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制度环境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0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及策略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经过多年的调整与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开展、优化,形成了现在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新体制。
尽管这种新体制是为了适应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开展,对于调动各部门、各地区开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但随着经济的开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仍然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行政化趋势明显。
行政化的趋势日益加剧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从目前来看,不管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是院校自身,都是按照行政化模式来进行操作和执行,这种趋势客观上强化了高校的官本位意识,严重制约了高校的自主改革与开展,使得教职员工把精力都放在了如何谋取职位的晋升,而无视了对学术的研究与探索,高校内部“管理为主,教学为辅〞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是办学自主权得不到彰显。
作为办学实体,高校应拥有与之相匹配的功能、职责,然而政府部门通过工程立项审批、评估、评奖等方式,使行政力量介入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无形中加大了政府对高校的控制以及高校对政府更多的依赖,直接促进了模式化管理的形成,使得高校丧失了自主改革与创新的活力,不能对变化做出与时俱进的反响,更谈不上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来促进自身的科学开展。
三是与社会需求脱钩。
尽管政府主管部门一直强调,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开展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
然而,高校的专业、学科建设并没有与社会的需求挂上钩,众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真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术研究为中心,而是陷入追求高层次、综合性的盲目攀比中,导致教育资源被滥用和浪费,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直接应用到工作实际中去,学用脱节,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四是过分追求利益。
或许,在当下的社会环境气氛之中,不追求利益已经与清高几近相临了,高校亦不能免俗。
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摘要]文章从制度变迁的主体、内容、动力、方式等因素入手,提出了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三阶段论”。
通过对三个阶段的考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变迁是宪政框架内的“供给主导型”渐进式改革,具有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转变、依照成本高低进行连续边际调整的特色。
多年的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强调国家行政指导的必要性,保证了改革的可控制性和稳健性,同时,政治力量、市场力量、公共力量的三方博弈导致了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失衡,这个失衡表现为变迁呈现出一个渐进、滞后、冲突及不均衡发展的过程。
只有分析不同路径的成本收益,才能寻找到制度变迁净成本最低的改革方案。
文章总结的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发展方向,对于今后的高等教育制度改革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制度变迁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边际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也处于变革中。
教育改革的本质是教育体制改革,而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更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它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学校组织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反映了高等学校与社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有着密切关系。
转型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既要服从市场规律,又要服从官方意志和公共利益。
政府控制、市场动力、公共需要这三方的博弈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转型期的失衡,这个失衡表现为高等教育的制度变迁呈现一个探索、渐进、滞后、冲突以及不均衡发展的过程。
总结梳理高等教育在转型期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与发展前景,对于今后正确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方向十分必要。
一、制度变迁次序选择:宪政框架内的阶段式演进同中国其他产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一样,高等教育制度的变迁也受到了转型期两种体制的摩擦和政治、经济环境变动的影响。
由于教育具有较强的外在性,其追求的价值目标具有多元性,除经济目标外还有其他外溢目标,如社会效益、政治效益、文化效益等,因而教育体制改革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改革,它必须在中国的宪政框架内进行。
高等教育的结构变化【摘要】高等教育的结构变化是一个历史悠久且不断发展的议题。
从过去到现在,高等教育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中,我们看到了传统的大学制度逐渐演变成为多元化的教育形式。
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则使得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相互合作,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体系。
国际化趋势也使得高等教育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与合作更加普遍。
多元化特征使得高等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数字化转型则为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教育机构和教育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和经济发展。
未来,高等教育将继续朝着更加多元、数字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为实现教育公平和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高等教育、结构变化、历史演变、融合发展、国际化趋势、多元化特征、数字化转型、影响、未来趋势1. 引言1.1 高等教育的结构变化概述高等教育的结构变化是指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体系在组织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革。
这种变化在全球范围内都普遍存在,旨在适应社会需求和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等教育的结构也在不断演变。
从最初的传统教育模式到现代多元化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历史变迁充满了曲折和变革。
各国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不同路径也使得教育结构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
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还体现在融合发展、国际化趋势、多元化特征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
这些变化既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机会,也对教育机构和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结构变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对整个教育体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未来,高等教育的结构变化将继续深化,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体系将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挑战。
