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优质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导语】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诗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
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
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
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2.自主评价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4.教师范背三、思读:体会意境美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
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
《醉花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㈠、知识目标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以及个人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㈡、能力目标1、疏通词意,理清思路,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
2、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3、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㈢、情感目标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醉花阴》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愁”绪,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解决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对词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2、通过找出词作中的意象来理解抽象的“愁”。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并能总结出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⑴播放示范朗诵录音,让学生对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感受。
⑵学生齐读,加深感受。
2、情感教学法。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播放配乐朗诵加深学生对词所表达的情感的体悟。
3、情境教学法。
通过联系生活展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来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
4、问答法。
通过师生的问答互动,引导学生完成词的学习,培养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内容讲解:一、导入:同学们,从高一直至现在的学习,就诗词这一块,我们已经接触过不少的作家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明确: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李商隐《锦瑟》《马嵬》《其二》、李白《蜀道难》、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从性别层面上来讲,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点?(明确:男性)但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一首词却是出自一位女词人之手,即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在封建社会,男性掌握着话语权,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领域,在文学领域也同样如此。
因此,作为女性的李清照能够在当时由男性所掌控的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创作出为世人所称颂的佳作,她是以怎样的魅力和才智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设计思想 1⽂本维度。
这⾸词被安排在⼈教版⾼中《语⽂》必修四宋词单元。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乐性,语⾔富有张⼒。
《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深⼊品味。
2学⽣维度。
时下的中学⽣,喜欢阅读⼀些⽂化快餐式的作品⽽远离了⽂学经典,很难再被⼀⾸⾸古诗词感动。
很难再与古⼈的思想感情融合。
语⽂教师有责任带领学⽣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徜徉,让其⼼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
3教学理念。
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
引导学⽣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亲密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现其魅⼒,获得恒久的感动。
教学⽬标 1反复吟咏,体会词的声律之美。
2运⽤联想和想象,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3品味语⾔,充分感受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雅的品格和⾮凡的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使学⽣⼈情⼊境。
难点:深⼈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
教学设想 1课型:品味鉴赏课。
2教学⽅法:诵读、品评、点拨。
3学习⽅式:⾃主发现、⾃主品味、⾃主表达。
4运⽤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资料链接 徐北⽂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傅兴林《情深调苦意雅技⾼》(《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陶⽂鹏《帘卷西风,⼈⽐黄花瘦》(《古典⽂学知识》,2008年第3期) 教学过程 ⼀、导⼊ 出⽰幻灯⽚⼀: ⼀⽇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 红⾖⽣南国,春来发⼏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相思。
(王维《相思》)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
(柳永《风栖梧》) 你*喜欢哪⼀句诗?请先读⼀读,然后说⼀说理由。
现在,就让我们⼀起来欣赏⼀幅相思的图画,品读李清照独守空闺时向远在⼭东的丈夫赵明诚寄去的浓浓的相思。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愁”情。
解读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二、重难点解读词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理解作品中”愁”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他们,李清照就是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
这应该是外太空唯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命名的名字。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女性,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啊!那她凭什么获得如此名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词人的世界,感受她的非凡才气。
2、在济南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北侧、柳絮泉东,有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婉约派词人的卓越代表李清照的纪念堂。
