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社会心理学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27 KB
- 文档页数:8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群体决策B. 个体认知C. 人际关系D. 社会影响答案:B2.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学习得来的。
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A. 班杜拉B. 弗洛伊德C. 马斯洛D. 皮亚杰答案:A3. 在社会心理学中,从众现象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身行为或信念以适应群体的行为模式。
以下哪项不是从众的原因?A. 信息性社会影响B. 规范性社会影响C. 个人偏好D. 群体凝聚力答案:C4.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并以此来定义自己。
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A. 塔菲尔B. 泰勒C. 阿伦森D. 米尔格拉姆答案:A5.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哪位心理学家进行的,旨在研究权威与服从?A. 菲利普·津巴多B.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C. 阿尔伯特·班杜拉D. 罗伯特·西奥迪尼答案:A6.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用来解释个体在持有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的心理不适?A. 莱昂·费斯汀格B. 亚伯拉罕·马斯洛C. 卡尔·罗杰斯D. 弗洛伊德答案:A7.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基于个体之间的相互利益交换。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乔治·霍曼斯B. 埃里克·弗洛姆C. 罗伯特·扎荣茨D. 丹尼尔·卡尼曼答案:A8. 社会影响的三种主要形式包括:A. 顺从、服从、认同B. 顺从、服从、从众C. 顺从、从众、认同D. 服从、从众、认同答案:D9.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是用来解释个体如何解释和理解他人行为的原因。
以下哪项不是归因理论中的归因类型?A. 内部归因B. 外部归因C. 情境归因D. 情感归因答案:D10.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其表现会有所提升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过程C. 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D. 文化与行为的关系答案:C2. 下列哪个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理论?A. 认知失调理论B. 社会交换理论C. 权威服从理论D. 阿什实验答案:D3.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什么?A. 他人在场时个体表现更佳B. 个体在独处时表现更佳C.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合理D. 社会压力导致个体行为改变答案:A4. 社会认同理论主要解释了哪个现象?A. 个体如何融入群体B. 群体间的冲突和偏见C. 个体的自我认知D. 社会影响对个体行为的作用答案:B5. 镜像自我是指个体如何形成的自我概念?A. 通过自我反思B.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C. 通过社会比较D. 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答案:B6. 下列哪个不是社会影响的类型?A. 顺从B. 内化C. 模仿D. 反馈答案:D7.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是通过什么过程影响个体行为的?A. 直接奖励和惩罚B. 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C. 个体的内在动机D. 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答案:B8.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的是哪种关系?A.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B.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C.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D. 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答案:A9.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偏差是指什么?A. 个体对行为原因的错误解释B. 个体对他人行为的错误判断C. 个体对自己行为的错误理解D. 个体对环境因素的错误分析答案:A10. 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什么?A. 增加个体的压力B. 减少个体的幸福感C. 提高个体的应对能力D. 降低个体的社会适应性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在社会心理学中,________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遵循社会规范的行为。
答案:顺从2. ________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试图保持其信念和态度的一致性。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包括以下哪一项?A. 个体行为B. 群体行为C. 社会影响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社会认知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班杜拉C. 皮亚杰D. 斯金纳答案:B3.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主要探讨的是:A. 个体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B. 个体如何预测自己的行为C. 个体如何预测他人的行为D. 个体如何解释自己的行为答案:A4. 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是:A. 顺从B. 从众C. 服从D. 所有以上选项5.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A. 情感B. 互惠C. 权力D. 地位答案:B6. 群体极化现象是指:A.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险B.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保守C.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极端D.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中庸答案:C7.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包括:A. 个人身份B. 社会身份C. 