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能力,不断推动教育内容的改革和创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梁启超还致力于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他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和活动,推动中国的教育融入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
他的卓越贡献和师德表现赢得了广泛赞誉,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简答简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简答简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答:1902年,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的爱国女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新式女学之一,也是蔡元培真正实践教育救国主张的开始。
答:魏良1901年,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中国勒索了大批“赔款”。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庚子赔款”。
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一样,美国也从中捞得一笔为数不小的赔款。
1909年,美国政府把从中国掠夺去的“庚子赔款”的一部分,用来在中国兴办学校,“培养”中国的留学生,“教育”中国学生。
这就是所谓的“退款兴学”。
答:导生制:又称兰卡斯特—贝尔制,是指由教师对学生中年龄大、成绩好的施教,而后由他们任导生,转教其他的学生代替教师的职责。
这种制度节省师资、花费少,在英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学生、班级之间进行竞争。
但它不能给儿童以系统、充分的知识,也有机械、生硬的毛病,只注重学生的外部动机,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实行体罚,所以只能满足民众对低水平初等教育的要求,不可能适用于各种程度的教育。
答:公学:也是一种文法学校,最初是因为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所定教学目的又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而得名,实际上它是一种私立学校。
主要进行古典文科教学,很快发展为只限上层社会子弟才能入学,教育目的实际表现为培养未来的、具有特权的官吏和统治阶层人物。
答:1985年,美国国会颁布《国防教育法》,制定该法的目的是加强国防并鼓励和援助教育法案的补充和改进,以满足国家的迫切需要,其主要内容有: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在外语的教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
以后《国防教育法》的内容不断得到修正。
《国防教育法》旨在改变美国教育水平的落后情况,使美国教育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它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美国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
康有为的弟子,也是康有为从事变法维新活动的主要骨干和助手。
1897年与他人在长沙创办时务学堂,并任中文总教习,这所学堂以培养知识广博的变法人才为目的,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普通学传授经学、诸子学和公理学、中外史治格算之粗浅者,专门学从入学后第七个月开始学习,从公法学、格算学和掌故学三个门类中任选一门。
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也坚持保皇立场。
但民国成立后他在政治上不再追随康有为,晚年主要从事学术活动。
梁启超是近代学术最为渊博的学者之一,著述多达七百余万言,重要的有《饮冰室文集》、《清代学术概论》、《先秦政治思想史》等。
㈠论培养新式国民梁启超也像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强调变法是使国家富强的关键,而改良教育又是变法的关键。
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由“力”而趋于“智”,所以他指出:“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针对封建时代只注重培养少数治国精英,对民众则只讲道德教化,乃至实行愚民政策。
梁启超提出“开民智”,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其意义不仅是促进国家富强,而且能促进社会进步。
他指出民权来源于民智“昔者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曰欲兴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开民智可以说是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必备条件。
开民智的基本途径自然是兴办教育。
他说:“欲求新政,必兴学校,可谓知本矣。
”基于这一思路,梁启超指出:“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
使结团体,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之才与智也。
”他认为传统教育最大缺点是培养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私、怯懦、麻木是人们的通病。
他要求培养的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精神。
这些主张已显然具有反封建的色彩。
㈡论变科举、兴学校梁启超对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将八股文取士视为中国锢塞文明之一大根源,结果是“愚其士人,愚其民,愚其王公”。
一、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 教育救国论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根源在于教育。
他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强调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2. 德育为先梁启超主张德育为先,强调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他提倡“以德育人”,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知识与能力并重梁启超主张知识与能力并重,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他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开放教育梁启超主张开放教育,认为教育要面向世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提倡“中西合璧”,主张借鉴西方教育制度,改革我国教育体制。
5. 个性发展梁启超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潜能。
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教育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二、梁启超的教育实践1. 创办新式学堂梁启超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创办了多所新式学堂,如清华学堂、南开中学等。
这些学堂以西方教育制度为蓝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
2. 推动教育改革梁启超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主张。
