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8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导语】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诗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
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
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
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2.自主评价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4.教师范背三、思读:体会意境美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
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
《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醉花阴》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醉花阴》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讲述了盗墓者李寻欢和唐婉拒的爱情故事。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份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中的《醉花阴》的教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作品的内容和思想。
教学目标1. 了解《醉花阴》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教学内容1. 介绍《醉花阴》的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钟)首先,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醉花阴》的作者——李公益。
简单介绍其生平和主要作品。
此外,也可向学生介绍《醉花阴》的创作背景、文学价值和国内外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0分钟)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的内容,针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分组,并对其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进行探讨。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情节、情感变化、事件发展等重点进行阅读和分析。
3. 解读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进行深入理解和探讨。
例如,小说中描写的爱情主题、生死观、人性态度等内容,都可以成为探究的重点。
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历史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主题解读。
4. 练习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30分钟)教师可以从小说中选取一篇片段,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解读、分析等多种方式的阅读练习。
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评估方法1. 出卷测试2. 课堂讨论3. 课后阅读练习教学评价标准1. 按时完成作业2. 课堂表现积极3. 课后读书心得和交流记录4. 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5. 能够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6. 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有所提高总结通过本文所介绍的《醉花阴》教案,希望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该作品的教学,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学魅力通过对《醉花阴》的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古代小说的理解和欣赏,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
(2)理解《醉花阴》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的生平。
(3)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体会其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醉花阴》。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的忧国忧民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古代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醉花阴》。
(2)理解《醉花阴》的创作背景及李清照的生平。
(3)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醉花阴》中的意境美。
(2)体会李清照的忧国忧民情怀。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醉花阴》的创作背景、李清照的生平及诗歌意境。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醉花阴》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欣赏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学生准备:预习《醉花阴》,了解诗歌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醉花阴》的题目,激发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醉花阴》,感受诗歌节奏。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了解韵律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对《醉花阴》的理解和感悟。
4. 欣赏与拓展(1)欣赏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教育(1)讲解《醉花阴》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2)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醉花阴》。
8. 板书设计《醉花阴》李清照创作背景:宋代词人,忧国忧民艺术特色:意境美、韵律感忧国忧民情怀:寄托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醉花阴》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醉花阴》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醉花阴》的情感内涵。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李清照的忧伤情感,理解其在宋代社会背景下的心情。
学生能够尊重和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背景知识的学习,包括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2 诗歌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2 诗歌情感内涵的深入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醉花阴》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4.2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李清照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和对诗歌的兴趣。