因她有《漱玉集》在世,后人便依此确定她的故居就在漱玉泉畔。
纪念堂大门上挂着郭沫若写的”李清照纪念堂”匾额。
两侧有郭沫若题写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3、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宋词人,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
有《易安居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她是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其词被誉为”婉约正宗”。
被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以沧桑的生命之躯连接了北宋和南宋。
她是一个勇敢率真的女人;一个特立独行的女人;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
易安之词,承载了太多太多的爱恨情愁!国愁、家愁、情愁。
真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4、世人评说:藕神:李清照曾被尊为藕花之神。
正宗第一:正宗易安第一,旁宗幼安第一(明人徐士俊)婉约宗主: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清人王士禛zhēn)博家之祖:李清照精于棋类、打马等各类智力游戏。
曾发表《打马图经》等作品。
古今才妇第一:称古今才妇第一,不虚也。
《醉花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遭遇,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读出词的意境美。
3.熟练准确地背诵《醉花阴》。
过程与方法:1.疏通“词”义,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
2.品味鉴赏酒黄花等意象,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读出词的意境美。
2.品析词中关键词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1.鉴赏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语言美,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分钟)郭沫若题某女词人纪念馆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从这幅对联中,大家知道这位女词人是谁吗?(李清照)对联包含信息:《漱玉集》是李清照的词集。
《金石录》是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以毕生心血而成的集子,他俩都酷爱收集古玩字画。
“文采有后主遗风”指的是李清照的文风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风格。
设计意图:师生对话,以对联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探究文本的积极性。
二、学习目标(1分钟)引导学生浏览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预设学生的学习结果,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指导学生学习,激励学习动机。
三、知人论世(3分钟)(一)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被誉为“婉约正宗”。
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醉花阴》教学案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醉花阴》教学实践报告(指导思想,设计方法等说明)诗歌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
诗歌在新教材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高中选修教材中有专门的《唐诗宋词选读》,这是一座流光溢彩的美的殿堂;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徜徉在这样美的殿堂,我们目眩神迷,流连忘返。
然而如此“美景”却得不到学生的青睐,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集中在这里:在传统教学里诗歌意象、艺术技巧、情感思想的讲解,显得僵化教条、枯燥乏味,往往忽略了诗歌的韵味、情趣;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被考试指挥着注重条理化的分析,忽略主题感受的美好。
怎样将诗歌教学生动化,使学生易于接受,重焕其艺术魅力呢?用诗歌本身具有的想像空间给学生徜徉的天地,用诗歌的韵律美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和熏陶,用诗歌深邃的内涵与丰富的文化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共同编织赏读诗歌的网。
实践过程一、静静听—感受听陈洁丽《醉花阴》完成下列两个问题:1、在这支《醉花阴》的曲子中有一种淡淡哀怨在静静流淌,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描写出你感受到的这种氛围。
2、用七情(喜怒哀乐忧惧愁)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你感受到的情感。
二、细细品—欣赏易安正感离人相思之苦,一个“愁”字写出了写出了整日沉浸在怀人忧思之中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尝试完成:1、试结合具体的意象与画面分析并写出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份“愁”的。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我之境,则物皆著我之色彩”,试分析本词中物我相融的意境美。
三、轻轻诵—领悟李清照用一曲绝唱倾诉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整首词借助与景物和生活中的片段,大胆表达了女词人的闺愁,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全词意蕴隽永,意象蕴藉,委婉含蓄。
9、教师读、学生读(配乐)10、听陈少松教授吟唱《醉花阴》11、教师吟唱、学生学唱(配乐)12、自由诵读、吟唱四、小结:可以从哪些方面鉴赏诗词?1、想象画面,寻找意象,鉴赏意境。
《醉花阴》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她是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其词被誉为婉约正宗。
她被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以沧桑的生命之躯连接了北宋和南宋。
这个人就是李清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名作《醉花阴》。
二、检查预习李清照(1184——1151),号(),济南人。
她是()派代表人物。
以靖康之乱为界,前期的词作主要表现(),内容多写自然美景和闺阁生活,也抒写了夫妇之间的离别相思;后期的词作主要表现(),词调沉郁、凄怆、悲凉。
三、这节课有两个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内容,并且通过诵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词的意境,体味词的意境美。
四、引导学生朗诵并进行诵读指导朗读要注重语速将作者的情感表达透彻。
朗读要注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将作者的情感外化为声音。
结合背景让学生自己朗读。
(采用教师范读和学生跟读的形式)五、通过朗读学生离李清照的距离越来越近,继续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思考以下四个问题: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概括。
(学生起来描述教师做点播)2、作者为什么提到重阳佳节?古人对重阳节是十分重视的,这一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
当此良辰佳节,遍插茱萸之际,自己却形单影只,怎能不让她“每逢佳节倍思亲”?3、你认为上片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为什么?可以回答愁(直抒胸臆)或者凉(一语双关)4、“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告诉学生是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5、古人常常用花来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而李清照却说“人似黄花瘦”,结合“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分析有什么丰富内涵。