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推行新式教育,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3. 撰写教育著作梁启超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如《中国教育史》、《教育杂论》等,为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培养人才梁启超注重人才培养,他创办的学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梁启超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启示1.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表明,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只有重视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全面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发展。
摘要:梁启超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梁启超女子教育的思想、实践及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揭示梁启超女子教育实践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引言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对女子教育一直持保守态度,女子教育被视为家庭私事,女子应以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为重任。
然而,随着近代社会变革的深入,女子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女子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梁启超女子教育的思想1. 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梁启超认为,女子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他在《论女子教育》一文中指出:“女子之教育,为国之本,为国家之元气。
”他强调女子教育要培养“国家之公民,国家之主人”。
2. 女子教育的目标梁启超提出,女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女性。
他认为,女子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女性的道德品质和独立思考能力。
3. 女子教育的课程设置梁启超主张女子教育应设置实用、全面、多样化的课程。
他提出,女子教育课程应包括国文、史地、算术、博物、音乐、体育等科目,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梁启超女子教育的实践1. 创建女子学校梁启超积极参与女子学校的创办,如创办了“中国女子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
这些学校为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推动女子教育改革梁启超主张改革传统女子教育,摒弃封建礼教对女子的束缚,使女子教育更加科学、合理。
他提出,女子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鼓励女子参加社会活动。
3. 倡导女子教育普及梁启超认为,女子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个家庭,让更多的女性接受教育。
他提出,国家应该设立女子教育基金,用于支持女子学校的发展和女子教育的普及。
四、梁启超女子教育的影响1. 提高了女性地位梁启超的女子教育实践,使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提高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维新派女子教育思想探析一、维新时期的女权思想人权的发展是伴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女权作为人权的一个分支,也是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进步的。
在了解了人权的发展历史后,我们重点讨论下维新运动时期的女权思想,因为它很有代表性,也很典型。
其实中国近代对女权真正的提倡就是在维新运动时期,真正的妇女解放运动也是维新志士提出来的。
梁启超等一些维新思想家从救亡图存角度出发,将提倡女权作为开启明智以兴民权学为根本出发点,他们认为女权学兴衰决定着国家学兴亡,男女平等对国家的富强具有重要的作用,无政府主义则彻底主张女子应摆脱一切束缚,最终实现人人平等与自由。
梁启超作为维新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在维新运动期间,他十分关心女子问题,与其师傅康有为志同道合,积极主张男女平权,他从争取妇女健康权、女性受教育权、鼓吹女权运动等方面为妇女解放、争取女权出谋划策。
妇女的健康权。
大家都知道,健康权是继生命权之后的一种最重要的权利,作为一个正常的人,连最基本的健康权都保证不了,他还可以干什么呢?曾有人说过“个人健康——是一个人的福利和做人的尊严的一个重要条件。
”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永远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不但在精神上压迫,更为不堪的是还要在身体上受折磨。
特别明显的就是缠足,其实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很多曾经被逼缠过足的老人,我们的祖母,奶奶,她们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当我们问起时,她们只是无奈的摇摇头,单单从这个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对女权的漠视,摧残。
“三寸金莲”成了当时妇女们的代名词,缠足的历史就是中国妇女受屈辱的历史。
直到维新变法运动时,维新派才大规模的批判和呼吁废除缠足这一残害妇女身体健康的恶习。
梁启超还把国家强弱与女子缠足联系起来,他说“欲强国本,必储人才,必开幼学;欲端幼学,必禀母仪,必由女教。
”[1]梁启超不仅从理论上主张禁止缠足,而且付诸实施。
1897年4月,梁启超等人以《时务报》为名,登报发起组织部缠足会。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被誉为“百年学风之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育的目的对于教育的目的问题,梁启超认为,教育应该是让学生获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并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方法梁启超在教育方法方面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提倡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
此外,他还提倡实用教育,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和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有实用价值的人才。
教育的内容在教育内容方面,梁启超认为,学科的设置要紧贴实际需求和时代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同时还要注重以人文精神为基础的教育。
他提倡要强调人的整体性和个性发展,注重教育的全面性和个性化。
教育的对象梁启超关注的教育对象主要是中国青年,在他看来,青年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栋梁,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目标和有才能的青年人才,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的意义梁启超认为,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成长发展的核心,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关键。
