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心理卫生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18
第三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第一节心理应激一、心理应激的概念当一个人面对心理冲突、挫折、烦恼等心理压力时,会体验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还会出现相应的生理及行为反应。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困惑更多,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受到挑战。
应激(stress)一词原意是一个系统在外力的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状态,从医学的角度,一般把心理应激定义为:当个体觉察到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心理应激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人们维持正常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必要条件,是人们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是,如果应激水平超出个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则有损于身心健康。
二、心理应激的过程心理应激是一个外界环境与机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应激源、中介机制、应激反应和应激结果四个部分。
(一)应激源应激源是指来自环境或机体内的,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的统称,是引发心理应激的原因。
根据应激源的不同性质,可分为:1、躯体性应激源指作用于躯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如高温、低温、噪音、疼痛、损伤、病原微生物和疾病等。
2、心理性应激源指来自人们头脑的,能引起机体心理失调的某些事件。
包括不良的预感、工作压力、人际矛盾、心理冲突和挫折等。
3、文化性应激源指因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改变所造成的刺激。
如迁移异国他乡、留学、南北迁移、名族文化不同所产生的不适应等。
4、社会性应激源指来自社会方面的刺激因素,如重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动、天灾人祸、战争、婚姻家庭危机、重大生活事件等。
(二)中介机制应激源可以是客观事件,如疾病,也可以是个体的主观产物,如不良的预感。
刺激物是否会使个体产生心理的失衡或不适应的反应,取决于中介机制的作用。
中介机制指介于应激源与反应之间起调节作用的中间环节,其中察觉、认知与评价是关键因素。
1、觉察个体是否觉察到来自环境或机体内的威胁叫做觉察。
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
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心理应激]:是个体认识到需求与实际的或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所作出的适应过程。
[心理治疗]:广义定义:以医学心理学原理和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动或通过某些辅助手段如仪器,经过一定的程序,以改善病人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达到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平衡。
[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
广义定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即“凡是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有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者,都属心身疾病”。
狭义定义:如果强调心身疾病中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则称之为狭义的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咨询]:是通过医学会谈和讨论(必要时进行心理测验),查明病人心理障碍的性质和可能的原因,给与劝告、建议、教育、支持和各种形式帮助的过程,包括运用简短的心理治疗和医药治疗(即综合干预)。
[行为]:广义概念: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不仅外显的行为动作可以进行观察和研究,那些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也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被观察和研究,如施加给个体的刺激会导致随之而来的内隐及外显结果等。
