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语文教学的原生态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追求语文课堂的原生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荷的本真与质朴,大自然是生命之母,是万物之源,它之所以生生不息,日趋繁盛,是因为大美而无华,大美而无痕的自然智慧,而我们的现代教育却陷入了一些误区,正需要追求自然、本真、质朴的原生态课堂教育。
标签:巧妙;文本;和谐进入课改以后,教师的角色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体现。
因为追求完美,神化语文教学,而忽略了语文课所应有的味道,即:动情诵读、精心默读;圈点批准、摘抄书作;品词品句、咬文嚼字。
[反思1]课堂教学中的”老三问”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而有的老师却忘了对话要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对话的有效性需要师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不管什么课文,基本是”老三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益?”[反思2]莫名其妙的欣赏新课程倡导开发课程资源,很多教师将网络、多媒体等尽可能塞进课堂,错误认为用上这些,就是开发了课程资源,对运用这些媒体的目的和实效不去关注。
如一位教师上苏教版《梅兰芳》。
让学生欣赏梅兰芳所演唱的京剧,约十分钟,低年级的学生根本听不明白,感到莫名其妙,我们应该重视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但是要恰如其分,不能滥用。
一、语文课要以”本”为本,不能忘”本”这里的”本”即课本,所谓”以’本’为本”,即以课本为根本。
作为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积极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但不要忘记课本是最具价值,”含金量”最高的资源。
原生态的语文,要将课本摆在教学资源的首位,如果说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课本则是课程的”肉体”,我们语文课决不能忘”本”。
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过:”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才能发现文本语言文字的意蕴,实现对语境的独特感悟。
二、语文课要巧妙提问,不能泛泛而谈巧妙提问指教师提的问题巧而精,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建构充满“原生态”语文课堂
要建构充满“原生态”语文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注重课堂互动和合作: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众,而是变成了参与者和互动者。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促进课堂互动和合作,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游戏等。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兴趣。
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探究性的课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调查和思考来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和解决难题。
3. 引导学生多元思考和表达: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断学习和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为此,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视角的思维和分析,同时提供多种表达方式和机会,如语文作文、口语演讲、写作比赛等。
4. 倡导关注生命与自然、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关注和探讨生命与自然、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等重要话题。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总之,建构充满“原生态”语文课堂,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创新教育方法和课堂形式,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快乐、创意和成长。
回归语文教学原生态“四部曲”摘要:现时的语文课精彩纷呈,层出不穷。
但“慢、差、费”现象依然困扰着初级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生态,采用“精于引导、重于诵读、贵于积累、习于训练”的“四部曲”教学就能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引导诵读积累训练语文原生态现时的语文课精彩纷呈,层出不穷。
或者为抓课堂气氛,就上成了小组讨论、分组竞赛等形式的热闹课:或者为抓内容脉络,就上成了注重分析的思想政治课,科技常识课;或者为抓语言训练,就上成了枯燥无味的语法课。
但“慢、差、费”现象依然困扰着初级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
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生态,按照下边“四部曲”教学就能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1精于引导语文课是母语课。
本应是易学好懂。
丰富有趣的。
然而很多学生感觉语文枯燥乏味,作文头疼难写。
主要原因在于个别教学行为仍然沿用僵化的“填鸭式”“满堂灌”,毫不顾及儿童接受能力,把知识死灌硬输进去,就像用一桶水倾注在幼苗上,把它浸坏了。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应精于引导,促使学生乐于读书、看报、写文章。
像明代王阳明所指出的那位私塾先生“日惟督以句读课仿。
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