教育不仅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人文传承的重要手段。
教育可以给人的生命带来新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结语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用教育的方法,不仅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也对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引言梁启超(1873-1929),字任公,号饮冰室主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提倡“新学”,主张变法维新,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近代女子教育方面,梁启超也有着自己的实践和贡献。
本文将从梁启超近代女子教育实践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历史背景1. 晚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民族危机深重。
此时,梁启超等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挽救民族危亡。
2. 晚清时期,中国女子教育处于萌芽阶段,女子受教育的机会极为有限。
当时,封建礼教束缚着女性的思想,女子地位低下,难以获得教育。
3. 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必须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提高女子素质。
因此,他们开始关注女子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女子教育主张。
三、主要内容1. 提倡女子教育的重要性梁启超认为,女子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关键。
他强调:“女子者,国家之母也。
女子之教育,国家之根本也。
”他认为,女子教育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2. 倡导女子教育改革梁启超主张改革封建女子教育,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使女子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他提出以下改革措施:(1)提倡女子上学:梁启超认为,女子应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利,应鼓励女子入学接受教育。
(2)改革女子教育内容:梁启超主张改革女子教育内容,使其适应时代发展。
他提出,女子教育应注重实用知识的学习,培养女子的爱国精神、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女子教师:梁启超认为,提高女子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培养优秀的女子教师。
他主张选拔有才华、有爱心的女子担任教师,以引领女子教育的发展。
3. 创办女子学校梁启超亲自创办了多所女子学校,如上海中西女塾、广东女子学堂等。
这些学校成为当时女子教育的典范,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影响1. 推动了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梁启超的女子教育实践,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女子教育逐渐走向正规化、系统化。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析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专业历史学(师范)年级2008级学号*************** 姓名章诩苓指导教师杨光华成绩2012年5月7 日目录摘要 (1)正文引言 (1)一、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提出的社会思想背景 (2)1.向西方学习深入发展 (2)2.对中国传统妇女观念的认识 (3)二、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4)1.前期的女子教育思想 (5)2.后期的女子教育思想 (9)三、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影响与贡献 (11)1.促成女性步出家门 (11)2.促进男女平权观点的初步形成 (12)3.呼吁女性自我觉醒 (13)四、结语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浅析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章诩苓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女子教育的奠基人。
在维新运动期间积极主张男女平权,提倡女子教育,并撰写大量文章,对此进行广泛的宣传。
他的女学思想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早期推广女子教育,是为女性争取受教育的机会,以此而达到“兴国民智”的目的,同时通过教育将女子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贤妻良母。
后期则是提倡女子应获得平等的政治权利,能够藉由教育逐步争取自由与权力,不仅从奴隶地位挣脱成为“人”,还要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能行事政治权力的女国民。
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后世有着巨大的贡献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影响Analysis of Liang Qichao Women's Educational ThoughtZhangxuling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and Ethnology, Southwest China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Abstract:Liang Qichao modern reformist thinker and educator, is also the founder of the Women's Education. An active advocate of equal rights for men and women during the reform movement, to promote girls' education, and has written many articles and this extensive publicity. Women idea is to change with the times change. Early promotion of women's education, the fight for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wome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juvenating the wisdom of the people "through education, women's training to become the wife and mother of both ability and integrity. Late is to promote the woman should be given equal political rights, to fight for freedom and power gradually through education, not only to break free from slavery to become a "person", but also with independent thinking skills, and can act in the political power of female nationals. Women's Educational Thought of Liang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t that tim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Key word:liangqichao ; Girls' education;Thought;Influence引言在传统儒家礼教下,女性被局限于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世界中,而女子也成为维护父权社会的帮手。