5.2 文本阅读与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醉花阴》,并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5.3 讨论与思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并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5.4 写作与分享(10分钟)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写一段personal response,并分享给小组成员。
5.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反思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思考深度。
6.2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写作环节中对诗歌情感内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体现。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李清照的诗歌,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八、教学延伸8.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诗歌创作全貌。
8.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古典诗歌,体验古典诗歌的创作魅力。
《醉花阴》教学设计3课题《醉花阴》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心境教学难点能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教学方法朗读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旁注与纠错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接触女诗人的作品。
的确,中国新文学的传世作品出自女子之手的确实比例很少,但这决不是女子们没有才情,而是因为封建社会女子社会地位低下,受教育的机会太少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位宋代女词人的作品——李清照的《醉花阴》。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1、常识填空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
她的词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内容多写闺情(离愁),词风清丽明快。
后期内容多写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
2、字音通关薄雾()永昼()纱橱()盈袖()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一)朗读练习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停顿、语气、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生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予以点评,然后齐读。
(二)整体感知这首词所传递的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1.这首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答:①“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愁”字。
②“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
2.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去表现愁呢?在李清照之前有很多写愁的高手,为我们写愁树立了榜样。
请找出一些例句,并总结出写愁的方法。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②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④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这些写愁的名句共同特点是运用了夸张、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了。
李白写愁,说愁是有长度的,可以衡量的。
杜甫写愁,从一片飞花的飘落,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何况背后是万点红,愁是有数量的。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设计思想 1⽂本维度。
这⾸词被安排在⼈教版⾼中《语⽂》必修四宋词单元。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乐性,语⾔富有张⼒。
《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深⼊品味。
2学⽣维度。
时下的中学⽣,喜欢阅读⼀些⽂化快餐式的作品⽽远离了⽂学经典,很难再被⼀⾸⾸古诗词感动。
很难再与古⼈的思想感情融合。
语⽂教师有责任带领学⽣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徜徉,让其⼼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
3教学理念。
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
引导学⽣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亲密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现其魅⼒,获得恒久的感动。
教学⽬标 1反复吟咏,体会词的声律之美。
2运⽤联想和想象,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3品味语⾔,充分感受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雅的品格和⾮凡的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使学⽣⼈情⼊境。
难点:深⼈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
教学设想 1课型:品味鉴赏课。
2教学⽅法:诵读、品评、点拨。
3学习⽅式:⾃主发现、⾃主品味、⾃主表达。
4运⽤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资料链接 徐北⽂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傅兴林《情深调苦意雅技⾼》(《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陶⽂鹏《帘卷西风,⼈⽐黄花瘦》(《古典⽂学知识》,2008年第3期) 教学过程 ⼀、导⼊ 出⽰幻灯⽚⼀: ⼀⽇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 红⾖⽣南国,春来发⼏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相思。
(王维《相思》)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
(柳永《风栖梧》) 你*喜欢哪⼀句诗?请先读⼀读,然后说⼀说理由。
现在,就让我们⼀起来欣赏⼀幅相思的图画,品读李清照独守空闺时向远在⼭东的丈夫赵明诚寄去的浓浓的相思。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精选6篇)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篇1【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诗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
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
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
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2.自主评价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4.教师范背三、思读:体会意境美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
