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优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三篇【导语】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传说李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胜过清照的这首《醉花阴》。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篇一【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2.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诗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这个大明湖畔的绝代词人就是李清照。
她,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她的《如梦令》《武陵春》,昨天又请大家预习了《醉花阴》,相信我们对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以为她是怎样的人呢?说说你对她的认识。
生答。
师小结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多情、闲适、柔媚、多才多艺、命运多舛是现在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认识。
相信这堂课结束后,你对她的了解会更深入一些。
二、诵读,感受音韵美师:诗歌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它的本质在于抒情。
请你带着对这首诗歌理解的感情深情诵读。
1.个别朗读2.自主评价3.诵读提示:读对节奏,读出韵脚,读出情味4.教师范背三、思读:体会意境美1.师: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在节骨眼处炼得好,使全篇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从而体现主旨,彰显情感的,便是“诗眼”或“词眼”。
你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师生对话,教师小结: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八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利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来参考自身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我们整理的醉花阴李清照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1【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李清照、赵明诚情投意合、琴瑟和谐,怎奈明诚宦游在外,清照独守空闺,在佳节又至,人却天各一方之际,清照借词抒情,以慰相思之苦。
这首玲珑的小词,选取“永昼”“半夜”“黄昏”三个特定的场景,通过对景物、心理、动作的细节描绘,抒写了一个闺中少妇的孤独寂寞以及刻骨的相思之愁,但这种愁是明丽而缠绵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而非“剪不断、理还乱”的离乱之愁。
李清照,学生并不陌生,《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两词在初中阶段均已学过,想来学生对李清照婉约的词风以及她南渡前后的经历应该有所了解。
但对于“易安体”的特点、以及词中所体现的人性人情美恐了解较少,另外,对课标中所要求的“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的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能否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和作者产生共鸣,也还是个问题,因此,这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
品味语言,理解“闲愁”的特点,感知人性人情之美;掌握《醉花阴》的抒情艺术;2。
比较阅读,了解“易安体”的艺术特征,了解李词多方面的风格美。
教学难点:进入诗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人性人情之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缘景明情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了解移情、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以及李清照诗词艺术特征;2.过程方法目标:诵读中明情、品味中悟情、比较中辨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对待闺情词中的婉约细腻的感情,欣赏其中彰显的人性人情之美,感受李清照柔弱女子的阳刚豪放的一面。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创设诗境“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章有后主遗风”。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醉花阴》,使学生了解词牌的特点,把握词的基本格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词中所蕴含的哀愁情绪,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词牌的特点及词的基本格式。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把握。
2. 词人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引入,激发学生对词人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醉花阴》,了解词牌的特点,把握词的基本格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品味词人的情感。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惑。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词作,体会词中的哀愁情绪。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的特点和词的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醉花阴》。
2. 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分析,体会词人的情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哀愁”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词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词中意象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词人情感的体会深度。
七、教学准备:1. 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资料。
2. 《醉花阴》词文本。
3. 李清照其他词作的选集。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词牌特点、词的基本格式。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
3. 体验法:朗读词作,体会词中的情感。
九、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激发学生对词人的兴趣。
2. 让学生自主学习《醉花阴》,掌握词牌特点,了解词的基本格式。
3. 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探讨词人的情感。
4. 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惑。
5. 让学生朗读词作,体会词中的哀愁情绪。
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牌的特点和词的情感表达。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醉花阴》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醉花阴》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醉花阴》的情感内涵。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李清照的忧伤情感,理解其在宋代社会背景下的心情。
