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治疗改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
- 格式:pdf
- 大小:296.83 KB
- 文档页数:2
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与社会功能的相关性分析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常常出现认知和情感上的问题,导致社会功能受损。
而抑郁症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也很常见,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本文旨在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与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临床病征复杂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症状包括幻觉、妄想、认知能力下降等。
而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患者常常感到沮丧、失去兴趣,甚至有自杀念头。
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约有50%至80%的人存在抑郁症状。
这些抑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自卑感、自杀念头等。
而这些抑郁症状会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患者常常缺乏自信,对社交活动产生抵触情绪,使得他们在面对他人时表现得更为封闭、沉默。
这种情况会影响他们与家人、朋友以及工作场所的交流,从而导致社会功能下降。
此外,抑郁症状还可能增加患者对社会的排斥感。
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偏见和歧视,而抑郁症状会进一步加重他们对世界的消极情绪。
他们可能戒备心理强,对与外界建立联系感到困难,进而逐渐退缩,与其他人保持距离。
这种情况会导致他们的家庭、工作等社会关系的破裂。
在工作场所,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由于抑郁症状而无法保持稳定的工作功能,导致工作表现不佳、频繁请假等,进而影响他们在职场中的地位和人际关系。
然而,抑郁症状并非在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都普遍存在,并且严重程度也有差异。
一些研究显示,女性患者和年龄较轻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同时,研究还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症状与其疾病的严重程度之间存在呈正相关的关系。
也就是说,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越严重,患者越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与社会功能的相关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干预措施来改善患者的情况。
首先,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措施之一。
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减缓或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妄想等症状,从而减轻他们的抑郁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利培酮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摘要:目的:对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利培酮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进行探讨。
方法:研究时间段选择2022年5月~2023年4月,对象为此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患者,其中有25例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利培酮片治疗,设置为观察组;另外25例患者只应用利培酮片治疗,设置为对照组。
对两组患者经治疗之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1)观察组三项症状程度评估均要显著性的优于对照组(P均<0.05,t=2.116,2.052,2.301)。
(2)观察组三项认知功能评估均要显著性的优于对照组(P均<0.05,t=2.151,2.136,2.215)。
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利培酮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较佳。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行为疗法;利培酮片;临床效果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利培酮片是一种抗精神病药物,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将认知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结合使用可以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时间段选择2022年5月~2023年4月,对象为此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患者,其中有25例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利培酮片治疗,设置为观察组;另外25例患者只应用利培酮片治疗,设置为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为(40.96±5.18)岁;平均病程时间为(2.33±0.59)年。
对照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为(40.89±5.26)岁;平均病程时间为(2.29±0.71)年。
组间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数据,差异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利培酮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0309,生产企业: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初始以1mg/d口服用药,后续依据患者的实际进行调整,用量控制在4~6mg/d。
药物治疗对精神障碍患者认知能力的改善认知能力是指人们通过感知、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智力活动来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然而,某些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躁狂症等,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损害。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在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药物治疗在不同精神障碍患者认知能力改善方面的影响。
一、抗抑郁药对抑郁症患者认知能力的改善抑郁症患者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困难、思维迟缓等认知功能下降的症状。
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可通过增加神经递质的水平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研究表明,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抑郁症患者的认知灵活性、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等认知能力指标。