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
此愁是相思之苦,是寂寞之痛。
三愁聚集一处,于是借酒销愁,但“借酒销愁愁更愁”,何况“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呢!因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瘦”就在所难免了。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
(2)理解《醉花阴》的字词含义和诗人的创作背景。
(3)分析《醉花阴》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醉花阴》。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理解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醉花阴》。
(2)理解《醉花阴》的字词含义和诗人的创作背景。
(3)分析《醉花阴》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醉花阴》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清照诗词,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醉花阴》,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文注释,自行解决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醉花阴》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5. 欣赏与提高(1)分析《醉花阴》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醉花阴》。
2. 结合课文,分析《醉花阴》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写在日记中。
3. 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醉花阴》的字词理解和诗人的创作背景的掌握情况。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醉花阴》这首诗;(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醉花阴》;(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词作中的哀愁情感,理解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情;(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醉花阴》的诗意和词风特点;2. 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2. 理解李清照词作中的哀愁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醉花阴》全文、李清照生平简介、词风特点等;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2)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醉花阴》,理解诗意;(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醉花阴》的词风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醉花阴》的词句,体会其哀愁情感;(2)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醉花阴》的情感体验;(2)教师总结,强调李清照词作中的哀愁情感。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醉花阴》的诗意和词风特点;(2)强调李清照在古典诗词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7. 作业布置(1)背诵《醉花阴》;(2)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风特点的短文。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让学生选取其他词人的作品,与《醉花阴》进行对比分析;(2)讨论李清照与其他词人的差异,总结其独特之处。
2. 课外阅读(1)推荐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2)了解李清照的生活背景,加深对词作的理解。
李清照《醉花阴》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以及个人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2、疏通词意,理清思路,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
3、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4、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醉花阴》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愁”绪,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解决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对词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2、通过找出词作中的意象来理解抽象的“愁”。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并能总结出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⑴播放示范朗诵录音,让学生对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感受。
⑵学生齐读,加深感受。
2、情感教学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播放配乐朗诵加深学生对词所表达的情感的体3、情境教学法:通过联系生活展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来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
4、问答法:通过师生的问答互动,引导学生完成词的学习,培养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内容讲解:一、导入:同学们,从高一直至现在的学习,就诗词这一块,我们已经接触过不少的作家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点拨: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李商隐《锦瑟》《马嵬》《其二》、李白《蜀道难》、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性别层面上来讲,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点?但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一首词却是出自一位女词人之手,即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在封建社会,男性掌握着话语权,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领域,在文学领域也同样如此。
因此,作为女性的李清照能够在当时由男性所掌控的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创作出为世人所称颂的佳作,她是以怎样的魅力和才智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教学目标:1、着重引导学生朗诵,从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诗意情感。
达到背诵的目标。
2、鉴赏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品味其婉约风格的柔美。