狭义概念: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的部分,只有行为才是可以直接观察、并且成为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或者说是机体的感觉器官对环境变化(刺激)的反应。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原理和有关理论的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医学心理学重点:心身疾病的定义及特点心身疾病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章节,也是事业编常爱考的知识点。
就心身疾病的定义及特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心身疾病的定义及特点:1.心身疾病的定义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肠易激综合征等。
广义的心身疾病范围要广些,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以前有人将心身关系分为三类:(1)心身反应,指精神性刺激引起的生理反应,当刺激除去,反应也就恢复;(2)心身障碍,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3)心身疾病,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器质性器质性病变。
但是一般都将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碍混合使用,因为这种区分在理论上易理解,但实践中难以明确界定。
长期以来,心身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是造成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已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2.心身疾病的特点:心身疾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例题】心身疾病是( )。
A.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精神疾病B.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神经症C.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生理反应D.心理社会因素在病因上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答案】D。
解析: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大家在考试时根据题干中针对的特点去解答。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第一节:心理应激一、应激的本质(一)概念“应激”一词是指一个系统在外力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过程。
在医学心理学领域里,应激的含义可概括为三类: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把人类的应激与物理学上的定义等同起来。
即人也有承受应激的限度,超过了就会产生不良后果。
2、应激是一种反应应激是对不良刺激或应激情境的反应,是机体保护性和适应功能的防卫反应。
3、应激是一种觉察到的威胁应激发生于个体处在无法应付或调节的需求时。
它的发生不拌有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是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境之时。
个体对情境的察觉和估价是关键因素。
人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是有个体差异的。
(二)应激的定义应激是个体“察觉”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的或是适应不良的。
二、应激过程的模式(一)输入部分--心理应激源环境对个体提出要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及生理反应。
1、躯体性应激源直接作用于躯体的理化、生物学刺激物。
2、心理性应激源人际关系冲突,个体强烈的需求或过高的期望,能力不足或认知障碍。
3、社会性应激源(1)客观的社会学指标经济、职业、婚姻、年龄、受教育水平等。
(2)社会变动性与社会地位的不合适世代间的变动社会学指标的变迁个人的社会化程度社会交往、生活、工作的变化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变动等4、文化性应激源语言、风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引起的应激刺激或情境。
医学心理学中常用的“心理社会因素”(Psychosocial Factor )一词是泛指心理应激源。
(二)中介机制刺激转变为反应是通过中介机制而达到的1、心理中介机制察觉或认知评价是决定个体对环境刺激是否引起防卫和抵抗的关键。
个体都以自身不同的水平和方式来察觉环境刺激,因此,对同一应激源可引起不同的反应。
积极的应激可提高个体识别与作业能力;消极的应激则消耗能量储备。
2、生理中介机制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生理机能的变化已被人们接受。