点拨:①比喻新奇传神。
②用语含蓄,意蕴丰富。
6、拓展延伸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体会李清照不同的思想情感。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能读出词的意境, 能想景悟情。
教学重点:1.能总结词的意境, 体会词的意境美。
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
教学难点:1.鉴赏词的意境美, 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 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 掌握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叫人生死相许”,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看她将向我们讲述世间怎样的情感故事。
二、走进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 南宋杰出女文学家, 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以词著名, 兼工诗文, 并著有词论, 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 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 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 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 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 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 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 主张「词, 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 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李清照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 幼时过目不忘, 出语惊人, 博览群书。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 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 崭露峥嵘。
婚后, 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 如胶似漆, "夫如擅朋友之胜"。
然而好景不长, 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 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 赵李隔河相望, 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 南宋王朝腐败无能, 自毁长城。
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 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
目睹国破家亡, 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 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 她殚精竭虑, 编撰《金石录》, 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高中语文《醉花阴》试讲逐字稿试讲要求:一、试讲10分钟;二、结合全篇品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佳在何处?三、带领朗读,注意字词和停顿,体会作者的感情。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试讲的内容是《醉花阴》,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同学们播放一首歌曲,大家听完之后猜一下这首歌的名字。
听完这首歌,大家猜出歌曲名字了吗?是的,这就是李清照的《一剪梅》。
大家知道李清照是谁吗?是的,很多同学都知道,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那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她的词作《醉花阴》。
了解一个词人的作品少不了要了解一下作者的时代背景与人生经历。
李清照是宋朝人,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作品多表现作者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韵脚,对表情感的词重音突出,读的时候感情充沛,另外注意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不懂的生字词,初步了解作品中作者蕴含的情感大意。
好,大家基本已经读完了,那我想问一下,全词主旨是什么?对,愁,看来大家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很是精准。
那么具体到这个愁字,词人是因何而愁呢?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写作背景。
原来当时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李清照留在老家青州居住,爱情深笃的夫妻却过起了“牛郎织女”的生活。
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再没有欢声笑语。
她的生活孤独寂寞、空虚无聊,更多的是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
于是李清照就写了这首词给丈夫赵明诚,以寄相思之苦。
接下来我们深入品读一下这首词,首先阅读这首词上片的第一句,“薄雾浓云愁永昼”。
作者开篇写愁,可是愁是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尝不了,少有才力的李清照如何去表现愁呢?大家自行品味思考一下。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醉花阴一、教材分析:《醉花阴》讲述了作者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长期外出做官之时,独自把酒,赏菊过重阳的故事。
词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画面把自己对丈夫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因为是词,所以本文的语句显得更加含蓄,跳跃性也更强,单从词的字面上看,学生就不易读懂,更不要说能领悟到包含在每个画面后的思念之情了,所以本文的教学光靠朗读是远远不够的。
二、教学方法方法总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方法也不尽相同。
本词我觉得能够综合使用三个方法:组内自由讨论法;个人独自领悟法;朗读演绎法。
同时借助多媒体先进的教学手段,协助学生更透彻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步骤1、课文导入播放姜育恒《梅花三弄》的Flash片断。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醉花阴》,看她将向我们讲述世间怎样的故事。
【说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用《梅花三弄》凄美,哀怨的旋律首先为课堂创设出一种易安词的氛围。
毕竟这首词连同这份感情都距离学生太远太远,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刻意回避夫妻间的相思之苦,还不如一开始就让情普照心田,让爱充满课堂,让学生敢于说爱,否则怎么可能被爱打动呢?2、整体感知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对照注释理解词义,划出难懂的字词准备小组内讨论。
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觉得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再提出全班交流。
为了保证问题的质量,每个小组只能提一个问题。
一组:“凉初透”的“初”?二组:刚刚。