高等教育的未来趋势也将受到全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影响,为教育领域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2. 正文2.1 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高等教育的历史演变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过程。
基于新制度主义视角的高等教育组织变迁及启示目前,我国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许多大学盲目追求专业齐全、设施完备以及合并模式等趋同方向发展。
大学的定位和性质变得模糊和不确定,培养的人才规格也变得模糊,而在未来大学发展中需要的是多样化的发展和多层次的培养目标。
本文基于新制度主义中组织同质化的三个机制,即强制性机制、模仿性机制和专业化机制来对大学组织趋同化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我国大学组织的多样化、多层化的发展,形成一个开放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系统。
标签:高等教育组织变迁新制度主义高等教育组织受到政府、市场和大学这三种力量的制约和影响,在当代各个大学为了获得优质的学生资源和师资力量,各大学盲目竞争使得许多大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行为方式趋向一致。
而在政府主导的影响下,各大学的定位不明确,如民办院校想升格为公立院校,而专科学校也想升格为本科学校,同时在二本院校想升级为一本院校,使得各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格、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趋向一致。
而在大众化或普通化高等教育阶段,越来越需要的是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且市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大学在市场化竞争中向一些成功大学学习有益经验,而这些模仿方式也使得大学趋同一致。
为何越来越多的大学趋向一致?大学如何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不随波逐流而正确转变而发展自己的特色呢?因此,本文基于组织分析中新制度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分析框架,对我国大学组织进行分析,为我国的教育部门以及大学管理人员提供相关的建议,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一、新制度主义的基本观点1.制度的定义新制度主义马奇和奥尔森认为制度是社会组织的规则,它包括惯例、程序、习俗、角色、信仰、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的知识。
斯科特将制度定义为由社会符号、社会活动和物质资源所组成的多层次稳定的社会结构,它包括三大要素:法令规章、规范和文化——认知等[1]。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迈耶认为,制度是对组织行为的考察,必须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上认识,而对环境的理解,不能只考虑组织本身的技术环境,还要所处的制度环境,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法规、社会规范、文化期待、思想观念等为人们所接受的社会事实。
我国高校设置变迁的制度分析一、概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设置与布局也经历了多次调整与优化。
本文旨在通过制度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我国高校设置变迁的历史脉络、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我们需要明确高校设置变迁是一个涉及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这既包括政策层面的调整,如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与修改;也包括实践层面的变革,如高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制度因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制度是规范社会行为、保障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对于高校设置而言,制度既是约束也是引导,是推动高校设置变迁的关键因素。
高校设置变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既包括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环境、政治体制等,也包括微观层面的教育资源配置、区域发展差异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了高校设置的走向和格局。
在我国高校设置变迁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高校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高校定位模糊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也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1. 高校设置变迁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高校设置的变迁,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景与意义日益凸显。
从背景层面来看,高校设置变迁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崛起,高等教育需要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口结构的变化、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等问题也对高校设置产生了影响。
高校设置变迁的意义在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通过优化高校布局、调整学科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举措,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
专题11:高等教育的结构、制度与治理发言人:李茜茜杨成辉一、高等教育结构(一)概述一般来说,结构是指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相互结合的方式和比例关系。
它是由各要素的特殊本质共同决定的,并按照本身的发展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各要素的构成状态。
广义的高等教育的结构,包括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以及个体结构)。
宏观结构是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层次(水平)结构、科类与专业结构、形式结构、地区(布局)结构以及管理体制结构;微观结构指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结构,主要有高校组织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师资队伍结构、基础设施结构。
这里,主要向大家分析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因为微观结构在其他同学的报告里会有涉及。
1、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中的各个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它是纵向结构,高等教育内部按水平可分三到四个层次。
由于受高等教育的对外适应性和内部衔接性的制约,它们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比例。
所谓对外适应性是指培养的各个层次和规格的人才要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谓内部的衔接性,是指培养的各种水平的人才比例较恰当,以利于高教内部由较低一级向较高一级的教育及时提供人才。
上述高等教育中由低到高的层次,一般呈金字塔形,即高一级所占的比例总是较小一些。
当然各层之间的具体比例会因各国的情况而异。
每一个部门,一般来说,需要各层次人才的配套。
急需要有高深学识的骨干人才,也需要有较高科学技术水平的高级人才,还需要有只掌握一般理论知识而实践能力较强的中级人才和属于中专水平的初级技术人才,已形成优化的人才群体结构。
如果层次结构不合理,就会造成培养的人才脱节或重复,人才不配套,会出现高材低用,低材高用的现象,降低了人才使用的效率。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习惯上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其中,专科和本科,并无衔接关系,而研究生教育的硕士生与博士生,则是两个相互衔接的亚层次。
此外,有些院校正在试行博士后教育,但未正式列为一个更高层次。
