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心理学 第八章 .应激与心身疾病讲课讲稿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49
《康复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664010课程名称:康复心理学英文名称:Rehabilitation p sychology课程类型: 专业拓展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 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先修课程:人体发育学、生理学、系统解剖学、临床医学导论、组织学与胚胎学等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康复心理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其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可操作性、思想性与适用性兼容并存的特点。
本门课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康复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明确心理干预在康复医学中的重要性,熟悉不同身心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心理特征,心理问题的评估,心理康复的方法。
培养学社的临床思维和操作理念,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心理干预和不同疾病的心理康复为主要内容。
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康复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掌握康复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3.掌握康复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康复的几大基本理论;4.了解康复中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同角色对康复患者的影响;5.熟悉常用的临床心理评估,不同类别心理量表的适用范围;6.熟悉康复治疗中的心理干预方法,了解常见临床问题的心理治疗干预;7.掌握应激障碍的概念、分类、表现和心理康复方法;8.了解心身疾病的概念、特点以及常见分类;9.熟悉常见心身疾病的心理康复;10.了解躯体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心理特征和心理康复方法;11.了解感觉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心理特征和心理康复方法;12.掌握常见精神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熟悉其康复期的心理问题和干预方法;13.了解特殊群体(老年、特殊儿童、妇女)康复的临床表现,熟悉他们康复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康复方法;14.了解其他临床状况的心理康复。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心理康复的概述教学要求1)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学习任务及授课方式;了解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所占的百分比及最终的考核方式及其分值的比重;2)了解康复心理学的历史及发展,对比和相关学科的关系;3)了解康复心理学的实施与发展;4)了解康复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和应用。
应激与心身疾病一、应激的概念个体“觉察”到化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和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的。
二、全身适应综合症: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三、应激过程的模式输入——应激源中介机制——察觉和认知评估反应——心理和生理结果——适应或适应不良四、应激的生理反应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
2、下丘脑-腺垂体-靶腺系统活动增强3、免疫系统功能抑制五、心身疾病的概念心理社会因素作为重要因素参与发病的躯体疾病。
六、心身疾病的范围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等。
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
内分泌代谢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神经系统: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
泌尿与生殖系统:遗尿病,经前紧张综合症等。
骨骼肌肉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腰痛等。
其它:癫痫、口腔炎等七、冠心病和癌症发病中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1、冠心病:急剧的情绪波动,如紧张、焦虑、恐惧、愤怒等。
人格特征:A 型人格为争取成就而努力奋斗,有竞争性,很容易引起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言语和举止粗鲁,对工作和职务过度地提出保证,有旺盛的精力和过度的敌意。
2、癌症:重要的情感丧失,抑郁、悲哀、孤独、生闷气等。
人格特征:C 型人格过分耐心,回避冲突,过分合作,屈从让步,不拒绝,缺乏主见,负性情绪控制力强,过于和谐,息事宁人。
八、心身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原则诊断原则:躯体诊断加心理诊断。
心理诊断靠心理检查,常用方法时回弹法和心理测查,多涉及的方面有病人的人格、当前的心理(情绪)状态、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因素(如生活或工作应激事件)。
治疗原则:心身同治,标本同治;因人而异,视情而定;心理干预目标: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学诱因,消除生物学症状;综合治疗:适应环境,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预防原则:生物学因素预防,培养健全的人格,帮助人们学会应对挫折,改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