二、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能力的改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常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包括执行功能、工作记忆和注意力等方面的问题。
抗精神病药物,如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已被广泛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多巴胺的过度活动,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
实验研究表明,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工作记忆、注意力和理解力等认知能力。
三、锂盐对躁狂症患者认知能力的改善躁狂症患者常常表现出情绪波动剧烈、冲动行为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认知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然而,锂盐是一种常用于躁狂症治疗的药物,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同时改善其认知能力。
多项研究显示,锂盐治疗可以显著提高躁狂症患者的工作记忆、注意力和认知弹性等认知功能。
四、其他药物对精神障碍患者认知能力的改善除了上述常用药物,还有其他一些药物也被研究用于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能力。
例如,乙氨酰谷氨酰胺(N-acetylcysteine, NAC)在治疗强迫症和其他精神障碍时显示出一定的潜力。
NAC可以通过增加谷胱甘肽的浓度来对抗氧化应激,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此外,某些中草药也被认为可能改善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能力,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
综 述 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师 2008年7月第5卷第7期 W orld Hea lth D igestM edical Peri odical 认知行为疗法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对照研究■田春华1 李振宇2 范秀清2(1.三门峡市康复医院 472000 2.河南第二荣康医院 471013)【摘要】目的:比较认知行为疗法与阿米替林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符合CC MD -3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诊断标准的68例患者随即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认知行为疗法和阿米替林治疗,疗程6周。
采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 MD )、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 )、阴性症状量表(S ANS )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 )评定副反应。
结果:两组间治疗前后H AMD 、BPRS 、S ANS 评分及减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105)。
两组疗效接近,在副反应方面认知行为疗法组明显优于阿米替林组。
结论: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疗效肯定,安全性强。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阿米替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中图分类号】R74913 【文献标识码】AA co m par a t i ve study of fluoxe ti n e a nd am itr i p tyli ne i n thetrea t m en t of post 2sch i zophr en i a depre ssio n(Tian Chunhua S 1M 1X Rehabilita ti on Hos p ita l,472000,Henan,Chi na;Li Zhenyu Fanxiuqing The 2nd Rongkang Hospit a l of Henan,Luoyang 471013,China )【Ab str a ct 】Objec tive:T o dete r m ine the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 of Cognitive Behavi or Therapy and am itri p tyline in t he trea t m ent of pa tients with post 2schiz ophren i a dep ressi on 1M ethods:68pati ents who m et the CC MD 222R c riteria of post 2schi zophrenia depressi on were rando m ly a s 2signed to Cognitive Behavi or Therapy gr oup and a m itrp t yline gr oup for the treat ment of 6weeks 1The efficacywere assess ed by Ha m ilt 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 on (H AMD),B rief Psychotic R ating Scale (BPRS),and the Sca le for A sse ss ment of Nega tive Sy mpt om s (S ANS)1The side effec ts were a ssessed by Trea t m ent E me rgent Sy mpto m s Sca le (T ESS )1Results:The scores and the reduc tive scores of HA MD,B PRS and S AN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 t w een t he t wo groups (P >0105)1Bo t h group had a si m ilar effec ts,but the side effects of Cognitive B e 2havi o r The rapy wa s fe we r than am itrptyline group s ’s 1Conclusi on:Cognitive Behavi or The rapy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drugs in t he treat ment of post 2schizophrenia dep re ssion 1【Key wor ds 】Cogniti ve B ehavior The rapy;Am itriptyline;Post 2schi zophrenia depressi on近年来国内外报道认知因素对人们产生抑郁情绪障碍起重要作用[1]。
精神分裂症后抗抑郁治疗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联用抗抑郁药治疗前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变化。
方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简明精神明显好转、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 s)总分≤35时,将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6分者纳入研究组,cdss <6分者匹配选择纳入对照组。
两组原抗精神病药物及其他治疗措施均维持,必要时只做药物剂量加减;研究组联用抗抑郁药文拉法辛治疗,剂量50~150mg/d,平均(75.82±30.63)mg/d,对照组不联用抗抑郁药,共观察8周。
两组分别于入组及结束时作bpr s、cdss、认知功能测查量表(r ban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