学生能够尊重和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背景知识的学习,包括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2 诗歌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3.2 诗歌情感内涵的深入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醉花阴》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4.2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李清照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和对诗歌的兴趣。
5.2 文本阅读与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醉花阴》,并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5.3 讨论与思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并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5.4 写作与分享(10分钟)学生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写一段personal response,并分享给小组成员。
5.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反思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思考深度。
6.2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写作环节中对诗歌情感内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体现。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李清照的诗歌,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八、教学延伸8.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诗歌创作全貌。
8.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古典诗歌,体验古典诗歌的创作魅力。
李清照《醉花阴》教案4一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愁”情。
2,解读词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1 解读词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2 理解作品中“愁”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但宋代有位女词人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李清照)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
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
她那无可比拟的才气和无比辉煌的诗词创作令无数须眉汗颜。
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或者说出一两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词婉丽清畅、精美绝伦,是词中之精品,很值得一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早期的词作《醉花阴》。
(板书课题)2、知人论世: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
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
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
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
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
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贵州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知识和基本内容。
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诗歌的情感变化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解析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 诗歌情感变化的把握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醉花阴》,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薄雾浓云”、“愁永昼”等。
(2)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分析:(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如“寂寞”、“哀愁”等。
(2)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命运的感慨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变化。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醉花阴》。
2. 写一篇关于《醉花阴》的赏析文章,可以从意象、表达技巧、情感变化等方面入手。
3. 推荐一篇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设计思想 1⽂本维度。
这⾸词被安排在⼈教版⾼中《语⽂》必修四宋词单元。
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乐性,语⾔富有张⼒。
《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深⼊品味。
2学⽣维度。
时下的中学⽣,喜欢阅读⼀些⽂化快餐式的作品⽽远离了⽂学经典,很难再被⼀⾸⾸古诗词感动。
很难再与古⼈的思想感情融合。
语⽂教师有责任带领学⽣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徜徉,让其⼼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
3教学理念。
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
引导学⽣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亲密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现其魅⼒,获得恒久的感动。
教学⽬标 1反复吟咏,体会词的声律之美。
2运⽤联想和想象,领悟情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3品味语⾔,充分感受相思的凄苦与美丽,体悟词⼈⾼雅的品格和⾮凡的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使学⽣⼈情⼊境。
难点:深⼈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
教学设想 1课型:品味鉴赏课。
2教学⽅法:诵读、品评、点拨。
3学习⽅式:⾃主发现、⾃主品味、⾃主表达。
4运⽤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资料链接 徐北⽂主编《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2005年第1版) 傅兴林《情深调苦意雅技⾼》(《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陶⽂鹏《帘卷西风,⼈⽐黄花瘦》(《古典⽂学知识》,2008年第3期) 教学过程 ⼀、导⼊ 出⽰幻灯⽚⼀: ⼀⽇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 红⾖⽣南国,春来发⼏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相思。
(王维《相思》)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
(柳永《风栖梧》) 你*喜欢哪⼀句诗?请先读⼀读,然后说⼀说理由。