试析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精品文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涉及到高等学校的治理结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改革。
本文旨在试析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精品文档,探讨其重要性和影响。
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和现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体制僵化等。
这些问题凸显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性。
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1.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可以为高校提供更加灵活和高效的管理机制,进一步推动高校内部的机制创新和质量提升。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2.增强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声誉和竞争力。
通过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可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3.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持续性和可持续性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够使高等教育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在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时,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改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科学合理性原则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基于科学的调研和分析,确保改革方案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具备可行性和实施性。
2. 教育教学质量优先原则高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优秀的人才,因此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时,应将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优化管理体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公平公正原则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应当坚持公平公正原则,避免出现不合理的差别对待,确保每个高校和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是在50年代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整体结构式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呈现出一些问题。
对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分析,首先要对高等教育结构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要了解高等教育的结构,那么就要先知道结构是什么?所谓结构指的就是物质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
任何客观事物都以一定的结构形式存在。
而对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内涵,目前我国存在着多种定义。
郝克明教授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构成状态;郑启明教授认为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织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柏昌利教授则将其定义为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个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由此可以看到,随着对高等教育结构的不断深入研究,对其基本概念的定义也更家严密,归纳个学者的定义,可以找出两点共性的东西:高等教育的结果是相对高教系统而言的,它研究的是该系统内部各要素见的“构成状态“。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结构可以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宏观结构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构成,主要有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布局结构以及体制结构,而微观结构指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结构,主要由课程结构、师资结构、基础设施结构等。
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对高等教育的结构做分析研究,目的是为构建更优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
一、从高等教育类型上看我们可以将高等教育划分为两大类即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
科学教育在我国可以认为是普通高等教育,它培养的主要是研究开发类的应用型人才,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理论性人才,是以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并将其成果表现为科学原理为己任;二是工程性人才,以把科学原理演变成涉及、规划决策及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为己任。
它所培养的人才是为知识为价值取向的知识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基础理论要求宽厚,学科理论要求系统、完整。
新制度主义视角下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变迁摘要: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以来,在社会全面变革、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持续不断地推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面临着全球知识经济、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众化的挑战,高等教育改革又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充满着矛盾与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与核心在于制度改革与制度创新,新制度主义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的分析工具,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
高等教育制度变迁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对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变迁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优化的路径选择以及外部和内部环境的优化对策。
关键字:新制度主义;高等教育;制度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处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全面变革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之下,同时又面临着知识经济在全球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挑战,因此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充满了矛盾,改革的发展不断产生出许多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改革发展到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高等教育改革这样一个系统工程中,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是关键与核心,制度改革的成败和制度创新成效的大小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因此,立足于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的有关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将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新制度主义在高等教育改革领域的适用性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分析与以往不同的特征表现在:不再把利益群体的角逐作为对制度分析的核心和重点,也不再将制度视为社会体系结构的被动反应;相反,通过对制度不同层面的分析,以及它对社会体系结构特征影响的考察,新制度主义理论强调制度作为一种规则、规范更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和变动性,这成为了新制度主义理论的优势和特点。
