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论文摘要:“模因”是文化信息单位,是对人类认知活动中模仿现象的一种说明。
“语言模因论”将进化论的思维方式用于语言研究,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模因论启发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模因作用,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度。
关键词:模因;英语教学;有效度引言模因是新达尔文主义者Dawkins提出的假设,用来解释人类文化进化的规律。
我们以模因的生命周期理论为支撑,分析模因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联,探讨语言模因理论给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带来的有益启示,并就模因论对传统外语教学方法的运用、语言材料的选择和输入、语言环境的创设及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考。
一、简述模因论模因(Meme)是模仿生物传递单位基因(Gene)而提出的文化传递单位。
1976年,牛津大学动物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了meme,以模仿Gene。
他将模因看作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
我们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
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何自然,2005)布莱克摩尔在《模因机器》(The Meme Machine)一书中指出,模因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四段。
l)同化(assimilation);2)记忆(retention);3)表达(expression);4)传输(transmission)。
何自然在《语用三论:关联论。
顺应论。
模因论》中提到,语言模因从三个方面得以体现:教育和知识的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
(何自然,2007)二、模因周期与口语教学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遵循模因的生命周期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把握模因周期规律,运用规律,实现更有效教学:第一阶段:同化(assimilation)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进入他的记忆。
浅析语言模因论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论文浅析语言模因论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论文摘要:本文力图运用语言模因论探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新思路,分析了基因型语言模因与表现型语言模因这两种模因形式的复制和传播方式,认为语言模因论对写作教学的启示主要是应充分利用背诵、仿写、联想和互相模因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关键词:语言模因论。
大学英语写作。
背诵。
仿写。
联想。
互相模因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在他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使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适应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与国际交流的需求。
然而,在多年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写作部分一直是学生得分的薄弱环节,主要问题体现在篇章结构混乱、选词模糊、语法错误和汉语式英语等方面。
英语教师虽然在课堂上讲授写作技巧并提供优秀范文给学生参考,但在考试中学生仍不能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因此,笔者尝试利用语言模因论来指导写作教学,希望能探索出一条英语写作教学的新路子。
一、模因论的内涵。
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称为模因论(memetics),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
模因(meme)是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经典畅销书《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它从基因(gene)一词中仿写而来,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种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
牛津英语词典对模因的解释是:An element of culture that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passed on by non—genetic means。
esp。
imitation。
(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
模因论视域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探讨作者:李甜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20年第07期【摘要】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将学生培养成懂得教育的人,其中的“教是为了不教”深刻地反映了现代教育的思想内涵,本文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进行分析,探求模因论理念在大学英语翻译中的教学优势,力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因论视域【作者简介】李甜(1986-),女,汉族,甘肃合作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也是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但是由于中西方在漫長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文化思路,因此在英语作品翻译中难免存在一定的困难。
我们应该如何克服困难,尽量提高大学英语作品的还原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的内涵和文化?我们在对英文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还要将不同国家的文化进行传递,让学生了解到文章深层次的内涵。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分析1.模因论应用力度不足,翻译教学实践灵活度较差。
大学英语老师是学生学习翻译知识的引路人,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模因论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深究。
从目前的翻译教学现状来看,模因论应用力度尚显不足,教学实践灵活度也不容乐观。
首先老师对于模因论的应用重视程度还不够,大部分老师偏向于对英语翻译理论性知识的传递,忽视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并没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而是主张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灌输。
尽管很多老师也在使用模因论教学,但是并没能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设计规划,还保持着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甚至出现了教材知识点与模因论中的节点有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模因论的实际教学价值。
模因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摘要】模因论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英语教与学实质上可以看作是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本文研究模因复制的生命周期和传播方式启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认为阅读和视听、背诵和朗读、模仿和联想等教学方法对于英语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模因论;语言模因;英语教学1.引言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
Dawkins从进化论中提取概念将其应用于文化传播与进化,仿照基因,他提出了模因(meme)的概念,将其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复制传播。
国内对模因论的研究始于何自然教授,他从模因论的角度审视语言及其相关现象,应用模因论来研究语言发展的规律。
认为语言本身是一种模因,同时也是模因传播的主要载体之一,模因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语言与模因密不可分(何,2005)。
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也为语言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的过程,研究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有助于改进语言教学。
本文试图从模因论的视角审视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与技巧。
2.模因的复制与传播Francis Heylighen曾探讨了语言模因复制的4个阶段:(1)同化: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被他注意、理解和接受,从而进入他的记忆。
(2)记忆:模因要在宿主的记忆中保留足够长的时间才更有可能被传播。
记忆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模因的重要性和被反复的频率。
