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胃切除改良功能空肠间置法胃肠道重建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5
改良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在胃肠手术中的应用发表时间:2016-01-22T14:14:32.3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作者:杜剑波[导读] 河南省济源市中医院外科河南济源胃肠道疾病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发的疾病,胃肠溃疡及肿瘤等疾病是其中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往往需要进行手术治疗[1]。
杜剑波(河南省济源市中医院外科河南济源 454650)【摘要】目的:探究就胃肠手术中改术式(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与传统吻合术的临床应用差异。
方法:选取近期我院收治的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40例,其中对照组20例行标准术式,观察组20例行改良后术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情况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所有两组患者就临床情况及并发症情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改良后的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可有效减少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并发症,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胃肠手术;改良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标准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128-02 胃肠道疾病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多发的疾病,胃肠溃疡及肿瘤等疾病是其中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往往需要进行手术治疗[1]。
长期临床经验表明,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较为常用且临床价值较高的治疗术式之一,但在部分疾病的治疗中,其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碱性反流性胃炎综合征等并发症,给患者的疾病预后带来严重影响[2]。
本研究皆在探讨改良后的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近期在我院进行了改良后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观察组患者20例,其中16例男性,4例女性,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约为(47.8±4.7)岁。
Overlap吻合方式在胃肠道重建中的研究进展摘要Overlap吻合方式是近年来为创造更好的消化道重建预后,经侧侧吻合改良的一种吻合方式,具有顺胃肠道生理蠕动方向、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加速患者术后恢复等优势。
胃肠道恶性疾病术中的消化道重建起着手术是否成功的决定性作用,国内外的消化外科专家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制定一套消化道重建的标准,以避免发生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及满足术后胃肠道的功能需求,而Overlap吻合方式自从被应用于全胃切除术后的食管空肠侧侧吻合以来,已被逐渐应用于远端胃切除术后的BillrothⅠ式吻合、近端胃切除后的食管残胃吻合及部分肠管切除后的侧侧吻合,有望成为未来优先选择的胃肠道重建方式之一。
在越来越微创化、机械化的胃肠道手术中消化道重建将直接关系着手术的成功率、手术速度、术后恢复时间及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等[1]。
因此选择一种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方式至关重要,胃肠道重建的方式主要分为端端吻合、端侧吻合及侧侧吻合3种基本吻合方式及由此改良而来的多种吻合方式。
Overlap吻合方式于2010年由Inaba等[2]在全胃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中提出,是一种以直线切割闭合器完成的重叠侧侧吻合方式,近几年被大量胃肠外科医师应用及研究,且已被逐渐应用于除全胃切除术以外的消化道重建,如远端胃、近端胃及部分肠管被切除后的侧侧吻合[3, 4, 5]。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Overlap吻合不仅能够顺消化道生理蠕动、减少近远端胃肠道及系膜的游离长度,还不会增加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还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但目前尚未制定关于胃肠道病变切除后统一、标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故基于此,本文对Overlap吻合方式在胃肠道重建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以期对选择合适的胃肠道重建方式提供参考。
一、胃肠道重建的原则不管是良性,还是恶性的胃肠道疾病,只要经外科手术干预切除病变后,均需行消化道重建,消化道重建的目的是尽可能地维持患者术后的生理功能,以及保证术后的生活质量。
根治性全胃切除指征与方法的选择作者:梅长青等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总结和探讨根治性全胃切除的手术适应征及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4年来15例进展期胃癌行多种根治性全胃切除的临床资料,通过对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及临床预后的终末评价,来佐证慎重选择根治性全胃切除的重要性和贮袋Roux-en-y氏吻合消化道重建的优点。
结果本组病例多属晚期患者,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死亡率为13.33%,伴术后并发症10例(66.67%,其中合并切口感染5例(33.33%,粘连肠梗阻3例(20.0%,吻合口狭窄2例(13.33%,术后1年生存率为40%,18个月生存1例,死于胃癌复发并远处转移7例(50%,合并消化吸收障碍致营养不良、多器官功能衰竭7例(50%。
结论只要切除和清扫范围足以达到根治目的,利用吻合器技术,在不影响食管胃吻合的前提下,应尽量避免选择根治性全胃切除;即使行全胃切除也应选择早、中期胃癌患者,并采取贮袋式Roux-en-y吻合来重建消化道,以确保满意的术后营养维护、生活质量和临床预后。