群体身份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8.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A. 他人在场时,个体的表现会下降B. 他人在场时,个体的表现会提高C. 他人在场时,个体的表现会不稳定D. 他人在场时,个体的表现会保持不变答案:B9. 社会比较理论解释了个体如何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估自己的:B. 态度C. 情感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10. 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是:A. 说服B. 模仿C. 服从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案例研究法答案:ABCD12.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包括:A. 群体大小B. 个体的自我认同C. 群体凝聚力D.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答案:ABC13. 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包括:A. 说服者的魅力B. 说服信息的逻辑性C. 说服信息的情感性D. 被说服者的先前态度答案:ABCD14. 影响群体决策的因素包括:A. 群体成员的多样性B. 群体的决策规则C. 群体的领导风格D. 群体的规模答案:ABCD15. 影响社会促进效应的因素包括:A. 任务的难度B. 任务的熟悉度C. 个体的动机水平D. 群体的期望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社会心理学二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互动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计算法答案:D3.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是指:A. 对他人行为原因的解释B. 对自己行为原因的解释C. 对环境因素的解释D. 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答案:A4.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A. 个体在群体中的表现比单独时差B. 个体在群体中的表现比单独时好C.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促进作用D.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抑制作用答案:C5. 社会认同理论主要解释的是:A. 个体如何认识自己B. 个体如何认识他人C. 个体如何认识社会D. 个体如何认识群体答案:D6.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A. 顺从、服从和认同B. 顺从、服从和模仿C. 顺从、认同和模仿D. 服从、认同和模仿答案:A7.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的习得主要通过:A. 直接经验B. 观察学习C. 模仿他人D. 社会强化答案:B8.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的是:A. 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B. 个体之间的权力关系C. 个体之间的利益交换D. 个体之间的合作共赢答案:C9. 社会促进理论认为,群体存在会:A. 增加个体的焦虑B. 减少个体的焦虑C. 提高个体的表现D. 降低个体的表现答案:C10.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的是:A. 个体如何理解社会现象B. 个体如何理解他人行为C. 个体如何理解自己行为D. 个体如何理解群体行为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A. 社会认知B. 社会影响C. 社会关系D. 社会行为答案:ABCD2.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包括:A. 归因理论B. 社会交换理论C. 社会认同理论D. 社会促进理论答案:ABCD3. 社会影响的来源可以是:A. 个人B. 群体C. 文化D. 媒体答案:ABCD4. 社会促进效应的表现包括:A. 社会助长B. 社会抑制C. 社会模仿D. 社会学习答案:AB5. 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认知过程包括:A. 信息编码B. 信息存储C. 信息检索D. 信息应用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社会促进效应的含义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b )A.斯金纳B.班杜拉C.马斯洛D.迪纳2.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绪论》中用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 b )A.学习B.本能C.模仿D.强化3.是推动人的行为的动力。
( b )A.需要B.动机C.兴趣D.情感4.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特性。
( d )A.观念性B.能动性C.意识性D.整体性5.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 c 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春期D.壮年期6.提出的定义是目前有关态度的最流行的定义。
( d )A.奥尔波特B.克雷奇C.纽科姆D.弗里德曼7.成分是态度的基础。
(a)A.认知B.情感C.行为倾向C.社会8.双因素理论又叫保健—激励因素理论,是美国学者于1959年提出的(a)A.赫兹伯格B.谢利夫C.柯尔伯格D.马斯洛9.团体极化现象指在参与团体讨论之后,成员的冒险性比讨论前会( c )A.更小B.一样C.更高或更低C.难以确定10.是指一个人经常使用,但却与他人共有的空间( d )A.主要领域B.初级领域C.公共领域D.次要领域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按照作用范围可把动机分为广泛动机和局部动机。
2.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现在人们对心理科学性质的看法认为它属于边缘学科或中间学科。
4.维纳的归因理论是在海德的归因现论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5.认知他人表情的线索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6.关于合作的理论主要有二种,一是权利理论,二是协商理论。
7.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要经过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8.霍桑研究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成为当代工业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9.探讨不同领导方式下团体活动效率的典型研究有两个:一是勒温等人的民主与专制模式研究;另一个是费德勒的权变模型研究。