(3)表达:指的是从储存记忆模式中提取模因,将其呈现给其它个体的过程。
表达的手段包括语言、文字、图片以及行为等。
(4)传播:要有模因载体来稳定和高保真的传输模因。
传输媒介包括互联网、书籍等。
何自然教授(2005:55-60)认为在自然语言中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途径包括传授知识、语言本身的运用以及交际和交流。
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两种,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
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摘要:教育教学产业的发展,对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在观点分析的过程中,立足模因论视角出发,围绕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工作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通过分析,剖析模因论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影响,基于教学材料、,模式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教学媒介手段的应用,探讨了如何基于模因论视角推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更好开展。
关键词:模因论;大学英语教学;听力教学;研究分析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引入了多元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推动高校教学的优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结合目前高校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现状来说,大学公共外语教学的一个关键构成部分就是视听说课程。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非专业学生不具备较为出色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唱主角,学生被动参与课堂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模因理论,对目前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对现状进行解读,指出过程中对问题和不足,并给出改善对策,推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更好发展。
一、模因论和语言模因解读模因理论的提出是基于达尔文主义为基础支撑,对文化进化理论进行科学解释的理论。
首个提出模因概念的是查德·道金斯,其最早对模因的解释是被模仿的东西。
在对模因进行概念解读上,一般认为的是在当前文化领域中存在的人和人之间相互模仿,从而导致被传播开伞的思想或主意。
从这个角度来说,实际上模因指的是文化领域中思想或是文化内涵的扩散或传播。
立足语言学领域,模因指的是在语言学中相应的语言、单词或是句子、段落、乃至篇章通过模仿被复制传播的现象。
在进行模因的周期解读上,其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同化,指的是模因可以通过扩散或传播的方式为他人所了解和接受。
第二阶段是记忆。
模因在传播扩散时,其需要在被传播者的大脑中停留一段时间。
而这个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让被传播者记住。
第三个阶段是表达。
指的是被模因同化的个体在和其他个体进行互动交流后,需要从自己的大脑中进行模因的调取,并使用语言文字或是其他方式将模因表达出来。
模因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前言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教育家们不断地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教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近年来,模因论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并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大学英语的教学。
什么是模因论模因(meme)是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模因被定义为文化中的基本单位,它是一种可以在人类大脑中进行复制并演化的信息单元。
模因论(meme theory)认为,人类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如思想、信念和语言,都是由模因组成。
模因从一个人脑中复制到另一个人脑中,就像基因从一个细胞复制到另一个细胞一样。
模因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同时也可以欺骗人类的意识,使一个人认为自己的思想是原创的,而其实这些思想是从其他人那里拷贝过来的。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模因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用:多样的教学资源在模因论的角度下,教学资源就是模因。
传统的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课堂教学、作业等,具有单一、静态的特点。
而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元化。
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比如网络资讯、在线交流、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资源。
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语文化,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并且更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和远程教学在模因论的视角下,微课和远程教学都可以看做是教学模因的复制和演化。
这些形式的教学资源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并且可以给教学带来更多的变化和创新。
微课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进度,而远程教学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交流平台,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来了解英语文化和语言知识。
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模因论还可以启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将学生置于教育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讲解和知识传授,而学生的作用被动。
基于模因论视角的英语写作教学分析【摘要】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探讨了英语写作教学,首先介绍了模因论的概念及其应用。
然后分析了模因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启示。
接着探讨了模因论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最后总结分析了模因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进行了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模因论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英语写作、模因论、教学分析、视角、概念、应用、学生写作水平、启示、挑战、教学策略、总结分析、未来研究、结论、背景介绍、研究意义、教学实践、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Background introduction1.2 研究意义Moreover, exploring memetics in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opens up new avenues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the field. By applying concepts such as imitation, variation, and selectionto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educators can develop mor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scaffolding students' learning and encouraging originality in their work. This not only benefits individual students bu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broader academic community by adv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language and culture intersect in the writing process.2. 正文2.1 模因论的概念及应用Memes are ideas, behaviors, or styles that spread from person to person within a culture. They are essentially cultural units that are passed on and replicated, similar to genes in biology. The concept of memes was first introduced by Richard Dawkins in his book "The Selfish Gene" in 1976. Memes can take many forms, such as jokes, fashion trends, or even beliefs.2.2 模因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模因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写作思维和习惯。