现在,就让我们⼀起来欣赏⼀幅相思的图画,品读李清照独守空闺时向远在⼭东的丈夫赵明诚寄去的浓浓的相思。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醉花阴》这首诗;(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醉花阴》;(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词作中的哀愁情感,理解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情;(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醉花阴》的诗意和词风特点;2. 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2. 理解李清照词作中的哀愁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醉花阴》全文、李清照生平简介、词风特点等;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李清照的画像,让学生对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2)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醉花阴》,理解诗意;(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醉花阴》的词风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醉花阴》的词句,体会其哀愁情感;(2)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醉花阴》的情感体验;(2)教师总结,强调李清照词作中的哀愁情感。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醉花阴》的诗意和词风特点;(2)强调李清照在古典诗词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7. 作业布置(1)背诵《醉花阴》;(2)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风特点的短文。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1)让学生选取其他词人的作品,与《醉花阴》进行对比分析;(2)讨论李清照与其他词人的差异,总结其独特之处。
2. 课外阅读(1)推荐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2)了解李清照的生活背景,加深对词作的理解。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醉花阴》这首诗;(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背诵并理解《醉花阴》这首诗;2. 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难点:1. 分析诗歌中的深刻情感;2. 体会作者的创作背景对诗歌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哪些关于李清照的故事或诗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醉花阴》,理解诗歌内容;(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深刻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中的场景,体会作者的情感;(2)邀请同学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布置作业,要求背诵《醉花阴》。
四、作业设计:1. 背诵《醉花阴》;2. 写一篇关于李清照或《醉花阴》的作文;3. 收集其他李清照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的生平介绍和《醉花阴》的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李清照不同阶段的作品风格变化,从而深入理解《醉花阴》的艺术特色。
3.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掌握唐诗的格律和修辞手法;2.了解《全唐诗》中的诗人及其代表作品;3.能够正确朗诵唐诗,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思想;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中华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课文:《醉花阴》2.课外阅读:唐诗选3.知识讲解:唐诗格律、修辞手法、唐代文化背景三、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朗读《醉花阴》和其他唐诗,引出唐诗的魅力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
并简单介绍唐诗的发展历程、特点和文化背景。
2. 课文学习(40分钟)教师让学生先朗读《醉花阴》,然后解释其中的生词和短语,讲解其意思和用法。
接着,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介绍唐诗的格律和修辞手法。
最后,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思想。
3. 唐诗选赏析(45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三首唐诗:《静夜思》、《登高》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让学生分组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思想。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作品并向其他同学展示分析结果。
4. 课堂练习(20分钟)教师出示唐诗的题目,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写出相关内容和分析,并进行自我检查和修改。
5. 总结(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享对唐诗的理解和感悟,并讲述唐诗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四、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成果的自我检查及修改;2.诗歌分析的小组展示;3.对课堂理解的总结及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重在唐诗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提升,通过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的综合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唐诗中的意境、情感和思想,提高中华文化素养。
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还应重视技巧、方法的传授,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增强兴趣。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
(2)理解《醉花阴》的创作背景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
(3)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和词牌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醉花阴》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的才情和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醉花阴》的诗意和情感。
2. 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和文学成就。
三、教学难点1. 《醉花阴》的艺术特色和词牌的特点。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醉花阴》的文本和相关的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的代表作《醉花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醉花阴》,感受诗意的氛围。
(2)学生通过查阅参考资料,了解《醉花阴》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醉花阴》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诗文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醉花阴》的艺术特色和词牌的特点。
(2)教师讲解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欣赏《醉花阴》。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醉花阴》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李清照的才情和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强调《醉花阴》的诗意和情感。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醉花阴》。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组织学生对比学习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如《如梦令》、《声声慢》等,分析其词风特点和创作风格。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词,以《醉花阴》为模板,发挥想象,创作富有个人特色的词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分析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含的情感和哲理。