社会心理学考试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影响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个案研究法答案:D3.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现象是指:A.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行为B. 个体在群体中失去自我C. 个体在群体中获得认同D. 个体在群体中形成竞争答案:A4. 社会影响的来源可以是:A. 个体B. 群体C. 社会规范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5.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是指:A. 个体在面对不一致信息时的心理状态B. 个体在群体中失去自我C. 个体在群体中获得认同D. 个体在群体中形成竞争答案:A6.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A. 行为归因B. 情感归因C. 认知归因D. 社会归因答案:C7.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是指:A. 个体的期望影响他人的行为B. 个体的期望影响自己的行为C. 个体的行为影响他人的期望D. 个体的行为影响自己的期望答案:B8.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思维”是指:A. 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B. 群体成员之间的一致性C. 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D. 群体成员之间的合作答案:B9.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类型?A. 种族偏见B. 性别偏见C. 年龄偏见D. 个人偏见答案:D10. 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是指:A.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更激进B.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更保守C.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更被动D.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更积极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包括:A. 人际关系B. 群体动力学C. 社会影响D. 社会结构答案:ABC2.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方式包括:A. 说服B. 顺从C. 服从D. 抵抗答案:ABC3.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涉及的内容包括:A. 行为的原因B. 行为的结果C. 行为的意图D. 行为的情境答案:ACD4. 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可能产生的后果包括:A. 歧视行为B. 社会排斥C. 群体冲突D. 个体的自我认同答案:ABC5.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决策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A. 群体思维B. 责任分散C. 社会惰性D. 群体极化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心理学考试参考题目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变量:指一个具体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大小能够视察和测量.变量一般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对其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行为反应.3、信度 :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量的分数是渴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可信的.4、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的参加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使个体从自由人变成社会人。
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5、社会角色 :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当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6、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对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绝对的希望,称之为角色希望。
7、态度8、社会知觉:心理学术语,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9、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因。
在与他人接触中,对初交者形成印象,所根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绝对间隔,因而材料出现的次序对于印象形成作用不大一样。
人都根据间隔段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10、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而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
11、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所以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
参考答案一、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心理学是研究____的科学。
2.____和____是神经活动的规律。
任何神经活动,都是这两个对立面的统一。
3.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这种反映叫做____。
4.____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5.如果两音同时到达而强度相差较大,就只能感受到其中一个声音,这种现象叫做__。
6.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____。
7.记忆主要以____和____的方式表现出来。
8.____首先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研究。
他把实验室实验方法引进学习、记忆和遗忘的研究中。
9.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____,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称为____。
10.____是人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
11.我们可以把人类的社会性情感归结为____、____和____。
12.____是在连续多次的练习期间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
13.业已掌握的技能对新技能的掌握所发生的消极影响,即阻碍新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叫做____。