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探索【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在介绍了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接着在正文中,首先介绍了模因论的基础知识,然后分析了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设计,并阐述了实施方法与步骤以及效果评估。
在结论中,总结了该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造力。
【关键词】模因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教学模式、实施方法、步骤、效果评估、优势、局限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面临着海量信息和碎片化阅读之困,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探索一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信息传播规律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基于模因论的写作教学模式,强调通过模因(信息片段)的传播和演化来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与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本研究将结合模因论基础知识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设计一种基于模因论的写作教学模式,并探讨其实施方法、效果评估以及优势和局限性。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1.2 研究意义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缺乏写作动力、写作水平参差不齐等。
探索更有效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基于模因论来设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写作技能,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
通过对模因论的运用,可以深化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认识,探究写作教学的内在机制,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模因论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探析
【摘要】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揭示语言发展规律的新理论。
本文根据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特点,分析了模因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并就英语材料的选择、英语知识的内化吸收以及英语知识的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启示。
【关键词】模因;英语材料;内化;应用
外语教学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革,这其中孕育出的教学法中,无论是19世纪流行的翻译法还是它之后出现的直接法与交际法都在各自盛行时期受到人们的推崇,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不足与缺陷不断显露。
事实上,单纯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进行外语教学的路子是行不通的。
近年来,在语言学家、外语教育界专家以及一线英语教师们研究并探讨新的有效教学方法之时,模因论的引进给我国外语教学界提供了新的思路。
1 模因论与语言模因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
该理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
Meme一词最早出现在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
Dawkins在书中先提到了mimeme,这是一个希腊词根,意为“被模仿的东西”,为了读起来有点像gene这个单音节词,即去掉词头m,i缩写成了meme。
他杜撰meme一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文化进化规律,倡导对社会文化作进化研究。
我国先后有不少学者尝试对“meme”一词作了多种译法,如“谜米”,“米姆”,“模因”,“仿因”,“文化基因”等。
目前学者们已取得共识采纳何自然先生的译法“模因”。
“模因”表明它具有“模仿”这个核心意思,又表明它是“基因”仿造而来。
模因是文化基因,通过复制、模仿而传播。
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就可称为模因,比如:音乐曲调、思想观念、谚语、服装样式、房屋建筑样式、链式信件和电子邮件、病毒、宗教等。
在模因论中,模因往往被描述为“病毒”(viruses),它可以感染(infect)其他人的大脑或者传染到其他人的大脑中,而一个人一旦被这种“病毒”感染,它们就会寄生(parasitize)在他的头脑中,在往后的岁月里,这个人又会将这种“病毒”传播给其他人或者他的下一代。
语言是模因的载体之一,或者说,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
从整体看,自然语言中的模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
既然语言本身可以是模因,又可以通过教育和知识传授,那么它与语言教学就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也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
通过对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文化也同时被传播了,语言教学也达到了文化传输
的目的。
2 有效模因与英语材料选择
Dawkins说过,模因自我复制的途径是从一个人的大脑复制到另一个人的大脑;从人的大脑复制到书本,又从书本传播到人的大脑,再从人的大脑传播到电脑,又从一个电脑复制到另一个电脑。
当这些信息在不断地复制、传播的时候,模因也就形成了。
语言中的模因就是在教育和知识传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我们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单词、语句以及它们所表达的信息在交际中又复制、传播给另外的人。
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效模因的输入对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
有效模因来源于合理的教学材料选择。
面对种类繁多的英语材料,目前英语教师的主要问题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材并根据情况对材料进行合理取舍和调整。
根据克拉申(Karenshen)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中i+1公式,在材料选择时,必须选择可理解性材料,不可理解性的材料对英语学习者毫无意义;材料也必须是有趣或是相关的,才能为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提供源源不断的兴趣动力;另外随着英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逐渐提高,英语教师要不断增加丰富的材料来满足知识量的需求。
材料选择中,单一的教科书不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多元化的材料选择才是有效模因的丰富的来源。
那些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语言片断,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尽快投入使用的材料都是因为这些材料更容易成为模因并能感染新个体。
3 模因复制与英语知识内化
布莱克摩尔(Blackmore)指出,我们还不能详细地了解模因是如何被储存和传递的,但我们已掌握足够的线索,知道如何着手这方面的研究。
模因的复制不是说词语的原件与复制件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一致。
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出现新的集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
这正如英语学习,英语模因像病毒一样感染学习者,如果这种“病毒”没有被学习者内化吸收,而是以原有的状态传播出去,那么所有学习者的英语能力将停留在同等水平。
英语知识作为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进入人大脑后需要经过系统化的信息加工过程才能转化为个人知识系统的一部分,被学习者内化吸收。
英语知识的内化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实现。
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在准备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学生的知识基础。
然后,在不改变教材内容实质的情况下,教师对教材进行改造并填加辅助信息,使得教材内容更加具有概括性、包容性。
最后,教师再有序地呈现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统一起来。
其实这就是教师帮助学生整合英语模因的过程,为模因的传播做好充足准备。
另外,知识的内化吸收跟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意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只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将学习材料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结
合起来,旧知识才能够辅助学生更容易的吸收新知识。
学生的主动性是知识内化成功的关键。
事实上,大量语言材料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活和现实环境,给予场境式的使用练习,才能内化、活化为学习者自己的语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