结果:研究前两组均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以研究组为重,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研究结束时研究组的认知功能明显改善,对照组改善不明显,结束时两组间认知功能障碍比较差异无显著(p>0.05)。
结论:精神分裂症后抑郁加重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联用抗抑郁药治疗能改善其抑郁症状和认知功能。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认知功能【中图分类号】r 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035- 02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发生率从7%~75%不等,众数率(modal rate)约25%,对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生存质量等将产生负面影响[1]。
本研究对其是否影响认知功能及其抗抑郁治疗反应进行观察,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对象为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病程≥2年,本次连续住院治疗≥4个月;(3)经治疗后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总分≤35分。
目前为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合并小量苯海索、普萘洛尔和苯二氮草类药物改善不良反应;(4)伴有或不伴有抑郁症状,以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2](calgary depression scale for schinophreni a,cdss)评定,cdss≥6分为抑郁症状组,即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组(下称研究组);(5)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治疗及康复效果的研究进展【关键词】精神分裂症/ 治疗认知疗法治疗结果认知性之心理治疗(cognitive therapy)作为专业术语和一种治疗方法是以贝克(Beck)1976年的专著《认知疗法与情绪障碍》出版而出现的[1]。
该疗法的基础理论是“认为人的思维对其情感和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2]”。
针对病人错误或歪曲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病人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善他所呈现的心理问题[3]。
认知治疗自创立至今,已经成功地应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障碍、恐怖症、药物滥用以及多种躯体形式障碍。
而近几年来该疗法探索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和康复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笔者现就国内应用该疗法于精神分裂症治疗和康复效果进行综述如下:1 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早期发病以阳性症状为多,且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
但长期用药不仅不良反应大,对某些患者疗效也不佳,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对认知功能还有进一步的损害[4]。
进行早期认知行为干预就能改善精神症状,提高治疗依从性[5]。
陈维萍等[6]将311例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抗精神病药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157例)和单纯使用抗精神病药对照组(154例),治疗组认知行为治疗疗程2个月。
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62.4%和34.4%,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治疗后治疗组BPRS、ITAQ总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高度显著性(P<0.01)。
该研究显示:通过认知行为治疗能让患者认识到自己有病,扭转了对治疗依从性的不良认知;同时,让患者把精神症状的好转与抗精神病药联系起来,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强化了药物治疗的效果,从而使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促进自知力的恢复。
刘娟美等[7]对60例入院后第2周自知力部分恢复并服从管理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该病终身患病率为0.4%~1.0%[1-2],病后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3]。
精神分裂症出现抑郁症状会明显加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伤行为,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康复及回归社会,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关的心理干预对策,有助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4]。
现对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门诊治疗的96例首诊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以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门诊治
疗的96例首诊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符合国际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第10版(ICD -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且在入组前2周未服用任何抗精神病性药物及抗焦虑抑郁药物。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认知心理治疗组(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仅进行药物治疗,认知心理治疗组则在上述
治疗的基础上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分别于入组时及治疗第4周及第8周进行自编问卷、简明精神病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认知心理治疗改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疗效分析
吴时可(瑞安市人民医院,浙江瑞安325200)
【摘
要】
目的
探讨认知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影响。
方法
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0年12月至
2011年12月在该门诊治疗的96例首诊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分为认知心理治疗组(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入组时及
治疗第4、8周的自编问卷、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 )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得分。
结果
干预组治疗后4周及8周
BPRS 及HAMD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对首诊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进行认知心理治疗可明显改善抑郁情绪。
【关键词】
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
心理疗法;
认知;