2. 李清照词风特点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词风特点等。
2. 学生准备教材、字典等学习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2)简要介绍李清照的背景和词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4. 诗歌解析(1)教师详细解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词风分析(1)教师介绍李清照的词风特点。
(2)学生举例分析诗歌中的词风特点。
6.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诗歌。
7. 课堂小结8.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写一篇关于诗歌意象、情感和哲理的短文。
9. 板书设计《醉花阴》意象:薄雾、浓云、愁永昼情感:寂寞、忧伤、思念哲理:人生如梦,珍惜当下10.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重庆市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使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在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忧愁情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典故。
2. 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典故。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析诗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5. 朗读:全班同学一起朗读《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感受诗人的情感。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中的意象、典故和诗人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翻译《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2. 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和典故的分析文章。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调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课堂节奏:反思课堂教学的节奏和进度,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诗中的意象、典故和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教学策略:根据教学效果,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相关作品:推荐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她的诗歌。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醉花阴》。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人的情感和心境,体会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高尚的情操。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的体会。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3)诗歌美感的传达与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 欣赏教学法:通过对诗歌的反复品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和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清照的诗作,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诗歌朗读:(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薄雾浓云”、“瑞脑销金兽”等。
(2)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情感体会:(1)讨论诗人的生活背景,理解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体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醉花阴》。
2. 结合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贵州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能够理解并背诵《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这首诗。
1.1.2 能够分析李清照的词风和创作背景。
1.1.3 能够解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2.2 学会通过古典诗词来了解历史和文化。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1.3.2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2.2 教学重点2.2.1 诗歌的字词理解。
2.2.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
2.3 教学难点2.3.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2.3.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李清照的画像和她的生平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3.2 新课导入解释诗题《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含义,逐句讲解诗歌内容。
3.3 诗歌解析3.3.1 分析诗歌的字词和句子。
3.3.2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作者的情感。
3.4 诗歌鉴赏通过对比其他李清照的词作,分析她的词风特点。
3.5 课堂练习让学生尝试自己解读一首古典诗词,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背诵《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4.2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李清照词风的短文。
4.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展示李清照的画像、词作和相关的文学评论。
5.2 参考资料提供关于李清照的词作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分析其词风并与《醉花阴》进行对比。
6.2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方式,表达对《醉花阴》中意境的理解。
6.3 课堂交流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创作,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促进相互学习。
《醉花阴》李清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醉花阴》这首诗;(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诗歌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2. 诗歌情感的把握和体验;3.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醉花阴》全文、诗歌解析等;2. 学生准备《醉花阴》原文和注释版本;3.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学生齐读《醉花阴》原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句含义;(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字词;(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疑惑。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诗歌的美感;(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讨论诗歌对生活的启示;(3)教师总结,强调诗歌的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点和难点;(2)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巩固所学知识;6. 课后作业(1)背诵《醉花阴》;(3)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李清照醉花阴优秀教案教案标题:李清照《醉花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的背景和意境。
