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08.50 KB
- 文档页数:48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制度变迁的含义,就目前的文献所见此词应该是林毅夫在1989年表的文章“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汉译在国内的发表中提倡的,而后几成流行语,此前我们说到类似语义时说的变化,改变,改革等慢慢的被提及的次数就少了。
英语中的Institutional Change对应制度变迁,Change对应变迁,从语义学的角度而言,汉语中“变迁”一词指事物的变化、变更、发展、进化、演变等,英语Change做动词作用等同于become,应该说,在英文中,“change”一词的本来含义是“变化”和“改变”,并没有多少中文中“迁”即“演变”或“进化”的意思。
但是,在诺思制序分析的理论框架中,他曾明确指出:“制序提供了人们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从这一理解出发,诺思明确地表明,在他自己的论述中,“结构”一词是指“制序框架”,而“‘change’一词是指制序的创立、变更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诺思,1981,)。
制度变迁的定义:是新制度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制度变迁可能在以下意义上发生:第一,扩充型:原有各种制度保存,产生新的制度;第二,改变型:原有制度本身变革成新制度;第三,减少型:原有制度结构中的一些制度因失去存在意义而消亡。
如商品粮制度,介绍信买机票的制度;第四,平移型:在现有的制度结构中,制度的性质种类不变,但相对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制度结构发生了变化。
如在人事任免中的档案制度。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分析变化了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人口结构、产权、道德文化、意识形态等等外在的制度环境如何向人们提供新的获利机会,从而提供改变制度、创造新制度的动机,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或节约某些交易成本,人们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当新制度所能提供的边际收益相当于旧制度运行所需付出的边际成本的时候,制度变迁就会暂时停止,制度结构就达到了某种“均衡”;只有当环境改变时,才会又发生对新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第8章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制度变迁是指社会中各种制度形态的转变和演化过程。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是对制度变迁的原因和动力进行解释和分析的理论体系。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
首先,经济因素是导致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制度的演变。
例如,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决定了土地制度、劳动制度和财产制度等方面的变迁。
经济因素的变化包括了生产关系的变迁,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会导致社会制度的不同,从而引起制度的变迁。
同时,经济发展还会改变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和利益格局,从而引发社会冲突和社会变革。
经济因素对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决定性作用。
其次,政治因素也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因之一、政权的更迭和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会导致制度变迁。
政治因素在制度变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政策决定了社会制度的演变方向。
政治因素的变化包括了政权的更替、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政治体制的等方面的变迁。
政治因素对制度变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权关系和政治权力的变革上。
第三,社会因素也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因之一、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
社会结构的变迁涉及到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工的变化,不同的社会结构会引发不同的制度演变。
社会利益格局的变迁反映了社会成员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分配的变化,不同的利益格局会导致不同的制度变迁。
社会因素对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决定性作用,是制度变迁动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文化因素也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因之一、文化因素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和文化传统的变迁。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会引发不同的制度变迁。
文化变迁反映了社会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不同的文化传统会导致不同的制度变迁。
文化因素对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决定性作用,是制度变迁动因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分析了制度变迁的原因和动力。
第一章导论1.科斯最早“发现”并提出交易存在费用是在下列哪一篇文章()A.《社会成本问题》B.《企业的性质》C.《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D.《联邦通讯委员会》2.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制度经济学快速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以下不属于这一时代背景的因素是()A.西方发达国家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实践所导致后果的反思和经济改革的尝试B.西方国家的两次企业合并浪潮C.全球化D.大量转型国家的存在对制度经济学的需求3.以下被科斯批评为“黑板经济学”的是()A.新制度经济学B.新古典经济学C.旧制度经济学D.马克思的制度分析4.按埃格特森的看法,下列不属于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硬核”的是()A.理性选择B.相互作用的均衡结构C.主体面临的环境约束D.稳定性偏好5.下列属于旧制度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硬核”的是()A.理性选择B.均衡观C.非均衡观D.进化观6.以下不属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基本假设的是()A.利他主义行为假设B.机会主义行为假设C.弱理性假设D.讲诚信假设7.“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强调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中产权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现有的产权制度与新技术的生产潜力之间产生的不适应性。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贡献。