三组:开始。
师:到底是什么,再讨论一下。
三组:“开始”好一点。
写出夜半时分凉气开始加重,诗人已经觉得寒意阵阵了。
师:是呀,“初”是有“刚刚”的意思,比如“家有小女初长成”,但在这里译成“开始”更加贴切一点。
因为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不是在夜半,而是在日出前后,从夜半时起,气温才开始持续下降,还没有真的凉透。
第一组问题提得好,别的组加油。
七组:“消金兽”的“消”六组:消失九组:消融师:为什么想到消融?生:它写出了香炉内的香在一寸寸的消解融化,香气却一点点的弥散在房间的每个角落了。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必修四《文学与生活》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醉花阴》的教学。
此篇文章是唐代诗人李清照所作,描写了花阴下女子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以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景象来烘托出女子深沉的思念。
二、教学目标•了解唐代女词人李清照及她的作品•能够掌握词的基本结构及其写作特点•能够领悟《醉花阴》诗意与艺术特点•能够理解“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意象,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念之情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跟学生们介绍唐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并引导学生们回忆文学史上女性创作的贡献。
2.学习课文带领学生们逐句解读《醉花阴》这篇文章,并引导学生们理解诗句中所用的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
3.学习词的基本结构掌握词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如对仗、排比等。
4.诗意与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们从诗意和艺术特点上探讨《醉花阴》这首词的作者的情感展现以及其与其他唐朝的词人有何不同之处。
5.情感体验提供学生一些相关音乐或画作等,让学生们进一步感悟词的情感,深入探讨“薄雾浓云、愁永昼”这一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6.课堂练习进行情感朗读、歌话无限的朗诵和口头交流等形式的课堂练习。
7.知识拓展介绍其他唐诗作品,深入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
四、教学评估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问题、课堂表现和笔记质量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
此外,老师还可以安排课堂让学生互相评价、点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对《醉花阴》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与领悟唐代文学的情感和艺术特点,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互动交流,让学生们更加投入进来。
一般黄花两种愁绪【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1、把握意象,从意象入手阅读古代诗词作品,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深入研读诗歌。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方法】1、诵读品悟2、情感体验3、探究学习4、对比阅读教学【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借助于意象解读,提高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
3.熟读成诵,初步感知这两首词。
二、新课导入(课间播放《月满西楼》)课间我们听了《月满西楼》这首歌,歌词是出自谁之手?------李清照《一剪梅》你对她有怎样的了解?--------(补充过渡)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是一位词苑之花,也是善用“黄花”表达情思的人。
三、诵读感悟首先请同学们听名家诵读,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读音和断句,请大家自由诵读,我们齐读一遍,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李清照在一个秋雨点点滴滴的黄昏,看着满地堆积残损的黄花正伤怀,听着急风细雨吹打梧桐的哀乐,又想起那声声凄厉的雁鸣,不觉悲从中来,百感交集,写出了饱含苦涩愁情的词作《声声慢》,而在《醉花阴》中她写黄花则是一句肝肠寸断的“人比黄花瘦”,同样的黄花词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从黄花入手,感悟一般黄花别样情绪。
四、品读探究——赏析意象1、首先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诵两词,然后全班一起探究问题一:对比赏析《醉花阴》《声声慢》中的黄花意象。
------(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作者生平资料全班自由讨论)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然后教师用PPT展示李清照生平资料,再补充明确:李清照的生平:1、父李格非工于词章,苏轼门生,又在朝中为官,官职不低;母亲是状元的孙女,名门闺秀,知书达理,善文学。
李清照醉花阴优秀教案教案标题:李清照《醉花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的背景和意境。
2. 分析词中的词句运用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李清照的《醉花阴》原文。
2. PowerPoint演示文稿。
3. 讲解材料和研讨作业。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女作家,简单介绍她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通过图片或短视频展示李清照的作品集,引起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理解词的背景(15分钟)1. 展示《醉花阴》原文,并解释其背景故事——描述李清照在花阴下酒后的情景。
2. 分别介绍花阴和李清照,使学生能够理解李清照寻求内心安慰和倾诉的心情。
3. 引导学生思考酒后的李清照所面临的境遇和情感状态。
步骤三:分析词句运用和修辞手法(25分钟)1. 解释词中的生动形象描写,如“芳心共醉尘难染”,并与学生一起理解其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讲解李清照在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词句的艺术效果。
3.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李清照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的目的和效果。
步骤四:诗词赏析与鉴赏(20分钟)1. 按照理解词的背景和分析词句运用的顺序引导学生欣赏《醉花阴》。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醉花阴》的理解和感受。
3. 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写作或口头表达,如“你对酒后的李清照有何想法?你觉得这首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方式对现代人是否有启示?”步骤五:巩固与提升(2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创作一首类似风格的词。
2. 学生相互交换并阅读对方的作品,提供互相反馈和建议。
3. 部分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创作的词,并进行讨论。
步骤六:总结与课堂延伸(5分钟)1. 复习本节课学到的关键知识点和词的背景。