心理卫生及答案一、选择题[A1型题]1 .判断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A.适应能力与康复力B.控制力与康复力C.耐受力与控制力D.耐受力与适应能力E.意识水平与康复力2 .开始注重个体心理卫生的最早时期应是:A.青少年时期B.婴儿期C.幼儿期D.胚胎期E.新生儿期3 .关于婴儿心理健康的维护,不合理的一项是:A.母爱与母乳喂养B.适宜的信息与刺激C.培养独立意识D.培养良好行为习惯E.保证充足的睡眠4 .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开始时期是:A.婴儿期B.幼儿期C.学龄期D.青春期E.新生儿期5 .玩耍与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是:A.可增长知识B.利于道德品质培养C.利于社会交往与语言发展D.可促进脑的发育E.以上都是6 .学龄儿童脑的发育已趋成熟,脑重可达:150~1 250克 150~1 350克250~1 350克 005~1 300克250~1 450克7.青春期主要的心理特点是:A .心理发展走向成熟,又尚未成熟 B.自我意识矛盾C.心理代沟D.理想与现实的矛盾E.以上都是8 .青春期最难应对的问题是:A.社会适应B.情绪情感C.性困扰D.自我意识矛盾E.以上都是9 .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A.婴儿期B.幼儿期C.学龄期D.新生儿期E.少年期1 0.促进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是:A.爱抚B.丰富营养C.充足睡眠D.训练和教育E.孕期保健1 1.人生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A.生理自我的形成和发展B.心理自我的形成和发展C.社会自我的形成和发展D.成人感和独立性E.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和从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1 2.少年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标志是:A.成人感和独立性B.责任感C.生理自我D.社会自我E.心理自我13.学习困难儿童常表现为:A.阅读障碍B.计算障碍C.拼音障碍D.书写障碍E.以上均是14.产生挫折的因素:A.自然因素B.社会因素C.主观因素D.社会因素与主观因素E.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主观因素15.理智地处理嫉妒心理的方法:A.正确看待人生价值B.发挥自我优势C.豁达乐观D.密切交往E.以上均是16.情绪健全是指一个人的情绪应同他所处的下列那种情况一致:A.生活B.地位C.情感D.情境E.主观态度17.影响适应能力的因素包括:A.神经系统活动的强弱B. 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C.生活经历D.学习锻炼E.以上都是18.自己轻视自己,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消极心理是:A.自卑心理B.自负心理C.孤僻D.冷漠E.恐惧心理[A2型题]19.小乐今年上初一了,他特别爱玩电子游戏,常常为完不成作业而发出这样的叹惜:“我怎么老管不住自己呢”,这表明他:A.情绪不稳定B.兴趣太广泛C.自制力差D.缺乏高尚的道德品质E.耐受力差20.一位奥运会金牌得主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把奥运会的比赛说成20%是身体方面的竞技,80%是心理上的挑战。
这说明:A.体育竞技比赛中,身体方面的竞技无关紧要。
B.只要心理品质好,体育比赛就能获胜。
C.一个人的成功与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密切相关。
D.身体素质在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作用不大。
E.以上都不对。
[A3型题]题21~22某女F,21岁,大学二年级学生。
F出身农民家庭,学习用功,在中学时成绩一直很好,父母亲寄予了极大的期望。
进入大学后,F学习仍很用功,且担心成绩不好,毕业后难就业,对考试成绩看得很重,但考试分数不高,每学期均不及格的科目。
21.请问F主要的心理问题是:A.学习动力不足B.学习动机过强C.考试焦虑D.情境恐怖E.择业焦虑的心理问题应如何调节:A.调整对考试的期望值B.放松训练C.正确看待就业D.增强交往能力E.以上都是题23~24某同学乙,从小脾气急躁,遇事易冲动,常因一些小事发火,虽事后也后悔,可总是“品性难改”,为此感到很苦恼。
23.乙同学的问题从心理上说属于:A.意识狭隘现象B.人格障碍C.自制力差D.道德品质坏E.情绪障碍24.如何矫正乙同学的心理问题:A.锻炼意志B.学会克制C.自我暗示D.学会情景转移E.以上都是[B1型题]题25~26~3岁 ~7岁~7岁 ~5岁~3岁25.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是:26.语言形成的关键期是:答案: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及答案:一、选择题[A1型题]1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取得最大业绩,最佳的紧张度是A.高紧张状态B.低紧张状态C.适度紧张状态D.无紧张状态E.超紧张状态2 .可引起机体相应的功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是由于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A.不强B.过强C.一般D.太弱E.无关3 .同样的应激源对于不同的个体会产生A.相同的反应B.不同的反应C.类同的反应D.积极的反应E.消极的反应4 .