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托物言志(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4.25 MB
- 文档页数:27
诗歌鉴赏之托物言志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主要围绕托物言志的修辞手法进行讲解。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五节《咏物抒怀》中的篇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详细内容涉及托物言志的定义、分类、作用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修辞手法,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托物言志。
2. 培养学生通过托物言志分析、解读诗歌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分类及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定义,学会分析、解读诗歌中的托物言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黄鹤楼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引入课题。
2. 新课内容:(1)讲解托物言志的定义,举例说明。
(3)讲解托物言志的作用,结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含有托物言志的诗歌,进行详细解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诗歌中的托物言志,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托物言志2. 板书内容:(1)定义:以物喻志、借物抒情(2)分类:拟人、象征、寓意(3)作用:形象生动、深化主题、表达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选取一首含有托物言志的诗歌,进行分析。
(2)谈谈你对托物言志在诗歌鉴赏中的认识。
2. 答案:(1)例:《登高》分析:本诗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运用了拟人、象征的托物言志手法,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感慨。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托物言志的修辞手法,但在分析诗歌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含有托物言志的诗歌,提高鉴赏能力。
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手法。
教学内容选自《古代诗词鉴赏》教材第四章“艺术手法”部分,具体包括《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书湖阴先生壁》等经典诗词作品。
通过分析这些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手法,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定义及其在诗词中的运用。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词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托物言志手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分析诗词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并学会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古代诗词鉴赏》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组描绘自然景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自然意象,引出托物言志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托物言志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其在诗词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详细分析诗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钱塘湖春行》和《书湖阴先生壁》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6.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创作一首小诗,激发创作兴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离骚》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并写出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答案示例:《离骚》中运用了丰富的托物言志手法,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
诗人屈原以芰荷、芙蓉等自然意象象征高洁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坚守节操的决心。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如何将托物言志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2)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可以作为托物言志的素材?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古典诗词,积累更多的托物言志素材,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群文阅读诗词中的托物言志完整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材中关于“托物言志”的章节,详细内容涉及诗词中如何运用具体物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志向。
我们将选取《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石灰吟》等经典诗词作品,通过细致阅读与分析,让学生体会诗人们如何巧妙地借助自然景物、物品等来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这一诗词表现手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学习诗词中的托物言志,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丰富情感体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深入挖掘作者的情感与志向,理解托物言志的内涵。
教学重点:掌握诗词中托物言志的手法,学会分析诗词中的物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描绘的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托物言志。
2. 新课内容呈现:详细讲解教材中关于托物言志的章节,结合具体诗词作品进行分析。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托物言志的现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中如何通过“床前明月光”等物象来表达作者思乡之情。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赋得古原草送别》和《石灰吟》中的托物言志手法,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托物言志——诗词中的情感表达2. 内容:定义:借助具体物象表达作者情感与志向诗词举例:《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石灰吟》托物言志手法:象征、拟人、比喻等情感与物象的联系:以物喻情、以物抒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创作一首描绘自己内心情感的古诗词。
2. 答案示例:《秋夜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024年诗歌鉴赏之托物言志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4年诗歌鉴赏》教材的第四章“托物言志”。
具体内容包括:托物言志的定义、特点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通过分析经典诗歌案例,深入理解诗人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情感;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托物言志的素材,进行创作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定义、特点,了解其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案例,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其运用托物言志进行诗歌创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准确提取托物言志的元素,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定义、特点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界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进而引入托物言志的概念。
2. 理论讲解:介绍托物言志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选取经典诗歌案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情感。
4. 课堂实践: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个物品,尝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创作一首诗歌。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诗歌鉴赏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诗歌创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1. 托物言志的定义、特点2. 诗歌鉴赏案例分析3. 课堂实践:创作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创作一首描绘春天的诗歌。
答案示例:春日和暖,花开满枝。
燕舞蝶飞,竞相追逐。
杨柳依依,轻抚水面。
春意盎然,诗意盈怀。
2. 作业要求:不少于八行,要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托物言志概念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