【关键词】根治性全胃切除;适应征;消化道重建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2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51-01根治性全胃切除因为其手术范围广、操作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和胃肠功能严重残疾而引起临床医师的特别关注和慎重选择。
本文收集了我院2007年3月至2011年11月15例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资料,对其手术适应征与术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5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3例;胃底近贲门癌3例,胃体部癌11例,胃窦部癌1例;低分化腺癌9例,低分化印戒癌1例,中-低分化腺癌2例,中分化腺癌3例;伴淋巴结转移5例,伴邻近胰脾浸润2例;全组均行根治性全胃切除,其中P形空肠袢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12例,Hunt型吻合3例,2例联合胰脾切除。
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演变与i进展赫叶再元张勤扬琼标准的胃癌根治性手术应包括胃切除、淋巴结清扫、腹腔游离肿瘤细胞杀灭和消化道重建4个部分。
胃肠道生理功能复杂,根治手术必然会改变原有的解剖通路,影响胃肠激素的分泌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除感染、出血等一般性并发症外,还有消化道瘘、排空障碍、反流、倾倒综合征、胆胰疾患和远期的营养不良与代谢紊乱等特殊并发症。
随着基础研究和手术器械不断发展,胃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正在减少。
为达到更全面的手术效果,当今的消化道重建已从强调解剖延续性转到重视功能保全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上来。
本文主要阐述胃癌根治术创建以来各种消化道重建手术的演变历史,以及它们在未来胃癌手术中的应用趋势。
1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传统术式1881年维也纳Billroth为一名43岁的女患者成功实施了胃窦癌切除毕I式吻合术,1885年毕II式手术尝试成功。
12年后Schlatter与Brigham相继对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实行了食管空肠端侧吻合和食管十二指肠端端吻合术,由此开始了外科学者们在消化道重建领域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历程。
将残胃或食管直接与十二指肠吻合是最早一类保留十二指肠连续性的术式,对消化道生理改变不大,对患者打击也较小,曾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再建方式。
但病胃的可切除容量极为有限,患者术后常遗留严重的反流性胃炎、食管炎及倾倒综合征,临床应用也因此受到限制。
相对而言,食管空肠吻合与BillrothII式手术通过上提空肠能有效减少吻合口张力,操作简单,在无需过多游离十二指肠的情况下,即可避免吻合口瘘的发生。
缺点是消化道解剖改变较大,相应的并发症也增多,由此引起的胆胰、十二指肠液反流症状依然严重,据报道,BillrothII式重建后的残胃和吻合口炎发生率高达作者单位:310014杭州,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叶再元、杨琼);浙江省中医院外科(张勤)通讯作者:叶再元.E—mail:zaiyuanye@163.corn69.1l%~97.12%,远期效果大不如I式【“。
谈一谈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与术后并发症目前临床中比较常见而且应用广泛的胃切除手术主要包括近远端胃切除,胃楔形切除以及全胃切除等。
由于不同手术方式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需要、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习惯以及重建效果的评估所决定。
随着近些年我国胃切除手术的逐渐发展,其原发病从原来的消化性溃疡逐渐转移到了胃部肿瘤,这就导致消化道的重建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从而也导致术后并发症种类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样就会给整体手术的效果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及并发症(一)重建术式与术后反流在对患者进行胃切除手术时,需要根据胃组织的相关切除范围以及原发疾病等因素,采取相关的方式对胃肠道进行重建。
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调查表明,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手术目前主要以BillrothⅠ式吻合、Ⅱ式吻合、残胃空肠 Roux-en-Y吻合三种手术方式。
其中Roux-en-Y 吻合术的手术的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大,但是术后的拔管时间短,整体来说不良症状较轻,危害性较低,可以有效的避免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所以这也是目前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进行消化道重建效果比较好的手术方式。
(二)空肠袋间置代胃的效果评估由于有一部分胃癌患者在进行胃组织切除术时,需要将肿瘤边缘5cm左右的胃组织进行全部切除。
通过Billroth Ⅰ式吻合术会很容易产生张力过大的情况,所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比较多,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Billroth Ⅱ式吻合术在实施过程当中会影响十二指肠功能,所以患者在食用食物无法正常进行循环,术后也很容易会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
根据以上这些因素,在进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的时候,可以通过空肠袋间置代胃进行治疗,这种手术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胃容量,同时还能够减少切除胃组织之后所引起的消化系统并发症。
但是由于这种手术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特殊,所以并不能作为临床比较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
(三)胃排空障碍胃切除手术之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胃排空障碍,其发生的因素和原因相对来说都有着比较密切的关联,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迷走神经受限以及胃张力产生的转变。
全胃切除术中连续间置空肠应用的价值目的:探讨分析全胃切除术中连续间置空肠应用的价值。