2. 分析词中的词句运用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李清照的《醉花阴》原文。
2. PowerPoint演示文稿。
3. 讲解材料和研讨作业。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女作家,简单介绍她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通过图片或短视频展示李清照的作品集,引起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理解词的背景(15分钟)1. 展示《醉花阴》原文,并解释其背景故事——描述李清照在花阴下酒后的情景。
2. 分别介绍花阴和李清照,使学生能够理解李清照寻求内心安慰和倾诉的心情。
3. 引导学生思考酒后的李清照所面临的境遇和情感状态。
步骤三:分析词句运用和修辞手法(25分钟)1. 解释词中的生动形象描写,如“芳心共醉尘难染”,并与学生一起理解其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讲解李清照在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夸张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词句的艺术效果。
3.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李清照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的目的和效果。
步骤四:诗词赏析与鉴赏(20分钟)1. 按照理解词的背景和分析词句运用的顺序引导学生欣赏《醉花阴》。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醉花阴》的理解和感受。
3. 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写作或口头表达,如“你对酒后的李清照有何想法?你觉得这首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方式对现代人是否有启示?”步骤五:巩固与提升(2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创作一首类似风格的词。
2. 学生相互交换并阅读对方的作品,提供互相反馈和建议。
3. 部分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创作的词,并进行讨论。
步骤六:总结与课堂延伸(5分钟)1. 复习本节课学到的关键知识点和词的背景。
2. 提供一些延伸阅读或研究的材料,让学生继续深入了解李清照的作品。
《醉花阴》
忻高黄亚桃
教学目标
1、着重引导学生朗诵,从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诗意情感。
达到背诵的目标。
2、鉴赏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品味其婉约风格的柔美。
3、探索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出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探讨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作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3、如何在“简单”中体悟出“复杂”来,把握“人性”之美,“诗情”之妙。
教法建议
1、朗读;
2、讨论;
3、比较拓展;
4、多媒体技术支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郭沫若先生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大家知道郭老这幅对联写的是谁吗?李清照!我们从对联中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来?1、金石录是李清照和他的丈夫赵明诚一起写的一本研究考古金石的论著。
2、漱玉集是李清照的作品集。
后主,南唐后主李煜,沈谦《古今词话》里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是说二李是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来学习《漱玉集》中一篇重要作品《醉花阴》。
二、组织诵读
知人论世: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可以男女学生比较诵读,齐读,老师示范朗读。
三、切入提问
1、找出全诗的词眼——愁
“愁”是全诗的感情基调。
好一个“凉”字,是心凉吧。
2、李清照表达的什么愁?从何处看出来?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即“佳节”“独处”的“少妇”的“闲愁”。
“佳节又重阳”
3、李清照是如何表达她的闺中之愁的?讨论。
把握表达手段:细节,形象,意象运用,情境,高超的表达技巧(不说而说的含蓄之美;真个事俗而词雅)。
进而品词句,品意境。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紧紧扣住一个“愁”字分析。
❖季节:佳节又重阳点出愁的原因。
一个“又”字说出了与亲人分别的时间长。
❖时间:永昼、半夜、黄昏后用时间的推移写出在家的空虚,无
聊。
❖细节:愁永昼(时间长)、销金兽(空虚、无聊)、凉初透(不但写出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寒冷,彻夜难眠)、把酒(借酒消愁)
❖意象:人比黄花瘦 A、用人瘦胜似花瘦,含蓄表达离思之重。
B、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人相比拟映衬,形神相似。
C、花瘦而触及己瘦,物我交融。
❖情境:一个人的秋夜
❖——难以排解的“闺愁”(孤独、寂寞、渴望爱情)
这是“一个人”的独守,是一个失眠女子的倾诉。
4、诗歌的情感价值探讨
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要如此“说出”?讨论。
而当时社会封建礼教盛行,这样敏感的话题也是直露不得的。
“闺怨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传统,文学史上很多著名的闺怨诗的作者都是男诗人。
这个话题,封建语境下的妇女是不敢坦白的。
而李清照作为女性能够直接坦白这样隐秘的内心情感,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要知道这是封建社会,而不是今天的现代语境,不是今天的改革开放的时代,所以我们从《醉花阴》委婉、含蓄的文字中看见了一个真诚、率真的李清照
5、背诵
在明确上述问题之后,学生应该有一个明朗的态度了,可以安排检查背诵,看学生是否能够背出,是否能够以声传情达意。
如果时间富裕,可以再播放视频朗诵。
5、处理“研讨与练习”
对课后“研讨与练习”二、三做一个当堂落实。
对《醉花阴》的艺术表达作一个深入的讨论。
适当讨论李清照如何表达她的“怨”,集中分析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方,人比黄花瘦。
”具体落实到“诗歌的意象”分析上。
但点到为止。
因为仅仅这一首词就不必多说了。
抽象的“愁”通过意象的陈述,形象而生动,具体可感。
具有感人的魅力。
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之妙。
也是我们对古典诗词鉴赏的重点。
可以就中国古典诗歌“人”与“花”的关系设计一个练习,看看学生的积累如何。
要注意集中,不可散开。
突出“花”的行色与人的情感的对应关系。
诗意的表达都是具体形象的。
训练学生的想像与联想。
并由此引入写作方法的借鉴,点拨之。
这个“瘦”字,可是全诗的诗眼。
为何而瘦,因为诗人少妇强烈的寂寞和相思,相关的香炉里的瑞香也消损了身形,盛开的菊花也不丰腴。
酒淡无味,黄昏暗淡,西风恼人。
这是多么感人的深秋怀人境界啊。
板书:
“人面桃花相映红。
”“芙蓉如面柳如眉。
”“芙蓉向脸两边开。
”
B、再次回到对《醉花阴》文学价值的提示上,北宋的美女我们肯定见不着了,但《醉花阴》却仍是鲜活的热血情感——李清照因此而不朽。
向下一课引导:李清照是一个只会“想丈夫”的家庭妇女吗?引出背诵:“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还是一个女子的婉约吗?这还是一个深闺少妇的爱情之怨吗?
引入下一课《声声慢》的预习,同样是在晚秋的季节里,看看“亡国”“飘
零”“寡居”的李清照有了怎样的哀痛。
这又是怎样的暮年的婉约。
六、附录板书
醉花阴
李清照
李清照的《醉花阴》,一个人的《醉花阴》!
千古才女,一腔闺怨,满腹情愁,真诚表白。
婉约而细腻,浅俗而清新,不说而说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