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5年HIV流行和传播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396.63 KB
- 文档页数:6
天津地区无偿献血者HIV确证不确定结果分析王全慧【摘要】目的了解天津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况,并对HIV不确定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本实验室2016年9月1日—2017年8月31日无偿献血者HIV筛查及确证数据.结果研究期间157130名无偿献血者中291例筛查反应性,其中59例酶联免疫试验(ELISA)双试剂反应性,确证不确定3例;单试剂反应性232例,不确定36例,不确定百分率为13.4%(39/291).结论 HIV抗体不确定结果多与非特异性反应有关,但是不可忽视早期感染的可能,对于不确定献血者,也应多加重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疫情扩散.【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8(032)007【总页数】3页(P136-138)【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核酸检测(NAT);确证结果;不确定【作者】王全慧【作者单位】天津市血液中心检验科,天津 3001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目前HIV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即HIV抗体检测。
抗体检测包括初筛实验和确认实验。
筛查反应性标本须经CDC确证,目前国内主要采用蛋白印迹试验(WB)进行确证。
确证结果可报告为:HIV 抗体阳性、HIV抗体阴性或HIV抗体不确定。
HIV 抗体不确定指的是出现HIV 抗体特异带,但不足以判定为阳性[1]。
近年来,HIV不确定标本不断增多,越来越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本研究统计了2016年9月1日—2017年8月31日无偿献血者HIV筛查及确证结果,并对39例不确定样本结果进行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2016年9月—2017年8月年天津地区无偿献血者共157 130人次,年龄为18~55岁。
所有献血者均经过HBsAg、抗-HIV,抗-HCV、TP 快速试纸条检测,条带阳性淘汰献血。
1.2 仪器与试剂仪器为:MicroLab STAR(瑞士)、MicroLab FAME(瑞士)。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自 1985 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状况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一些独特的流行特点。
在流行状况方面,我国艾滋病疫情整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但部分地区和特定人群疫情较为严重。
截至目前,全国报告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量不断增加。
性传播成为了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其中,异性性传播占比较大,而同性性传播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男男同性性行为导致的艾滋病感染率增长较为明显。
在年龄分布上,艾滋病感染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不仅有青壮年人群,老年人群和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感染人数也有所增加。
老年人群感染艾滋病,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和防范意识;而青年学生群体感染,则与性观念的逐渐开放、缺乏正确的性教育等因素有关。
在地域分布上,艾滋病疫情在我国的分布并不均衡。
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以及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区,艾滋病报告病例相对较多。
同时,农村地区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宣传教育覆盖不够全面等。
从流行特点来看,艾滋病的流行存在一些显著的特征。
一是艾滋病的传播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人口的频繁流动增加了艾滋病传播的风险。
同时,一些高危行为,如不安全性行为、共用注射器吸毒等,在流动人口中时有发生。
二是艾滋病的流行存在着明显的聚集性。
在某些特定的群体中,如男男性行为者、性工作者、吸毒人群等,艾滋病感染率较高。
这些群体往往由于自身行为的特殊性和社会歧视等原因,难以获得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服务。
三是艾滋病的流行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些传统的观念和习俗,如对性话题的避讳、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为了有效应对艾滋病的流行,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发表时间:2015-04-30T10:00:47.5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4期供稿作者:张青李军贺鹏[导读] 感染HIV之后,发展成为艾滋病的几率很高。
病毒感染大大增加了患病和发生肿瘤的机会,且有较高的病死率[2]。
张青李军贺鹏(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感染科 663000)【摘要】目的:以云南省文山州地区的“艾滋病”为例,探究艾滋病患者(AIDS)流行病学及其主要临床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云南省文山州478例艾滋病住院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和AIDS患者的相关资料,研究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结果:艾滋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口腔病变、消瘦贫血、皮肤感染等表现,其中72.18%的患者均伴随有发热症状,消瘦贫血、神经系统病变等症状患者占总患者例数也较高。
结论:文山州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中,要了解本地区艾滋病流行病学临床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普及疾病预防知识。
【关键词】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237-02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导致的CD4+T细胞破坏,细胞免疫破坏,进而发生某些以机会性感染和肿瘤为特征的严重传染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是临床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在我国,AIDS流行特征包括流行面广、地区分布不均、局部地区高度流行等特点[1]。
由于HIV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征,加之艾滋病患者的隐蔽心理,影响到临床诊断和治疗。
本文选取云南省文山州地区478例艾滋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资料进行分析,了解临床流行病的特征,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高一定的帮助。
具体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云南省478例艾滋病住院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及相关病例进行收集。
1.2 诊断标准以《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为主要依据,检测患者的血清HIVAB,若为阳性则送至疾病防控中心进行确认,采用CD4检测仪和试剂检查T淋巴细胞。
