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升五语文-002
- 格式:pptx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2
童话寓言阅读(二)阅读指导一、读:了解故事内容阅读童话寓言时,要弄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把握故事的线索。
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弄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故事内容。
我们看《白雪公主》的故事,从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说到恶毒的皇后,再说到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相遇,最后以白雪公主和王子过上幸福的生活结尾。
这些情节既完整清楚,又曲折动人。
同时,人物的形象也随着情节的推进而愈发生动、鲜明。
二、析:掌握表现手法阅读童话、寓言时要看故事是用什么手法来写的,是拟人,还是夸张;是对比还是比喻………寓言首先要有一个通俗简单的故事。
精彩的故事是寓言成功的开始,寓言的篇幅短小,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
《自相矛盾》中的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自相矛盾”也常用来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汉语中的“矛盾”一词就是直接由这则寓言故事演化而来。
三、悟:领悟生活哲理童话常常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来反映生活,揭示某种道理。
因此,理解童话和寓言,要根据故事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体会它所蕴含的道理。
专题训练(一)跟与叶两颗一模一样的树种子同时被埋进了一块肥沃的土地里。
只是一颗在东,一颗在西。
若干天以后,他们都长出了一根细细的树干,成为一棵小树,在微风中摇曳。
这时候,东边的小树开始努力地把根向深处扎,向远处伸。
西边的小树见了笑起来:“傻瓜,在这地方生长还需要你花那么大的力气吗?瞧,水、肥、阳光都很充足,又没有人和我们争,还是把力气花在长枝叶上吧!”几个月过去了,东边那棵小树只长出了几根树干和稀疏的叶子,而西边的那棵小树却长出了十分茂密的枝条,经过这里的人都夸他:“瞧,这棵小树的叶子长得多茂盛啊!”西边的小树听了得意极了。
而东边的小树听了却毫不在意,仍然努力地扩展着他的根系。
一天夜里,一场暴风雨袭击了这两棵小树。
在巨大的暴风雨中,西边那棵小树的茂密的枝条摇晃得格外厉害,他拼命地想用自己的根抱住大地,但已经无济于事了。
小学语文四升五年级训练二二、端正地将下列文字抄写下来。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三、看拼音,写词语。
jīng zhàn wān yán xī shēng gān zàng yú chǔn( ) ( ) ( ) ( ) ( )dǎn dà wàng wéi jiāng xīn bǐ xīn yáo bù kě jí( ) ( ) ( )四、写上带横线字的读音。
梦寐以求()扁鹊治病()危峰兀立()怪石嶙峋()一曝十寒()规矩()纪昌学射()拮据()()五、多音字组词。
juàn () sāi() shì()卷塞似juǎn () sài() sì()wéi () yǐn() dǎ()为饮打wèi () yìn() dá()六、仿写句子。
1、天湛蓝湛蓝的,小鸟对着我叽叽喳喳,仿佛在向我打招呼。
(利用景衬托出自己的心情)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她们的头。
(用植物写一句拟人句)3、我们的校园像花一样美好;我们的校园时刻充满着欢乐;我们的校园十分整洁。
(写一句排比句)七、按课文填空。
(1)我想到了田园诗的其中一首:昼出耘田夜绩麻,。
童孙未解供耕织,。
(2)清明时节,是个播种的好时机,难怪有这么一句谚语:。
(3)这样的山着这样的水,这样山,再加上空中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的画卷。
真是“,。
”八、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1、伽利略是,亚里士多德是。
写事类阅读(二)答题点拨一、划分段落:1.整体分割法。
读一篇记事的文章,我们要搞清楚它写的是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什么,并依此将文章分段。
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我们这要把事情一件件分割。
2.提取中心法。
先抓住文章中占较多篇福的那部分内容,把这部分归纳为一大段,就是提取中心法。
3.标志分段法。
有些文章有明显的分段标志,如有标明时间的语句,有标明地点、方位的语句,有的还有空行标志。
二、归纳段意:1.摘句法。
把能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摘下来,作为段落大意。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中心句的段落。
2.归并法。
我们可以先找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再将几个自然段的大意归并到一起,归纳出全段大意。
3.取舍法。
一段里有几层意思,往往有主有次,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就可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4借助法。
借助段落的结构特点进行归纳。
如总分段,可借助总述部分;因果段,可借助结果部分;递进段,可借助后一层的意思。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有:1.段意合并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我们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素串联法。
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我们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标题追溯法。
对一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
四、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叙事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或情感(包括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采用这样的句式:本文记叙了……的事情(事迹、经过、事件),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专题训练半吨煤我念初二的时候,每月的零用钱是5元,即使是在物价便(biàn pián)宜的1987年,也做不了什么,因此,那时的我很想挣点钱,为自己买双球鞋。
四升五暑假班第2课词语的理解第一关:基础闯关。
1.读句子,填上恰当的反义词。
(1)懒惰的结果是痛苦,( )的结果是幸福。
(2)闷热的夏天过去了,我们迎来了( )的秋天。
