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孙慧敏
- 格式:ppt
- 大小:4.09 MB
- 文档页数:36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这一章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包括它们的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几何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但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和应用,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它们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兴趣。
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操作,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并进行讲解和演示。
4.体积公式的推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5.应用练习: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解决。
6.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进行反思。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页至第30页的内容。
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正方体和长方体,本课将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教材注意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适时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
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五、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小测试,看看你们的反应能力好吧,老师说一个词,你们说出它相对的词,同时指向这个方向。
师:上面生:下面师:左面生:右面师: 前面生:后面师:同学们反应真快啊!那同学们我们刚才说的词有什么共同点吗?生:我们都提到了面。
(目的让学生了解相对这个词,同时对面也有一定认识)(一)导入教师用ppt出示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请一位同学说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其余同学判断对错。
师:同学们的记忆真棒,这些图形都在同一个平面内,我们叫它们什么?生:平面图形师:老师这还有两个图形你们看一下它们还是平面图形吗?师:那同学们你们还认识这两个立体图形吗?它们叫什么名字? 生:长方体、正方体。
师:同学们真厉害,那这节课咱们就来深入的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本单元共有四个板块的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和体积(容积)单位、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我打算用13课时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下面我从“本单元所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教学策略”、“典型习题的处理”、“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简要分析说明。
我先谈一谈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学生在低年级已经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已经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体,并学习了一些平面几何图形的特征,本单元是学生比较深入地学习立体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为后续学习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打下基础。
由此可见,本单元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对课标和学情进行深入解读呢?大家都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以图形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我觉得把握学生的起点对教学也很重要。
教学起点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第二、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单元就要看学生拿到长方体模型后能说出些什么;第三、要了解学生的思维障碍。
为此,我就进行了这样的(课件)学情前测(大家请看),结果表明:98%的学生知道长方体有几个面,90%以上的学生清楚长方体是什么形状,学生对点、线、面检测的6项内容的正确率都在90%左右。
依据我对学情的分析,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cm³、dm³、m³、L、ml),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cm³、1dm³、1m³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长方体和正方体》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我今天研说的教材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整册内容,今天我主要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来进行研说。
说课标是说课程目标;说教材是编写特点和编写体例、内容结构和知识与技能的立体整合;说建议是说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方面:课标要求1、课程总目标●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单元目标《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属于人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以图形为载体,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以更好的把握我们生存的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事实,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提倡以“问题情镜——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立体图形的过程;理解表面积、体积(包括容积)的概念,掌握表面积、体积(包括容积)的计算方法。
结合课标的要求,确定本单元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感受1m³、1 dm³、1 cm³、1L、1ml的实际意义。
3、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探索和掌握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王红玲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长方体的认识》,它是义务教育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直观地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并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他们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听讲、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为本课时的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
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特点。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并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让学生理解长方体棱的关系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长方体空间观念的建立。
教学用具长方体实物及相关多媒体课件四、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采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来完成探究任务,使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儋州市三都中心学校吴愈圣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它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法、说过程五个方面加以说明,如有不妥,敬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第一学段(二年级)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有关计算打好基础。
本课时内容主要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二、说目标依据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及对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够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自特征,结合图形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知识目标)2、通过动手触摸、观察,让学生初步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能力目标)3、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情感目标)三、说重、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的名称及各自的特征,所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让学生在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教学的重点就是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五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所以我采用“动手操作法”及“小组探究法”,首先让学生多次动手操作实践,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
在认识长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学习迁移,自主讨论正方体的特征,再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异同。
明确它们的内在联系,最后用学到的新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安阳县曲沟镇车村小学冯海芬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长方体表面积学习的难点在于,学生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求每个面所需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盲目套用公式,无法根据具体的情况考虑应该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
2、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2)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这是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建立了初步空间观念,同时又有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知识经验。
但学生是第一次学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因此,需要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体验表面积的含义,从中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为有关表面积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以上认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表面积的定义: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表面积。
(2)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且会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表面积的实际问题。
(比如有五个面或四个面的长方体)(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2、过程与方法:(1)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或跟表面积有关的问题,如工业生产中需要的包装盒,建筑时要粉刷墙壁等。
(2)掌握知识的过程:温故知新,做好铺垫—动手操作,感受过程—创设情境,思维—合作探究,深化理解—联系生活,思维拓展。
五年级数学下《长方体和正方体》评课听了XXX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收获颇丰。
本节课中,XXX老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点评:一、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并学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XXX老师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组织有序,层次分明XXX老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非常有序,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首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然后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探索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这种逐步推进的方式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紧凑,师生互动良好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非常紧凑,XXX老师通过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时,XXX老师组织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多样,符合学生实际XXX老师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探究法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特别是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时,XXX老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比较来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注重课堂实效,教学效果良好XXX老师非常注重课堂实效,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XXX老师能够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这种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范文【精品】2020年五年级下册数学课件-7.1长方体和1/ 20正方体的认识|青岛版(共18张PPT)长方体的认识3/ 20要求: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想一想,研究长方体的特点,并完成表格。
5/ 20从一个方向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7/ 20高宽长9/ 20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长7cm 宽5cm 高6cm 长3dm 宽2dm 高4dm 长2m 宽0.5m 高0.5m努力吧!11/ 20判断下面哪几个图形是长方体?√ × × √后面的面积是( A) 3 平方厘米. 2 5 A .15 B. 10 C. 613/ 20一个长方体的长是8厘米,宽是7厘米,高是5厘米,棱长总和是(D )厘米。
A .20B .40C .60D .80方)形,长(10)厘米,宽( 6 )厘米。
它的右面是(长方)形,长( 6 )厘米,宽( 4 )厘米。
它的前面是(长方)形,长(10)厘米,宽( 4 )厘米。
15/ 20方)形,长( 4 )厘米,宽( 4 )厘米。
它的右面是(长方)形,长( 8 )厘米,宽( 4 )厘米。
它的前面是(长方)形,长( 8 )厘米,宽( 4 )厘米。
根据所提供的条件,回答问题:一个长方体,长3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
它的上面是(长方)形,长( 5 )厘米,宽( 4 )厘米。
它的右面是(长方)形,长( 5 )厘米,宽( 3 )厘米。
它的前面是(长方)形,长( 4 )厘米,宽( 3 )厘米。
17/ 20一个长方体广告灯箱的长是5米,宽是0.5米,高是3米。
灯箱的框架用铝条镶嵌。
至少需要多少米铝条?它前面、右面、下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5+0.5+3)×4 =8.5 ×4 =34(米)前面:5×3=15(平方米)右面:3×0.5=1.5(平方米)下面:5×0.5=2.5(平方米)答:至少需要34米铝条。