可见,新制度主义的制度分析中有许多观点对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很有启发意义,可用于解决高等教育制度问题,因此,新制度主义理论成为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研究的可借鉴的重要方法。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制度环境分析摘要:制度环境是影响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重要外生力量,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
其中,经济体制变革形塑着高等教育结构变迁中的利益主体;政治体制改革决定着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方向与路径;文化传统和观念影响着高等教育结构的深度变迁与优化。
当然,制度环境变革也带来了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一些问题。
因此,如何在现存制度环境下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再设计是实现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关键。
关键词:高等教育:结构变迁:制度环境中图分类号:G64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5)03-0023-04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基本政治、社会法律的基础性规则。
“制度环境”一词最初产生于新制度经济学,属于经济行为的概念,后被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制度环境既是维系社会秩序良性运转的基本规则,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
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其良好运行必须依托于良好的制度环境,并受制度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或变迁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制度环境中,并且不同的制度环境甚至是同一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其结构变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制度特征。
所以,我们不能离开制度环境泛泛而谈高等教育结构的变迁,而是将其放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来解读该种制度环境与高等教育结构变迁之间的内在关系。
虽然影响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制度环境有很多,但对于世界上任何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说,政治、经济、文化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度环境,尤其是对于“后发外生型”的国家来说,经济、政治、文化传统更为重要。
因此,从引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制度环境出发,即以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来探讨其对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并进而构建起“制度”与“高等教育结构”之间关系的内在契合点,暂且忽略其他因素。
一、经济体制变革形塑着高等教育结构变迁中的利益主体经济是一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决定一国教育发展程度与水平的根本性因素。
而经济体制变革则是推动教育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
1.经济体制变革改变了大学的办学方式一是经济体制变革中某些卓有成效的制度或措施被移植到高等教育领域中,推动了大学办学方式的转变。
比如,大学组织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政府的惯性做法,而是开始多途径探索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为学校自身的发展谋求更多、更广的社会资源;经济领域改革中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明确的独立法人地位,促使大学增强办学的自主性,确立了大学的独立法人,并且使大学成为“面向市场、独立办学”的主体;贯穿经济领域改革始终的公平竞争和效率优先的理念,促进大学组织内部通过制定与实施教学、科研相关奖励制度,丰富和完善了大学内部治理的内容与途径。
二是经济体制变革,特别是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领域后,大学组织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积极探索各种形式来寻求和挤占新的生存空间。
尤其是在扩招的制度环境下,有的大学通过土地置换、组建教育集团、新建学校、异地设立分校等方式来占据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同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一些省份为了抢占市场和拥有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纷纷采取院校合并与升格、鼓励民间资本建立民办院校等方式扩大办学规模,并且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有计划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客观上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变迁。
2.经济体制变革确立了市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经济体制变革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分化,并且在分化中呈现出多元的社会结构形态,这就促进了新的社会组织的形成。
社会组织作为新生力量在积极参与社会多领域变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而且。
这种力量以一种新的姿态参与到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需要社会力量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社会力量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对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有着深远影响,深化了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改革并且使其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向。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多元利益主体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这在客观上为市场力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同时这种认同要求必须建立其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即以市场为驱动力的资源整合与调配方式,进而发挥市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力量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最终确立,走的是“体制外扩张”的道路,经历了较长一段时期的力量博弈与较量。
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就已经提出“鼓励民间办学”了,然而,直至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与实施,才使得以市场为主要驱动力的民办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合法性”地位得到巩固与最终确立,民办高等教育由此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民办高等教育“合法性”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市场在高等教育结构变迁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市场力量由此成为推动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又一利益主体。
3.经济体制变革推动了政府内部权力的分化和转移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社会运行机制、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这些变革必然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高等教育也不例外。