第1篇一、报告概述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导致的慢性传染病。
自1981年首次在美国发现以来,艾滋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了大量资源和精力。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防艾数据分析,旨在揭示当前艾滋病疫情的态势、防控措施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相关省市卫生健康部门发布的艾滋病疫情报告、监测数据和社会调查数据。
2. 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对艾滋病疫情的基本情况、地区分布、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2)时间序列分析:分析艾滋病疫情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3)相关性分析:探讨不同因素与艾滋病疫情之间的关系。
(4)风险因素分析:识别艾滋病疫情的主要风险因素。
三、数据分析结果(一)艾滋病疫情概况1. 新发病例数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我国艾滋病新发病例数逐年上升,截至2020年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约125万。
2. 地区分布我国艾滋病疫情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和内陆城市。
其中,广东、浙江、河南等省份疫情较为严重。
3. 年龄分布艾滋病疫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20-49岁年龄组新发病例数占比较高。
4. 性别分布男性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数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2.5:1。
(二)防艾措施效果1. 知识普及通过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了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
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2. 早期检测我国加大了艾滋病检测力度,提高了早期检测率。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约1.5亿次。
xxx市2015年大众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为了解我市大众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我市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从根本是提高广大居民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x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科,于2014年11月对xxx市区内的369名大众人群的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及获得防治知识的来源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我市辖区内15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本次调查对象选择为固定人群(不包括高危人群),即调查对象主要是:教师、机关工作人员、辖区居民、在校学生。
1.2 方法:调查问卷采用中心制定的《大众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
采取固定人群的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防治知识和获取途径。
本次教师、机关工作人员、辖区居民等人群112人,回收合格问卷112份;调查在校学生257人,回收合格问卷257份,现只对回答全部问题的112份问卷的调查情况进行分析。
1.3 统计分析方法:Excel处理。
2 结果2.1 人口学特征:共调查319人,全部回答了调查问题。
其319人中的人口学特征是:性别构成:男142人(44.51%),女177(55.49);民族构成:社区居民、机关工作人员、中小学教师人群中的汉族98人(87.5%),蒙、满、达等少数民族34人(12.5%);中学生民族构成未作调查分析。
年龄构成:13~19岁207人(),20岁9人(8.04%),30~49岁87人(77.68%),50岁及以上16人(14.28%);职业构成:教师48人(42.86%),机关工作人员24人(21.43%),居民40人(35.71%);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76人(67.86%),高中或中专15人(13.39%),初中20人(17.86%),小学及以下1人(0.89%);不同性别比较,总回答正确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和户籍之间比较,总回答正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状况和流行特点艾滋病,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疾病,自被发现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给人类的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状况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呈现出一些独特的流行特点。
一、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状况上世纪 80 年代,艾滋病传入我国。
最初,艾滋病的感染人数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高危人群,如吸毒者、归国人员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艾滋病的流行态势逐渐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的报告病例数呈持续上升趋势。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量已经相当庞大。
而且,艾滋病的传播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局部地区逐渐蔓延至全国各个省份。
在艾滋病感染者中,性传播成为了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其中,异性性传播所占比例较高,同性性传播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此外,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不能掉以轻心。
二、艾滋病在我国的流行特点1、地区分布不均衡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在地区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由于人口流动频繁、社交活动丰富等因素,艾滋病的感染人数相对较多。
而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医疗条件较差的中西部地区,艾滋病的防控形势也较为严峻。
2、人群分布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高危人群,如吸毒者、性工作者等,艾滋病的感染人群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青年学生、老年人群体中的感染人数有所增加。
青年学生由于性观念的开放和性知识的缺乏,容易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而老年人则可能因为缺乏正确的性健康意识,在一些不正规的场所发生高危行为。
3、性别差异在艾滋病感染者中,男性的比例略高于女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感染者的数量也在逐渐上升,尤其是在异性性传播中,女性更容易受到感染。
4、艾滋病与其他疾病的交叉感染一些艾滋病感染者同时还患有其他传染性疾病,如梅毒、乙肝等。
这种交叉感染不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也给艾滋病的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