(3)( )使人进步,骄傲使人( )指点迷津:此题是对反义词的考查。
反义词指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
有时词语的反义词会随词义的变化、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因此,完成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句子语言环境找出所填反义词在句中的对应词,再根据该词的意思去判断它的反义词。
如第(1)题中所填反义词对应词是句中的“懒惰”,根据“懒惰” 的意思可知所填反义词是“勤劳”;第(2)题中所填反义词的对应词是句中的“闷热”,根据“闷热”的意思及句中的“秋天”可知所填反义词是“凉爽”;第(3) 题中所填反义词的对应词分别是“骄傲”“进步”,根据词的意思可知所填反义词分别是“虚心”“落后”。
参考答案:(1)勤劳 (2)凉爽 (3)虚心落后2.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最符合语境的一个填写在横线上。
(1)湖心的三个小岛(倒映倒影掩映)在绿树丛中。
(2)秦兵马俑(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有血有肉)地模拟军阵的排列, 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指点迷津:此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第(1)题中的“倒映”指物体的形象倒着映射到另一物体上,“倒影”指倒立的影子,“掩映”指相互遮掩而且又映照衬托。
从题干中可看出,是小岛和绿树相互映照衬托,所以选填的应是“掩映”。
第(2)题中的“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般;“惟妙惟肖”指描绘或仿造得简直和真的一模一样,非常逼真;“有血有肉”形容富有生命力,多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
因而此题所选填的应是“惟妙惟肖”。
参考答案:(1)掩映 (2)惟妙惟肖3.为下列句子中“自然”一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自然:①表示理所当然;②自然界;③自由发展,没有人干预。
(1)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直然之道,就是这样。
写人类文章(二)答题分拨:一、仔细分析文章的来龙去脉了解文章所写的来龙去脉是抓住文章中人物性格特点和中心思想的基础。
文章中的任何人物特点都是在事情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在事情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表现出来的。
因此,熟悉作者所写的事情是理解写人类文章的关键。
二、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写人类文章一般会采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来刻画人物。
在阅读时,准确掌握这些描写方法,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人物的个性和品质,抓住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三、认真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专题训练(一)盲婶我家斜对面有一家馄饨店。
店主姓夏,因高度近视,人们戏称她为瞎婶。
瞎婶煮的馄饨鲜美无比,青花瓷碗里的虾米也别有滋味。
因而,尽管有时我多吃到了一两只馄饨,但我还会得寸进尺,要求瞎婶添加一小勺虾米。
星期天下午,我闲得发慌,揣了一个空瓶子,准备捉几只蜻蜓。
我蹑手蹑脚挨近一株玉米秆,上面停立着一只老虎蜻蜓。
可我的手指只抓到一片玉米叶子,老虎蜻蜓早就机敏地飞走了。
我紧追不舍,从一扇虚掩的院门钻了进去,却不见了老虎蜻蜓的踪影。
这时,我闻到了一股熟悉的鱼腥香味,一只紫褐色的圆形支着一只白色纱布罩子,纱罩下面铺晒是一层白花花的小虾米。
小虾米勾起了我对泡泡馄饨、对虾米汤的美妙记忆。
我忍不住嚅动着两片嘴唇,吞咽着口水。
我转动脑袋,睁大双眼,警惕地东张西望。
当我确定四周无人时,便迅速把手伸进罩子下,抓了一撮虾米,迫不及待塞进嘴里。
虾米的尖嘴戳痛了舌头和上腭,我全然不顾,上下牙齿加快频率咀嚼着。
还没晒透的虾米,少了点松脆,多了点韧性,有点儿腥味,也有点儿甜糯的味儿。
虾米刚咽下喉咙,我不由自主又把手伸进了罩子……鬼使神差,一不做,二不休,我从口袋里掏出装小昆虫的空瓶子,快速旋开瓶盖,掀开窗纱罩子,抓了一把虾米往瓶子里灌……“吱呀——”就在这时,院里响起了一声清脆的声响。
写人类文章(二)答题分拨:一、仔细分析文章的来龙去脉了解文章所写的来龙去脉是抓住文章中人物性格特点和中心思想的基础。
文章中的任何人物特点都是在事情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在事情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表现出来的。
因此,熟悉作者所写的事情是理解写人类文章的关键。
二、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写人类文章一般会采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来刻画人物。
在阅读时,准确掌握这些描写方法,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人物的个性和品质,抓住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三、认真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专题训练(一)盲婶我家斜对面有一家馄饨店。
店主姓夏,因高度近视,人们戏称她为瞎婶。
瞎婶煮的馄饨鲜美无比,青花瓷碗里的虾米也别有滋味。
因而,尽管有时我多吃到了一两只馄饨,但我还会得寸进尺,要求瞎婶添加一小勺虾米。
星期天下午,我闲得发慌,揣了一个空瓶子,准备捉几只蜻蜓。
我蹑手蹑脚挨近一株玉米秆,上面停立着一只老虎蜻蜓。
可我的手指只抓到一片玉米叶子,老虎蜻蜓早就机敏地飞走了。
我紧追不舍,从一扇虚掩的院门钻了进去,却不见了老虎蜻蜓的踪影。
这时,我闻到了一股熟悉的鱼腥香味,一只紫褐色的圆形支着一只白色纱布罩子,纱罩下面铺晒是一层白花花的小虾米。
小虾米勾起了我对泡泡馄饨、对虾米汤的美妙记忆。
我忍不住嚅动着两片嘴唇,吞咽着口水。
我转动脑袋,睁大双眼,警惕地东张西望。
当我确定四周无人时,便迅速把手伸进罩子下,抓了一撮虾米,迫不及待塞进嘴里。
虾米的尖嘴戳痛了舌头和上腭,我全然不顾,上下牙齿加快频率咀嚼着。
还没晒透的虾米,少了点松脆,多了点韧性,有点儿腥味,也有点儿甜糯的味儿。
虾米刚咽下喉咙,我不由自主又把手伸进了罩子……鬼使神差,一不做,二不休,我从口袋里掏出装小昆虫的空瓶子,快速旋开瓶盖,掀开窗纱罩子,抓了一把虾米往瓶子里灌……“吱呀——”就在这时,院里响起了一声清脆的声响。
说明文阅读(二)阅读技巧一、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首先我们要精确地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这大多可依据说明文的题目得知。
比如《鲸》这篇说明文,从题目我们就能得知它要说明的对象是鲸。