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全胃切除术患者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RouX-en-y空肠间置代胃术,观察组实施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术,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Visick分级指数、营养指标和体重增长等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0%,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全胃切除术中应用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术,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营养状况,同时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标签:全胃切除术;连续间置空肠;应用全胃切除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胃癌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此种手术方式实施后造成患者消化功能丧失,进而影响患者消化能力。
因此,临床对全胃切除术患者术后选择最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尤为重要[1]。
本研究为了分析全胃切除术中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术应用的效果,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实施全胃切除术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实施全胃切除术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6岁~75岁,平均年龄为(58.69±2.36)岁,胃体区4例,胃体以及胃窦区22例,贲门以及胃体区18例,侵犯全胃6例;腺癌42例,胃恶性淋巴瘤2例,未分化癌4例,胃间质瘤2例。
纳入标准:(1)本组患者均实施全胃手术切除术;(2)术前均经过胃镜检查、消化都造影和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胃癌。
(3)本组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癌细胞大面积扩散、不易实施手术治疗患者;(2)临床患者生存期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主要实施ρ型RouX-en-y空肠间置代胃术;对观察组患者在全胃切除术后实施连续性空肠间置胃代胃术,具体方法为:(1)对本组患者实施全胃切除术后,在距屈氏韧带下方25cm处进行空肠横断。
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比较与分析作者:王建锋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02期【摘要】目的比较与分析三种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胃癌患者108例,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采用空肠间置代胃术、食管空肠P RouenY吻合和保留远端胃的空肠间置代胃术进行消化道重建,通过对患者术后消化道症状和营养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采用空肠间置代胃术经过治疗后会出现比较严重的腹泻现象,其他症状三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从营养学指标来看,采用保留远端胃的空肠间置代胃术在血红蛋白和术后体质量变化上要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P005)。
结论采用保留远端胃的空肠间置代胃术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具有术后并发症少、消化道症状改善作用明显、预后恢复速度快等优势,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消化道重建方法。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方式;比较与分析我国传统对于消化道进行重建的方法是使残胃与食管进行吻合,这种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是治疗后患者胃的容积性会减小而发生食管炎的几率会增大,会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虽然大量专家学者对于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但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总结出有效的消化道重建方法[1]。
我院采用空肠间置代胃术、食管空肠P RouenY吻合和保留远端胃的空肠间置代胃术这三种消化道重建方法对于患者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为我院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胃癌患者108例,其中男62例,女46例,年龄34~80岁,平均526岁。
病变部位:贲门癌32例,胃底癌26例,胃体癌46例,多源癌4例。
病理分型:腺癌99例,恶性淋巴瘤4例,平滑肌肉瘤3例,间质瘤2例[2]。
对所有患者要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随机分成三组,各36例,三组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式首先要保证肿瘤在完全根治的情况下,采用3种重建方法对于消化道进行重建,甲组采用空肠间置代胃术,乙组采用食管空肠P RouenY吻合,丙组采用保留远端胃的空肠间置代胃术。
全胃切除改良功能空肠间置法胃肠道重建作者:肖仕明姜淮芜陈进孙宏
【关键词】消化系统外科手术・胃切除术
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的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食欲减退、摄食不足、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贫血等无胃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故应寻找一种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郝希山等[1]创用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functional jejunal interposition,FJI,1999年),我们认为更符合生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改良,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7月至2005年1月,术前通过胃镜病理确诊,全胃切除术后有完整病历资料的10例。
男7例,女3例,年龄45~68岁。