3、探索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出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2、探讨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作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3、如何在“简单”中体悟出“复杂”来,把握“人性”之美,“诗情”之妙。
教法建议:1、朗读;2、讨论;3、比较拓展;4、多媒体技术支持。
教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要求:提出预习要求: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训练美读,争取课前背诵《醉花阴》;2、搜集李清照的其它作品作比较阅读;3、领悟《醉花阴》的内容,思考“愁”什么?对比古今处理如此情感的不同方式;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近景近情引入宋词,扣住“人性”常理,“人情”常态来切入李清照的“闺中”之愁,之恋。
检查预习,设置提问引入对课文的思考。
多媒体图片,快速导入:(问题先不展开,搁置,先要求朗诵,再讨论。
)图片4,特级教师井多德校长等组图。
“多么严肃的一中老师!”给出课题:一个人的《醉花阴》(图片7)。
强调“一个人”,谁?李清照,请学生说出相关文史知识、创作背景。
(实际上“一个人”是本课最紧要处,一个独守空房的女人,一个人的相思,一个人的闲愁,一个人的爱情。
二、组织诵读:可以男女学生比较诵读,齐读,老师示范朗读。
给出“李清照《醉花阴》诗意图”(图片8)给出音频资料。
三、切入提问:1、《醉花阴》里的李清照是怎样一个李清照?讨论。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紧紧扣住一个“愁”字分析。
(图片9)“愁”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好一个“凉”字,是心凉吧。
这个女子的生活不好过吗?我们看诗歌中的物什,看篱笆院落,看菊花,看酒,都是悠闲的幸福啊。
诗人内心“欠缺”什么?我们应该猜测一个女子的心事。
2、李清照是如何表达她的闺中之愁的?(图片10)讨论。
把握表达手段:细节,意象运用,情境,高超的表达技巧(不说而说的含蓄之美;真个事俗而词雅)。
进而品词句,品意境。
注意季节,时间。
(重阳)教师要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这种“佳节”“独处”的“少妇”的“闲愁”。
启迪学生语言运用。
也如老师一样说出。
季节:佳节又重阳时间:永昼、半夜、黄昏后细节:愁永昼、销金兽、把酒意象:人比黄花瘦情境:一个人的秋夜——难以排解的“闺愁”(孤独、寂寞、渴望爱情)这是“一个人”的独守,是一个失眠女子的倾诉。
而诗人为什么“失眠”?好一个“销”字,好一个“瘦”,这样失去的就是爱情的斤两和形状。
重阳节是团聚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
”酒是浇愁的,但一个人的寂寞,可能“举杯消愁愁更愁。
”菊花为谁而开?一个人与秋冷之花的重叠。
意韵无比丰富。
这里的“瘦”真个是一个人形体的消瘦吗?不,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应该是一个丰腴的少妇,有精致的富态之美,像盛开的菊花一样鲜艳。
(指点学生讨论,对比,分析)这里的“瘦”是心理之瘦,情感之瘦。
——爱情在心中燃烧,就是瘦的感觉。
3、诗歌的情感价值探讨。
李清照有怎样的“愁”?李清照为什么“愁”?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要如此“说出”?讨论。
A、李清照的“愁”没有说明白,是什么?(图片11)追问。
一个人的孤独思念!思念她的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哦,愁的原来是爱情!能说李清照想她的男人吗?那就俗啊。
如何才雅?这需要文学的手法,需要修辞。
我们看千古才女李清照的《醉花阴》如此含蓄的表达。
而当时社会封建礼教盛行,这样敏感的话题也是直露不得的。
B、李清照为什么要“愁”,不“愁”不行吗?(图片12)追问。
不行!这是要命的“爱情”!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行!“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1)“闺怨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传统,(学生举例……)而李清照作为女性能够直接坦白这样隐秘的内心情感,有什么样的胆识啊!要知道这是封建社会啊!而不是今天的现代语境,不是今天的改革开放的时代。
而文学史上很多著名的闺怨诗的作者都是男诗人。
这个话题,封建语境下的妇女是不敢坦白的。
我们必须明确,爱情是“人性”之至美!李清照在此有了直陈“人性”的直率之美!当得起“勇敢”二字。
(2)李清照为什么“愁”?这要涉及人性中的“爱情”。
这是本课文本中没有直接说出的,是“含蓄”和委婉。
这是鉴赏的一个大难点。
我们面前这些少男少女学生如何认识这个问题?讨论之,引导之。
开放问题,不必给定一个唯一的答案。
但必要有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C、对比法教学。
A、李清照真是这样想的吗?我们可以让一个现代少妇随时光隧道去北宋年代,与李清照作一番对话。
(图片13)比如舒婷(我们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吧)。
可以朗诵《致橡树》(初中学过?)。
(音频资料)B、也可以让李清照来到今天的都市生活……给李清照一部手机,让她打可视电话,上网QQ聊天视频,坐飞机或者动车组旅游。
C、务必使学生对“闺怨诗”的中国传统有一个认识,对爱情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追问:是李清照那样的相思有滋味,还是我们今天的相思有滋味?李清照的《醉花阴》多么含蓄、典雅,古人由于相对闭塞的时空,相思有更多的滋味。
我们可以欣赏闲愁之态,闺怨之情,人性深处,诗意细密。
而我们今天由于快捷的交通和现代化的联络,没什么想头了。
或许正如我们吃的快餐食品,它不是“大菜”,三下五除二,就满足了,结束了。
当然这本无高下,只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而已。
4、背诵。
在明确上述问题之后,学生应该有一个明朗的态度了,可以安排检查背诵,看学生是否能够背出,是否能够以声传情达意。
如果时间富裕,可以再播放视频朗诵。
5、处理“研讨与练习”。
对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做一个当堂落实。
对《醉花阴》的艺术表达作一个深入的讨论。
适当讨论李清照如何表达她的“怨”,集中分析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方,人比黄花瘦。
”具体落实到“诗歌的意象”分析上。
但点到为止。
因为仅仅这一首词就不必多说了。
抽象的“愁”通过意象的陈述,形象而生动,具体可感。
具有感人的魅力。
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之妙。
也是我们对古典诗词鉴赏的重点。
可以就中国古典诗歌“人”与“花”的关系设计一个练习,看看学生的积累如何。
要注意集中,不可散开。
突出“花”的行色与人的情感的对应关系。
诗意的表达都是具体形象的。
训练学生的想像与联想。
并由此引入写作方法的借鉴,点拨之。
这个“瘦”字,可是全诗的诗眼。
为何而瘦,因为诗人少妇强烈的寂寞和相思,相关的香炉里的瑞香也消损了身形,盛开的菊花也不丰腴。
酒淡无味,黄昏暗淡,西风恼人。
这是多么感人的深秋怀人境界啊。
板书:“人面桃花相映红。
”“芙蓉如面柳如眉。
”“芙蓉向脸两边开。
”四、回到预习中第四个问题的讨论。
(图片14)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我们昨天回去把这首词念给自己的母亲听了,你母亲有什么反映?你们讨论了一些什么?有什么感想?明确:天下女性,千古深情!(板书)一切情感,唯爱为上。
任何爱情都是美好的,都是应该被尊重的,也是我们毕生追求的。
即使一只大雁失去了爱侣,也会痛不欲生绝望而死。
物犹如此啊!对爱情,我们应该写出更多的颂歌!五、课外作业。
(图片15)A、请大家在日记里写一篇私密日记。
表达对学习李清照《醉花阴》的最真诚的感受。
你要不同意,老师不准看啊,父母也不准看的。
当然你也可以发表出来,也可以贴在学校的论坛上讨论,像李清照一样将这篇私密日记留在文学史上……B、再次回到对《醉花阴》文学价值的提示上,北宋的美女我们肯定见不着了,但《醉花阴》却仍是鲜活的热血情感——李清照因此而不朽。
向下一课引导:李清照是一个只会“想丈夫”的家庭妇女吗?(图片16)不!引出背诵:“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还是一个女子的婉约吗?这还是一个深闺少妇的爱情之怨吗?引入下一课《声声慢》的预习,同样是在晚秋的季节里,看看“亡国”“飘零”“寡居”的李清照有了怎样的哀痛。
这又是怎样的暮年的婉约。
六、总结。
七、附录板书:(图片18)醉花阴李清照李清照的《醉花阴》,一个人的《醉花阴》!千古才女,一腔闺怨,满腹情愁,真诚表白。
婉约而细腻,浅俗而清新,不说而说的爱。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