接着我们要认真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要认真揣摩关键句(包括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以及文章中反复消灭的向子),从而精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比如,《鲸》的开篇就写出了鲸的大:“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还有段落中心向,“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这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进一步说明白鲸是“哺乳动物”。
二、理清结构,分析说明挨次说明文的结构并不简单。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概述)一一分(具体)一一总(概述)”式、“总一一一一分”式、“分一一一一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常用的说明挨次有时间挨次、空间挨次、规律挨次。
三、分析说明方法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文会接受必要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义、作比較、分类别、列图表等。
阅读说明文,一要看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白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三要将说明对象的特点与说明方法联系起来,什么样的事物适合使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这样分析才透初、扎实。
比如,《鲸》中讲到“我国发觉过一头近四十吨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猎那么重”。
这句话送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清楚、直观地写出了鲸的“大”,语言朴实、简洁、精确。
鲸是生活中不常见且格外特殊的动物,它的“大”往往是人们不行触摸与具体感知的,因而文章中多处使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让所说明的事物更形象、直观、具体。
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也有很多说明文除了使用常见的说明方法、语言精确简练外,还善用比方、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如《松鼠》一文在介绍松鼠的外形时是这样描写的:“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强健,四肢轻快,格外灵敏,格外机警。
第2课抓关键词理解句子一、温故知新。
1.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故人西辞,烟花三月。
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意思。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耻:(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厌:诲:二、课堂小结。
抓关键词理解句子:1.圈出关键词。
2.联系上下文或者联系生活解释词语。
3.理解句子。
三、课堂小练。
(一)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这段话出自《》。
这篇文章以为线索,依次写了,为了借花生的特点说明的道理,赞美的精神,作者详细地写了的经过。
通过这一过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2.文中花生最可贵的特点是。
3.体会意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4.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有用的人”指“体面”指整个句子的意思:5. 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请联系实际,写一写。
(二)忆读书(节选)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
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写景状物类阅读(二)答题点拨:一、读文本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圈画关键词或重点句子,做到心中清楚:1.每节写了什么内容,全文写了什么内容?(把握主要内容)2.为什么要写本文?(把握中心主旨)3.怎样来写本文的?(找线索、理清文章结构)二、找规律写景状物类文章,景因情生,物随情变,情景关系十分紧密。
作者选择的景物,一定包含了他内在的情感和感悟,即:写景状物——抒情(主旨)。
三、抓词句1.抓住体现内容、情感的句子,初读文章时就勾画出中心句、题旨句、概括句、议论句、抒情句;注意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总分取总,并列合并,层进取后,因果取果;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就是文章的内容;透过文章内容,就可得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抓住概括景、物特点的词。
首先仔细审题,明确问题的指向;其次找到问题对应的文段,即答案所在区域;然后筛选相应信息,整合成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注意作答时尽可能使用文中词句。
四、析手法熟悉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如环境描写是为了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首句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并埋下伏笔;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使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时对号入座,并结合题目要求和文章内容。
五、品语言把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可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角度来分析和思考。
专题训练巩乃斯的马有一次我在新疆巩乃斯草原,碰上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
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
就在那场暴雨的冲击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
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集了。
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