”这句话是谁说的()A.科斯B.诺思C.拉坦D.配杰威奇第二章交易费用理论1.康芒斯将交易分为三类,以下不属于其分类的是()A.管理的交易B.限额的交易C.馈赠的交易D.买卖的交易2.交易费用是“所有那些在鲁宾逊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成本,在这种经济中,既没有产权,也没有交易,亦没有任何种类的经济组织。
……简言之,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这句话是哪位新制度经济学家说的()A.诺思B.张五常C.阿罗D.威廉姆森3.一国(或地区)总交易费用等于()A.政治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市场型交易费用B.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制度交易费用C.市场型交易费用+制度交易费用+给定制度下各种交易的交易费用D.政治型交易费用+制度交易费用+市场型交易费用4.以下不属于威廉姆森所说的交易的维度的是()A.交易的不确定性B.资产专用性C.交易的人格化特征D.交易的频率5.在威廉姆森看来,以下三个因素对交易费用有决定性作用,缺一不可,但除外的是()A.人的有限理性B.资产专用性C.交易的不确定性D.机会主义行为6.根据专业化和分工的程度,诺思把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交易形式分为三种,以下不属于这三种交易形式之一的是()A.人格化交易B.由第三方实施的人格化交易C.非人格化交易D.由第三方实施的非人格化交易7.在交易中,一方被另一欺骗而造成的损失,属于下列哪一种含义的交易费用()A.内生交易费用B.管理型交易费用C.外生交易费用D.政治型交易费用第三章科斯定理1.科斯定理最早是在以下哪一篇文章中提出来的()A.《社会成本问题》B.《企业的性质》C.《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D.《联邦通讯委员会》2.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这一区域内的所有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福利都造成了影响的外部性是()。
制度变迁原因制度变迁是指社会制度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变化的过程。
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发展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动力,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旧有的制度往往无法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和需求,因此需要进行制度变迁。
例如,随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封建主义制度逐渐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而随着工业化开展,资本主义制度又面临着各种问题,迫使社会继续进行制度变迁。
其次,社会观念的变化也是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
当社会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旧有的制度无法继续存在。
社会观念的变化往往源于人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也受到科技进步、传媒的影响。
例如,随着人权意识的逐渐扩大,女性地位的提高、人种平等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迫使制度进行相应的变迁。
此外,政治和权力变动也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
当政府或统治阶级的权力发生变动时,新的政治力量往往意图通过改革制度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种情况下,制度变迁往往是政治权力博弈的结果。
例如,法国大革命时期,旧有的君主制度被推翻,代之以新的共和制度,旨在削弱君主对政治的控制。
最后,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
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国内的制度变迁。
例如,苏联的解体导致了东欧和中亚国家的制度变迁,德意志统一也引发了德国的制度调整。
总之,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观念变化、政治和权力变动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等。
而在实际的制度变迁过程中,这些因素往往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和相互适应,才能顺利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教程》(袁庆明著,2011年版)课后思考与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导论二、单项选择题BBBCDCB三、判断说明题1.错。
人还有机会主义的一面,这一点斯密没有看到。
如果人人都是机会主义者,市场机制不一定能把人们增加自己利益的行动引导到增加社会福利的方向上来。
2.错。
新制度经济学与旧制度经济学的“内核”不同,前者强调均衡与理性选择,后者的核心是演化和演进观,所以它们不是“修正”关系。
3.对。
新制度经济学没有抛弃新古典经济学的“硬核”,即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观、理性选择观等。
•五、案例分析•1.答:(1)常言道,好的制度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使好人变坏。
该制度扭曲了人的行为,使人们为了一点私利不惜视人类神圣的爱情、婚姻为儿戏,说明该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2)说明人都是追求私利的。
任何制度下的人都是经济人,制度设计要立足于人的经济人本性。
2.答:(1)反设事实方法,也就是对历史事实和某种特定的状态的假设,假设某一条件与事实相反,经济将会如何发展?(2)学术研究不能过于迷信既有的理论,要注重从实际出发、从事实出发展开深入的研究。
第二章交易费用理论二、单项选择题CBACCBA三、判断说明题1.答:错。
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交易费用会上升,它会阻碍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2.答。
错。
高额的交易费用并非总是具有不利的影响。