”的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
那只会使儿童“视学舍如图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
聪明的做法,应该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性情特点,因势利导,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从而收到教育之功效;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儿童的不同特点,在教育过程中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加以指导,因材施教。
在这方面,受万世景仰的孔子,给我们作出了表率。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总是针对学生实际,从不无的放矢,他教子贡游说。
教子路打仗。
因材施教:对于同一件事,让性格太过谨慎的再有去做并加以鼓励;对急躁好胜的子路,则要退避而制止,因人而异。
由此可见。
精妙的引导是一门艺术,不是技术活,它发乎于心。
2重于诵读对于一些文质兼美的文本内容,不少语文教师仍然采取上课就讲的授课方式。
追寻语文教育的“原生态”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各具特色的方言,是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语文是清秀整洁的方块字,是龙飞凤舞的书法;语文是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动人故事,是笔尖汩汩流泻而出的锦绣华章;语文是一份激情不灭的梦想,是对秦砖汉瓦的向往,对唐诗宋词的热爱,对文学名著的痴迷;语文是大江东去的雄浑、大漠孤烟的苍凉、怒发冲冠的豪情、更是平凡人生里脚踏实地的浪漫。
……是啊!语文是什么?除了专家学者,关注最多的就是语文老师了。
但是有一千个语文教师就会有一千种关于语文是什么的答案。
这是一个不太可能有最终答案的问题,但却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并且必须最终做出自己回答的问题。
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在有意无意地对语文是什么做着属于他自己的诠释和演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开始追寻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教育。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曾几何时,学校但凡上公开课、展示课就一定会幻灯片、FLASH 动画满天飞,当然,我也好无例外地成了“追风族”,声、像、光、电一齐上,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就唯独少了课堂上师生对文本的细心的品读。
曾几何时,我和学生快意于语文诗意精神的浸润中,执意要打好学生精神文化的底子,却忽略了夯实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底子,且顾此失彼。
这就使“原生态”的回归就显得异常重要.所谓原生态语文,是一个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生命的无量丰妙的语文。
学生徜徉期间、浸润其中,以情悟情、将心契心,在语文对话中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
“洗尽铅华始见真”,去掉语文身上的浮华,还语文教学以本真,也许你会认为原生态就是要抛弃多媒体,一支粉笔一本书,仿佛只有这样干净的课堂才称得上是原生态。
我认为原生态和多媒体并不抵触,只要用得合理,用得适度,不但不会使原生态失色,反而会有画龙点睛的功效。
语文教学的原生态研究我对“原生态”的关注最初缘于对“阿宝”类歌手的喜欢。
歌声中散发出来的生活气息,原始生命的冲动和率真,都让人打心眼儿里喜欢。
我常想:芸芸众生多的是普通平民百姓,豪华艳丽固然很美,但自然清新或许才更接近普通人生活的本真,于是不难解释。
为什么人们腻烦各种铺张的表演,因为那离人们的生活很遥远。
在这个自我意识空前觉醒、个性空前自由张扬的时代,人们开始讨厌虚荣的繁华,开始走近或实践一种生活化的,常态化的美丽。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多少热闹的讨论和隆重的展示活动到底给普通的一线教师带来了什么,是更多的借鉴后的飞跃,还是忙碌后的迷惑?见多了这样的教学比赛或公开展示活动: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教师,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教学环境,一样的是缺乏真实感的精致的热闹。
长久以来,我聆听和欣赏了各种语文教学公开展示活动,总的说来热闹花哨、异彩纷呈。
但在惊叹这些课的精致完美之余,我常想如火如荼的语文教学研讨到底要引导语文教学走向何方,一堂堂虚荣做作有余、引领实惠不足的展示课是否能朴实地走入寻常课堂。
语文课堂要的是精彩表演,还是真实展示?作为应具有示范性和标本性的公开课,听者到底应该从中获得怎样的启发?或者说,听者最想从中得到什么呢?是欣赏精美的课件,是感受课堂热闹的气氛,是惊叹学生的聪颖,还是赞赏环环相扣、严丝合缝的教学环节?都是,因为这些都是课堂的组成要素。
又不完全是,我们似乎有更多的期待。
笔者也曾多次参加过各类公开教学,一想起公开教学中教师左手是一大堆奖品,右手是一叠等待贴在黑板上的板书卡片,讲台上是一台历经百战的笔记本电脑,后面还有一个保镖(处理课件故障),上课就是演一台预先排练修改过无数次的戏,甚至连学生的配合也预先设定,老师是演者,发奖品,播课件,贴板书,好不热闹。
我常常觉得滑稽和悲哀,这种情景怎一个“虚”字了得。
于是我决定远离浮躁,真正带着一种教育者的责任感去关注我们一堂堂常态语文课堂中学生需要什么,于是我想到了一个词:原生态。
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生态曲靖市麒麟区西关学校张聪秀[摘要]在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活力的同时,语文课堂教学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形式上的丰富,空洞的热闹,却并未收获丰硕的果实。
在教学实践的引领下,我们逐渐明白了语文教学应该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应该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应有语文味,朴实无华,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生态。