直至清末民初,维新派知识分子开展女学与不缠足运动,中国女性才开始有接受正式教育的机会。
其中梁启超在女子教育思想方面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将其思想化为实践,和一批关心女子教育的有识之士共同创办了中国自己的女子学校,女子教育才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目前国内关于梁启超女子教育与女权思想研究专门性的著作几乎没有,但有不少对梁启超女子教育与女权思想为研究主题的期刊论文。
其中郭剑波在浙江师大学报所发表的《论梁启超关于女子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作者对梁启超维新时期的女子教育思想及实践加以介绍并予以评价。
而杜学元的《维新时期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刘秀英的《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评述》、与张玉麟的《试论梁启超的女性教育思想》也都是针对梁启超维新时期女子教育的推广、创办或女性接受教育的益处加以介绍研究。
而张勃所著的《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评述》、贾春的《浅析梁启超兴办女学的思想主张》,及杨红辉、黄正泉两人共同著作的《论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除了将梁启超维新变法时期的女子教育思想做一介绍外,也略提及民国后梁启超所提出的女子职业及女权主张,做一全面概括研究,但未加以分期介绍。
而江百炼的《略论梁启超对晚清妇女社会角色的定位》及黄炳深的《梁启超女学与女性社会化思想及其影响》两篇文章则是少数以梁启超的女性论述作为中国妇女社会角色的定位与社会化的研究。
另外,向仁富的《梁启超女权思想探析》则以女权的观点将梁启超维新时期直至民国的女权主张概略叙述。
本文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主要讨论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以及前后两个时期思想的差异,并评价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影响。
一、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提出的社会思想背景梁启超身处于清末民初社会变动急促的时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剧烈动荡、迅速变化的时期。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1.向西方学习深入发展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开始入侵中国,同时西学东渐伴随而来,这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固有的运行轨迹,使之由封建专制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改变了中国教育的性质与走向,使之由传统教育演变为近现代新式教育。
鸦片战争爆发后,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列强船坚炮利,我国器物工艺不如西人,造成我国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因此有向西方学习的必要。
于是,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出现了学西语、学西艺的热潮,这就是开学习西方先声的经世致用教育思想、洋务教育思想的兴起。
随着对西方学习的深入,人们发现教育虽然经过西语、西艺的变革,但数十年来,收效并不显著,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
甲午战争,日本之所以能战胜中国,不只是器物上占优势,更重要的是经过明治维新,政治体制改革了,国家富强起来了。
因此,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症结不仅仅是“技艺”落后更重要的是政治体制不行,最值得向西方学习的应该是政治体制。
与这种认识相适应,在教育领域中,出现了重视学习西政的维新教育思想。
在学习西政的过程中,维新人士认为要达到像日本一样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目的,必须扫除统治了中国人数千年的封建伦理纲常,而要扫除这些思想障碍,首先要以“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开民智”依赖于教育,于是教育改革成为维新变法的一项重要举措。
女子受封建伦理的毒害最深,女子的思想最需要开启,而封建社会却没有女子教育,女子教育就这样被提上日程。
梁启超作为维新运动的一位主要领导者,对女子教育作了详细的论述,与其师康有为同道,积极主张男女平权,提倡女子教育,并撰写大量文章,对此进行广泛的宣传。
仅两年时间《时务报》上刊登有关女子问题的论文,译文,消息20余篇,并在理论著作《变法通译》中专列《女学》一章。
大力倡导设立女学,扶助创办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学堂——上海经正女学,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对中国传统妇女观念的认识第一,教育观。
中国自古对男女教育就有不同规划,性别的差异使男女教育在幼时就已经开始有不同的方向。
在童蒙教育学习的内容上多是简单的认知和礼仪教育。
到十岁之后,女性教育追逐渐以出嫁作为准备,深居闺房,学习曲意顺从、养蚕取丝、织布制衣、祭祀等生活技能与家务,这些品性的熏陶与技能的学习是为了日后为服侍翁婆相夫教子做准备。
此外对于女子道德品行的要求更是严厉,其中最重要的道德教育内容就是“三从四德”,所谓三从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而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妇德是四德中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内容就是教授女性处事待人的道理,详细规范女性生命中的每个角色,以道德约束的方式要求女性行为合于男性社会的规则。
这也就导致传统女性的教育注重德性教育与家务技能,但是对于知识却不似男性般重视。
这与“才可妨德”与“才可妨命”的观念有关,女子若拥有才华,很容易在家务上有所荒废,吟风弄月的情怀也可能使她们薄命。
所以明清时期“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说广为流传,对中国妇女影响深远。
在此说法下,女子能读书识字的机会大减。
总而言之,传统中国女性的教育趋于重视道德品行,而忽略女性才华知识的培育。
但是由于当时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认识到教育是改变国家最快最有利的途径,能产生的功效是最大的。
因此教育问题成为当时最重视的问题,这其中又以女子教育为重点。
第二,婚姻观。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的婚姻方式。
婚姻是绝大多数女性所必经的生命历程,更是昔日女子唯一的出路,传统社会中女性生命意义的来源。
但是,在传统婚姻的方式下,结婚的当事人对自己的婚姻大事没有直接表达意见的权利,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根据《清户律·婚姻门》规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具无者,以余亲主婚,其夫亡摧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
”由此可知,父母有决定子女婚姻对象的绝对权利,而当事人没有拒绝的权利。
虽然传统婚姻中男女双方当事人都没有婚姻的决定权,两性在婚姻中都赌上自己一生的幸福,但是传统社会对于男性却较为宽容。
男性可以有机会拥有妾室以弥补遗憾,相对于女性的孤注一掷,男性在婚姻中显得较为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