对于有害的交易,如毒品交易、走私交易、野生保护动物交易、赌博交易等等,政府通过严厉的打击,以提高其交易费用,则具有减少和阻止有害交易发生的积极作用。
3.答:对。
有些技术进步会降低交易的信息费用,但有些技术进步会使商品更复杂,增加了解商品属性的交易费用。
•五、案例分析1.答:(1)这一国宝级金锭的买卖的交易费用主要是信息费用和谈判费用。
国宝卖成了“白菜价”,即买者没有得到其真实价值,是交易费用高昂的结果。
(2)影响这一国宝级金锭的买卖的交易费用的因素有:商品的多维属性、信息不对称、交易频率低和机会主义。
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引言传统的历史学家已表现出对使人类行为得以发生的制度的兴趣,他们的许多着作中包括了对人们与这些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检验。
另一方面,经济史学家则将他们的努力集中于用经济上的理性行为来解释过去的事件,制度被视为既定的,那些更为传统的史学家的“考古”癖有时会受到蔑视。
或许是由于他们对长期变迁的关注,传统的史学家已承认,制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有关。
许多史学着作往往热衷于对政治、军事和社会制度的演进与发展的研究,正如这些复杂的制度已随历史而演进的一样,已形成的这些复杂的经济制度为这一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得以生存和实现的框架提供了一部分内容,尽管历史片断往往从一些理论形式中吸取教训,但遗憾的是,用于帮助理解制度变迁现象的理论却很少。
在缺乏这些理论的情况下,历史学家只能局限于记叙、归类与描述,而愿意承认这一局限的历史学家却很少。
如果史学家对经济发展进程的解释没有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具有洞见力,其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于由经济学家所提供的因果结构的蓝图。
最优秀的历史学着作常常不是根植于明确的前题所得出的充分的逻辑推演,而是基于鲜明的直觉知识。
这一直觉之所以能成功地在某些方面超越数学,并不在于历史学家盲目地拒绝拜倒在科学的祭坛下,而在于事实上他能够利用的理论常常说明能力很差,是与事实完全不相干的,而且在历史长河中表明了一些逻辑错误。
直到“更好的’理论被创造出来以前,没有人会责备他仅仅依赖于过去对他十分有用的直觉知识。
不过,这些理论是不可能从一些象牙塔似的理论家的前额中生长成熟的,能够预言未来和解释过去的理论更有可能从那些关注于逻辑的理论家与解释过去的历史学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点滴与片断中形成。
在对解释经济演进过程的理论的探索中,学者们必须不断地从理论到事实,再回到理论。
本书是对美国经济史的理性历程的“逐日”记叙,这一历程计划要描述已产生的现行经济制度结构的发展进程,该描述又是第一次试图为建立一个专门的、相关的和逻辑的关于这些制度的产生、成长、成熟、衰亡的理论框架提供基础。
L·E·戴维斯 D.C.诺斯: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 [<<] [>>]--------------------------------------------------------------------------------引言传统的历史学家已表现出对使人类行为得以发生的制度的兴趣,他们的许多著作中包括了对人们与这些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检验。
另一方面,经济史学家(尤其是“新”派史学家)则将他们的努力集中于用经济上的理性行为来解释过去的事件,制度被视为既定的,那些更为传统的史学家的“考古”癖有时会受到蔑视。
或许是由于他们对长期变迁的关注,传统的史学家已承认,制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有关(一种对它们来讲是很显然的相互关系,不过经济学家只是逐步领略到的)。
许多史学著作往往热衷于对政治、军事和社会制度的演进与发展的研究,正如这些复杂的制度已随历史而演进的一样,已形成的这些复杂的经济制度为这一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得以生存和实现的框架提供了一部分内容,尽管历史片断往往从一些理论形式中吸取教训,但遗憾的是,用于帮助理解制度变迁现象的理论却很少。
在缺乏这些理论的情况下,历史学家只能局限于记叙、归类与描述,而愿意承认这一局限的历史学家却很少。
如果史学家对经济发展进程的解释没有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具有洞见力,其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于由经济学家所提供的因果结构的蓝图。
最优秀的历史学著作常常不是根植于明确的前题所得出的充分的逻辑推演,而是基于鲜明的直觉知识。
这一直觉之所以能成功地在某些方面超越数学,并不在于历史学家盲目地拒绝拜倒在科学的祭坛下,而在于事实上他能够利用的理论常常说明能力很差,是与事实完全不相干的,而且在历史长河中表明了一些逻辑错误。
直到“更好的’理论被创造出来以前,没有人会责备他仅仅依赖于过去对他十分有用的直觉知识。
第八章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一、名词解释制度变迁;制度变迁需求;制度变迁供给;制度变迁供给主体;制度均衡;制度从力量和利益对比上体现出来的均衡;制度非均衡;制度供给不足;制度市场;完全竞争的制度市场;垄断竞争制度市场;寡头垄断的制度市场;完全垄断的制度市场;制度供给过剩二、单项选择题1.在菲尼的制度变迁供求分析框架中,以下因素中哪一个是内生变量()A.宪法秩序B.制度安排C.规范性行为准则D.制度变迁供给2.根据诺思的观点,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获得的潜在利益主要来源于()A.规模经济、外部性和克服对风险的厌恶B.外部性、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C.规模经济、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D.外部性、规模经济、克服对风险的厌恶和不完善市场的发展3.以下不属于影响制度变迁的需求的因素的是()A.要素和产品相对价格的长期变得B.技术进步C.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D.偏好的变化4.以下不属于影响制度变迁的供给的因素的是()A.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制度选择集的改变B.市场规模C.宪法秩序和规范性行为准则D.制度设计的成本5.制度选择集合是林毅夫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可以改变制度选择集合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以下不属于的因素是()A.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B.是否与其他经济接触C.政府政策的改变D.制度设计的成本6.由个人或自愿团体在潜在利润的诱致下推动的制度变迁常常会导致外部效果和“搭便车”问题,这会导致()A.制度的短期供给不足B.制度的长期供给不足C.制度的短期供给过剩D.制度的长期供给过剩7.我国各地的开发区竞争激励,每个开发区都想更多地招商引资,因而出台各不相同的优惠措施,由此构成的制度市场是()A.完全竞争的制度市场B.寡头垄断的制度市场C.垄断竞争的制度市场D.完全垄断的制度市场三、判断说明题1.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只要是推动制度变迁或者对制度变迁施加了影响的单位,都是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