[关键词]本色规律语文味原生态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特别是语文的人文性受到积极有效的关注。
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教材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各种各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
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同于丰硕的收获呢?我们在参加语文教学交流的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课文被搁置一边,一堂课下来,对文本解读时间少了,学生思考时间少了,对语言的运用时间少了。
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正值人们感叹语文越教越难教,越教越糊涂的时候,一些专家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原生态的观点,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操作、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一、语文课应该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小学语文教学最为大忌的是以引起兴趣为名,采取种种“标新立异”的做法,追求所谓的“奇特”,这样的课就好像在整个语文教学“身上”长出了“赘瘤”,“瘤”的分量越大,就越损害语文教学之“身”,学生越是难以受到实实在在的益处。
又如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自不用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形式上的倾向。
如教学《司马光砸缸》一文时,一位教师先问学生:“有小朋友掉进了水缸,司马光有没有慌?他是怎么做的呢?”接着让一位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并请另一位学生为表演配音。
然后问:“同学们,想一想,砸破缸了还会发出什么声音?”引导说出“哗——哗——哗”的水声,请同学们用动作表现水,为水声配音。
语文教学的原生态及回归原生态的语文教学是遵循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和母语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指向母语教育基本任务的语文活动。
它是师生的生命自由、自然绽放的活动,是一种没有刻意做作的、率性而行的生态过程。
原生态的语文教学,也许没有华丽的设计,也许没有热闹的场面,然而却流淌着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美,它以其清爽、自然的特质,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令当代那些充斥着时尚元素的语文课堂黯然失色。
一、原生态语文教学的特征1.原生态语文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的语文生命过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至真、至善的人,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育人的目标也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制高点。
教学中,学生并非是单向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
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就应放弃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威,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和谐,建立起尊重、合作、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过程的成功与喜悦。
如果教师总是信奉师道尊严,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恐怕“要塑就学生独立的人格和做人的态度”只能是一句空话了。
2.原生态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自主、合作的学习生态课程标准倡导采用自主、快乐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次革命。
汉语言文字极具个性、最富表现力,其整体性、形象性以及表意的丰富性等语言特征是世界上所独有的,所以必须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彻底改变过去肢解语言、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感染、强调感悟,使学生在诵读、感悟、体味、咏叹中,欣赏汉字的形体美、汉语的音韵美,感受意境的浸染、情感的熏陶,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当然,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状态,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绝对自由的“原生态”,而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有选择、有甄别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并逐步形成属于学生各自独特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3.原生态的语文教学是一种和谐、激赏的师生互动现代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师生以文本为介质的和谐对话,对话中要充满着快乐、和谐的情境;师生互动中要充满着激励、欣赏。
寻找语文教学的原生态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随笔董玉华当我潜心阅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学》这本书时,我为作者李希贵校长的高屋建瓴、宏观理性、恬淡儒雅、返璞归真而折服。