经济领域的变革必然要求政府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指令管理高等教育的惯性模式与思维.而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实现其宏观指导与管理职能。
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催生了政府内部权力的分化和转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中实现了快速发展。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主体,向政府索要办学自主权的呼声日益高涨,为此,政府与大学之间进行了长期的较量和博弈,这种较量和博弈也使政府意识到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因此,客观上推动了我国政府实现内部权力分化与转移的改革进程。
尤其是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区域高等教育办学效益与水平的差异性在规模扩张中表现更为突出,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间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与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中央政府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难以对全国的高等教育进行统一统筹、管理和规划,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区域高等教育,进而提升区域高等教育办学实力与办学水平。
这些都在客观上推动了政府内部权力的分化和转移。
二、政治体制改革决定着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方向与路径在社会的多元结构中,政治主导着国家生活,高等教育领域的任何活动都被纳入到政治领域中,政治与教育是高度合一的,代表着国家意志的政治权力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与路径,决定着何种高等教育类型与层次是“合法的”、何种学科专业设置是“被允许的”以及何种区域应该配置怎样的教育资源等等。
可以说,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高等教育结构变迁就是高等教育系统在积极适应政治环境的变化中进行着相应的“被动变革”的过程。
政治对教育不但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而且.这种制约作用波及教育的一切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试图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型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对社会各项事业的宏观统筹与管理,进而确立政府的行政主导地位。
在此制度环境下,形成了大学对政府的依赖关系,政府主导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命运;市场力量还很薄弱,完全处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边缘地带。
其结果必然导致大学对政府的过度依赖,缺少自主办学与自主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同时也使得政府行政管理效能低下、制度失灵。
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结构变迁是以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存在着,在结构变迁中表现出明显的政府偏好和极大的随意性、主观性,“单一性”成为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最为明显的特征。
“这种‘单一性’的具体表现包括经费投入渠道的单一性、调控力量和手段的单一性、办学模式的单一性和评价体系的单一性等。
”无论何种体制的国家,其政治体制均要与经济体制相适应。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使得政治领域必须进行深刻变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行政体制的改革,反应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是管理体制改革。
为此,1985年政府将“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作为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这为高等教育结构变迁朝合理化、多样化提供了可能。
而且,在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同行为主体表达利益诉求的公共空间逐步形成,市场力量成为高等教育结构变迁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市场机制及其要素直接参与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因此,高等教育结构变迁是以多样化为显著特征的。
这种“多样化”既包括结构变迁中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也包括办学主体与形式、办学层次与类型、投资主体与投资途径等的多元化。
虽然经济是决定一国教育发展水平的根本要素,但是经济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教育,相反,政治体制则是决定一国教育发展程度与水平的直接要素。
特别是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后发外生型”国家而言,政治体制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与速度、规模等,高等教育结构的变迁也不例外。
政治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方向与路径。
可以说,政治体制改革无论是在何种经济体制之下,都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与路径,当然高等教育结构的变迁也不例外。
只不过是不同经济体制下政治体制主导下的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社会认可度有着本质区别,显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社会认可度更为广泛。
然而,无论何种体制下政府都是高等教育结构变迁的主导者。
三、文化观念影响着高等教育结构的深度变迁与优化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与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选择和思维体系,久而久之这些传统、观念成为一种社会规范。
这种社会规范无形地影响着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甚至会成为其一种阻力。
高等教育结构变迁中,之所以会出现“结构趋同”,可以说与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是分不开的。
第一,“官本位”、“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观念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观念,人们在追求美好未来的同时有着较强的功利主义色彩,这种功利价值取向的思想观念客观上造成了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使人们对专科、高职教育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专科、高职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低层次,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念专科、高职,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社会职业中的“蓝领”,因此,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与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向普通本科院校看齐,缺少特色。
二是我国从古至今、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的高度集权的社会等级制度使得我国社会呈现出明显的组织等级文化特征。
虽然这种明显的组织等级文化也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转、实现社会控制的一种必要规则,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官本位”的思想,甚至是学校“出身论”。
因此,在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学校的层次越高,学校主要校级领导的级别、待遇也就越高;同时,学校的级别越高,其获得的社会资源和政府的资源也就越多,因此,这使得一些学校拼命升格、追求高层次,从而造成了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与科类结构的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