2. 提供一些延伸阅读或研究的材料,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李清照的作品。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分析《醉花阴》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3)品味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词句;(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李清照的才情与品格;(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2. 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的把握;2. 深入解读词句,品味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词句、注释、背景资料等;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李清照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词句,体会词的意境;(2)学生通过注释和背景资料,理解词的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词人李清照的才情与品格;(2)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背诵《醉花阴》;(2)写一篇关于李清照或《醉花阴》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如《如梦令》、《声声慢》等,分析其词风的演变和艺术特点。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代诗词作品,讨论其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七、课堂互动1.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抢答与李清照和《醉花阴》相关的问题,增强课堂趣味性。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醉花阴》的场景,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八、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醉花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学习诗歌奖赏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引子:(古典音乐播放)
(一)导入
她是诗国天空中的孤鸿,无人读懂她的爱恨情仇;
她是文山苍松下的幽兰,无人能解她的粉泪黛眉;
她是透着哀怨、散着清香的丁香花,摇曳在千年前的南国。
她就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一代词宗”李清照。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女词人的世界,感受她的非凡才气。
(二)走近旷世才女——李清照
纵观她的人生经历,可以用这样12个字来概括“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而她的词作也以南渡为转折点分为前后两种不同的词风。
前期清丽婉转,写的多是离愁别绪;后期沉郁凄凉,写的多是家国之愁。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她前期词的代表作《醉花阴》。
(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感知
诗歌是诵读的艺术,在诵读中体现它的音韵之美,在诵读中体现它的情感之美。
1、自由读
2、个别读
在这过程中师生共同评价,并且强调:读准字音是诵读诗歌最基本的要求;诗歌不像散文那样,它读起来是朗朗上口的,这是因为诗歌有音韵之美,这就是说在诵读中要把握节奏,但不能割裂;同时强调情感基调和内容。
3、自由读
4、个别读
小结:在读的时候还可以再舒缓些,注意节奏和语速,感情应该是带着浓浓的愁绪。
过渡:有人说:“诗言志”,诗歌总是抒发自己的心声,而诗作的语言往往是含蓄凝练的,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刚才我们已经从宏观上把握了字音和节奏,还需要从微观上深入肌理,细读品味。
(四)细读品味
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式赏析这首词作。
从中,我读出了作者的“愁”,理由是。
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
可以口头表述,也可以用笔写下来。
(思考后学生合作交流)
1、意象:“薄雾”“浓云”“香炉”“玉枕”“纱厨”“东篱”“酒”“西风”“黄花”
来烘托寂寞孤独难耐的感受。
2、语言:(炼字)“永”写出了时间的漫长。
点出了愁的长久。
透露出独处香闺、
度日如年的心境。
“又”表明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独自过重阳节,并且非常不愿意过这个节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凉”不仅是到了秋季天气寒冷,更是内心凄凉、孤独、百无聊赖。
这些语言无不散发着一个闺中少妇的淡淡哀愁。
这些字写得很传神,我们如何用声音把它传递出来呢?
(穿插读)
3、情感:贯穿全词始终是词人的孤独愁绝,正因此,全词无论是天气还是景物,无论是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还是帘外黄花都染上了词人的一抹愁苦。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名句故事: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
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
”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ﻫ
明确: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A 内容上,“黄花”即菊花,菊花在外形上淡雅清瘦,历来是君子之花,酷似作者清雅的品格;同时帘外“瘦”菊与作者体态相近,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因相思而日渐消瘦的体态。
(写黄花的用意是什么呢?)ﻫ
B 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C 情感上,词人因愁而瘦,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语)思念之情,刻骨铭心,形销骨立。
ﻫ
D 结构上,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
愁是原因,瘦是结果。
由于她的这三句话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无人能再超过她,甚至于一代文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笔,写下了“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的句子。
像张先由写“影”有雅号“张三影”一样,李清照也由写“瘦”有雅号“李三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小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李清照用清丽的语言,抒发了她对丈夫浓浓的思念,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忧愁而美丽的画面。
而这种愁情,能穿透时空,引起每一个人内心的共鸣。
我们回顾下之前还学过哪些写“愁”的诗句呢?“愁”的相关诗句拓展——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
小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五)再读体会(背景音乐)
作者在写作时融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愁绪,同时我们在诵读的
时候也要融情于读。
结合背景,丈夫在外做官,重阳佳节,独自度过。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如何用李清照的口吻,来更好地诠释这首词呢?读出她的情感之美。
(六)拓展延伸
李清照的前期词风清新自然,致力于精工的字词,写的只是闲愁而已,“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后期家国之恨融于其中,词风发生了转变(李煜)。
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再来赏析她后期的词作。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ﻫ三、总结
这位“寻寻觅觅立于乱世中的美神”,在南国的天空之上,用她灵动的笔墨抒写了自己独特的人生。
所以后人是这样来评价她的:
“自是花中第一流,怎奈愁情恨悠悠。
漱玉飘香天地间,独领风骚万古流。
”
背诵本词。
四、作业
结合自己对词作的体悟,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鉴赏性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