均为胃上、中部癌,贲门癌3例,胃体小弯侧5例,大弯侧1例,累及整个小弯1例。
BorrmannⅢ型9例,Ⅳ型1例。
组织学分型:高、中、低分化腺癌分别为1例、5例、3例,黏液腺癌1例。
UICC分期(1997年)均为Ⅲ期(T34N12M)。
1.2 手术方法全部病例经腹完成全胃切除,根治性切除8例,加脾切除1例,脾加胰体尾切除1例。
消化道重建按FJI法进行[2~4],但输出袢十二指肠空肠端侧吻合口远侧2cm处的适度丝线结扎改为1/2肠管部分缩窄缝合2~3针,并适当缩短输入袢肠管至20~25cm,Braun吻合距 Treitz韧带10cm,以食管空肠、 Braun氏吻合口无张力为度。
食管空肠吻合口、 Braun吻合口均用国产26号吻合器吻合,十二指肠空肠吻合采用手工法吻合。
见图1、2。
2 结果
10例术后无死亡及吻合口瘘。
术后6月,每餐进食量恢复术前水平。
无恶心呕吐、胸骨后烧灼痛、腹痛腹胀。
RouxenY滞留综合征(RouxenY stasis syndrom,RSS)1例,偶有餐后饱胀。
无反流性食管炎和倾倒综合征。
Visick分级:Ⅰ级9例,Ⅱ级1例。
术后1月体重均上升,6月与术前比较,无体重下降病例。
血清营养学指标:术后6月,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铁蛋白等各项指标均正常8例,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2例。
术后1月稀钡造影,见代胃肠管轻度扩张,绝大多数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有少量钡剂间断通过输出袢部分缩窄通道进入远端肠腔;输入袢盲袢肠管轻度扩张。
而FJI法输入袢盲袢肠管扩张明显,造影剂进入2/3~3/4肠腔。
3 讨论
增加食物贮袋及何种贮袋是长期争论的焦点[1~3]。
理想的重建术式,一般认为应当满足[2、3、7~9]:(1)有一定食物贮存功能或食物呈梯度排空。
使食物有一个合理的潴留时间,以避免全胃丧失后所致的无胃综合征等。
(2)尽量避免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3)尽量符合正常的解剖和生理功能。
通过十二指肠和保持神经肌肉功能的连续性。
(4)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易于推广。
但目前所用术式,尚无一种能完全达到上述标准[2]。
随着外科技术水平,尤其器械吻合的广泛应用,近端胃癌发生率的增高及肿瘤生物学特性认识的提高。
全胃切除率呈逐渐上升趋势[9、10]。
而全胃丧失后,所致的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RSS、营养不良、严重贫血等并发症,严重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就使构建一种为多数胃肠外科学者所认可的标准重建术式成为必然。
近年常用的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式,依据切断肠管与否主要分为两大类[5、6]。
基础术式有3种:Lahey法(袢式 Braun吻合或Mornihan法,1903年)、单纯 RouxenY吻合术( Orr法,1947年)和空肠间置吻合术( Henley或 Iongmire法,1952年)。
临床常用重建术式主要是在袢式吻合和 RouxenY吻合术基础上加以改进衍生而成[2、4]。
郝希山等[1]介绍的FJI法,我们称之为“郝氏法”,即是在袢式吻合(改良BraunⅢ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成。
集各种术式之长,具有足够的食物储存空间,良好的防反流作用,更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尤其避免了肠内神经被切断所致的RSS,是一种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该法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郝氏法”也尚存在一些不足:(1)十二指肠空肠吻合为端侧吻合,吻合口呈直角,食物排空延缓。
虽然输出袢结扎部位距吻合口仅2cm,但仍不可避免形成盲袋,引起食物在该处潴留、腐变及细菌繁殖。
(2)虽然郝氏报道反流性食管炎仅为 4.3%。
但十二指肠液理论上仍存在反流。
(3)输入袢同样有一个13cm的盲袢,可形成潴留。
为了进一步降低并发症,我们在“郝氏法”的基础上,并借鉴陈峻青[7]、周建平等[8]的观点,提出进一步改良:(1)输出袢结扎改为肠腔部分缩窄。
(2)适当缩短输入袢,以食管空肠、Braun氏吻合口无张力为度。
在不增加手术难度和时间的基础上,不仅保留了”郝氏法“的全部优点,而且更弥补了原法的一些不足:(1)输出袢盲袢得以消除,食物仍主要通过十二
指肠,但有一小部分,主要为流体,可通过该部分缩窄处,进入远端空肠。
本组资料也显示,钡剂造影时,决大多数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少量钡剂经部分缩窄通道进入远端肠腔。
(2)十二指肠反流液极易通过该处,可进一步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3)输入盲袢尽量缩短,Treitz韧带处空肠不成角,食管空肠、 Braun氏吻合口无张力,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原法的盲袢。
参考文献
[1]郝希山,尹健,柳建中,等.全胃切除术后五种消化道重建术的比较[J].中华外科杂志,1999,37(8):475477.
[2]郝希山,李强,张忠国.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研究。
[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6(2):8992.
[3]郝希山,李强,尹健.全胃切除术后不同代胃术式的评价[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3,8(1):3436.
[4]郝希山,李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新型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7):424425.
[5]尹浩然.从术式演变谈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原则[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7(1):1213.
[6]李荣,罗成华.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术式选择与创新[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7(1):79.
[7]陈峻青.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见:谭毓铨,郑扶民,叶舜民主编.手术创新与意外处理(普能外科卷)[M].第2版.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4155.
[8]周建平,刘祺.胃癌全胃切除指征及消化道重建术[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02,6(2):159160.
[9]杨明德,薛英威,郭海英.胃癌全胃切除术Lahey法与Lawrence法消化道重建术的比较[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5,8(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