他用敏锐的视角,睿智的头脑列举了诸多大家在教学中熟视无睹的细节,并能以小见大,用细节决定成败,及时纠正舍本逐末、拔苗助长的种种教育误区,让教育能够回归自然。
下面他所叙述的这个事例让我感同身受:
“......我首先要做的是说服语文老师。
怎么说服?我想用事实来说话。
到寒假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让正在读初一的儿子李大伟和正在读初四的内侄女王庆玲一起参加了当时的高三语文考试。
卷子是混装在高三的卷子中批阅的,批出来的结果叫我们语文老师更尴尬:高三全年级的平均分是84.5分,初一的李大伟考了82分,初四的王庆玲考了85分。
离高三一个相差6年,一个相差3年,少受了这么多年语文老师的“耳提面命”、“谆谆教导”,成绩却是如此的接近!原因何在?分析来分析去,老师们最终信服了:这两个孩子有属于自己的大量阅读。
在小学,他们读了安徒生、格林、格列佛、西游记......童话世界丰富和拓展了孩子想象的天空;在初中,武松刚毅的个性、赤壁弥漫的硝烟、聊斋曲折的故事、杨子荣林海雪原里的驰骋......又打开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体验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
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思索、感悟,有着提高语文
修养所必须的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淀。
而这,恰恰是老师的讲授代替不了的。
”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
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语文,就是让孩子鼓帆前行。
语文素质提高的过程是学生诵读、涵咏、感悟、积累的过程,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老师的讲授;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广种博收”,仅仅几本教材是难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必须加大阅读和写作总量。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说他是“好读书而不求甚解”。
“好读书”,也就是广览博读,正是学好、用好语文的必由之路。
这本来应当是语文学习的常识,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可是审视一下如今的语文教与学的实际情形,走的却是与之相反的道路:不要“好读书”,而好求“甚解”,这或许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
现在的学生,除去那几册语文课本,除去那无尽无休机械刻板的应试训练,所读的名家名作寥寥无几,文化视野狭窄,语言积累贫乏,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和能力岂不是一句空话?就像对待一个体育运动员,不给他的身体丰富的营养,却拼命让他接受各种技术技能的训练,这与其说是在培养冠军,不如说是在毁灭冠军。
作者的儿子李大伟就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书虫”,作者从来没有辅导过他的语文,更没有给他讲过什么古诗词,但是,他自己感悟了,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读了多少书,父亲的书橱在不断地“丢”书,
而他的小书架却在一天天地越来越满。
曾有一位记者让他写写他暑假里最喜欢的十本书及其理由,他是这样写的:
1.《纸牌的秘密》以引人入胜的童话式故事将人引入最原始的哲学思考。
2.《涅克维奇精选集》宏达的叙事场面和难以抑制的爱国热情。
3.《死水》杰出学者在新诗发展中的一大贡献。
4.《鹅掌女王烤肉店》诙谐的文笔、美妙的谈吐和随处可见的讽刺。
5.《伊豆的歌女》细腻的叙述。
缠绵的感情,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共鸣。
6.《唐宋名家词选》偏重大家而稍有遗珠之憾。
7.《雍正王朝》将复杂的官场揭露得一览无遗。
8.《苏菲的世界》很好的哲学启蒙书。
9.《契科夫精选集》深刻的讽刺,特别是短篇小说。
10.《戴高乐传》略开感情地公正评价了伟人的一生。
在这个世界上,尤其是中国,文化上最缺乏的莫过于独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
而这种东西的培养绝不是靠引进西方的理论就够了,而是在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就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学会在自由的时空里独立思索和成长;学校和老师的作用不再是控制和支配学生,而是去诱导和指引他们的选择。
这种实践意义上的独立与自由,才真正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可如今我们的教学现状是:原本诗情画意的语文意境,一气呵
成,有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妙,但我们偏要断章取义,机械地分解成若干部分,讲解分析,挖掘思想,小题大做;文章原本是一个有机体,偏要让学生逐词逐句地分析分析再分析,而学生没有感同身受,却硬让学生谈感受,领悟不深硬讲领悟,体会不足硬写体会,根本就是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牵强附会,颇有“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惑。
约翰生说:“人们现在有一种奇怪的想法,认为无论什么都要通过讲授来教给学生。
我看不出讲授比阅读究竟好在哪里,因为讲义都是从书本上抄来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为什么同一段文字,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理解,各有千秋,却偏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口径,统一表达?原本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水到渠成,却弄得难上加难,不可企及,高处不胜寒,最终令学生趣味索然。
让我们还给语文教学一个自然地原貌吧,博览群书,厚积薄发;返璞归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精神上而不是从形式上去自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