日常麻烦带来的苦恼所构成的应激称为A.困扰B.担忧C.沉默D.焦虑E.痛苦5 .出现在应激源反应中不同的原因是因为个体对于应激源的A.体质不同B.认知评价不同C.敏感度不同D.反应强度不同E.文化程度不同6 .在应激中消极性最小而积极性最高的是A.损害—丧失B.挑战C.威胁D.敌对E.嫉妒7 .可预期的应激源,尤其是在短期内发生的强烈应激源对机体的影响是A.微弱B.较小C.中度D.较强E.剧烈8 .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可影响到机体各种内脏活动的原理是A.大脑皮质通过边缘系统抑制应激系统B.大脑皮质通过边缘系统控制应激系统C.大脑皮质通过边缘系统唤醒应激系统D.大脑皮质通过边缘系统干扰应激系统E.大脑皮质通过边缘系统诱导应激系统9 .在GAS模式中,根据应激源的强弱程度,机体作体内能量的动员,此期为A.耗竭期B.稳定期C.抵抗期D.警戒期E.激发期1 0.应激事件可引起人们的消极情绪,损害认知功能,并普遍激发机体的反应系统。
这称作为A.激励B.解脱C.应对D.回避E.超脱1 1.学会解释消极情绪、认知曲解以及发现唤起应激的因素,帮助认知调整,达到降低应激反应的方法称为A.自我压抑B.自我调节C.自我支配D.自我意识E.自我理解1 2.某些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与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这一组疾病称为A.精神疾病B.躯体疾病C.社会疾病D.心身疾病E.流行疾病1 3.A型行为者的冠心病的发病率比B型行为者大倍倍倍倍倍1 4.心理社会因素是多因素发病理论中的一个A.基本因素B.诱发因素C.次要因素D.综合因素E.潜在因素1 5.人们在遇到压力、痛苦、困境、困扰时引起自杀的主要原因是:A.不想应对遇到的应激源B.已排除遇到的应激源C.难以应对遇到的应激源D.无意识遇到的应激源E.想超越遇到的应激源1 6.以下哪个在理解应激概念方面的观点是错误的A.机体的稳态是通过体内适应反应对应激源的相互作用而实现B.应激源对稳态包括躯体性和情绪性的破坏作用称为干扰力C.当机体的稳态失衡时不能通过体内抗干扰的能力使稳态重新建立D.应激是干扰力与重建力的相互作用E.应激两重性,既要消耗能量,又在维持稳态的过程中增长与发展应对能力1 7.社会支持多种形式,但不包括A.给予信息B.给予指导和关怀C.给予经济资助D.给予影响和教育E.提供鼓励与保证1 8.以下是部分心身疾病,但不包括A.颈椎病B.心性猝死C.支气管哮喘D.瘙痒症E.类风湿性关节炎[A2型题]1 9.位女高中生,母亲因心脏病突然病故,一年后父亲又与一女友结了婚。
她感到很失落,很沮丧。
这些重大的生活事件给她带来的打击引起了她其后3年多的日常烦恼。
这些重大生活事件所构成的是A.应激效应B.打击效应C.激活效应D.余波效应E.困扰效应2 0.位中年技术员在一家公司上班,工作环境温度较高,噪声较大,工作负荷也很大,班组的人际关系复杂,因得不到上司的赏识迟迟没能晋升,给他的心身健康带来很大的压力。
他所面对的应激源是A.日常生活应激源B.职业性应激源C.环境应激源D.内源性应激源E.沟通性应激源2 1.在现代社会中,成年人主要将精力消耗在工作中。
他们所在工作的企事业中因政策或政策的执行问题会导致很多关的应激源,但这些应激源不包括A.组织的结构与气氛B.社会环境的意外C.职业性人际关系D.个体在组织中的角色和负责程度E.个人职业经历2 2.一位中年妇女由于对工作的过度需求促使个体感到心力疲惫,处于无从应对的状态。
平时感到头痛、疲劳、失眠、情绪低落、沮丧消沉、自暴自弃、十分消极。
她的这种心身耗竭状态称为A.亡阳B.绝望C.变态D.崩溃E.失落[A3型题]题23~24一位中年男性患有冠心病和高血压已5年。
2 3.经心理医生检查,认为他具A型行为特征,但哪一项不符A.时间紧迫感B.待人随和C.竞争性D.对工作过度提出保证E.为成就努力奋斗2 4.以现代医学观,冠心病是属于哪一类疾病A.单纯躯体疾病B.神经症C.流行疾病D.心身疾病E.人格障碍题25~26一位外科医生在对术前病人的谈话中,解释了手术的过程、手术中的危险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同时又要求病人不必把手术的危险性看得太严重,多想手术的积极意义,有利于病灶的切除和身体的康复,并教会病人一些放松的技巧。
病人得到了鼓励和支持,消除了术前的焦虑。
2 5.外科医生帮助病人效应对方法属于A.增强防御机制B.减轻紧张C.耐心的劝导D.重新评价情境E.思想政治工作2医生所用方法能效地消除病人的心理问题的原6.因是A.增强病人对威胁情境的控制能力B.接受心理方面的暗示C.提高思想觉悟D.得到医生的热情劝告E.增加病人配合治疗的责任感[B1型题]题27~28A.心理社会因素作用过强B.个体对疾病的认识C.心理社会因素作用持续过短D.精神疾病对人们的心理影响过程E.医治疾病对个体的躯体损害2 7.可引起机体相应的功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28.身—心反应所涉及到的方面题29~30A.劳动待遇B.组织的严密程度C.劳动范围D.职业性经济关系E.个体在组织中的角色和负责程度29.是职业内在的应激源3 0.是企事业中的政策及其执行关的应激源题31~32A.情感脆弱B.强工作负荷C.能量释放D.失落E.崩溃3 1.引起崩溃的常见原因32.心身耗竭状态题33~34A.分散对消极面的注意力B.努力忘却产生的消极情境状态C.增加个体对威胁情境的回避能力D.镇静剂的应用E.意志的锻炼3 3.效应对应激评价调整方法3 4.应对应激减轻紧张的措施题35~36A.躯体无器质性变化B.疾病多数与某种特殊性格类型无关C.发病因素与情绪障碍D.心身与时间相关E.心身与神经递质相关35.心身疾病的特征3 6.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之一答案:3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