14.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能力的二因素结构说认为,能力是由____和____构成的。
15.____是人及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
16.桑代克根据对动物的研究,提出了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__、__和__。
17.____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不断变换呈现的形式,以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则不常出现。
18.____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19.动作技能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____阶段;____阶段;____阶段。
20.道德行动的训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____的掌握;____的培养;___的养成。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章节练习题第二章人品与社会意理学单元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依据霍兰德的看法 , 社会意理学的形成期是在() A.社会发展阶段B. 哲学思辨阶段 C.经验描绘阶段 D.实证剖析阶段答案:C分析:依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意理学的发展可区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绘与实证剖析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意理学的启发期、形成期及确定期。
故答案选 C。
2. 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惹起心理阻碍的价值观理念,心理咨询师应当()。
A.不予干涉B.完整保持价值中立C.表示怜悯D.进行踊跃的干涉和指引答案:D分析: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惹起心理阻碍的价值观理念,心理咨询师应当进行踊跃的干涉和指引。
故答案选 D。
3. 社会行为公式B=f(P,E) 中,P 指()。
A.行为B.个体所处的情境C.个体D.函数关系答案:C分析:勒温提出过一个有名的公式 :B=f (P, E)。
公式中,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 指函数关系。
故答案选 C。
4.社会意理学经验描绘阶段的特色是在()的基础上 , 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绘和剖析。
A. 察看B. 实验C.思辨D.归纳答案:A分析:经验描绘阶段从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
其特色是,在察看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绘和剖析。
故答案选A。
5. 勒温以为要理解和描绘行为, 一定同时考虑人和其()A.情绪状态B.过去的经验C.个性特色D.所处的情境答案:D分析:勒温提出过一个有名的公式 :B=f (P, E)。
公式中,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 指函数关系。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绘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当作是一个互相依靠的因素群。
6.社会行为是由()惹起 , 并对社会严重影响的反响系统。
A. 社会因素B. 现实生活 C.四周环境 D.即时情境答案:A分析: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惹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响和反响系统。
社会心理学考试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包括以下哪一项?A. 个体行为B. 群体行为C. 社会影响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学习社会规范和角色的过程被称为:A. 内化B. 外化C. 同化D. 异化答案:A3. 社会认知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弗洛伊德B. 皮亚杰C. 班杜拉D. 埃里克森答案:C4. 在群体决策中,个体倾向于采取更为冒险或保守的决策,这种现象被称为:A. 群体极化B. 群体思维C. 社会影响D. 社会促进答案:A5.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A. 情感B. 互惠C. 权力D. 地位答案:B6. 社会认同理论中,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的倾向被称为:A. 社会比较B. 社会归因C. 社会认同D. 社会模仿答案:C7.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A. 马斯洛B. 米德C. 费斯廷格D. 罗杰斯答案:C8. 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个体因他人在场而改变行为的现象被称为:A. 社会促进B. 社会抑制C. 社会影响D. 社会模仿答案:A9. 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描述的是:A.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B. 个体在群体中的责任分散C. 个体在群体中的从众行为D. 个体在群体中的领导行为答案:B10. 归因理论中,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解释的过程被称为:A. 归因B. 归因偏差C. 归因风格D. 归因错误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A. 社会认知B. 社会影响C. 社会关系D. 社会行为答案:ABCD2.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A. 服从B. 从众C. 说服D. 顺从答案:ABC3. 社会促进的效应包括:A. 社会促进效应B. 社会抑制效应C. 社会模仿效应D. 社会比较效应答案:AB4. 社会交换理论中,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寻求的是:A. 互惠B. 权力C. 地位D. 情感答案:AD5. 归因理论中,个体可能的归因方式包括:A. 内部归因B. 外部归因C. 稳定归因D. 不稳定归因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b)
A.斯金纳B.班杜拉
C.马斯洛D.迪纳
2.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绪论》中用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 b)
A.学习B.本能
C.模仿D.强化
3.是推动人的行为的动力。
( b)
A.需要B.动机
C.兴趣D.情感
4.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特性。
( d )
A.观念性B.能动性
C.意识性D.整体性
5.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 c 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