治疗结果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4-2155-02中图法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
B
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7月30日第28卷第14期J Mod Med Health ,July 30,2012,Vol.28,No.14
scale ,HAMD )及治疗不良反应量表(TESS )测评。
干预组认知心理
治疗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学专业人员进行一对一的认知心理治疗,加强与其的沟通,全面了解患者的家庭、社会及经济状况,针对性地运用心理技术稳定其情绪,努力改变患者错误认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向患者讲解有关精神分裂症抑郁情绪的知识,让其对抑郁症状有正确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应对方式;同时,邀请恢复好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症患者现身说教,帮助患者消除悲观消极的情绪。
(3)药物往往导致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食欲增强,再加上患病后往往活动明显减少,易引起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肥胖。
为此,加强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的健康教育,鼓励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新的生活。
1.3评定方法由2名经过统一培训且临床经验丰富的高级职
称及心理学专业人员使用自编问卷、BPRS 及HAMD 在入组时,第4周及第8周对患者进行测评。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t 检验及
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结
果
2.1
两组患者BPRS 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BPRS 评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其进行治疗后在第4周及第8周
BPR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8周末时疗效更明
显,见表1。
2.2两组患者HAMD 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HAMD 评
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其进行治疗后在第4周及第8周HAMD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8周末时
疗效更明显,见表2。
3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不仅仅是治疗其精神症状,更加要注重的全病程治疗和社会功能的康复。
因此,认知心理治疗在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中的逐渐突显,是尤其重要的一环。
而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由于在病程中出现抑郁症状导致患者更多的出现自伤、自杀行为,对该类人群的认知心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发现,认知心理治疗组治疗后4周及8周BPRS 评分及HAMD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这提示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进行认知心理治疗干预就是根据医学心理学的理论在诊疗过程中通过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进行人际交流来影响和改变精神分
裂症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逄淑涛,王冠军,孔伶俐,等.青岛市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3):175-182.
[2]丁志杰,王刚平,裴根祥,等.甘肃省天水市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3):183-189.[3]谢侃侃,张国富,李艳,等.北京城区精神分裂症家属经济负担与生存质量[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21(2):84-86.
[4]
任志芳,张泽玉.抑郁情绪调查及心理对恢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J].宁夏医学杂志,2011,33(5):468-469.
(收稿日期:2012-03-12)
转子间骨折是老年常见骨折,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生率逐年上升,由于很多病人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和慢性肺部等基础疾病,最佳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快速微创安全而有效地对骨折端固定,使患者能早期活动,尽快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手术治疗的内固定物主要有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两种,前者以动力髋螺钉DHS 为代表,后者包括股骨近端髓内钉(PFN )、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 )及Gamma 钉等。
每一种材料都有其生物力学方面的优缺点,选择何种固定物用于不同类型骨折
尚存在争议。
本院骨科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对32例转子间骨折采用闭合PFNA 治疗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70~89岁,
平均80岁。
根据EVANS -JERSEN 分类:Ⅰ类5例、Ⅱ类8例、Ⅲ类9例、Ⅳ类8例、Ⅴ类2例;多合并有骨质疏松。
1.2手术方法患者采用全麻或腰硬连合麻醉,仰卧,患侧臀部
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32例临床分析
徐志定,杨阿森,狄东华(溧阳南渡医院,江苏溧阳213300)
【摘
要】
目的
评价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blade ,PFNA )治疗骨质疏松股
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总结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经闭合复位小切口置入PFNA 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
骨折的经验。
根据EVANS -JERSEN 分类:Ⅰ类5例、Ⅱ类8例、Ⅲ类9例、Ⅳ类8例、Ⅴ类2例;多合并有骨质疏松。
结果
32例患者随访,根据HARRIS 评分标准评定:优25例;良6例;中1例;优良率96.9%。
结论
PFNA 治疗老年转子间骨
折具有生物力学优点,骨折愈合快,早期负重和患肢功能锻炼并且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
骨钉;
骨折固定术,内;
股骨颈骨折/外科学;
骨质疏松;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4-2156-02中图法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B
表1
两组患者BPRS 评分比较(x ±s ,分)
组别干预组对照组
25.47±2.5829.89±2.46
34.15±2.6733.98±3.12
治疗前
治疗后4周
20.35±2.6327.17±2.48
治疗后8周
表2
两组患者HAMD 评分比较(x ±s ,分)
组别干预组对照组
17.38±2.5520.28±2.57
24.58±2.9424.35±3.86
治疗前
治疗后4周
9.27±2.7318.36±2.52
治疗后8周
·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