A.儿童期B.少年期
C.青春期D.壮年期
6.提出的定义是目前有关态度的最流行的定义。
( d)
A.奥尔波特B.克雷奇
C.纽科姆D.弗里德曼
7.成分是态度的基础。
( a)
A.认知B.情感
C.行为倾向C.社会
8.双因素理论又叫保健—激励因素理论,是美国学者于1959年提出的( a)A.赫兹伯格B.谢利夫
C.柯尔伯格D.马斯洛
9.团体极化现象指在参与团体讨论之后,成员的冒险性比讨论前会( c )A.更小B.一样
C.更高或更低C.难以确定
10.是指一个人经常使用,但却与他人共有的空间( d)
A.主要领域B.初级领域
C.公共领域D.次要领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按照作用范围可把动机分为广泛动机和局部动机。
2.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现在人们对心理科学性质的看法认为它属于边缘学科或中间学科。
4.维纳的归因理论是在海德的归因现论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5.认知他人表情的线索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6.关于合作的理论主要有二种,一是权利理论,二是协商理论。
7.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要经过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8.霍桑研究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成为当代工业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9.探讨不同领导方式下团体活动效率的典型研究有两个:一是勒温等人的民主与专制模式研究;另一个是费德勒的权变模型研究。
10.影响从众的团体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团体凝聚力,团体一致性和团体规模。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挫折只发生在个体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离婚,死亡也属于挫折
2.SSP是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3.凯利认为,特异性是指行动者对其它对象是否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若是则特异性低(对)
4.定势在对人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对陌生人形成最初印象的时候,作用尤为明显(√)
5.拥挤的感觉总是和人们所处的空间大小有关(错)拥挤的感觉和主观感觉有关
6.个体社会化的发展过程只与个体的心理成熟发展过程相适应(错)生理呢
7.团体成员越能自由交流信息,他们的满意度也就越高(√)
8.协商比威胁更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冲突(√)
9.个体积极性的激发主要取决于目标效价,与期望概率无关(×)个体的积极性取决于目标效价*期望概率
10.性别角色的社会分工,除了有生理的原因之外,主要由文化与社会方面的原因造成(√)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归因
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推论。
2.印象形成
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征。
3.社会性寂寞
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团体归属感时所引起的寂寞。
4.社会支持
个体在情感上所受到的关心和支持,父母,配偶,子女和周围人情感上的关心和支持都属于社会支持。
朋友,同事,及机体的社区都是社会支持的来源。
5.社会传染
1896年,黎朋指出激动的人群倾向于有相同的感受和行为,因为个体的情绪会传染给团体。
即当有的成员做了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其他人也会倾向去效仿他。
他把这种现象成为社会传染。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学习社会心理学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意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足以提供丰富的科学理论与实际资料,使它更加充实,更加具体化,因而使人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它,掌握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水平。
2.什么是社会刻板印象?它的基础有哪些?
人们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原因集合在一起,因而对不同的人群的认知总有一种较为固定的看法,这些看法未必准确。
对于各类人持有一套较为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有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
3.克罗特是如何解释团体冒险现象的?
1由于人多了,每个人的责任降低
2团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认为掌握了足够的信息。
3成员的领导者促进冒险
4竞争性的团体气氛促进冒险
5冒险体现价值的观念促进了冒险。
六、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什么是个体社会化?它有哪些特点?
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务,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可以独立的参加社会生活。
特点
1长期性
A因为人不同与动物,初生儿吸取食物以维持营养,披衣盖被以维持体温,总之,在生存生长方面,有个特别长的生存依赖期
B初生儿面临的社会环境极端复杂,他逐渐长大起来,要掌握的社会事物和道理很多,总之人不同与动物,有一个特别长的学习时期。
所以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一个特别长的过程。
2发展性
个体从不认识不掌握社会事务,社会标准,到认识和掌握它们,是一个发展过程。
A这种发展是随着个体的身体的发育,年龄,智力,经验的增长而发展的,个体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是与个体的生理,心理的成熟相适应的,不到一定年龄阶段,不能认识和掌握复杂的社会生活的要点和准则。
B个体社会化应该理解为一个贯穿个体一生的过程,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过程的写照。
2.什么是人际吸引?人们为什么会相互吸引?
人际吸引指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报的积极态度,是人际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原因1人具有亲和倾向,希望和别人在一起的愿望很强烈。
魏斯提出了亲和倾向对人的六种价值1依附2社会整合3价值的保证4可靠的同盟感5得到指导6教育他人的机会
2为了克服寂寞
每个人健全的社会生活必须有完整的社会关系网络,才能满足所有社会需求。
当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无法满足我们所必须的社会需求时,就会感到寂寞的痛苦。
因此,克服寂寞与寻求亲和一样,成为了人际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